|
建安元年(196年),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长。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逝世,孙权继位。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征讨黄祖,黄祖死。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移治于秣陵。
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今南京市),作濡须坞。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远望孙权军,赞叹孙权军容齐肃,于是退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斩杀关羽,平定荆州,免荆州民租税。
吴黄武元年(222年)正月,孙权被册封为吴王,正式称王建国,建元黄武。九月,魏攻吴,曹丕大败。
吴黄武三年(224年)九月,曹丕出广陵,望长江,感叹东吴有孙权,无法侵占,返回北方。
吴黄武五年(226年)七月,孙权听闻曹丕去世,征讨魏国,得江夏,苍梧传言凤凰现世。
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改年号黄龙,国号大吴。孙登为皇太子,顾雍为丞相,陆逊为上将军,诸葛谨为大将军。九月,孙权迁都建业。
吴嘉禾二年(233年),孙权讨伐曹魏合肥等地,均无功而返。次年五月,孙权率大军围攻合肥新城,最终再次无功而返。
吴赤乌元年(238年)八月,武昌传言麒麟现世。孙权改年号为赤乌。
吴赤乌三年(240年),该年灾荒不断,十一月,孙权开库济民。
吴赤乌四年(241年)五月,太子孙登夭亡。
吴赤乌五年(242年),立孙和为太子,孙霸为鲁王。
吴赤乌八年(245年)七月,马茂造反,被夷三族。
吴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立孙亮为太子。
吴太元元年(251年),孙权立潘氏为皇后,改年太元。
吴太元二年、神凤元年(252年)正月,孙权立孙和为南阳王,孙奋为齐王,孙休为琅琊王。二月,孙权大赦,改元为神凤。四月,孙权逝世,时年71岁,谥大皇帝,庙号太祖。在位共24年。
在孙策的领导下,江东基业发展很快。但他虽然是一个优秀的英雄,却也有缺点,那就是爱杀人,好面子。正是这两个缺点,最后葬送了孙策。孙策是小项羽、小霸王的话是许贡最先说出来的。许贡特意给朝廷上书,先是盛赞了一番孙策,接着话锋一转,说这样的人必须控制,建议朝廷把孙策召到京城里去监控起来,以免他在外面为非作歹。
孙策知道许贡在他的背后煽风点火,揪他小辫儿的时候,挥刀就把许贡杀了。许贡死后,他的门客自然要为主人报仇。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颇有政治头脑的孙策打算借机袭击许都,效仿曹操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料还没有来得及行动,一次单骑出行时,孙策被许贡的刺客所伤。
孙策如果按照计划,成功袭击许都的话,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就当是孙策,天下兴许就大不同了。遗憾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孙策去世时比自己的父亲还年轻,年仅26岁。然而,他虽然继承父业不过八年,却一手为江东基业夯实了基础。连陈寿在《三国志》中都评价说:“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
孙策他还为江东基业选拔了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孙策有三个弟弟,其中老三孙翊“骁悍果烈,有兄策风”,最像孙策。按照中国人的传统,选择接班人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个像自己的,延续自己的执政风格,所以大家都以为孙策会挑选孙翊为自己的接班人,没想到他挑选了孙权。
伤口爆裂的这天晚上,孙策预感到自己命在旦夕,于是招来张昭等人,对他们说:“中原正在大乱,而我们这个地方却可稍获安宁,以观天下成败,请诸公好好地辅佐我的弟弟。”这番说辞,事实上定下了江东集团的执政方略,那就是“守”。
孙策是一个很有远见的领导,他意识到对于江东集团来说,打江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依照当今天下的形势,江东的历史使命应该易攻为守,而守江山则需要弟弟孙权这样不急不躁、老成精明、善于选贤举能的人。以后的事实证明,孙策的决定是正确的。然而孙策显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一味斗勇,不知避祸,导致了英年早逝的悲惨结局。
当曹操在中原开疆拓土的时候,孙权父子也在江东建立了他们的基业。如果我们打开地图,就会发现长江的走向是由西向东,唯有在芜湖和南京这一段向北偏了偏,这一偏就偏出了江东和江西,而江东就是孙氏父子的地盘。江东集团的创始人是孙坚,奠基者是孙策,使它发展壮大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则是孙权。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曾写到,孙坚的妻子吴夫人怀着孙权时,梦到将太阳拥入了怀里,她便惊讶地问丈夫:“从前我怀孙策的时候,曾梦到将月亮拥入怀中,现在又梦见将太阳拥入怀里,这是什么缘故呢?”孙坚想了想说:“太阳与月亮都是阴阳之精华,是非常贵重的象征,这说明我们的儿子将来一定会成大业。”
孙氏父子的帅气长相,是有历史记载的。孙坚,“容貌不凡”;孙策,“美资颜”。孙权是孙坚亲生的,也没理由不帅,“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即国字脸大嘴巴,眼睛明亮,生命力十分充沛。还说他是“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两腮长满了紫黄色的胡须,上半身长,下半身短。有人猜测可能孙权的祖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统,在孙权身上有返祖现象。
孙权小时候,跟其他纨绔子弟一样,身边不乏架鹰牵狗的心腹,整天跟着他变着法儿玩乐。如此天天吃喝玩乐,家里给的零花钱自然不够。没有钱,这游荡的生活也就失去了支撑。手下们就给孙权出主意:“为什么不去找管财政的大臣借点钱花啊,只要您金口一开,他们还不乖乖地把银子孝敬出来。”孙权听了,掉转马头就奔“财政部”去了。
吕范,是掌管东吴财政大权的大臣,孙权找他要钱时,他礼貌地说:“钱是有的,您要花没问题,但必须按程序来。你先写一份报告,然后找你哥哥批一下,到时候,您要多少,我给多少!”找哥哥孙策要钱,不是自找骂挨吗?孙权碰了个软钉子,怒道:等我掌权后,一定杀了吕范!吕范听说后,淡定一笑,继续我行我素。
孙权在小时候便跟着哥哥转战各地,见过世面,而且他又很爱读书,历史、文学各方面都广泛涉猎,这使得孙权初步具备了文韬武略。在老爸孙坚死后,孙权有时还给哥哥出谋划策,这让孙策很吃惊,也很欣慰,他在设宴招待宾客时,总对孙权说:“你看,现在眼前的文臣武将,以后都会成为你的属下,辅佐你成就大业的。”
孙策有意锻炼孙权,就让年仅十五岁的他代理阳羡县长。有了权花钱自然方便了许多,不改纨绔习性的孙权,难免经常**私用。不料有一天,孙策突然命令对所有官员的开支进行审计。孙权急出一脑门汗,好在有一个名叫周谷的心腹给他做了份假账,居然还蒙混过关了。孙权很满意,拍着周谷的肩膀说:“以后我掌了权,你就替我管钱!”
孙策死后,孙权就做了江东的老大。俗话说:“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孙权上任新岗位后,也有了认识问题的新视角。他发现,那个曾拒绝过自己的“铁公鸡”吕范,更让人觉得他为人忠诚、可靠。而曾经表现得忠心耿耿的周谷,却让自己很不放心。还算有点头脑的孙权最终重用了吕范,而辞退了周谷。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一句“亲射虎,看孙郎”,这里的“孙郎”指得就是孙权。孙权喜欢打猎,特别是骑马射虎,有时候猛虎扑到身前,虎爪都攀到马鞍上了。张昭听说后就冷着脸教育他说:“为人君者应该驾驭英雄而不是骏马,应该对付敌人而不是野兽。”孙权也很乖,赶紧认错说:“对不起!是我考虑得不周到了!”
孙权的优点是勇于认错,缺点是坚决不改。张昭不让他骑马打虎,他就坐车打虎。他发明了一辆射虎车,车上不设车盖,自己坐在车子里,用箭射老虎,时不时有老虎或者别的猛兽扑到车子上,孙权就坐在里面用手击打猛兽,边打边狂笑,开心得不得了。张昭知道后,又去唠叨他,但他总是笑笑,既不顶嘴,也不改正。
孙权继承了孙家人骁勇彪悍的性格,但相比孙坚和孙策的刚直霸气,孙权还多了一些委婉和韬略。所以,孙策临死时没有将地位传给酷似自己的孙翊,而是传给了刚中有柔的孙权,还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战于两阵之间,与天下英雄争衡,你比不上我;但举贤任能,使将士尽力,确保江东稳固,我却比不上你。”
建安五年(200年),26岁的孙策遇刺身亡,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18岁的孙权。古人以20岁为弱冠之年,此时的孙权只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孙策交给他的任务虽然光荣,但也足够艰巨。他要以18岁的年龄和资历,镇住那些吃的盐比他吃的饭都多的旧臣老将,发展好父兄的基业。所以,无论多么艰辛,孙权都必须扛起这个大梁!
有些人认为,孙权接手就是现成的基业,不像曹操和刘备那样需要白手起家,他的处境在三国之主中应该最为容易。情况也不尽然,孙权接班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诸多困难。《三国志》中曾借孙盛之口这样形容孙策的基业:“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就是说孙策创下的这个基业不是积德的基业,所以是不稳固的。
《三国志》中说孙坚是“孤微发迹”,他虽是江东富春人,却出自寒门,不属于江东的世家大族。他发迹的地方也不是在江东,而是当时袁术的治下江西(不是现在的江西省,而是现在的江苏北部和安徽部分地区)。孙坚的班底都是在淮河和泅水一带招募的,这些班底后来就交到孙策的手上。
孙策带着老爹给自己的班底回到江东的时候,江东的世家大族一致认为,孙策这不是回家,而是入侵,都对他采取抵抗的态度。孙策知道跟这种人讲道理是没用的,只有一个办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靠这种暴力的方式建立起的政权,肯定不如以德服人来得稳固,但比它快速。孙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婆婆妈妈的事情,他孙策干不来!
孙策尸骨未寒,庐江太守李术就造反了,他宣布不再听从孙权的命令,还明目张胆地收留反叛孙权的人。孙权让他交出叛逆之人,李术却说:“如果你有德有才,那大家一定会听从你的调遣;如果你没有,那么大家一定会离开你另投别处,我现在不能交人。”李术这样赤裸裸的反抗,几乎让孙权发飙,但他必须忍,因为他现在没有实力!
孙权接班的时候,东吴边远地区的人们还没有臣服,山越的少数民族也不服。山越人是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他们生活在江南、华南,以及西南的广西和云南,“越南”就因为在百越之南而得名。山越暴乱在孙策死后也像摁下葫芦起来瓢一样剿灭不净,他们为逃避赋税,逃到山里,他们自成一体,拒绝向孙权缴税。
一天,张昭对正在偷偷掉眼泪的孙权劝道,现在我们四周到处都是豺狼,小将军如果一直哭下去,那就是开门揖盗了。你要坚强起来,把你父兄的基业发展壮大,而不是躲在墙角哭个没完。说完就督促孙权换上衣服,骑上马,带着仪仗队出去巡视三军,向人们显示江东有了新的主人,张昭本人则率领所有的手下立孙权为主。
张昭凭借出众的文采、端正的品行和优秀的办事能力,成为孙策的股肱大臣。孙策临死的时候,就把辅佐孙权的任务交给了他。孙权上台之初,张昭依然很受重用,孙权每次出征,都留张昭镇守后方。然而后来,事情开始有了变化。孙权对张昭依然很尊重,给他的待遇也很优厚,但就是不对他委以重任。
在江东集团中,张昭一直以托孤重臣的面孔出现,动不动就对孙权摆出威严长者的姿态。后来孙权羽翼丰满,早已不再是那个哭着不见臣子的少年了,张昭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孙权只要犯错,他就开始指着孙权的鼻子训斥他,孙权再怎么着也是整个江东集团的挂牌老大,张昭的做法自然会让年轻气盛的孙权很没面子。
孙权有一次在武昌钓鱼台大宴群臣,在座的人都喝得东倒西歪,孙权酒劲发作,就让人往群臣的脸上洒冷水,让他们醒过来再喝,还吆喝说,今天非要喝得有人从钓鱼台上掉下去才行。张昭听后,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孙权连忙追问原因,张昭说,当年商纣王建造酒池肉林,玩得也是这么疯。孙权一听,讽刺我呢,就赶紧让大家散了。
赤壁之战前,张昭就带头提出,向曹操投降称臣。平心而论,张昭主张讲和,是从大局出发,如果曹操早日统一江山,天下也将早日安定。然而,孙权当然不愿意将父兄开创的基业拱手相让。孙权称帝后,还念念不忘旧事,对张昭说:“如果依了张公您的计策,我今天就在要饭,还说什么当皇帝!”
当初公孙渊来吴国称臣,这让孙权过了一把皇帝瘾,就封公孙渊为燕王。张昭却当众反对,说公孙渊不靠谱,不能封王。孙权一听就恼了,拔刀说道,张公,咱们吴国人进宫拜朕,出宫就拜你,朕也算给足你面子了,可你怎么老不给朕面子!张昭哭道,我受太后临终嘱托要辅助您,也很不容易啊!孙权最后把刀一扔,和张昭抱头痛哭。
孙权是典型的勇于认错,坚决不改的人。他最终还是派人到辽东给公孙渊封王送钱去了。张昭一气之下就不再上朝,孙权一看,不上朝是吧?成全你!派人用土把张昭家的门给堵起来。张昭这老头也是倔脾气,就你会封门,我不会封吗?也在里面用土把门塞得严丝合缝。对于这一老一少的幼稚举动,全体吴国市民一齐摇头:看不起啊!
孙权派的使节被公孙渊杀了后,他才发现自己错了,就请张昭来上朝,张昭不去,孙权只好亲自到张昭门外喊他,张昭躺在床上装病不理他,孙权一怒之下就把张家大门给烧了,张昭却纹丝不动,您爱烧烧呗!孙权又赶紧让人灭火。张昭的儿子实在受不了这俩活宝,就用担架把张昭抬出去,跟着孙权进宫。进宫后,孙权又做了深刻检讨,这事才算了了。
张昭的耿直激烈脾气,让孙权非常忌惮,他常对人说:“我与张公说话,都不敢随便乱说。”当孙权立丞相的时候,所有人都猜测这位子非张昭莫属,可孙权没有立张昭,而是立了一个叫孙邵的人。孙权当时的解释是:“现在是多事之秋,丞相的工作非常繁重,张公一大把年纪了,我怎么忍心让他操劳呢?”
孙邵去世后,大家都推荐张昭当丞相。孙权又不同意,让顾雍当了丞相,张昭也永远地失去了当丞相的可能。孙权称帝以后,张昭就写了个奏表说,自己身体不好,申请退休,将所有的职务和权力都交出去。孙权挽留了一番,就让张昭退了。此后张昭就离开了吴国政治中心,一心在家著书立说,写了《春秋左氏传解》和《论语注》。
张昭退休后,有一次孙权有事去找张昭。张昭就说,想当年,你哥和你妈可是把你交给老臣我,而不是把老臣我交给你(这话点明了这俩人到底谁归谁管)。可惜我这人不识趣,不讨人欢心,所以才受了冷遇。没想到你还能记得来看我。可即便如此,我的性格也不会改变,让我讨好别人,我做不到。孙权也只好笑笑说,随便张公了。
嘉禾五年(236年),张昭走完了他漫长而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与世长辞,享年81岁。张昭临终前留有遗言:丧事从简。所以,他入棺材时连衣服都没有换。孙权戴孝前去吊唁,赐谥号文侯。张昭长子张承已经封侯,次子张休世袭张昭爵位。
顾雍,字元叹,顾姓名列吴郡四大家族“顾、陆、朱、张”的首位,是江南的名门望族。当时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南下避难,顾雍的爸爸就让儿子拜他为师,学习弹琴和书法。顾雍才思敏捷,心思沉静,深受蔡邕喜爱。蔡邕就将自己的原名“雍”赠送给这位弟子,因为受到老师的赞叹,所以顾雍的字为“元叹”。
受到老师的赞誉,再加上本人修养出众,顾雍在20岁这年被举荐为合肥长,后来又历任娄县、曲阿、上虞等地的地方官,在这些地方都建树了良好的政绩。建安五年(200年),孙权兼任会稽太守,就让顾雍担任会稽丞,将一应事务全权交给顾雍处理。顾雍不负重托,将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会稽境内安宁富足,人心归附。
顾雍凭借自己的实力,逐步进入孙权的政权中心,先担任大理奉常,兼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黄武四年,又进封醴陵侯,代替孙邵,当上丞相,直到逝世。要说东吴人才也有不少,比如张昭、陆逊等人,但像顾雍那样一生仕途亨通、善始善终的人屈指可数。顾雍赢得这一切,凭借的不仅是自己的才华,也不仅是家门出身,而是人格魅力。
顾雍内心刚直,自律很严。孙权喜欢饮酒,常常和一帮臣子饮酒作乐,顾雍不像张昭那样对他进行疾言厉色的批评,而是和众臣一起端坐席中,却滴酒不沾,声色不动。然而,这种沉默的震慑力远远大于张昭的厉声批评,在座的人包括孙权看着顾雍就不敢放肆,生怕酒后失态,被顾雍责备。所以,孙权说“顾公在座,使人不乐”。
顾雍有着自己的原则和棱角,但他用深厚的涵养将自己的棱角包裹起来,他的棱角依旧分明,并且明确地指示着自己的方向,却不会锐利到伤害他人。顾雍懂得尊重别人,自然也就赢得了别人的尊重。顾雍在丞相任上时,常常到民间查访,有了政务上的建议,就秘密地向孙权呈报。如果被采纳,就归功于孙权;如果不被采纳,也绝不声张。
顾雍行事低调,不喜张扬,他封侯的事连家人都不知道,后来家人从别人口中得知此事,还大吃一惊。这种性格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便是温和沉静,沉默寡言。古人有“静生慧”一说,宁静澄澈的水面能够清晰得倒映万物,沉静安宁的心境可以洞察世间百态,因而孙权又评价他说:“顾公不言,言必有中。”
孙权凡有不好解决的事就会派秘书向顾雍拿主意。顾雍若赞成孙权的意见,就会请他的秘书吃饭;若不满意,别说请客吃饭了,话都不跟人家说一句。久而久之,孙权就摸准了这一规律,说:“顾公欢悦,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孤当重思之。”后来,他干脆就不问秘书“顾公怎么说”,而只是问,“顾公请你吃饭了吗?”
嘉禾二年(233年),公孙渊向吴称臣。孙权大喜,打算派一万多将士带上大量奇珍异宝前去辽东封赏公孙渊。大臣们纷纷劝谏,张昭甚至与孙权争得面红耳赤,孙权最终仍然坚持了自己的主张。不过,孙权也略略做了折中,降低规格,减兵减物,这些折中,不是因为张昭大声吵嚷,而是因为看到顾雍在朝上默然不语,知道“事未平”。
有一回在朝上,孙权询问朝政得失。张昭就趁机把他收集到的意见一一陈述,比如认为法令太烦琐,刑罚太严重等。孙权听后,没有表态,而是回头问顾雍:“您认为怎么样?”顾雍回答说:“我所了解的情况,和张公所陈述的一样。”孙权这才重新审定法律条款,减轻了刑法。
顾雍无论对下属还是上司,亦或同级,在说话的时候即便持不同的见解,也不会用非常激烈的手法去驳斥对方,而会从更加理性的方面入手,再引导对方走向自己的思维,使对方最后能够认同和理解自己的意见。其实,这和温水煮青蛙的原理是一样的。顾雍“理直气和”的做法,不仅成功说服了他人,还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孙权晚年昏庸,宠信奸臣吕壹,吕壹就仗势滥用职权,迫害群臣,就连顾雍也被他栽赃陷害过。后来,吕壹东窗事发,被捕入狱,审问他的人正是顾雍。审理完后,顾雍竟然问吕壹:“你有要为自己辩护的话吗?”吕壹伏地无言。这时,有一位尚书怒气冲冲地上前痛骂吕壹,还要往他脸上吐口水。顾雍就说:“国家有法律处置他,何必这样呢?”
顾雍对外人宽宏大量,对家人的要求却很严格。一次孙权出嫁一个侄女,宴请了顾雍祖孙三人。宴会上,顾雍的孙子顾谭多喝了几杯,当众跳起了舞。次日,顾雍把孙子叫来,对他说:“你谦虚不足,看来我们顾家是要败在你的手里了!”顾谭听后羞愧不已。也正是这样严格的管教,在顾雍死后,他的子孙才没有步上周瑜、全琮子女的后路。
顾雍担任丞相长达十九年,从不以个人喜好、恩怨去选择官员,而是尽力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职位上,一旦委任后,便会全心全意地信任他们,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还时常亲自在民间走访,探询人民的疾苦,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办法。十九年的精心辅佐,让吴国得到了全面的兴盛和繁荣,被人称为“东吴名相”。
吴赤乌六年(243年),76岁的顾雍病倒了,孙权命名医赵泉前去为他诊治,诊治完后,赵泉却不告诉顾雍他的病情。不久,孙权就拜顾雍的次子顾济为骑都尉,顾雍得知后,便明白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对家人说:“赵泉善于辨别疾病,主上这样安排,一定是因为我的病治不好了,他想让我亲眼看见顾济被授官。”果然,几天后,顾雍就去世了。
顾雍死后,孙权身穿素服亲自前去吊唁,后来又下诏称颂顾雍:“至德忠贤,辅国以礼。”赐谥号“肃侯”。258年,景帝孙休即位,诏曰:“故丞相雍,至德忠贤,辅国以礼。”吴国末年,陆凯称“汉有萧(何)、曹(参)之佐,先帝有顾(雍)、步(骘)之相”,比之汉萧何、曹参,可见顾雍之德在东吴历史上的影响。
周瑜作为东吴的功臣,其功绩不可磨灭,影响也不低于任何人。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就是今天安徽庐江县人,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汉太尉,父亲周异曾出任洛阳令。史书记载,周家子弟出游时,动辄有一百多乘车随从,排场很大。在这样一个富贵显赫的家庭里长大,周瑜从小受到了极好的教育,文才武艺,都很出色。他不仅没有富家子弟的纨绔风气,而且志向远大。
《三国志》中说周瑜“长壮有姿貌”,身材高大、相貌俊美,是个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帅哥。外表帅不足以动人,内在的气质才是更重要的,周瑜不仅外表出众,更兼气质脱俗、气度恢弘。他从小精研音乐,有着很高的音乐修养,即使酒过三巡、醉意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的演奏是否有误。所以当时就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
周瑜与孙策同年出生,当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将全家老小移居到了舒县,孙策和周瑜得以相识,遂后来这俩小孩儿是越聊越投机,慢慢就成了一对好哥们儿,世称为“总角之好”。周瑜还让出自己家在路南的一套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有无通共。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据说周瑜和孙策有一次去拜访乔玄,顺便还蹭了顿饭,乔玄命自己的女儿大乔和小乔在内室弹琴助兴。小乔早就听过周瑜的名号,于是故意在弹奏时弹出一个不协调的音符,逗引周瑜回头,周瑜果然上当。小乔一看周瑜果然英俊潇洒,就故意频频出错,周瑜就频频回头。乔玄知道女儿的心意,就让两个女儿出来见客。于是,不独小乔和周瑜一见钟情,大乔和孙策也一见倾心,这“曲有误、周郎顾”便成全了两对神仙眷侣。
孙坚去世后,孙策去江北继承父亲遗志,周瑜留在江淮。袁术听说周瑜大名,要拜他为将,周瑜知道他不得人心,成不了气候,就要求做居巢的县长,和袁术保持一定距离。孙策脱离袁术,渡江作战时,周瑜随即响应,从居巢带来大部人马和孙策并肩作战。此后,周瑜成为孙策、孙权兄弟最忠实的拥护者,至死不渝。
周瑜不独对朋友满腔诚挚,对一般人也友善温厚,他与东吴所有的人相处得都很融洽,除了程普。程普曾经追随孙坚破黄巾、讨董卓,他自恃资格老,不愿意位居周瑜之下,多次羞辱周瑜,但是周瑜一再退让,不与程普计较。程普慢慢地被感动,进而敬佩、亲近周瑜。他对别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像饮一杯醇香的酒,不知不觉就陶醉了。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孙策听说周瑜归来,亲自出迎,不仅封官赐房,还给了他一个鼓吹乐队,孙策曾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多少赏赐也比不过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周瑜时年24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孙策临终时曾交代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孙权的身边辅助他。当时江东宾客对待孙权的礼节还比较简慢,依然把他当做一个将军来看待,周瑜手握重兵,并带头行臣子之礼,将孙权看做君主,其他人这才上行下效起来,之后,周瑜和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
和蜀汉一样,东吴政权也由三股政治力量组成。第一股是孙坚、孙策留下的班底,也就是来自淮河、泗水的人,周瑜就属于这股力量;第二股是从北方避乱来到江东的士人,张昭就侧身其中;第三股是江东世家大族,江东有四大家族,分别是虞、魏、顾、陆,后来的陆逊就是其中之一。有了周瑜和张昭的拥护,孙权的地位逐渐稳固。
新官上任三把火,孙权的第一把火烧的就是李术。他预料到李术有可能会向曹操求救,就先给曹操写了封信,先说了李术曾杀死曹操部下严象的事让曹操恼火,然后说我现在要兴兵讨伐他,请别插手。孙权把李术的后路堵死后,带兵将李术围在皖城,来了个关门打狗。李术果然向曹操求救,遭到拒绝,于是做了孙权的刀下鬼。
刘表的荆州紧挨着江东,孙权的父亲孙坚就是被刘表的大将江夏太守黄祖杀死的,孙权自然是要替老爹报仇的。黄祖没想到没爹没哥的孙权还敢这么嚣张,他见孙权率军而来,轻蔑一笑:“你老子都死在我手上了,杀你自然也不在话下!”他先将两艘大船并排列于江面,又用巨石系船,两艘大船如同水上城墙坚不可摧,船上近千士兵引弓以待。
自古虎父无犬子,孙权组建了一支骁勇至极的敢死队,让他们每人穿上相当于现在防弹衣的双层甲胄,在将军董袭的带领下,奋勇冲到大船旁边,砍断拴住巨石的绳索,破了黄祖的城墙阵。之后,东吴大部队蜂拥而上,大败黄军,杀死黄祖。孙权报了杀父之仇,还将夏口纳入自己的版图。
建安十二年(207年),不独孙权坐稳了江山,曹操更击败袁绍,平定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踌躇满志的曹操挥兵直扑荆州,来势汹汹如泰山压顶,直接就把刘表给压死了。荆州的剧变使江东集团也深受震动,但张昭仍坚守“保江东,观成败”的原则,劝孙权安分守己,不要惹事生非。
孙坚和孙策的勇武韬略都不在孙权之下,但二人的性格都过于刚硬,以至于最后都死在这一点上。孙权之所以将江东基业维持多年,正是因为他刚柔相济、灵活处事、能屈能伸。老子曾用完好的舌头和脱落的牙齿向孔子比喻,唯有像舌头一样懂得柔和变通,而不像牙齿那样去以硬碰硬,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长久,富有生机。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就是今天安徽定远的人。鲁肃幼年失父,在祖母和母亲的抚养下成人。史书说他“家富于财”,家里可能是大地主,非常有钱。年少时的鲁肃体格魁伟,气度恢弘,喜欢击剑骑射,也爱好诗词歌赋。
受《三国演义》影响,人们多以为鲁肃是一个忠厚老实以至接近迂腐的人。事实上并非如此,鲁肃是一个很侠义、豪爽的人,而且他目光长远,具有远见卓识,在三国诸雄中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黄巾起义后,天下大乱,鲁肃的家乡也未能免难,土地荒芜,饿殍遍野。鲁肃见此情景,就卖掉自己的田产,用来赈济穷人。
198年,周瑜去居巢当县长,带着几百号人经过鲁肃的家乡时,已经是弹尽粮绝了。他听说鲁肃仁厚豪爽、乐善好施,就厚着脸皮去借粮。没想到,在当时粮食贵如金的年代,鲁肃竟然指着家里仅有的两囷粮说:“这一囷你拿去吧!”这就是“指囷相赠”,鲁肃出人意料的豪爽让周瑜大为叹服,从此俩人成了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的铁哥们儿。
袁术听说鲁肃的大名后,任命鲁肃做东城县长。鲁肃瞧不起袁术,带着一百多号人去居巢投奔周瑜了。袁术知道后,赶紧拦截。鲁肃对追兵说:“你们都是男子汉,应该明白大势。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追兵一方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一方面估计凭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了他,只好退回。
周瑜东渡长江,要去投奔孙策,于是鲁肃和周瑜一起去了江东。孙策见到鲁肃后,对他的才华很是欣赏,给他的待遇也不错。鲁肃把一家人也接到了吴郡安居,只有年迈的祖母留恋故土,坚持在老家居住。后来,鲁肃的祖母去世,他就回老家去办理丧事了。
刘晔和鲁肃是好朋友,他劝鲁肃和他一起去投奔郑宝,鲁肃同意了。后来刘晔又辗转到了曹操的军中,并得到曹操的重用,更加坚定了鲁肃要走的决心。因为他知道,与久经沙场的曹操相比,孙权就是一乳臭未干的小毛孩,一个浪头就能将他掀翻。鲁肃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瑜,并劝他与自己一起离开。
周瑜给鲁肃讲了一个本朝的典故:“两汉之间,马援对光武帝刘秀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当今乱世,群雄逐鹿,不知到谁是最终的胜者,所以,不但君主挑选臣子,臣子也要挑选一个有前途并适合自己的君主。孙权素有英才,而且能够亲贤用能,将来一定能成大气候,还是留下来辅佐孙权吧!”
周瑜问鲁肃:“曹操现在旗下有无数谋士,你进去之后,很难显现出来。诚然,如果你有过人一等的才智,想要脱颖而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你敢说自己的才智高出荀彧、郭嘉、钟繇、陈群等人一大截么?”鲁肃想了想,老实摇头:“别说一大截,一小截也没有!”周瑜得逞地一笑:“既然如此,兄弟,你还瞎折腾啥呀!”于是,鲁肃乖乖留下了。
很多人都对孙权的能力产生质疑,最让他伤心的是,竟然连他的妈妈吴夫人也曾在私底下问张昭和董袭:“仲谋能保得住江东平安么?”董袭说:“您放心,江东地势险要,孙策的恩德还在,张昭等又忠心辅佐,一定没问题。”吴夫人一听,讲了三条,却没一条是关于孙权本人的,说到底,还是对孙权没信心呀!
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被孙权接见,两人“合榻而饮”,即把两个饭桌拼在一起,面对面地边喝酒边谈话。喝着喝着,孙权就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当今天下大乱,我继承了父兄的事业,也想有所作为,也想做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人物,维护天子,称霸一方,足下既然来帮助我,请问你可有什么办法?鲁肃心想,要考我啊!
鲁肃当场就给孙权泼了一瓢凉水,他说,以我愚见,将军您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想想秦末大乱,我们高皇帝也想当齐桓公、晋文公,就没当成,因为有个项羽为害天下。当今之世,曹操就是项羽,所以您是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了。现在大汉王朝是扶不起来了,您应该守牢江东的地盘,等待天下发生变化。
鲁肃曾对孙权说:“曹操的势力很大,一时半会儿也除不掉,那么您现在应该怎么办呢?‘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一旦北方有事,将军您就西进灭掉黄祖,进攻益州,和曹操隔江相峙。那时候,你就可以建号称帝,寻找机会北上统一中国。”这番谋划,俨然是江东版的《隆中对》,而且提出得比孔明还早几年。鲁肃,谁说你鼠目寸光了!
张昭那一帮主张固守的人,一心想守着江东一亩三分地,哪里知道孙权有称霸天下之心,所以他们提出的少管闲事、关门度日的意见自然不合孙权之意。要说孙权也确实有干大事的胸襟,孙坚与黄祖的死让江东集团和荆州集团成为世仇,但他却能放下私人恩怨而意欲和荆州集团合作,果然是一位胸怀天下的政治家。
曹操给孙权写了封恐吓信:“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现在训练了水军八十万之多,正要同将军在东吴会战(会猎于吴)。”曹操不愧是学文章的好手,这封信颇有点黑色幽默,竟然把打仗说成是打猎,看似从容随意,实则却如一颗手榴弹,顿时炸毁了孙权刚稳定下来的局面。
张昭认为鲁肃不够谦虚,多次非议、诋毁他,说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孙权却对鲁肃另眼相看,非常器重。他厚赐鲁肃,使鲁家的富有程度达到了旧时的水平。鲁肃也尽力辅佐孙权,每当遇到大事,他都参赞谋划,且思深虑远,有过人之明。
孙权得知曹操准备渡江东侵,召集众位将领商议,将领们都劝孙权降曹,只有鲁肃不发一言。孙权借口去厕所暂停会议,鲁肃也跟着走了出去。孙权知他要单独表述意见,就拉着他的手说:“你有何高见?”鲁肃说:“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投降曹操,仍可谋得一官半职,你若投降可就没有安身之地了。”
在促成赤壁大战的过程中,如果说鲁肃起到的作用是说服孙权“不要退”,那么周瑜起到的作用就是鼓励孙权“迎上去”。鲁肃的剖析,让孙权意识到,投降曹操是没有好下场的。而周瑜从外地回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曹操虽然托名汉相,其实是汉贼,我们要齐心协力,为汉家除污去秽。孙权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被成功唤醒,曹操,非打不可!
赤壁之战胜利后,鲁肃先回来报喜,孙权竟然率领文武群臣前往迎接,礼遇之隆重,还没有过先例。孙权笑着说,子敬,我持鞍下马相迎,给足你面子了吧?鲁肃说,没有。众人都觉愕然。鲁肃接着说,若您有朝一日统一四海,总揽九州,成就了帝王之业,然后公车征我上朝,那才是给足了我面子。孙权听后更加倚重鲁肃,把他称作自己的邓禹。
刘备前来借荆州,包括周瑜在内的大多数人都积极反对,只有鲁肃从全局出发,对孙权说道,您固然神武盖世,但曹操的势力太大了,孙刘的联盟还得继续下去,这样,曹操就多了一个敌人,我们则多了一个朋友。孙权同意了鲁肃的主张。曹操听到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消息时,正在写信,震惊之下,连手中的笔都掉到地上了。
孙权亲切地抚着周瑜的背说:“公瑾兄,谢谢你啊!”子布(张昭的字)这些人只考虑自己的荣华富贵,他们的话让孤很是失望,只有你和子敬主张抗战,这是上天把你们两个人赐给孤啊。五万精兵我一时半会儿凑不起来,孤已经给你备好了三万精兵,连带船舰、装备、武器都准备好了。
孙权于是任命周瑜为前线总指挥,程普为副总指挥,鲁肃为参谋长,溯江而上迎战曹操。周瑜逆江而上,曹操从江陵顺江而下,两军在赤壁开火。曹操的军队已经染上疫病,两军乍一交战,曹军就溃败了,曹操退到长江北岸。风大浪高,舟船颠簸,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惯坐船,在船上呕吐不止,曹操就想了个办法,把船舰连在一起,这样就不颠簸了。
黄盖,字公覆,据说是后汉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不过家道中落,到了黄盖的童年已经是“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成为一个寒门子弟。虽然环境艰苦,但是黄盖却没有自甘贫贱,他“常以负薪余闲,学书疏,讲兵事”,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钻研兵事,为日后成为一代智勇双全的名将打下了基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有识之士纷纷投身于乱世之中一显身手,黄盖也不例外。一开始,黄盖担任了地方郡吏,又被举荐为孝廉,征召至公府,成为一个地方行政官员。黄盖不但被世人评价为“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更被喻为“江表虎臣”,是后汉三国时期智勇双全的名将。
董卓乱政,关东联军举兵征讨,孙坚也是积极参与。黄盖就是在这个时候参加了孙坚的队伍。孙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之时,黄盖一直随之左右并立下战功,因此被任命为别部司马,成为其手下得力战将之一。不过,一年后,孙坚就在与荆州牧刘表的一场战斗中身亡,黄盖只得与孙策一起依附于袁术。
孙策后来借口协助袁术占据江东,脱离袁术,向江东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黄盖又跟随孙策参与了一系列的战斗。黄盖在孙策的手下,官职逐渐由之前的别部司马提升为代理武锋校尉,再加上战斗中的英勇,孙策对黄盖是比较欣赏的。也正因为这样,孙策经常把黄盖带在身边,“太史慈酣斗小霸王”的时候,黄盖就在场。
孙权占据江东初期,各地山越民族多有不服,经常发生叛乱。黄盖到任之后,决定来个欲擒故纵。他先选定当地的两名官员做助理,说自己的一介武夫,不通文职,让他们放手去干。这俩人瞬间上当,在黄盖面前装模作样几天后就原形毕露,带头犯法,黄盖收集到两人的罪证后,来了个杀鸡儆猴,当地人一看这人不好惹,再也不敢闹事了。
赤壁之战中,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黄盖审时度势,向周瑜提出了“火烧赤壁”的奇策,黄盖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周瑜的全力支持。为了麻痹曹操,黄盖写下诈降书给曹操,诱使曹操上当,并不惜下了血本,与周瑜演绎了一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纵然曹操是个“多疑哥”,也上了当,最终搞得一败涂地。
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周瑜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全景式的展示:对天下大势的了然于胸,军事预测、临阵指挥能力出众,还有博采众议、果断决策的胸怀魄力。凭着这场战争,周瑜美名远扬,苏轼更是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他刻画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千古风流人物。
孙刘联军攻打荆州,在为时一年有余的“江陵会战”中,周瑜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不亚于赤壁之战中显露的才能。在进军荆州的过程中,有一次周瑜亲自骑马掠阵,被流矢射中右肋,身负重伤,不得不卧床静养。曹仁借机进攻,周瑜不顾伤痛,强撑病体来到军营,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曹仁这才率部退去。
刘备借荆州时,周瑜认为“刘备寄寓,有似养虎”,他建议孙权趁机软禁刘备,再由他来节制关羽、张飞,但孙权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之后,周瑜又向孙权建议讨伐刘璋,袭取益州。这个计划非常有战略眼光,孙权当即表示同意。周瑜便赶回江陵,去做出征的准备工作,未料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年36岁,一曲人间绝唱就此戛然而止。
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刘备私下对孙权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都非常清楚,孙权视之更是重之又重。因此,不论别人怎样说周瑜的坏话,孙权都不予理睬。周瑜去世时,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的故事人尽皆知,但在历史上,诸葛亮与周瑜两人其实并无过节,也无正面交锋。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在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军实,是否与周瑜见过面尚未可知。而周瑜病逝后,为他奔丧至吴的是周瑜的功曹庞统,也不是诸葛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鲁肃和周瑜之所以能将他们的才华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多亏有这样一个伯乐——孙权。孙权还常给鲁肃的母亲送衣服,送被子,送蚊帐,送家里的日常用品,非常体贴。至于周瑜,更不一般。孙权的妈妈吴夫人曾特别交代过孙权,要把周瑜当做哥哥看待。孙权也确实是这么做的,私下总是称呼周瑜为公瑾兄。
赤壁之战,曹操吃了大亏,但他也发现周瑜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就思谋着怎么挖孙权的墙角,让周瑜跳槽过来为他效力。曹操的帐下有一个叫蒋干的。蒋干,字子翼,是九江郡人,而周瑜是庐江郡人,九江和庐江同属扬州,所以蒋干和周瑜算是同乡。曹操就派蒋干到周瑜那里做说客。
蒋干去找周瑜,周瑜一见到他就笑着说:“子翼兄,你远道而来,怕是给曹孟德来当说客的吧?”蒋干愣了一下,打哈哈说自己是来跟他唠嗑的。周瑜也不拆穿他,只和他喝酒吃饭。接着周瑜借口公务繁忙便晾了蒋干三天。三天后,周瑜带着蒋干在军营里转了一圈,然后大摆筵席款待蒋干。
席间,周瑜说道,大丈夫处世,最得意的莫过于遇到一位好君主,表面上看起来是君臣,实际上却有骨肉之恩,言听计从,共度福祸,果真遇到这样的君主,就算是苏秦、张仪再生来做说客,我周瑜都会抚着他的背,拒绝他的好意。蒋干不是笨人,他但笑不语,吃完这顿饭就走了。蒋干回去后对曹操说,周瑜雅量高致,认准了孙权,是不会背弃他的。
周瑜以他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人格在历代的史传文学中始终保持着固有的稳定性。无论是“拥曹反刘”或是“帝蜀寇魏”,在这些熟读经史,深受雅文化熏陶的士大夫们的字里行间依旧始终如一地充盈着对周瑜的无限崇敬和由衷钦佩。任凭时光流逝,都无法妨碍身后的拥趸者无数,只因周瑜几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将力与美完美结合的人物。
周瑜去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让鲁肃接替他统领部队。周瑜私属部队四千多人,以及原来的奉邑四县,全都转归鲁肃所有。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又被授为横江将军。鲁肃也成为继周瑜之后吴国最重要的名臣名将。
鲁肃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移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迫使曹军不敢南征,让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这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聪明才智。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赞鲁肃任职荆州时“威恩大行”,他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代最有眼光的杰出外交家。
在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势中,唯有鲁肃和诸葛亮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因为他们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孙刘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鲁肃死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孙刘联盟完全破裂,而吴、蜀也最终被各个击破,随之灭亡。鲁肃一生的活动,证明了他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也只有鲁肃才配称得上战略家。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逝于岳阳,享年46岁。岳阳是鲁肃生前镇守的城池,岳阳楼最早即是鲁肃的阅兵台。孙权亲自为鲁肃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也为他举哀三日。孙权始终不忘鲁肃在东吴政权创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他称帝登坛祭天时,还对大臣们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如果说曹操依靠智慧聚人,刘备依靠义气用人,那么孙权就是依靠情感感人。曹操自己就是聪明人,他唯才是举,容纳手下人的短处,运用他们的长处,所以天下聪明人大部分都投奔曹操去了;刘备讲义气,动不动就食则同器、寝则同床,凡是跟了他的人自始至终不离不弃;孙权则凭借一腔真挚情谊感动周围的人,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出力。
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人。早年跟随孙策平定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四郡。讨会稽贼吕合、秦狼等,升为中郎将。从征合肥,因功升荡寇将军,后被升为右护军,典领辞讼。蒋钦为人很守诚信,性格豁达。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讨伐关羽,蒋钦率领水军入沔水,于回军途中病逝。
周泰,字幼平,早年与蒋钦随孙策左右,立过多次战功。孙策占领会稽后,任周泰为别部司马,授兵权。孙权很欣赏周泰,向孙策要求将周泰归到自己麾下。孙策攻取吴郡之时,周泰与孙权镇守宣城,期间山贼前来攻城,周泰为保护孙权而被刺十二枪,身受重伤,幸得名医华佗救治才保住性命。战后周泰受到孙策嘉奖,升任春谷县令。
周泰出身寒门,家庭背景不好,他因功被孙权封为将军,他的手下朱然和徐盛很不服气。孙权知道后,大摆筵席,邀请所有将领来赴宴。席间,孙权让周泰把上衣脱去,结果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是,周泰全身布满累累的伤疤。孙权指着周泰身上的伤疤,一一询问是怎么来的,周泰也如实回答,其他将领们是越听越佩服。
孙权拉着周泰的手,哭着对他说:“幼平啊,你为我们兄弟出生入死,把命都搭上了,我孙权怎么能够不把你当做我的亲兄弟呢?怎么能够不委你以重任呢?你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出身寒门,就自惭形秽,我孙权与你同荣辱、共休戚啊!”说完,又将自己的御盖赏给周泰。在场将士无不动容,从此对周泰心服口服。
孙权与刘备夷陵之战时,有人诬陷诸葛瑾与弟弟诸葛亮有勾结,陆逊知道他是冤枉的,就写信让孙权表个态,澄清一下事实。孙权当即回信说,我和子瑜情同骨肉,对他非常了解,不合道义的事,他既不会做也不会说。当年我想把孔明挖过来,让他去做说客时他却说,舍弟一旦跟了刘玄德就不会改变的,就像我不会投奔刘玄德一样。于是,所有的谣言不攻自破。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荆州的官吏都投降了孙权,只有一个叫潘濬的小官不愿投降。他借口生病,不见孙权。孙权知道后,就让人抬了一张床到潘濬家里,请他躺上床,连床带人抬到孙权那里。潘濬被抬去后,依旧把头埋在床上,痛哭失声。孙权就让人拿毛巾来给潘濬擦眼泪。潘濬终于被感动了,翻身下床,拜见孙权。
费祎,字文伟。他少时丧父,跟随族父费伯仁生活。伯仁之姑,正是益州牧刘璋之母。刘璋遣使迎接费伯仁,费伯仁便带着费祎游学入蜀。后来刘备平定蜀中,费祎便留在益土,并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
许靖丧子,董允与费祎要去奔丧。董允想让老爸董和给他派辆车,结果董和弄了辆鹿车。董允脸上立刻挂不住,费祎却从容上了鹿车。到了地方后,董允发现乘车来的人很少,顿时感觉不好意思,而费祎却晏然自若。驾车人回来后,董和问他事情经过,董和听后对董允说:“我曾以为你跟费祎差不多,但从今以后,我对这个问题不再有疑惑了。”
费祎和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大名相,他为人宽和,聪明通达。费祎能够一边谈笑一边高效率地处理公事。后来董允拜相后,也模仿他,一边谈笑一边处理公事,结果没过几天,公文就堆积得像一座小山。董允无奈,只好承认人与人是有差别的,从此处理公事的时候,专心致志,不敢分神。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就恢复了吴蜀两国的联盟,派费祎出使吴国。费祎来到吴国的时候,孙权照例大摆筵席,招待来使。宴席摆好之后,孙权偷偷通知大家,待会等费祎进来的时候,你们只管吃你们的,不要理他。结果,当费祎进门后,看到的不是热情的笑脸,而是一群饿死鬼,只有孙权站起来给他打了声招呼。
作为恢复蜀吴建交后的第一位外交官,费祎相当淡定。被孙权耍了后,他也不恼火,当场赋诗一首:“凤凰来翔,麒麟吐哺,驴骡无知,伏食如故。”大意是说凤凰来了以后,麒麟马上不吃东西了,出来迎接,只有那些无知的驴子啊骡子啊,还继续低头在那儿吃东西。孙权本来是想捉弄一下费祎的,没想到费祎把自己的手下给骂了。
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瑾的儿子,他从小就以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而著称。诸葛瑾的脸长得又窄又长,有点像驴脸,一次在宴会上,孙权故意开诸葛瑾的玩笑,命人牵了头驴来,并在驴脸上贴了张纸,写着:诸葛子瑜。诸葛瑾气得满脸通红,诸葛恪当下就站起来要了一支笔,在纸上添了“之驴”两字。尴尬的气氛被瞬间化解,孙权还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诸葛恪的口才在东吴也是出了名的,自然不能丢了东吴的面子,听了费祎的嘲讽后,他便回道:“我们种植梧桐,本欲等待凤凰,现在却来了一些燕雀,竟然也自称来翔?我们何不弹而射之,让它返回故乡!”费祎停食饼,索笔而作一篇麦赋,诸葛恪亦请笔作磨赋,切磋起来。
费祎出使吴国,处处都表现得从容自若,智慧过人。临走时,孙权依依不舍地说,先生德高望重,德才兼备,是个优秀的人才,一定能够成为蜀国的顶梁柱,这次分别,怕是再难见面了。于是,孙权取下自己随身佩戴的宝刀,赠送给费祎。古人有“宝刀赠英雄”一说,孙权借此表达他对费祎的敬重、仰慕之情。
建兴八年(230年),费祎为中护军,后又升为司马。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互相憎恶对方,两人只要一碰面就开始争吵,魏延还常常举刀刃指向杨仪威吓他,杨仪则开始哭着喊魏延欺负他。费祎就经常坐在两人中间,给他们劝架,讲道理。因此,全赖费祎从中斡旋,诸葛亮才能充分利用魏延、杨仪的才能更好地为蜀国效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时代就是一个争夺人才的时代,三国之间的战争也就是争夺人才的战争。所以,善于用人的曹操、孙权、刘备成为屹立到最后的三国之雄,不善于用人的袁绍、袁术终究成为历史潮流中的被淘汰者。孙权也曾说过:“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赤壁之战后,刘备向孙权借取荆州,后来刘备攻占益州,有了自己的地盘,孙权就理所当然地向刘备讨还荆州,然而他派的人几次向刘备催讨,都无功而返。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曹操、孙权和刘备都想据为己有。刘备不肯归还,孙权也绝不会放弃,于是主导了“白衣过江”的江陵之战,夺回刘备借去的荆州南部三郡。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就是今天安徽阜南人。他从小就喜欢习武,拳脚功夫很是了得。爸爸去世后,他就和妈妈一起投靠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帐下的一名将领,吕蒙跟随他,正是适得其所。不过,邓当担心16岁的弟弟有什么闪失,打仗的时候向来不让他出战。笑话,这可是他丈母娘的唯一的命根子,哪敢乱来!
一次邓当率兵攻打山越,吕蒙偷偷混进队伍,开战后,他竟然还冲到最前面奋勇杀敌,结果被邓当发现,对他劈头盖脸一通大骂。回去后,邓当就把这事跟岳母说了。吕蒙的妈妈气得拿起拐棍儿就要敲他,吕蒙却说:“我不愿意一辈子这么贫贱下去,只有在战场上立下大功,才能出人头地。”吕母劝不过他,最后只好让他入军。
邓当手下的一个武将,很是瞧不起吕蒙这个娃娃兵,就当众嘲笑他说:“你个小屁孩还敢来参军,不过是拿肉喂老虎罢了!”吕蒙年轻气盛,哪能受得了这气。一怒之下,抽刀就把这个武将给砍了。吕蒙因杀人被邓当偷藏在老乡郑长家里。不久,吕蒙自首,袁雄在孙策面前为他求情,孙策召见吕蒙后,很是欣赏这个英姿飒爽的少年,就让他做了自己的亲兵。
吕蒙也确实是块当兵的料,在孙策身边干了几年后,能力被不断挖掘,不仅孙策满意,连一向以严厉著称的张昭都对他赞誉有加。邓当死后,张昭就向孙权推荐,让吕蒙接替了邓当的位置。于是,吕蒙被任命为别部司马,成为领兵作战的将领。
孙策死后,孙权上台,打算将那些人数不多的队伍合并在一起,吕蒙的部队也在合并的计划中。吕蒙知道,一旦队伍合并,自己想有所作为就更难了,他便借了点儿钱,为自己的士兵赶制了深红色的服装,并加紧操练。孙权来检阅的时候,看到吕蒙的队伍朝气蓬勃,动作整齐,非常高兴,不仅没有合并吕蒙的队伍,反而增加了吕蒙的兵员。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征讨黄祖,吕蒙作为前锋,率军攻打黄祖的水军都督陈就。开战的锣鼓一响,吕蒙就孤身冲向敌军,陈就还没反应过来这猛人是谁,就被吕蒙砍下了脑袋。都督被杀,黄军顿时大乱,黄祖被逮。战后,吕蒙因立下战功被孙权任命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吕蒙自此进入江东重要将领的行列。
赤壁战后,夷陵的甘宁被曹仁大军围攻,甘宁向周瑜求援。大家因怕兵力分散不想救援,吕蒙却对周瑜说,解夷陵之围不需要太久,让凌统留下驻守,他俩一起去救援,还让人在夷陵附近担柴塞道,说到时候有用。周瑜当即和吕蒙等人前往夷陵,很快就逼走曹仁。曹军在撤退时,被柴草挡路,只得弃马逃走。周瑜不仅大获全胜,还白得了三百匹战马。
吕蒙虽然有勇有谋,可到底是个文盲,大字不识几个。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做长官的人了,得学点知识充实自己。吕蒙大手一挥说,整天行军打仗忙得要死,哪有时间看书啊!孙权就说,我并不是让你成为大文学家,只是让你了解一些过去的历史。想当年光武帝南征北战,还手不释卷;曹操现在转战南北,还书不离身呢!
孙权给了吕蒙一个书单,什么《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东观汉纪》等列了满满一张纸。吕蒙回去就开始读书。读书不在于读了多少,而在于领悟了多少,穷首皓经不见得管用,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发挥书的作用。吕蒙本来脑瓜子就好使,很快就将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内涵大大提升。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故,鲁肃接任。鲁肃去陆口上任,路过吕蒙的防地。当时的鲁肃还不大看得起吕蒙,碍于面子,就顺便去看看他。吕蒙很热情地接待了鲁肃,并问他上任后打算怎样对付关羽。鲁肃在心里很不屑地说了句:“你懂什么!”但表面上却随口说,到时候随机应变。
吕蒙向鲁肃提出了好多对付关羽的计策,开始鲁肃并没有当回事,但听着听着就感觉这些计策不凡。他本来是和吕蒙席地而坐,中间隔着距离的,慢慢的,鲁肃的身子就挪过去了,用手抚着吕蒙的背说:“子明啊,真没想到,你现在这么有学问了。”吕蒙也不谦虚,回答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这就是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来历。
鲁肃进入吕蒙家的内室,拜见了吕蒙的母亲,算是与吕蒙结为了兄弟。不过,鲁肃虽然欣赏吕蒙,却没有用他那一套计策,因为鲁肃和吕蒙在对待刘备上的政见是不同的。鲁肃一贯维护孙刘联盟,而吕蒙却主张夺回荆州。然而尽管政见不同,鉴于吕蒙的才干,鲁肃临死的时候,还是向孙权推荐了吕蒙。
吕蒙是个典型的主战分子,虽然读了不少书,但还是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鲁肃去世,他接替鲁肃的位子,建议孙权夺取荆州,孙权本来就有这方面的意思,俩人一拍即合。吕蒙先装病忽悠关羽,等关羽把荆州的队伍也派到前线去打仗的时候,他就开始在人家背后下黑手,把人家的老窝给端了。
吕蒙让自己的士兵都穿上白衣服,装扮成商人,沿着长江向江陵进发,沿途碰见关羽的岗哨,就假称做生意,笑眯眯地靠近,不动声色地干掉岗哨,神不知鬼不觉地一路来到南郡。江陵和公安的守军见东吴兵从天降,就不战而降。吕蒙还把关羽逼得败走麦城,关羽最终死在了他的手中。由此看来,老人们有句话说的很对:“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有人说,装什么都不能装病,因为那样很快自己就会真的生病。江陵之战获胜后,吕蒙真的病倒了。孙权很关心吕蒙,但又怕打扰他休息,于是就让人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偷偷探视。吕蒙吃点东西,孙权就喜笑颜开;吕蒙无法进食,孙权就眉头紧皱。后来吕蒙病情加重,孙权还命道士为他祈祷。孙权的脸色,直播着吕蒙的病情。但吕蒙终究没熬过去,还是驾鹤西去了。
吕蒙生前将所得金银财宝和各种赏赐都交到库府收藏,他命令主管人员,自己死后,把这些全部归还朝廷。他还留下遗言:丧事务求俭约,不得奢侈。陈寿曾评价吕蒙:“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毛泽东也曾说过:“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
也许有些人会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陆逊无论是能力还是影响力都大大小于东吴其他三位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其实并非如此。在《三国志》中,陈寿只为周瑜、鲁肃和吕蒙等人做了个合传,却浓墨重彩地为陆逊单独做传。这并非陈寿的偏心,在三国中后期,陆逊以文武全才出将入相,军事政治才略堪称无双。
陆逊,字伯言,原名陆议。陆逊出身于吴郡四大士族“顾、陆、朱、张”中的陆氏,他的父亲陆骏曾任东汉九江郡都尉。由于父母早亡,陆逊很小就被寄养在叔祖庐江太守陆康家中。陆康对他关爱有加,除了督促他的学业外,出门也喜欢带上他,以培养陆逊的处世能力。陆逊也不负众望,小小年纪便大方稳重,获得人们的赞誉。
吴郡陆氏是江东儒学大族,从东汉初期便已登上政治舞台,到孙吴时期家族势力已经相当庞大,历经两晋南朝维系不衰。作为这个家族的一员,陆逊深受儒学影响,秉持正统的“仁”政观念,治国理念的核心是劝农固本,惜养民力。
建安八年(203年),20岁的陆逊经过举荐,进入孙权幕府。当时孙策刚死,孙权既要培养心腹力量,又要拉拢江东大族,自然对陆逊也很重视,让他出任东西曹令史。陆逊建议孙权征讨地方势力,这样既可以将地方的精锐力量吸收到军队中来,又能够安排农民从事生产,从而发展经济,积蓄国力。孙权欣然采纳。
海昌境内连年遭受旱灾,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孙权任命陆逊为海昌屯田都尉,兼领海昌县令。陆逊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谷仓,赈济贫民,又组织农民进行生产自救,从而缓和了灾情。陆逊一心为民,很得老百姓的尊重与爱戴,以至于很多外地人民都“有感慕相携而归”。
东汉末年,许多农民为逃避赋税而投靠豪强大族,沦为依附民。豪强大族为了反抗政府,维护自己的利益,便把依附民组成武装队伍,自成一体,被官府称为“山贼”。当时孙权的地盘上就有两支这样的武装力量,一支是会稽的潘临,一支是丹阳的费栈。陆逊向孙权建议灭了这两个祸患,于是,孙权任命他为帐下右都督,前去平乱。
潘临、费栈各自带着一帮人马占山为王,横行乡里。潘临见陆逊年纪轻轻,手里又没有多少人马,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继续猖狂。陆逊利用他的这种麻痹心理,一面暗地招募人马,一面加紧侦察两股力量。他了解到潘临的喽啰不多,就亲自率兵深入山林,来了个突然袭击,剿灭了潘临的力量。
费栈的后台是曹操,兵力不少,又与山越人联合,陆逊决定采用智取。他先探明地形,深夜带兵潜入费栈的根据地,在四周又是击鼓又是呐喊又是挥舞旗帜,制造出千军万马的阵势。费栈不知道这是陆逊的障眼法,顿时慌了手脚,赶紧分兵出来迎战,陆逊没有和来军纠缠,而是率先攻占了费栈的山寨,失去老窝的费栈自杀身亡。
陆逊勒令山越居民迁到平原地区,让他们种田纳赋,并把身体强壮的人拉去充军。会稽太守淳于式就告陆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陆逊知道后,反而为淳于式说好话,他对孙权说:“淳于式是为当地人民好,才告我的,我怎么能再诋毁他呢?”这番话让孙权顿时对他心生敬仰,还将哥哥孙策的女儿嫁给了他。
陆逊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正式亮相是在建安末年,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的江陵之战中。当初吕蒙对孙权说,陆逊思虑深远,足以担当这个重任。果然,陆逊到任后就充分发挥他的文采,给关羽写了一封极尽示弱之能事的信,把关羽的最后一点戒心尽数打消,将后方守军派上前线,使江陵一片空虚,给东吴以可乘之机。
夷陵战役之初,陆逊还不是太有名,所以有些老将就不是太听他约束。一次,陆逊召开军事会议,他手按宝剑说,刘备是天下有名的枭雄,连曹操都忌惮他,现在主公把如此重任交给我们,我们就要齐心对敌。主公派我担当主帅,并不是我有多大能耐,而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忍辱负重”的成语也是由此而来,而这四个字也是陆逊一生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
从夷陵回师后,孙权就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封江陵侯。后来,陆逊在宛城大破曹休,孙权又大加赏赐,赠予他大量奇珍异宝。吴黄龙元年(229年),陆逊又受拜为大将军、右都护;吴赤乌七年(244年),陆逊升为丞相。
陆逊虽然以军事才华著称,但他更是一位儒生,他每每以书生自称,政治方针也以儒家仁义思想为出发点,但是,这与推行申韩之术的孙权显然不合拍。陆逊认为当时的法律太过严峻,赋税太过沉重,就上疏劝说孙权轻徭薄赋,宽刑施德。建议提得很好,但孙权看完就把它放一边了,后来并没有采用。
吴嘉禾二年(233年)二月春,辽东公孙渊向孙权奉表称臣,孙权大悦。三月,孙权派使者带着一大堆金宝珍货,去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结果公孙渊认为吴国遥远,难以长期依靠,就把使者给杀了,后来却接受魏明帝曹叡的封赏。孙权知道后很恼火,当即就准备亲自带兵去征讨公孙渊,后来被陆逊劝止。
孙权晚年昏聩,听信谗言,极力扶持四子鲁王孙霸,有废黜太子孙和之意。陆逊三番五次地上疏,苦谏孙权不要废长立幼,造成国家不稳定。他还请求回到建康,当面向孙权陈述自己的观点。然而孙权不但拒绝陆逊回京的请求,还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三人以“亲附太子”之罪,发配流放。
在与孙权存在严重治国理念分歧的情况下,陆逊屡次选择了坚决抗争,以至于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赤乌八年(245年)二月,一生忍辱负重的陆逊,在一连串政治打击面前,终于没能挺住,最终忧愤成疾,含恨吐血而亡,时年63岁。史载,陆逊死时和诸葛亮一样,家无余财。人的悲哀是,人死了,钱没花完,陆逊避免了这一悲剧。
吴赤乌十三年(250年),将近七十岁的孙权做了一个很二百五的决定,改立八岁的孙亮为太子。工厂还不让雇佣童工呢,孙权却让一个或许还在尿床的孩子做太子。为了维护新太子的地位,孙权把前任太子孙和贬为庶人,流放出去。至于孙霸的下场更惨,他发现孙霸竟然有迫害孙亮的苗头,就直接把孙霸赐死了。
孙亮,字子明,是孙权最小的儿子。孙权的长子孙登、次子孙虑早逝,老三孙和被立为太子后,因被意图争夺太子之位的四子鲁王孙霸和孙权长女全公主陷害而被废去太子之位,孙霸也被孙权逼迫自尽。最后孙权决定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孙权于吴太和二年(252年)去世,孙亮继位,改元建兴,时年十岁。
孙亮即位时,由太子太傅诸葛恪、太常滕胤、侍中武卫将军孙峻等人辅政。诸葛恪在孙亮继位后便出兵北伐,进攻魏国,但最后吴军战败,伤亡惨重,朝野对诸葛恪怨声载道。建兴二年(253年),孙峻在得到孙亮的同意后,发动政变,杀死诸葛恪。其后孙峻出任丞相大将军。
孙峻的地位并不稳定。在他杀诸葛恪后,有多人想暗杀孙峻,但最后均事败被迫令自杀或处死。吴五凤二年(255年),孙峻带兵与魏国于淮河一带交战获胜,魏将文钦投降。次年,孙峻派遣吕据等将领进攻魏国,但孙峻在战争期间病逝,由从弟孙綝接掌权力。大司马吕岱也在这一年去世。
骠骑将军吕据等人不满孙綝的继任,要求封滕胤为丞相。孙綝没有理会他们的诉求,转封滕胤为大司马,吕据遂与滕胤密谋推翻孙綝,但最终失败被杀。另一位将领王惇也密谋杀死孙綝,亦事败被杀。太平二年(257年),孙亮亲政,但施政常被孙綝掣肘。孙亮对孙綝的独断专行甚为不满,于是暗中与全公主、太常全尚、将军刘承谋划准备诛杀孙綝。
吴太平三年(258年),孙綝发觉孙亮想杀死自己,便发动政变,废孙亮为会稽王,改立孙权六子琅琊王孙休为帝。吴永安三年(260年),孙亮的封地会稽传出谣言,说孙亮将返回建业复辟,而孙亮的侍从也声称孙亮在祭祀时口出恶言。经审判后,孙亮再度被贬,不久孙亮就死了。据记载,孙亮可能是自杀,也可能是被孙休派人毒死的,年仅17岁。
吴太元元年(251年)八月,狂风暴雨席卷江东数日,就连最坚强的松柏树都被刮折了,建业南门城楼居然都被吹倒了。城内,房屋倒塌无数,洪水泛滥,据历史记载,当时城内道路积水可达八尺,水中漂浮着死尸。孙权刚改立太子就发生这样的事,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孙权突然发现,陆逊当初的坚持是对的。
陆抗,字幼节,陆逊的次子,他是吴国后期最著名的将领。陆逊死时,陆抗年仅20岁,被孙权任命为建武校尉,领陆逊部众五千人。陆抗葬父,回都谢恩时,孙权拿出以前杨竺告发其父的所谓20条罪状,与陆抗核实。陆抗不卑不亢地逐条对答,为父辩白。孙权听了之后,才打消了惩治陆家的念头。
吴赤乌九年(246年),陆抗升为立节中郎将,与诸葛恪互换防区,屯守柴桑。陆抗临走时,他的驻地完好无损,诸葛恪到后,俨然若新。而诸葛恪的柴桑驻地却颇有毁坏,这让诸葛恪深为惭愧。陆抗后来回建业治病,孙权把他找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着忏悔道:“我以前听信谗言,做了很多对不起你爸的事情,这全是我的错啊!”
陆抗有六个儿子,四子陆机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五子陆云并称“二陆”。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骆统对东吴的长远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骆统,字公绪。他的爸爸骆俊,字孝远,历任郡吏、尚书郎、陈相。骆统出生时,骆俊正好在外地守边屯田,治理军政。当时,正值汉末乱世,诸侯混战,社会极不安定。骆俊寄希望于儿子能公正为人,就给儿子取字为“公绪”。骆俊有文武才干,治军严明,并善于治理社会治安,盗贼、兵匪均不敢骚扰。
骆俊在陈地屯田保疆时,养兵以济百姓,克服了天灾和人祸之害,一连几年都获得好收成。陈地的老百姓对骆俊都非常感激,甚至,有些人家里生小孩时,都不让孩子用自己的姓,而是改为骆姓,借此表达对骆俊的感恩之情。后来,袁术向骆俊借粮,遭到拒绝后的袁术恼羞成怒,就把骆俊暗杀了。从此骆统和妈妈便过上了孤儿寡母的生活。
骆统从小就聪颖过人,并且很有个性。骆统的妈妈在他八岁的时候,改嫁华歆,骆统却决定自立,不愿随继父生活。在同宗亲人的帮助下,他和姐姐决定回老家乌伤。临别时,骆统给妈妈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强忍眼泪,扭身走了,一直没有回头。有人提醒骆统:“你妈还在后边跟着呢!”骆统说:“我不想增加她的思念和悲哀,所以不能回头。”
由于战争连年,饥荒严重,骆统就节衣缩食以赈济贫民百姓。可由于节食过度,越来越瘦的他终于引起姐姐的怀疑,他就解释说:“为国奋斗的文臣武将们连最粗劣的食粮都不足,我怎能忍心只关心个人的温饱?”他的姐姐在感动之余,就也把自己的衣服、粮食省出一份来,让骆统接济穷人。骆统从此美名远扬。
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并广招贤才。骆统也因爱国爱民的好名声而被孙权看中录用,授乌程相之职。乌程,就是现在的浙江湖州一带,地域辽阔,百姓超过万户,是个大王国,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战事频繁,贼寇猖獗,百姓惶惶不得终日。当时年仅20岁的骆统,被安排在这样重要的郡国为官,足见孙权对他的器重和信任。
骆统和他的爸爸一样,也是个难得一见的好官。骆统在乌程为官期间,十分体恤民情,廉俭自律。他主张以民为本,提倡农耕与渔牧并重,把“政使惠风,举贤重良”当成教化的大事来抓;主张“以德亲百姓,以仁治天下,以勤政取信于百姓”。当地的百姓都交口称赞他心怀仁慈,恩德广布一方。
骆统博学多才,分析问题常有独到见解,能为孙权弥补决策过程中的不足。他一旦有新问题或者新见解,都能及时反馈给孙权。孙权欣赏他对事业的忠诚之心,在任会稽郡太守时,把他提升为郡功曹,负责掌管考查、记录文臣武将的功劳。后来,孙权又把骆统提升为讨虏军行骑都尉。同时,还把自己的伯父孙辅之女介绍给骆统为妻。
骆统为人厚道,心如明镜,耿直如父。他认为,用人贵在培养,贵在感化,使之不忘报效国家。他主张选拔人才,要注重实践,重视考察,努力做到知人善用,以人格力量发挥人才作用。所以,他建议孙权不计门第、不计恩怨,把尊重贤人,重用贤人,当作理政之要。骆统的这种用人之道,深得孙权的赏识,并得以采用。
陆机《辨亡论》赞:孙吴能“兴天下争衡”,其功之一,在于“骆统疆谏以补过,谋无遗算,举不失策。”总之,孙权前期所以能推诚信士,求贤若渴,恤民如稚子;同时,量能授器,德能容人,亲以致爱,其间与骆统的剖心赤诚、刚正为人、谏以补过是密不可分的。
骆统认为,老百姓是基础,有民才有本。大凡国君常常把拥有土地多少、版图大小视为富强的标准,视掌握生杀赏罚大权为尊贵,炫耀德义为荣耀,君位子孙后代相传为上帝厚赐。但是,富国要靠民众创造,强国得赖民众齐心协力,君王的权威要靠民心归附。如此,才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早在夷陵之战以前,骆统就曾上书给孙权,说繁重的征役和赋税使农田荒芜,军民俱困,民间百姓和屯田穷兵生了孩子却无力养活,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珍贵的人力资源大量流失,社会难以向前发展。骆统的奏言切中时弊,孙权深受触动,于是就致力于以屯田的方式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吴国的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屯田都尉等职官进行管理。屯田的兵平时种田,战时打仗,屯田的农民只需种田,免除民役。吴国很多地方实行屯田,屯田的军民则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数千家屯兵,而毗陵的屯田农民则有男女数万口。总体来说,东吴屯田的规模可观,而且采用了牛耕的先进耕作技术。
吴黄武五年(226年),陆逊认为自己的驻地军粮不足,便上表孙权,请求让士兵就地屯田。孙权认为这主意很好,不仅同意了陆逊的提议,还将驾车的牛也派到了农田里拉犁耕地。为起到表率作用,孙权还领着自己的儿子亲自到农田耕作。士兵们一看,连他们的老大孙权都来干农活了,便更加卖力的挥锄了!
为了满足农田用水,孙权还注意兴修水利。吴黄龙二年(230年),孙权修筑东兴大堤,将巢湖水截流用于灌溉。吴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又修建堂邑涂塘,还开凿了几条运河,既方便了内河航运,又可以用来灌溉农田。此外,孙权还多次调整赋税,夺取荆州后,他不但免了荆州百姓的租税,还下令诸将要居安思危,加强武备,崇尚节俭。
为了适应长江水战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孙权还大力发展造船业。他专门设置官员,监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吴国的船最大可达七帆,吴人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记载,当时的多帆船可以通过斜移帆面到合适角度的方式充分利用风力。这种方法使帆船在行驶的过程中不怕风浪,速度迅疾,至今还在现代的木帆船上使用,可见当时东吴造船技术的高超。
一天退朝后,孙权和大将诸葛直谈论历史,说到了秦始皇入海寻仙的事。孙权问道:“那到底有没有夷洲呢?”诸葛直回答:“有,古代地理文献《禹贡》就记载过夷洲。”孙权翻找出《禹贡》,果然书中记有夷洲。孙权就想,既然秦朝时期有人到过那里,如今我江东航海业发达,飞船快艇无数,也一定能找到夷洲,于是孙权决定派人去开发夷洲。
吴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士兵,开着两百多艘大船出发,渡海向夷洲(今台湾)、亶洲(今日本)驶去。在陆地上骁勇善战的士兵,上了船,大都缩着脖子,脸色苍白地背靠背站着,晕船呕吐苦不堪言。卫温不断鼓励将士:“加油!如果真能抵达那传说中神秘的地方,可算是千古不朽的伟大功绩!”
由于亶洲太过遥远,无法到达,卫温一行人只找到了夷洲。可一大帮人马刚登上宝岛,还没来得及欣赏一下岛上的风景呢,就见一群人拿着家伙杀了过来。搞什么!你们就是这样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么!可当卫温看清他们手中拿的是石头制成的箭镞和刀斧等原始武器后,一大笑,一挥手,那些人就被武器先进的吴军打得灰溜溜逃窜了。
高山族有个很不成文却相当爷们儿的规定,那就是双方火拼后,输的一方要派代表向赢的一方道谢,并赠送礼物,算是和解。世上竟然还有这种诡异的逻辑!所以,当卫温和诸葛直正在头疼如何与当地人消除误会时,高山族代表竟然送礼来了,受宠若惊的两人就差没相拥而泣了。卫温等人赶紧说明来意,并派人送礼回访。
三国时期,高山族还处在氏族公社阶段,没有私有财产,过着原始社会生活,他们分成许多部落,部落成员被叫做“弥鳞”。男子担负上山狩猎、下海捕鱼、保卫部落、守护财产的职责;妇女、儿童主要是在部落的管辖范围内采集树种、野果、植物根茎,为全体部落成员准备饭食、烤肉,大家一起吃饭,平均分配食物。
部落中最高首领是酋长,氏族内部完全平等,酋长的住房和大家一样,都是石房。在房子周围围上一圈木栅栏。酋长房中唯一特别的就是摆着许多人头骨,因为按当地风俗,室内陈列的人头骨越多,表示杀死的敌人越多,本领也越大。在氏族部落中,没有法律,只按习惯来处理问题,有事大家就召开部落会议共同商议。
高山族的酋长为了表示对吴军友好,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夺目、质地精致,色彩斑斓的氏族服装,成群结队,欢声雷动,载歌载舞,从白天一直到晚上,又架起篝火。吴军士兵也暂时忘记了大陆上的那些厮杀,被感染得欢快起来,加入了歌舞的人群,卫温、诸葛直等与当地酋长一行人频频举杯欢庆。
卫温等人在夷洲住了将近一年,他们帮助高山族人耕种,并教给他们农业生产技术和铸造技术,和高山族人相处得非常友好。但由于水土不服,带去的士兵染病死了将近一大半。最后,卫温和诸葛直决定回吴。有的高山族人愿意跟他们一同去吴国,于是卫温、诸葛直和夷洲高山族人洒泪作别,带着数千吴国士兵和高山族人回到吴国。
吴黄龙三年(231年)二月,卫温、诸葛直率军回吴。孙权看着派出的人马就剩那么几个了,顿时恼火。当初,陆逊就说过:这样的远行弊大于利,当务之急,还是要在国内休养生息,以图将来统一全国。也不知孙权是后悔没有听陆逊的话而气,还是真的气愤卫温他们没有尽力完成任务,总之,卫温、诸葛直都以“违诏无功”入狱被杀。
在三国那样一个群星荟萃的时代,卫温并没有太大的名气,甚至在正史之中也仅仅有寥寥几句,但我们不得不说他是一个英雄,他是正史之中记载去台湾的第一人,也许之前有人去过,但正史没有记载,所以,这份荣耀便属于卫温了。是便宜也好,是历史的巧合也罢,卫温一行人揭开“海外神山”神秘面纱的事实,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孙权时代的夷洲之行书写了祖国大陆与台湾最初的交往史。同时,他比郑和下西洋(1405年)早1170多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早1260多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台湾之外,孙权还积极派人与海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之后,孙权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联系。
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曾在《临海水土志》中对夷洲进行了记载,他说:“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沈莹笔下夷洲的方位和气候都与台湾的情况相符。书中还描述了夷洲的物产,以及山夷居住、饮食、嫁娶、穿耳、凿齿、猎首等习俗,这些情形都可以在明清人关于台湾的著述里得到印证。
在孙权统治吴国的时代,吴国无论是对内经济发展和对外航运联系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到了孙亮(252年-257年在位)、孙休(258年-263年在位)以后,特别是孙皓(264-280年在位)统治的时期,军民倍受盘剥,苦不堪言,吴国经济日渐凋敝。
孙休统治时期,有五口男丁的吏家就有三人在外服役,其余二人照旧缴纳限米,连孙休都感到役税太苛重,所以下诏削减一人服役。吏家尚且负担如此苛重的兵役徭役,自耕农户和屯田兵民家里的情况只会更坏。
孙休之后的孙皓是著名的暴君,他的法律更加严苛,赋税更加沉重。吴国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面有菜色,屯田军民大批逃亡。吴国的屯田制渐被破坏,日趋衰落。此外,孙吴将领通过世袭领兵制,控制士兵和屯田农民,使许多屯田土地转入私家之手。吕蒙攻克皖城有功,孙权就将浔阳屯田三百人赐给了他。这些情况也加剧了屯田的衰落。
魏、蜀、吴三个国家,魏国的经济最为强盛;蜀国虽然地少人稀,但在诸葛亮的治理下井然有序;吴国的经济最不堪,尤其在孙皓统治时期,不待魏国来伐,内部已经自行溃败。经济上强大的国家,在政治上也是强大的,永远都不能小瞧金钱的力量。那句话怎么说来着,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孙权既缺乏曹魏以皇帝名义横扫九州、统一六合的霸气,又缺乏刘备讨伐曹操、恢复汉朝统治的志气。孙权的前半生一直处在安全感匮乏的状态中,他曾经给群臣下了一道命令,这就是存不忘亡,居安思危。还一再提醒他的将领们,出门的时候一定要身佩刀剑,带上随从。其实,孙权这样做很有道理:性命是成功的基础!
晋代文学家傅玄曾经评价过孙策和孙权,他认为孙策“明果独断,勇盖天下”,而孙权则“乘间伺隙,兵不妄动”。在整个三国征战期间,孙权几乎很少与曹操或刘备正面交锋,经常钻空子。比如趁诸葛亮几次北伐的时候,对曹魏动兵,但他绝不拼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所以孙权打的败仗少,胜仗也不多,基本能保持江东安宁。
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结盟,还将妹妹嫁给刘备,但没过多久,孙权就把妹妹接回来,还趁关羽大战襄阳的时候,在背后捅了他一刀,使吴蜀联盟破裂。夷陵之战后,孙权又主动向蜀汉投去了橄榄枝。至于对付曹操,赤壁之战时,孙权拔出刀来剁掉案角,表示与曹操老贼势不两立,而襄阳之战,又主动向曹丕称臣,两家互通婚姻。
孙权一会联合刘备,一会投降曹操,将两方面弄得晕头转向,但他自己可是清醒得很。孙权不想让刘曹任何一方强大起来,进而威胁到自己。他就像一个砝码,左边重就挪到右边,右边重就挪到左边。当曹操力量强大的时候,他就联合刘备攻打曹操,刘备势力起来的时候,他就伙同曹操收拾刘备,以此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三国的平衡。
曹丕称帝后,孙权派赵咨出使魏国,表达称臣之意。曹丕就问赵咨孙权是怎样的人,赵咨说是一个聪明仁智雄略之主:纳鲁肃于凡品,发现鲁肃这个看似普通的人,是“聪”;把吕蒙从行伍中提拔起来,是“明”;俘获魏国大将于禁,却把他送回来,是“仁”;不动杀伐就攻陷荆州,是“智”。据三州虎势天下,是雄;屈身于陛下您,是略。
赵咨的话说得很清楚,孙权本是虎视天下之人,现在不过是因为形势所迫才俯身称臣,说到底,称臣不过是一种谋略而已。为了夺回荆州,孙权杀死了关羽,刘备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如果刘备打孙权的时候,曹魏再跟着落井下石,东吴必然会全军覆没,所以孙权加紧做着各项准备工作,与曹魏搞好关系,解除后顾之忧。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称帝,改元黄初;次年,刘备也称帝,改元章武。但是,孙权那边却没有动静。222年正月,孙权称王建国(称王不是称帝),建元黄武。当时曹丕的年号为黄初,刘备的年号为章武,孙权从他们两家的年号里面各取一个字,组成自己的年号,看起来是想吞并魏蜀,唯我独尊啊!
黄武二年(223年),东吴的群臣劝孙权称帝,但孙权仍不同意,自从陆逊在夷陵大败刘备,孙权就不怎么搭理曹丕了,连人家派来的使者都不接见。曹丕大怒,领兵来打孙权,虽然后来曹丕撤军了,但两家的梁子已经结下。而蜀汉那边,刘备刚死,吴蜀的疙瘩还没有解开。孙权现在已经将两边都得罪了,哪里还敢称帝出风头啊!
魏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病逝,传位于平原王曹叡。孙权最怕曹操,也很忌惮曹丕,但却不怎么把曹叡放在眼里。而蜀汉那边,掌权的人换上了诸葛亮,诸葛亮一接班就派遣使者到吴国,恢复了吴蜀联盟。孙权终于安心了,他甚至还和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商量:要不咱们再次联手,把曹魏的地盘给分了?
东吴从黄武五年(226年)就开始出现关于凤凰、苍龙的传言,是真是假,没有人追究,只知道,这是吉兆。229年,孙权在各位大臣的一次次强谏下,终于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黄武变成黄龙,忽悠黄初、章武两家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孙权已经翻身飞跃龙门,成为真龙天子。
孙权追尊父亲破虏将军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吴氏为武烈皇后,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孙登为皇太子,顾雍为丞相,陆逊为上将军,诸葛谨为大将军。随后,东吴蜀汉再度联盟灭魏,三分天下,豫州、青州、徐州和幽州归吴,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蜀,还剩下个司州,吴蜀平分了。229年九月,孙权迁都建业。
孙权虽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也没有曹魏的霸气和蜀汉的志气,但他有的是对自己的了解,对当时情势的了解。他知道自己首先得是守成之君,然后才能成为开创之帝。无论是左挪右动也好,徘徊观望也好,他都明白,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许不是成功者,但也不会是失败者,这也许是东吴比蜀汉多存在十几年的原因之一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