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张献忠天府之国的水下宝藏

发表于 2019-2-21 01: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神秘的宝藏歌谣
360截图-372461796.jpg
  张献忠的宝藏有多少,水底10米处,三十亿银元宝。锦江,又称府南河,是岷江流经四川省成都市区的主要支流。锦江地区不但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雕梁的亭台楼阁,还流传着一首神秘的歌谣:“石刀对石斧,黄金万万五,谁能猜得破,买下成都府。石锣对石鼓,黄金万万数,有能识得破,买个成都府。”也有另一种说法:“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这首歌谣有好几个版本,而每一首都暗藏了悬疑的宝藏秘密,由此引发了一场又一场浩大的挖银工程。

  这些歌谣中的巨额宝藏主人会是谁呢?他就是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

  明末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东征西战,在四川建立起大西政权,积攒了大量财富。张献忠的队伍被清王朝消灭之前,他将亿万金银采取窖藏办法埋于四川,以备东山再起。几百年来尽管不少人垂涎于这笔巨宝,但随着张献忠的战死,这个秘密一直没有揭开。

  难道这个美丽而富饶的锦江河流中的确埋藏有大量的金银吗?

  2独特的锢金水藏
360截图-372450718.jpg
  张献忠,今陕西省延安人,他长着一张黄脸,身材很高,下颌像老虎,因此人们都叫他“黄虎”。明末,张献忠建立反明起义军,率军转战于四川境内,曾大败明军于开县黄陵城,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进破光州等地,随后占领武昌,称大西王。不久攻克长沙,宣布免征三年钱粮,起义军的队伍立即壮大起来。张献忠转战四川,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宣告建立大西国,登基称帝,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顺治四年(1647年),张献忠撤离成都,北上与清军作战,死于清朝官兵的乱箭之中。

  张献忠性情凶戾残暴,将卒以杀人多少论功,所到之处,肆意掠夺,尤其在他盘踞四川时,四川人几乎被他杀光,天府之国的财富也全被他收入囊中。

  为了不让后人得到财宝,张献忠思前想后,决定采用一个最合适的埋藏方法。为了窖藏的安全,窖藏者都力求别人不知情,甚至对亲人都要隐瞒。张献忠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他倒不怕人们知道他埋在哪里,他的厉害之处在于:即使你知道我把宝藏埋在哪里,你也无法得到。

  首先张献忠出动了大量人力,在锦江筑起高堤。还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的大坑,然后将他所抢来的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埋在坑中,然后重新决堤放水,淹没了埋藏财宝的大坑,称为水藏。

  关于张献忠藏金的记载有很多。

  《鹿樵纪闻·献忠屠蜀》中有过记载: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涸其流,穿数仞,实以精金及其他珍宝累万万,土石筑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锢金’”。

  《平寇志》里,也提到张献忠“用法移锦江而涸其流,下穿数仞,实以黄金宝玉累亿万,杀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水藏’”。

  这两本书都一个称“锢金”,一个称“水藏”,虽然称法不同,实质却相同,张献忠将数以万计的财宝埋在锦江底是受到史学界认可的。

  彭遵泗的《蜀碧》也记载了这件事,但没有提及张献忠藏宝的数量。清朝官修《明史》也对张献忠藏金持肯定态度。《明史·张献忠传》说:“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后来陈克家继他祖父陈鹤完成的《明纪》,也一字不易地抄录了这条史料。

  可见,张献忠藏金的确不是妄传,那么这笔财宝埋藏在锦江何处?

  3令人失望的藏宝图

  张献忠死后,垂涎这笔巨额财富的人很多,就连清政府也动过一番脑筋。《清文宗实录》记载:道光十八年,清政府曾派某道员到锦江实地勘察,因找不到窖藏的确切地点而中止。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翰林院编修陈泰初又旧事重提,由吏部尚书等代奏,呈请寻找这笔财宝。他说亲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捞到张献忠遗弃的银子,“其色黑暗”,听说“曾经查出归官,尚存藩库,有案可核”,以此来证明张献忠窖藏之事并非子虚乌有。当时正赶上太平天国革命高潮,清政府财政困难,咸丰皇帝命成都将军裕瑞“按照所呈各情形,悉心访查,是否能知其处,设法捞掘,博采舆论,酌量筹办”。但费尽心机,没能找到。

  此后,打捞这笔财宝的人蜂拥而来,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是民国时期杨白鹿的打捞。

  1938年冬季的一天,成都市内的各大报纸头版头条写道:“锦江挖金公司已经挂牌成立!本市罗公馆包车夫,献出张献忠藏宝图,一座在成都地下埋藏了300年的宝藏即将现身!”

  一时间,宝藏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有人将信将疑,有人蠢蠢欲动。藏宝图的持有人在朋友的支持下,组织了锦江挖宝公司。按照“藏宝图”的指引,他们在成都市锦江南岸望江楼及河对岸石佛寺下面的三角地带进行挖掘。他们让民工一边抽水,一边大面积开挖。

  没过多久,民工们在江心挖出了一头石牛,石牛身边还有许多人体骨架,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民工又在相同的位置挖出一只石鼓。在传锦江地区一直流传着一首歌谣,“石刀对石斧,黄金万万五,谁能猜得破,买下成都府。石锣对石鼓,黄金万万数,有能识得破,买个成都府”。歌谣里的石鼓竟然神秘出现,是不是果真如歌谣所说,“石锣对石鼓,黄金万万数”呢?那么石锣又在何处?这次挖掘中,杨白鹿仅挖出石牛、石鼓和三大箩筐已锈成块的小铜钱,没有找到歌谣里提到的“金银万万五”。

  一场轰轰烈烈的锦江淘银工程就这样束了,歌谣里提到的大量金银仍沉睡江中,等待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4歌谣揭开巨额宝藏

  《蜀碧》记载:“(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十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在这段记载中,提到了张献忠装金宝数千艘,看来张献忠没有将全部金银埋于江底,而是留下大批金银作为战争物资随军携带。想要追寻这笔宝藏的下落,就要按照史书记载沿锦江往下游寻找。

  锦江下游有一个江口小镇,小镇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令人惊奇的是,在彭山江口竟然也流传着一首与宝藏相关的歌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不同的是,歌谣中的石刀、石斧及石锣、石鼓换成了石龙和石虎,歌谣的格式却是一模一样。

  难道彭山江口也埋藏有宝藏?

  《彭山县志》记载,张献忠撤离成都时,旱路已被清军封阻,他只好改道由水路出川。张献忠的船队从成都启程,沿锦江行至彭山县江口境内时,遭到杨展部队的伏击,几乎全军覆灭,许多载满金银的木船就沉没在彭山县江口境内的水域中。

  当地流传的那首神秘的歌谣,是解开这笔沉银藏宝的钥匙吗?在江口镇石盘山的石龙沟中,确实存在石龙和石虎,与那首神秘的歌谣中的物件暗合。《彭山县志》记载:“石龙彭山县治东十五里。其形肖龙,首爪蜿蜒,鳞甲峥嵘,长三四丈许。若经神工鬼斧者然,与石虎相对。”石盘山上有石碑,刻有“石龙对石虎”的一段歌谣,在曲折的山路尽头,一条石龙赫然立在岩壁上。石虎的部分头像已被毁坏,但虎身仍然清晰可见。石龙对石虎,那么金银万万五又会在哪里呢?

  就在这石龙对石虎的江口镇,很多渔民都曾打捞出银制的元宝,上面有张献忠时期成都府库的烙文。可见,300多年前的那次水战并非虚构,张献忠的确在这里损失了不少船只,而船只中的大量金银也就此沉没在锦江下。

  《蜀难纪实》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银两多得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就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里面放入银锭,让它漂流而下。本来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把它们打捞上岸,因为当时张献忠船队遇到阻击时,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银两沉入江中。近年,当地农民就曾发现一块木头制作的像养猪的槽子似的东西,但是剖开以后,却发现里面藏有银锭。这一发现再次验证了张献忠沉银的真实性。

  彭山县境也先后出现过与成都“锦江淘银”类似的掘宝事件,但发现的金银非常少。那么这一大宗金银流落到哪里了呢?

  《彭山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万两沉银并珠宝玉器等物。”原来在张献忠的船队沉没后不久,清政府就组织过大规模打捞行动,部分沉银被打捞起来充实了国库。虽然清朝政府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打捞,但仍有部分沉睡在锦江下,等待着人们的探访。

  2005年4月20日,彭山县江口镇老虎滩河床引水工程建设工地上,一辆挖掘机从河床3米深处掘出过许多枚银锭。这些银锭的边缘有些残损,但银锭身上铸造时打上的“崇祯16年8月,纹银50两”字样清晰可见。这些出土的银锭藏匿在木筒中,木筒长118厘米,外径18厘米,为两个半圆形木桩,将内挖空把银锭放入其中,然后合在一起,两头用铁丝箍紧。

  经过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这些出土银锭为明代银,银锭分别重1800余克,呈船形,其中6件带有铭文。这些银锭的铭文,为张献忠锦江藏宝的说法提供了十分有力的证据。

  300多年来,张献忠在彭山县江口镇的沉银一直是世人难解的一道谜团。而这些出土的银锭,无论从银锭本身还是其外包装,都与史料记载相吻合,从而证实了张献忠300多年前在此沉银的说法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可是,歌谣里提到的大笔财富还是没有完全浮出水面。这笔财富究竟有多少,难道别的地方还会有吗?

发表于 2019-3-6 05: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绝伦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