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杏出墙”?《墙头马上》的故事

发表于 2019-2-17 17: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是元代白朴创作杂剧。该剧讲述李家小姐千金与裴家少年少俊游园偶遇,互相爱慕,互致情诗。男问:“为谁含笑在墙头?”女答:“莫负后园今夜约。”二人相约私奔,在裴家花园匿居七年,终被裴父发现赶出。后几经周折,再得团圆。该剧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裴少俊、李千金的自由结合反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他们不顾家长的压迫,坚持不屈,表现了青年要求婚姻自由的坚强意志和对爱情的忠贞。裴少俊进士及第后,他的父亲就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这就揭露了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的虚伪和势利。
d1160924ab18972b78971d63eacd7b899f510aed.jpg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疑惑:就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那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么好的一句诗,最后是怎么演化出了“红杏出墙”这么个略有些情色内涵的贬义词汇来的呢?

  我考证了一下,发现原来叶绍翁这句话竟也不是原创,早在唐代,一个叫吴融的诗人就写过“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到了北宋的王安石则有一首著名的《杏花》诗,其中有一句“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而北宋的另外一位女词人魏夫人在她的词作里也有过“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的词。就是叶绍翁同时代的陆游也有诗说:“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看来“那枝红杏”远不是因为叶绍翁才“出墙来”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诗人会写到“红杏出墙来”呢?

  我认为答案一在于“红杏”,二在于“墙”。

  首先,这里的“一枝红杏”肯定不是指我们吃的杏子,而是杏花,而杏花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春色。你看古人说“杏花春雨江南”,又说“杏花枝头春意闹”,所以这种春意、春色在中国文化里跟杏花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另外,由于汉字独有的象形会意功能,像春色、春意这样的词又和年青女子的恋爱情绪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早在《诗经?召南》里就说“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也就是沉浸在恋爱情绪中的女子在《诗经》的时代就被称为是“怀春”的女子,“怀春”就是“心怀春意”,这个春意当然指的是男女之间那种爱恋的情绪,而“杏花”又是“春意”的“形象代言人”,这下,“杏花”与“有女怀春”也就拉上了关系。

  再来看“墙”。华夏文明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陆地文明,土地对华夏文明来说有着一种源流的关系。所以中国人特别重视墙文化,即使现在,家庭或单位装潢的时候也经常搞个文化墙,这个墙字就是从“土”的,所以有个提土旁。由于陆地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所以重稳定,重内敛,重收获,也重收藏。所以要保护既得利益,也就有了“墙”的出现。

  墙的字根从吝啬的“啬”,吝啬就是小气,就是占有;而这个“啬”最早就是收成的意思,所以你看古代专指农业的一个词叫“稼穑”,这个“稼穑”的“穑”字根也是从“啬”。另外,因为我们现在把吝啬当成一个贬义词来看,所以觉得“啬”这个字的意义不太好,事实上其本身的意义倒是象征了富足与安稳的生活状态。所以清末状元、近代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南通人张謇就给自己取了个号叫啬公,现在南通还有个啬园。而“墙”字从这个“啬”,其意义可想一斑。

  再从考古的角度看,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成熟的筑墙技术。到了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那是可以考证出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地筑墙时期。到了秦始皇,就更不用说了,长城是什么?那就是长长的城墙啊!整个国家都围在墙里,象征着权利与相关利益的固若金汤。

  后来这种意思演化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你看“大宅门”后面往往意味着“大宅院”,各个单位都喜欢建自己专属的高墙与大院。我记得,小的时候就生活在部队的一个大院里,就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演的那样,那儿简直就是一个封闭的王国。

  但这种高墙之下的稳定、占有、收藏渐渐地也演化出另外一种内涵出来,那就是保守与束缚。所以有个词儿叫“破除蕃篱”,这还只是破除篱笆墙,就已经具有了打破陈规、摆脱束缚的内涵,要是能把那厚厚的城墙给推倒,那在中国文化里就绝对是件惊世骇俗的事儿。所以孟姜女不是因为她跟范喜良的爱情而被后人称颂的,她之所以会被民众世代景仰,是因为她哭倒了中国最厚、最大、最长的墙!所以,当你理解了华夏文明中这种“墙文化”的内涵,我们对于那些在封建束缚中即使能翻出墙来,或者只是探出墙头来的勇气也应该刮目相看。

  最早从又厚又高的封建夫权这堵墙的墙头上探出美丽脸庞来的一位女子,是一位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她的名字就叫“李千金”。

  李千金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白居易的叙事诗《井底引银瓶》,但早在宋话本就有人引进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象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演绎,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宋代话本《西山一窟鬼》其中形容女子有一句话,叫“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这个“骑红杏出墙头”来窥探小伙子的姑娘就应该是元代戏曲《墙头马上》中的那个李千金。

  请注意,我们说了这个李千金是个姑娘,也就是个未嫁的女孩子,有人会问这和我们日常所说的“红杏出墙”所指的已婚女子出轨行为的这种涵义不相符啊?

  确实如此,最早在李千金的故事里,红杏出墙的喻义本来是非常健康的,非常明朗的,甚至是非常有反封建的意义的,但民俗文化的渲染有一个特点,这也是必需要承认的,也就是很多东西在民俗化的过程中也有着低俗化的倾向。要不然我们也不叫“民俗”了,这个“俗”正是跟“雅”相对的。

  由于红杏出墙本身就跟“有女怀春”的情恋主题相关,而李千金的故事本质上也确实是个摆脱一切束缚,尤其是男性夫权社会的束缚去追求的真爱的情节,这样“红杏出墙”的形象说法就被引申到了现实普通百姓的生活层面,再加上宋元以后市民文化对性文化等俗文化的推波助澜,本来一个美丽健康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演变成了一个稍显阴晦、低俗、甚至有些色情的“红杏出墙”。

  回过头来,我们既然说李千金是以一个未婚女子的身份来追求自己的真爱的,也就是说她的爱情历程是健康明朗的,那么为什么又说她“红杏出墙”的行为是对封建男权社会的抗争呢?

  我以为答案正与由李千金开创的那条从“私定终身后花园”到“奉旨完婚大团圆”的才子佳人的情节模式有关。

  说李千金是洛阳总管李世杰的女儿,有一天,跟丫头梅香在后花园赏春,说话间就聊到女孩儿家要找个才貌双全又疼爱自己的男人那是很难的。这李千金丝毫都不隐讳对这种男欢女爱的向往,她跟梅香说,你看别人都成双成对,我怎么样才能找个好郎君呢?哪怕先找个理想的异性朋友也好呀!所以她大概就唱着“找呀,找呀找朋友”就顺着软梯站上了墙边,或许这墙也不高,她也就伸头下意识地往外一望,这一望不禁目瞪口呆。

  因为墙外路边也正有个人抬头向墙上一望。

  两个人虽在墙里墙外,但经目光的这一偶然碰撞,一下子就碰撞出了火花,也就是“触电”了。这个“电火花”据说当时是非常猛烈的,看戏曲的台词就可以略知一二:

  当时李千金的表现是“失声道:‘呀,一个好秀才!’”

  而墙外的这个小伙子的表现则是“惊呼:‘呀,一个好姐姐!’”

  你看这两人的表现,一个失声,一个惊呼,充分说明了两人内心所掀起的情感波澜。

  有人会说这两个青年男女的表现是不是不太庄重啊?是不是这两个人本身的性格与个性就比较轻浮呢?

  这里要做一点关键性的澄清,否则还真会给人留下年青人轻浮的印象。

  墙外路过的这个小伙子乃当朝裴尚书之子裴少俊。你听这名儿取的,一听就知道他长得至少不比韩国影星裴勇俊差,要不也不会让李千金一见就失声惊呼。那么这个长得帅气的公子哥是不是个风流的公子哥呢?

  戏曲里开场介绍人物时就两次分别强调,一处是说裴少俊“年当弱冠,未曾娶妻,不亲酒色”,第二处说他“惟亲诗书,不通女色”,要知道这种强调是在情节根本尚未展开之时,而且不止一次强调“不通女色”,这就说明作者要明确这场相爱与相遇并不是风流男女的轻浮之举。

  同样,在开场作者对李千金也做了这种人品上的明确,在引出李千金这位女主人公的时候,作者白朴介绍她说:“年方一十八岁,尤善女工,深通文墨,志量过人,容颜出世。”你看,“善女工”,“通文墨”,又“容颜出世”,这就是说李千金知书达礼、有才有貌,是个很不错的女孩子。

  除此之外,还有一处伏笔,就是两个人的年龄。李千金作者明确说了是“年方一十八岁”,而裴少俊则是“年方弱冠”,就是二十岁左右。这按当时的婚姻标准,两个人基本上都可以算是大龄青年,到这个年龄还从未有过男女之情,说明两个人并不是随便的人,而他们的初恋也是因真情迸发才显得如此浓郁。

  有了这个前提,介绍李千金的那句“志量过人”就尤其显得耐人寻味了。一个女孩子既没像武则天那样勇敢地从政,也没像花木兰那样替父从军,哪里看得出她“志量过人”呢?

  我认为李千金的“志量过人”在《墙头马上》这出戏里当然就是表现在对爱情的态度上的。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敢选择爱。这一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私定终身后花园”。

  说李千金看到裴少俊之后就很喜欢,站在墙头那儿不肯下去。要说一般的女孩子这会儿肯定羞红了脸,蹲在墙跟儿那儿捂着砰砰跳的心口喘粗气呢。可这李千金被裴少俊看得虽也是心里砰砰跳,但立在墙头那儿就是舍不得把脸儿抹下去。

  结果裴少俊一看,太好了,这美丽的姐姐一直看着我,那说明有戏啊,就在马上写了首诗让仆人递过去。

  李千金看了诗更喜欢了,为什么呢?墙外这小伙子一是长得帅,这就够让姑娘动心的了,这诗还写得特别好,这说明有才啊,我们说郎才女貌,男人有才就行了,这小伙子有才又有貌,说明他是男人中的极品——“男人中的战斗机啊”!于是,才思敏捷的李千金当即也回了首七言绝句,并在绝句中约定晚上让裴少俊到后花园中见面。

  裴少俊看了诗,心里这个高兴呀,以为算是找到了人生的知音。我们前面说过,这两个人都不是随便的人,但越是矜持、越是稳重、越是一直没谈过恋爱的人一旦动起情来,投入得就越深,民间怎么说来着?那叫“老房子着火,没得救了!”

  裴少俊好不容易熬到天黑,跟《西厢记》里的张生一样翻墙来到李家的后花园。还好,李千金不像崔莺莺突然反悔,问“哥哥你跳墙过来干什么?”而是很大方地与裴少俊聊了起来。两个人这里两情相悦不要紧,隔墙有耳,窗下有人,正好被李千金的奶娘撞破了。在李千金的千般哀求下,奶娘为她们出了主意,让李千金跟着裴少俊走了,待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之后再来向父母禀报。于是,李千金就跟着裴少俊走了。

  这里我们不禁会有些疑惑。戏曲里说李千金的爹也不是个老顽固,相反在当时的朝廷里还是个改革派,你说李千金干嘛要私奔呢?你要喜欢裴少俊,你就跟你爹提呗?干嘛要不吭声气地就私奔了呢?

  要说这还是有缘由的,因为李千金自小许配了一门亲事,是指腹为婚。而巧的是,李千金的爹当年指腹为婚的对象刚好是裴少俊的爹裴尚书。那么既然有指腹为婚,为什么两人没早点成亲,弄得两人还“晚婚晚育”的呢?原来,等到两家孩子长大以后,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李千金的爹是改革派,而裴少俊的爹是保守派,两人在政治上分道扬镳了,两家这婚事也就搁置了起来。这少俊和千金并不知道这个情况呀,只知道自己是定了婚的,可定了婚的对方那主儿总也不现身,现在找到自己的真爱了,只能逃了。于是就有了“私定终身后花园”的大胆之举。

  第二,是敢保护爱。这一回我们叫它“私藏终身后花园”。

  虽然都是后花园,但这个后花园跟前面那个“私定终身”的“后花园”不一样。那是李千金家的后花园,而这个“私藏终身”的“后花园”则是裴少俊家的后花园。

  两个人从李家逃出来之后,没地方去呀。裴少俊还没工作,也没功名,经济上不独立呀。所以他们连《伤逝》中的子君与涓生都不如,连租个自己的小窝也不能够。

  这时候李千金的“志量过人”又表现了出来,她跟裴少俊商量,就住你们家去,先藏在你家后花园里住,别让你爹发现喽,慢慢儿地咱再提。你看,这千金小姐她就知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道理,这眼光多么的不一般啊。

  裴少俊也觉得这主意不错,就悄悄地把李千金带回家藏在后花园里。这尚书家地方大呀,古代官宦之家的宅地都讲究几进几出,在后花园里藏个把人那是没问题的。问题是这一个人没过多久就变成了两个人、三个人,李千金一年后生下一儿一女,到这会儿了,裴少俊还是没敢跟他爹提。他就这么捱着,平常不让人靠近后花园,只有一个家人帮他来打理,裴尚书公务繁忙,也从不到这后花园来,于是这一藏就藏了七年。

  七年啊,多不容易!《智取威虎山》里小常保控诉在土匪的欺凌下女扮男装的悲惨经历时喊过一句“八年啦”!这七年也跟八年差不多了,而一家四口就藏在一个后花园里这又比小常保八年女扮男装要难多了。我真的无法想象李千金这个女孩子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也实在无法想象裴少俊这个男人又是怎么“拖”下来的!我估计他要去从政,那肯定是官僚,为什么呢?这做事太能拖了,儿子女儿都六七岁了,还没跟他爹说呢?说白了,是他始终不敢跟他爹说,也就是说这个男人的真情固然可贵,但胆气实在是差了点儿。这样的裴少俊也就更加能反衬出“志量过人”的李千金来。

  第三,是敢拒绝爱。这一点我叫它“宁折不弯不团圆”。

  纸里终究包不住火,这一年清明,裴尚书身体不舒服就呆在家没出门,裴少俊呢,代替他爹去上坟祭祖。

  这裴尚书在家无所事事啊,既不用开会,又不用做报告,这当官的离开了“文山会海”他还就不适应,于是他就满园子瞎遛跶。正巧碰见两个玩耍的孩子,就在后花园里撞破了这件事儿。

  于是裴尚书大发雷霆,把儿子叫回来让他立即休了李千金,否则就要以通奸罪大义灭亲把儿子送官法办,裴少俊一听软了,当即表示“我写休书就是了”。

  这时候那个在后花园里隐忍了七年的李千金却忍不住了,她上前质问公公,说我们虽然私自结合,但也是两情相阅、真情相待,哪里算什么通奸罪呢?

  裴老头火的来当头就一句“可不道女慕贞洁,男效才良;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你败坏了我的家风,勾引了我的儿子,还不快给我滚走?”

  李千金面对崔老头也没半分惧色,正义凛然地说:“为甚要拆开这连理同心结,这姻缘也是天赐的。”

  裴老头一听,什么?天赐的?那好我们现在就看看是不是天意。他立马出了两个智力游戏,拿一根玉簪放在石头上磨,要磨到最细还不断就是天意;再放一个银瓶到井时盛水,用根线提上来,线不断就算天意。你说这两个测试根本就是违背物理学常识的,根本就是刁难人的,所以白居易写这首叙事诗的时候题目就叫《井底引银瓶》。

  说到这儿,我们也许会奇怪,白居易怎么不以《墙头马上》为题?或者“一枝红杏出墙去”也好呀?怎么会以这个刁难人的测试为题呢?原来这个唐代的小白和这位元代的小白两个人写这个事儿的出发点根本不一样。白朴是歌颂这段爱情的,而白居易却是否定这段爱情的,《井底引银瓶》的主题是“止淫奔”,也就是要让年青的女孩子以李千金为诫,所以白居易在诗的最后总结说“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所以他才会用这个惩罚李千金的测试作为全诗的标题。

  我们说在这件事上,白居易未免有卫道士的嫌疑,连白居易都帮着裴老头说话,李千金是真的没辙儿了。她哭诉道:“他毒肠狠切,丈夫又软揣些些,相公又恶噷噷乖劣,夫人又叫丫丫似蝎蜇。”

  你看,这时候没一个人帮她的,连那个与他一见钟情的裴少俊在内。于是,彻底失望了的李千金只能舍下孩子一个人离开了裴家。

  李千金回到洛阳,家中已父母双亡。李千金只能独守空园,与墙内的那些红杏为伴。

  这样过了一年,又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春天,李千金并未站在墙头,却又听见了裴少俊策马而来的马蹄声。

  原来裴少俊这一年里考中了进士,官授洛阳令。现在有了官职了,可以另立门户了,于是来请李千金回家。李千金不肯,也就是不原谅裴少俊,没办法,这时候裴尚书也不得已出山了。他先是说我后来才调查清楚,原来你爹叫李世杰,你本与少俊本就是指腹为婚的夫妻,都怪你当初不说明家庭身世、出身背景,弄得我还以为你是娼妓,所以才赶走你的。现在情况都清楚了,你们就复婚吧。

  李千金说哪有这么好的事?你不要再磨个玉簪、吊个银瓶什么的?

  崔老头脸一红,说都是我的错,此事休再提。

  到这个地步,即使裴尚书和裴少俊两个人都认了错,李千金还是不肯复婚。有人会说,这是不是有些不近情理啊?在那个夫权社会,裴尚书和裴少俊怎么可能如此低声下气呢?而且如此低声下气了这个李千金居然还不吃这一套,不符合实际了吧?

  其实这种猜测还是有道理的,这就可以看出白朴创作这出戏的目的了,他就是要写个离谱的结婚,再写个更离谱的离婚,再写个最离谱的复婚,以见出这段“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真情的可贵,以见出这个“敢于出墙去”的李千金的“志量过人”。

  当然,白朴也不能摆脱中国戏曲以喜剧结尾的常套,在为两个孩子考虑的背景下,李千金最终还是与裴少俊复了婚,也最终跟裴老头和了解。但这个“奉旨完婚大团圆”的结局里蕴含的精神却是宁肯不团圆也宁折不弯的女性意识。这就使得整个从“私定终身后花园”到“奉旨完婚大团圆”的情节模式具有了歌颂纯真爱情、歌颂女性对封建男权社会进行反抗的内涵。

  可惜,后代在继承这个模式的时候,只看到了才子佳人,只看到了这种情节模式的喜剧性效果,却看不到其中的反抗精神与积极意义,这也导致了后代所谓的才子佳人戏走上了僵化与浮套的浅俗之路。

  说到后世对才子佳人戏的喜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那种离奇情节、传奇故事的喜爱。所以中国人说故事的时候喜欢说“无巧不成书”。在元代戏曲里,情节上最巧的莫过于号称四大爱情戏之一的《拜月亭》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