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太极登基做皇帝
努尔哈赤时期,后金政权机构非常简单,基本上是从各旗抽人,分管审理案件、登记人户与粮秣、架桥征税、查验兵器、缉拿逃人等事。皇太极即位之初,设立了专门机构,有管理土地、兵器、刑罚、兽科的衙门,以及专管外藩蒙古事务的蒙古衙门。但依然是传统格局,管理人员也还是从各旗平均抽调。这种政权机构,植根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体制,体现八分预政的权力结构,权在八家,所设办理事务的机构也由八家出人共管。“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体制瓦解,与之相匹配的政权机构没有了存在的基础。汗要集中并行使大权,必须建立一套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
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皇太极采纳汉官的建议,设立六部,各部任命一名贝勒总摄,下设承政(相当于尚书)、参政(相当于侍郎)、启心郎(负责监督)等官。承政采取满、蒙、汉复职制。六名掌部贝勒全是小贝勒,而且其中掌户部的德格类、掌礼部的萨哈廉、掌工部的阿巴泰都不是旗主,即使掌吏部的多尔衮、掌兵部的岳托、掌刑部的济尔哈朗也不是以旗主的身份代表本旗出掌部务,而具有中央机构职官的性质。掌部贝勒下的承政并非八旗平均分摊。六部直接对汗负责,不仅办理中央政务,而且处理八旗共同性事务及各旗下的重要事务;只有各部不便单独处理或不能单独决定的重大事项,才交议政诸贝勒大臣讨论,最后由汗裁决。毫无疑问,六部的设立,分割了八旗领主、大臣联合议处日常政务的权力,打破了八分预政的权力结构,迈出了逐步以中央集权官僚政体取代满洲贵族领主共治国政体制的突破性的一步。
此后,又设立“职司谏诤”的都察院,随时稽查诸王、六部及文武官员。还将蒙古衙门改称理藩院。形成六部两院八衙门的建制。
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后金废除汗与三大贝勒共同南面受坐的旧制,实行汗“南面独坐”新制。
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应众汉官的一再要求,改办理汗私家文秘事务的文馆(书房)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仿明内阁建制,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人。内三院是汗的中央辅弼机构,其大学士是汗的内臣、秘书班子,在汗的身边,经常奉命向汗提出行政建议,向诸王传达谕旨,或与某部大臣共议该部事务。清入关后,仿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
六部和内三院相继成立,中央机构改建基本完成,后金汗皇太极登上宝座,当大清皇帝,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请汗称帝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皇太极一再固辞不允。天聪十年四月初五,又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劝进活动。以大贝勒代善为首,和硕贝勒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岳托、豪格,贝勒阿巴泰、阿济格、杜度,超品公杨古利,满洲八固山额真,蒙古八固山额真,六部大臣,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尚可喜、石廷柱、马光远,以及外藩蒙古16部49旗贝勒,满、蒙、汉文武各官等,齐集皇宫正门(俗称午门,皇太极登基后正式定名大清门),恭请皇太极称尊号。管吏部和硕贝勒多尔衮手捧满字表文一道,科尔沁部土谢图济农巴达礼手捧蒙古字表文一道,都元帅孔有德手捧汉字表文一道,率诸贝勒大臣文武各官,在门前跪呈。表文无非称赞皇太极功高德厚,更得传国玉玺,“受命之符,昭然可见,上合天心,下协舆情”,故敬请上尊号“勿虚众望”。皇太极不再坚辞。
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祭告天地,在礼乐声中登上皇帝宝座,受宽温仁圣皇帝称号,建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从下月起即为崇德元年。
四月二十三日,分叙诸兄弟子侄军功。册封兄大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从弟贝勒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弟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弟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为和硕豫亲王,子贝勒豪格为和硕肃亲王,侄贝勒岳托为和硕成亲王,弟贝勒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侄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兄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
又分叙外藩蒙古诸贝勒军功。封科尔沁布木布泰堂兄巴达礼为和硕土谢图亲王,布木布泰亲兄乌克善为和硕卓礼克图亲王,固伦额驸额哲(林丹汗之子)为和硕亲王,布木布泰堂叔布塔齐为多罗扎萨克图郡王,布木布泰亲兄满珠习礼为多罗巴图鲁郡王,布木布泰叔祖父孔果尔为扎萨克多罗冰图郡王。这样,布木布泰娘家亲戚都成了和硕亲王或郡王。奈曼等部贝勒也有被封郡王或其他名号的。
次日,叙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尚可喜军功,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并赏银两,其部下官兵也论功行赏。
从此,大清国,除满洲王、贝勒外,第一次出现蒙古族和汉族的异姓藩王,扩大了专制皇权的阶级基础与经济基础。皇太极于崇政殿大摆酒宴,君臣同贺。
大清皇帝虽然在满文中仍称汗,但与后金汗时代不同。为了体现皇帝的至高无上和皇权的不可分割、不可侵犯,皇太极称帝改元后,立即“创立制度,以辨等威”,建立起一套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的繁文缛节,用以体现和维护皇帝的至尊权威,后宫也不例外。
二皇太极对蒙古族妻子情有独钟
爱新觉罗家族娶蒙古族姑娘为妻,非自皇太极始。不过,他的蒙古族妻子数量之多、在后宫地位之高,却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
他的祖父塔克世妻妾3人,无蒙古族;父亲努尔哈赤共有后妃16人,其中蒙古族2人,均无子女。
皇太极之后,顺治帝福临,有文献记载的后妃20人,其中蒙古族6人,是皇太后做主娶的。她们都受到福临的冷落,一生无子女。康熙帝玄烨,有文献记载的后妃嫔等68人,其中蒙古族2人,都是他祖母做主娶的科尔沁姑娘,均无子女。以后清朝诸帝有文献记载的后妃中,蒙古族也是极个别的。
而皇太极经册封或生育子女的后妃15人中,满族6人;姓名、民族不详者2人;蒙古族竟多达7人,即:
1.博尔济吉特氏哲哲(1599—1649年),蒙古科尔沁部贝勒莽古斯之女,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16岁嫁给贝勒皇太极为大福晋。皇太极登汗位后,于天聪六年正月被封为中宫大福晋。皇太极称帝,于崇德元年晋封为清宁宫中宫国君福晋——皇后。哲哲共生三位皇女:皇二女、皇三女、皇八女。顺治帝尊其为皇太后。一生富贵平安。死后谥:孝端文皇后。
2.本书主人公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3.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1609—1641年),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宰桑之女,布木布泰的亲姐姐。天聪八年(1634年)、26岁嫁皇太极为妃,受到特殊宠爱,崇德元年被封为东宫关雎宫大福晋宸妃,生皇八子,夭折。死后谥:敏惠恭和元妃。
4.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1674年),蒙古阿霸垓部郡王额齐克诺颜之女,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的遗孀囊囊大福晋,林丹汗死后,于天聪九年(1635年)嫁皇太极为妃。崇德元年被封为西宫麟趾宫大福晋贵妃。生皇十一女、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另领养一蒙古女儿。顺治帝尊封为懿靖大贵妃。
5.博尔济吉特氏巴特玛•璪(?—1667年),蒙古阿霸垓部博第塞楚祜尔塔布囊之女,林丹汗的遗孀窦土门福晋,林丹汗死后,于天聪八年(1634年)嫁皇太极为妃。崇德元年被封为东宫衍庆宫侧福晋淑妃。一生无子女,抚养一蒙古族女儿。顺治帝尊封为康惠淑妃。
6.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扎鲁特部巴雅尔图戴青之女,于天聪六年(1632年)二月聘为侧妃,号东宫福晋。生皇六女、皇九女。因她“不随汗意”,天聪九年替他择人另嫁。
7.奇垒氏,皇太极的庶妃,蒙古察哈尔部谔勒济图固英塞桑之女。生皇十四女。
皇太极的蒙古族妻子的地位远远高出他的满族妻子。哲哲入宫就当家,即使早入宫并已生皇子的满族福晋也退居后排。后金宫闱原先没有位号,循国初传统,一概称福晋。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皇太极废除了与三大贝勒并坐制,开始南面独坐。为了与他的地位相称,后妃也封位号。中宫大福晋(皇后)是哲哲。西宫福晋(妃)是布木布泰。东宫暂时位缺。当时,后金以西为上,以东为次。按常理,继妃乌拉纳喇氏,入宫早,所生长子豪格已20多岁,似乎应当封以位号。但皇太极选中蒙古扎鲁特部巴雅尔图戴青之女,二月,遣使者前去提亲,迎进宫中,册为东宫福晋(妃)。三宫后妃是清一色的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设五宫时,一后(哲哲)四妃(海兰珠、娜木钟、巴特玛•璪、布木布泰)仍然全出自蒙古族,而且也都姓蒙古族最高贵的姓氏:博尔济吉特。她们出自同一远古祖先,其中三位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家的姑娘被封为一后二妃。于是,清朝后宫成了蒙古族后妃,尤其是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姑侄的一统天下。大清朝廷由满族爱新觉罗的男子们掌权,后宫由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后妃当家,形成大清皇室满蒙合作的今古奇观。
这表明,此刻大清国把巩固满蒙联盟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皇太极的婚姻是大清政治的组成部分。为了与强大的明朝抗衡,皇太极必须首先巩固在东北及其近邻内蒙古地区的统治。察哈尔部被消灭后,科尔沁部日益强大,已经成为各部的首领与盟主。事实证明,只要得到科尔沁部的坚强支持,大清在内蒙古及东北的统治便可安然无虑。
收纳林丹汗的两位遗孀并尊为五宫妃,也是为了政治目的。皇太极为了消灭后金在内蒙古的主要劲敌察哈尔部林丹汗,于天聪二年(1628年)、六年(1632年)、九年(1635年)三征林丹汗。取得剿灭察哈尔蒙古,统一内蒙古的巨大胜利。两位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在林丹汗被皇太极打败并病死青海大草滩后,先后归降后金。按当时北方民族习俗,将敌人的妻子也看成是战利品,不允许她擅自与别人结合。这实际是分化瓦解敌人残余势力,免其重新集结的一种手段。不仅如此,还因为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在蒙古族中影响深远。林丹汗死后,察哈尔倾国来投,林丹汗的妻子带来部众,带来财产,带来国宝——传国玉玺。后金视之如一家,给以崇高的地位,用以向世人、更向蒙古族大众证明,天运已归后金,皇太极兼承了蒙古大汗的汗统。
皇太极把个人婚姻爱情融于清朝的事业前途大局中,成效显著。那些蒙古族后妃不只是后金联系蒙古各部的使者,而且和他心相印,息相通,帮助他攀登理想的高峰。
三姐姐海兰珠入宫受宠
皇太极与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的婚事,有不甚明朗之处:其相看、纳聘经过,《清实录》未见记载;海兰珠嫁皇太极时已26岁,与当时十几岁姑娘出嫁的风俗不合。
一种推测是天聪七年(1633年)四月,哲哲约自己的母亲——科尔沁大妃(皇太极所封。贝勒莽古斯福晋)偕布木布泰的母亲——科尔沁次妃(皇太极所封。贝勒宰桑福晋),一同来沈阳朝见天聪汗时相看和确定的。但随同前来的子女中,并未见有海兰珠。
另一种推测,认为海兰珠嫁皇太极之前,已经嫁人。这种猜测不无道理,海兰珠是当时有名的第一美人,知书识礼、贤惠端庄,苗条清秀,白皙娇嫩,妩媚动人。当时姑娘多在十几岁就出嫁,海兰珠这样的美女不能无缘无故地留到26岁。很可能在皇太极与布木布泰定亲时,海兰珠早已落花有主,成了林丹汗的妻子。林丹汗死后,被其兄送到后金给皇太极为妻。如果是这样,就不必有相看、纳聘仪式。
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遗孀窦土门福晋巴特玛•璪携部众投降后金之后不久,科尔沁卓礼克图台吉、国舅乌克善于十月十六日将大妹海兰珠送来盛京,与金国汗成亲。皇太极偕皇后诸妃出城相迎,设大宴,以礼接纳。前来送亲的还有海兰珠的母亲、科尔沁次妃,以及其四哥额驸满朱习礼。皇太极分别向次妃和乌克善、满朱习礼赠送雕鞍马、貂裘、貂镶朝衣、缎布、银器等物。十月廿五日,皇太极为了征宣府大同军凯旋和察哈尔诸臣举国来附,暨乌克善送来海兰珠这两件大喜事,行庆贺礼,召大贝勒代善及诸贝勒大臣进宫,备陈乐舞,设大宴,气氛极为热烈。将海兰珠的到来与出征凯旋并列庆贺,可见皇太极对新妃的特殊重视。
海兰珠的美,使皇太极为之倾倒。不仅接纳庆贺礼仪特别,按常理,皇太极已经在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一家之中纳了姑侄二人,不应再娶海兰珠。但皇太极不能考虑那么多了,他对她的爱慕压倒一切。海兰珠入宫以后,两人情投意合,几乎形影不离。皇太极有意无意地冷落了其他后妃。
姐姐被纳为妃,并且立即得宠,在普通家庭,像布木布泰这样的地位,很难与之和睦相处,必然争风吃醋,闹得鸡犬不宁。这是一夫多妻制度的必然产物。然而,在帝王之家则不然。因为帝王权势至高无上,掌握所有人、包括后妃的生杀予夺大权;后宫美女如云,一个个对皇帝百依百顺,小心侍候,仍很难得宠,嫉妒更是大忌,如敢于冒犯,必被打入冷宫,永世不得翻身。因此,皇帝续娶妃嫔,其他后妃即使心中不悦,也不能有半点流露,仍要强颜欢笑,曲意逢迎。
至于布木布泰不嫉妒姐姐,除此而外,还有一层关系,即家族利益的因由。当初,哲哲因为自己结婚七八年,没生子女,促成侄女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布木布泰嫁到后金以后,哲哲生了三位皇女。布木布泰婚后也先后生三位皇女。姑侄俩都还没生皇子。为了保住博尔济吉特氏在后宫中的统治地位,姐姐入宫并得宠,总比别的妃嫔得宠好。哲哲的策略是增强自家的力量和团结,不与自家人争,与外人争。布木布泰极易接受姑母的言传身教。加之,她性格开朗、大度,凡事识大体,顾大局,不去纠缠琐事,而着重发挥自己的优长。
四寓意吉祥的永福宫
古代皇帝都以豪华宫殿显示自己的高贵和尊严,皇太极即汗位后,也对盛京皇宫(今沈阳故宫)大肆扩建。从天聪六年起,在先汗努尔哈赤创建的大政殿与十王亭基础上,继续在其西部,即原建王府的基址上扩建大内宫阙,形成今日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
皇太极续建皇宫的主体工程有: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及清宁宫。这是从南向北,处于同一中轴线上的四座建筑。另在清宁宫前的东西庑,各建两座宫殿。清宁宫及其两庑的四大配宫,都筑于高台之上,是为有名号后妃居住的崇德五宫。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三日,即皇太极称帝的第三天,定宫殿名称:中宫为清宁宫,东宫为关雎宫,西宫为麟趾宫,次东宫为衍庆宫,次西宫为永福宫。正殿为崇政殿(俗称金銮殿)。皇宫正门为大清门(俗称午门),东门为东翼门,西门为西翼门。原政务活动中心大政殿改为笃恭殿。进入皇宫大门,沿御路向北不过百米,登上月台,便是金碧辉煌的皇宫正殿崇政殿,殿后是凤凰楼,楼后即是后妃居住的清宁宫和四大配宫。此外,还有其他妃嫔居住的两小配宫和宫廷生活及守卫所需的附属建筑。
定五宫名号之后,又于崇德元年(1636年)七月初十吉日,在崇政殿隆重举行册封五宫后妃名号仪式。诸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文武各官齐集崇政殿,依次排列。皇帝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入殿升座,降旨命进行封赠。内三院官员由二人执节前引,二人手捧封册与玉玺跟随,后有数人各携仪仗,一行人在欢快的鼓乐伴奏下来到清宁宫前。国君福晋及众福晋站立宫前等候。先封国君福晋(皇后)。文官取封册、玉玺陈列东侧案上,面向西立,手捧满、蒙、汉三体册文,高声宣读:
奉天承运宽温仁圣汗制曰:天地授命而来,既有汗主持一代之治,则必命匹配心腹亲近福晋赞襄朝政,坐立成双,同立功德,共享富贵,此乃亘古之制。信守三纲五常,系古圣汗所定大典。今我正大位,当效古圣汗所定之大典。又蒙天佑,得遇福晋,系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特赐尔册宝,位出诸福晋之上,命为清宁宫中宫国君福晋。尔务以清廉端庄仁孝谦恭之义训诲诸福晋,更以尔贤德之训,使天下妇人效法。勿违我之至意。[1]
册文读毕,将封册、玉玺奉献于国君福晋。国君福晋一一跪受,转交女官,将其陈列在宫前正中所设的黄帷案上。然后将象征权力的仪仗,排列在国君福晋面前。国君福晋入坐金椅。礼毕。
诸文官回崇政殿复命后,又奉皇帝谕旨,至清宁宫前,先后举行册封东宫大福晋宸妃(海兰珠)、西宫大福晋贵妃(娜木钟)、次东宫福晋淑妃(巴特玛•璪)、次西宫福晋庄妃(布木布泰)典礼。均由一文官高声宣读满、蒙、汉三体册文。其典礼程序及册文内容相同,只是册文内的宫名、称号有别。册封次西宫福晋庄妃的册文:
奉天承运宽温仁圣汗制曰:天地授命而来,既有汗主一代之治,则必有天赐福晋赞襄于侧。汗御大极,定诸福晋名号,乃古圣汗所定之大典。今我正大位,当效古圣汗之大典。我所遇福晋,系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克(吉)特氏,特赐尔册文,命为西官永福宫侧福晋庄妃。尔务尽清廉端庄仁孝谦恭之义,谨遵国君福晋训诲,勿违我之至意。
册封后妃名号,举行烦琐的典礼仪式,以渐辨等威,健全后宫秩序,体现皇帝的尊严。并向全国宣示大清国的这一国法家规。据此,在后妃中确立严格的等级制度,五宫后与妃之间、大妃与侧妃之间,都有等级的差别,而五宫后妃地位又远远高于其他一切妃嫔。她们之间通常虽被视为平辈姐妹,却是不平等的、尊卑上下、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哲哲是“国君福晋”,即今人所称的“国母”。她在后宫位居至高,显赫无比。册文中写得非常明白,所有妃嫔人等,都必须遵从她的训诲,听从她的命令。
这种等级差别,不仅表现在册封仪式上,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可以说无处不在的象征,向世人表示她们各自处于哪一个级别。
她们各自居住的宫殿的位置、规模,以及功能都大不相同。中宫皇后哲哲位居后宫椒房之首。她所居住的清宁宫在台上五宫中,居中面南,为五间硬山前后廊式建筑。整座建筑富丽堂皇,显示居住者的尊贵。而且是独具北方特色的“口袋宫”。正门不开在正中,而是开在五间房东数第二间。进正门,东间称暖阁,是皇太极和哲哲的寝宫;西四间是宽敞的堂屋(大厅),南西北三面有“匚”形的“万字炕”。皇太极经常在这里召见并宴请诸王、贝勒等兄弟子侄,以及外藩蒙古各部的皇亲国戚。重要明朝降将孔有德等,也曾被召入清宁宫,设宴招待。另外,还在堂屋西侧祭神,在宫门前庭院南端祭天。在早期满文中,宫殿的“宫”和家庭住宅的“家”是一个词。所以,“汗宫”也可直译为“汗的家”,“中宫”译为“(汗家)中间的屋”,换言之,这里是皇帝家的“中心”。以“中宫”招待亲友臣僚,表示亲近与尊重。皇后哲哲作为清宁宫和整个后宫之主,凡在这里举行的祭神、祭天、接待亲友等活动,都要直接参与和主持。所有这一切,都是其余四宫不可能具备的。
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分列于清宁宫前的东西两庑。由于四妃同处贵宠地位,因此四大配宫在建筑标准上与清宁宫有相近之处,都是五间硬山式建筑,琉璃彩顶。但在房屋的举架、进深规模的大小方面,可以看出地位、等级的差别。如:东、西宫的规模仅次于清宁宫,而次东宫与次西宫又小于东、西两宫。至于清宁宫以北、东西两侧的两配宫,因系无名号妃子居住,无论规模、举架、进深等都很小,仅为三间硬山式建筑。
后妃本身地位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至决定她们所生子女的地位和命运。五宫后妃所生儿子称嫡子,有权继承帝位,封赠爵位也高。其他妃子所生之子称庶子,通常情况下,无权继承帝位,封赠爵位远远低于嫡子。
我们最关心的还是本书主人公的命运。在皇太极册封的五宫后妃中,布木布泰位居最末,地位明显下降。天聪六年(1632年)册封三宫时,她被封为西宫,地位仅低于中宫大福晋,排在第二位。这次封五宫,姐姐海兰珠位居四妃之首,仅居皇后之下,取代了她原先的地位。皇太极赐给海兰珠的宫名为“关雎宫”,取于《诗经•关雎》篇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诗序》中注释“关雎”一词,为“歌咏后妃之德”。满文的“关雎”二字用于形容和顺温柔懂礼仪之人。这个宫名,不仅饱含了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爱恋深情,也表达了对她品德和性格的称颂。姐姐是丈夫眼里的西施,必然如此。林丹汗的两位遗孀,不只是代表她们个人,她们背后的原察哈尔的归来部众,会参照他们女主子的地位,找自己的位置,衡量大清对他们的厚薄。把她俩排在第三、四位,比排在第四、五位得体。这就不得不委屈布木布泰了。人一生走的路曲曲弯弯,有进有退。俗话说:后退一步,海阔天高。毕竟,她还在五宫之中,属第一个档次。这个名号和地位,为她的儿孙继承大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皇后是她的姑母,东宫是她的姐姐,后宫的事,亏不着她。她已经在协助皇帝、皇后做事,知道前朝和后宫问题的复杂性,能摆得开。未来如何?关键的关键是她能不能为皇太极生皇子。中国古代社会,女人的价值是生儿育女。不论汉族、满族、蒙古族当权,都重男轻女。为人妻者,不生育,前景暗淡,只生女不生男,腰杆不直,生了儿子,才扬眉吐气。一般百姓如此,帝王之家尤甚。可喜的是,应验了皇太极封给布木布泰的“永福”二字,她的确有福,终于生了皇子福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