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铲,是中国河南洛阳附近村民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19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安阳殷墟、洛阳偃师商城遗址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北邙山头无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邙山,地处河南洛阳城北。“生居苏杭,死葬北邙”,邙山地区拥有的古墓冢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世界罕见。在面积达750余平方公里、地跨洛阳所属7个区县的陵墓群范围内,冢连冢、墓压墓,长眠着自东周到明清各朝代数不胜数的王侯将相、才士名流。
其中的帝陵主要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及其陪葬墓群,包括东汉5陵: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阳陵;西晋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4陵: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帝陵周围还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墓冢,它们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的陪葬墓。
除了以上四代帝陵以外,20世纪初在洛阳西郊、邙山脚下的金村附近还发现了东周时期的大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一些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东周王陵。另外又据文献记载,五代后唐的帝陵亦在邙山地区。
早在苏杭成为鱼米之乡之前千年,邙山就已是古人心目中最佳安息地。“北邙山头无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唐朝诗人王建的一句诗,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唐代的邙山已是“寸土寸金”。
对风水的迷信,是邙山被看好的原因。邙山北带黄河,南望伊阙,在古洛阳人眼里是绝好的风水宝地。北邙地势高,视野开阔,土层深厚,土壤紧硬密实,适于安置墓穴,这里自然成为令人向往的安葬之处。
对邙山墓葬群的偷盗,从古代至近代断断续续一直没有停止。但使墓葬遭受严重破坏的盗墓行为,却发生在近代,是由汴洛铁路的修建引发的。
1905年,清政府向比利时一公司借款修筑汴洛铁路(现陇海铁路一部分),随后又修建洛(阳)潼(关)铁路。铁路通过邙山南麓,就地取土时不断挖出了古墓,引起在场外国技师的极大兴趣,他们大量收集古物寄回欧美。
听说墓里的东西能卖钱,邙山各村庙里以前存放的古物,一夜之间没了踪影。当时中国经济凋敝,国家混乱,很多贪图暴利的人开始到处搜寻、挖掘古墓。在盗墓分子“发财”的示范效应之下,邙山上几十个村庄互相效法,竞挖古墓,视为发财捷径。大量的古明器被从邙山地下挖了出来,流向北京、上海,再流向国外。
当时,每年秋庄稼收完之后,邙山上盗墓的像赶会一样,成群的人刨红薯般挖古墓,卖包子的、卖羊肉汤的搭起棚子招徕生意。挖出来的玉器、铜器用箩筐装、马车拉,到底挖出多少谁也不知道。有人说,一条沟挖出来的东西卖的钱,可以用元宝把沟填满。
洛阳铲之祸
此时,邙山上以盗墓为生的多达1万多人。利益驱使之下,洛阳盗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来越精,大名鼎鼎的“洛阳铲”就是这个时候发明的。
由于古墓年代久远,很少保留着封土堆,在地面上已看不出任何痕迹,找出古墓的准确位置是盗掘的前提。经常找墓,使盗墓者逐渐掌握了辨别各种土壤的技能,地面下的土都是一色的生土,如果发现有“花土”(土色不一),就说明有人动过,就可能是古墓。当时,盗墓者用厚实锐利的钢锨在地上捣出方形洞穴,鉴别锨头沾带出来的土,以此来找墓。但这种方法很费力,钢锨经常带不上土,也不能探得很深。
一个生活在邙山附近的盗墓贼李鸭子,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发明了一种省时省力的盗墓工具。
李鸭子出身贫寒,盗墓兴起之后,他见到许多人因此而发了财,便也加入了盗墓的行列。但一直没盗到什么好东西,他把原因归结于没有一种合适的工具。1923年的一天,他到孟津县一个集市上赶集时,一个场景忽然启发了他。
在集市上,他看到一个卖小吃的小贩正在搭棚子。那小贩正用一把略具弧度的短柄铁铲子在地上挖坑,再把支撑棚子用的木棒插进挖出的坑里。随着小贩手中铁铲的一戳、一提,一小堆土就被带了上来。这让李鸭子想到,如果自己也做这样一个工具用来盗墓,就会省力又省时。因为,铁铲的宽度要比铁锹小很多,这就大大减少了挖掘时的阻力。而如果把铁铲的弧度做得大一些,那些土就会嵌在铁铲的弧度里,随着铁铲一同被带到地上来,这样不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土层的变化了吗?
想到这里,李鸭子很兴奋,马上就到一个铁匠铺定制了一把,制好后一试,果然十分好用。铲子每一次被提出时,都会带出三四寸深的土。李鸭子又想,如果把铁铲的木柄接长,就可以探到地下几米深的土层情况了。就这样,这把铲子被李鸭子一步步地改造着,并最终定型,成了木柄多节连接可分段拆卸、随意调节长短的样子。凭借着这把自制的铁铲,李鸭子很快就找到了墓葬,发了财。与此同时,这种方便、好用的铁铲,也慢慢在其他的盗墓贼中传播开来,因为它创始于洛阳,就被称为洛阳铲。
常见的洛阳铲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洛阳铲虽然看似半圆,其实形状是不圆也不扁,最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它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就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如果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就可以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就大不一样。
此外,因为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尽相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则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随着洛阳铲的诞生,邙山古墓的浩劫上升到一个高潮。1925年前后,洛阳四郊成立民团、红枪会等武装组织后,当地恶霸豪绅依靠枪支,驱使穷人专门上邙山挖墓。
1928年,军阀韩复榘占据洛阳,接受古玩商人的建议,成立“古玩特税局”,大量发行经营许可证性质的行贴,对卖古物者征20%的税,等于将盗墓行为合法化了,自此盗掘买卖之风更严重。到韩复榘离开洛阳时,邙山古墓已是“十墓九空”甚至“十墓十空”。
外国人也继续干着这个勾当,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流落海外。最典型的一例,要数1928年周王陵8座大墓被盗。
1928年夏秋之交,大雨过后,洛阳金村以东的农田陷了一个水洞,村里人进洞探奇,捡到编钟一个,才知道这是古墓。于是,一些外国人以学者或传教士的身份不请自到,开封基督教堂的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和臭名昭著的美国人华尔纳(敦煌文物盗窃犯)就在其中。
从1928年至1932年的5年间,他们荷枪守围,搭棚立灶,公开进行发掘,共盗王陵8座,出土文物数千件,用了几辆马车才运到洛阳,然后转手出国。怀履光盗走文物后,还专门出版了一本《洛阳故城古墓考》,日本的梅原末治也出版了一本《洛阳金村文物聚英》,详细介绍了金村文物在美国弗利亚美术馆、芝加哥美术博物馆、纽约艺术博物馆、英国伦敦博物馆、法国巴黎博物馆、加拿大多伦多博物馆、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等收藏的情况,仅书中收录的文物就达238件,其中有的文物属于稀世珍宝。
虽然当时洛阳地方政府也曾发布公告禁止挖掘古墓,但从来都是执行不力,公告如同一纸空文。邙山古墓噩梦的终结,是在1948年解放军占领洛阳后,政府发布公告禁绝盗墓行为,并实行严格的军事管制,终于让沿袭近半个世纪的盗墓恶习一朝终结。但损失已经无法挽回,邙山的伤痕永远难以抹平。
史载,洛阳解放前出土历代墓志约5万方,按平均每座古墓出土一方计算,即被盗掘古墓5万座;平均每座出土10件文物,即有50万件之巨,其中95%的文物都流失海外。盗墓者进入墓室,取走他们认为值钱的东西后,常把墓中取不走但可能更有价值的文物砸碎,把珍贵的壁画涂抹得面目全非。这种现象在考古发掘中时有所见。
此外,在这几十年中,盗墓的仇杀与死亡也不断出现。有的盗墓贼下去后墓道突然坍塌,被砸死在墓内;有的是夏夜进入墓道,由于缺氧而被闷死在墓内;还有的是合伙盗墓,一人钻入墓道,一人在外看守,当盗掘者将文物递上去后,地上的人为独吞其利,填土将墓下人封死;还有的因分利不公,相互残杀。
盗墓北派神物
至于给邙山古墓带来毁灭性灾难的洛阳铲,却是成了盗墓北派的象征。由于南北地形及墓葬埋藏条件不同,盗墓分南北两派。北方多黏土,除了等级较高的依山为陵或砖石墓外,多数是土墓,盗墓者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单纯依靠工具锋锐,算是粗放型。
所以,北方盗墓一般将盗洞开在墓顶中央,盗洞直径约在0.4米到0.7米之间,都是使用锋利工具的结果。除了用于找墓的洛阳铲外,北派使用的主要工具还有利斧,用于开凿墓葬,尤其是对汉代有黄肠题凑的大墓,利斧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此外,像凿、镐、锹、镰刀等,也是得心应手的工具。
而南方由于地形复杂,墓葬也多用砖石,北方的洛阳铲反而没有用武之地,因此,以长沙为中心的盗墓南派,形成了独特的以风水、气味来找墓的技术,并仿照中医诊疗的步骤形成了望、闻、问、切等绝技,因此,南派盗墓是精耕细作的集约型。
与此同时,考古钻探也渐渐用上了洛阳铲,1928年,著名考古学家卫聚贤在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将之运用于考古钻探,在安阳殷墟、洛阳偃师商城遗址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并因此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考古钻探技术,也成了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
麦田里,光天化日之下,司空见惯的盗墓贼与洛阳铲
20世纪80年代以后,洛阳地区的盗墓再次疯狂,至今持续了三十多年。炸药开顶、化墓为田……古都洛阳在近乎“全民盗墓”的疯狂盗掘下,早已千疮百孔。盗墓在当地几乎处于失控状态,相关监管部门基本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
在如今的邙山上,几乎每个皇陵都有盗洞。以前主要靠挖,但费时间,据说当代已用了定向爆破,尤其是遇到保护措施很好的皇陵,就用火药炸。爆破需要专业的技术,不然一容易伤人,二容易伤墓。
盗墓贼炸皇陵,首先要勘查好墓室的位置,选好爆破点,然后再用竹子或洛阳铲将火药一层层地送进去,垂直定向爆破。“呯”的一声爆炸,一个盗洞就形成了,然后人再钻进去盗墓,上面的人还要用鼓风机给墓里面的人送氧。
盗墓之后,皇陵上的盗洞多数裸露着,没人去填平。盗洞造成皇陵土层破坏,容易塌陷。下雨的时候,雨水倒灌进去,里面还有文物的话,基本上就是一次彻底毁灭。
洛阳盗墓的黄金季节,是每年秋天玉米秆半人高时,。盗墓贼会进到天然的青纱帐里挖墓,而当地农民即使看到盗墓贼,只要不是在自己田里挖,也不去管;即使发现在挖自己的田,对方赔个百来元钱,然后把洞填上就行了。
当然,在炸药时代,洛阳铲仍然是基本工具。洛阳附近的小李村,据传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鸭子的故乡。这里到处是“探铲”、“洛阳铲”的招牌,都附了电话号码。走进店铺,大小形状不一的铲刀和拉杆堆满屋子。
8寸探铲25元,12寸90元,15寸120元,更大的上百元不等,50厘米的木拉杆15元,钢筋螺丝杆每米20元,如果搞批发还能便宜。除了大小尺寸俱全,更方便的是还可以定制,作坊可以根据客户特殊需要,制成特制的洛阳铲。
在洛阳,盗墓基本上是半公开的行当,洛阳铲也属于公开售卖工具。洛阳盗墓界流传着一句口号“拿起洛阳铲,发家去盗墓,致富靠文物”。往往,你会在田间地头,看着两个人骑着摩托车,在一块麦田停下,光天化日之下,就操起洛阳铲,在地里挖掘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