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亚瑟王:纸上成神之路

发表于 2019-1-22 14: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世纪,亚瑟王是整个英国民族精神的代表、皇室正统的起源,也是欧洲中世纪最骑士精神、基督精神的完美统治者象征,英国在他统治的时代,被认为是可以和伊甸园时代等相媲美的黄金时代。但这位在纸上成神的英雄,最终也随着英国政治的变革和文艺复兴后人文精神的兴起,逐渐回归纸上。

  来历不清的勇猛战士

  公元600年前后,一位不列颠威尔士地区的吟游诗人,在他一首名为《高多汀》的诗歌里,歌颂了一位刚刚遇难不久的英勇战士。但作者同时强调,“不过,他可不是亚瑟”,这意思是说,这位战士并非最杰出的英雄。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那个时候的威尔士,亚瑟已经声名远播。并且,一般不经特别申明而传唱歌颂的勇士,人们就会默认为是亚瑟,所以需要特别强调“他可不是亚瑟”。

  《高多汀》里提到的亚瑟,就是后世成为英国王室正统源流、欧洲骑士精神象征的亚瑟王。其原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首诗里也没有清楚交代。直到800年前后,威尔士修道士兼历史学家南尼亚斯用拉丁文创作的《不列颠编年史》中,亚瑟的身份才有了清晰的说法:不列颠人反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领袖,作者称其为“亚瑟王”。

  “当时,伟大的亚瑟,连全部不列颠的国王与军队,一起抵抗撤克逊人的进攻。纵使很多战友都比他出身高贵,可亚瑟还是人们公推为军队的统帅达12次。”

  南尼亚斯笔下的亚瑟王,勇猛近乎神。特别是在第12次战役中,亚瑟“在无人帮助之下,只靠主的支援,就只身斩杀了960名敌人。”

  南尼亚斯还把亚瑟王描写成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其中,在第8次战役中,亚瑟肩上扛着圣母玛利亚的肖像,通过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和圣母的威力,把撒克逊人打得抱头鼠窜,整整一天追杀不止。”

  在南尼亚斯笔下,亚瑟已经被神化——在一天内歼敌960名,显然不是常人能做到的。而另外一部年代稍晚些的有关亚瑟历史文献,是某个不知名的威尔士修道士,用拉丁文写成的《威尔士年鉴》,该著作里两次提到亚瑟。

  一次是517年的记载,提到了亚瑟的盾牌上有十字架,并在贝东战役中取胜。另一次是538年的记载,写到在卡姆兰战役中,亚瑟和莫德雷德双双战败而死。此时的莫德雷德,还仅仅是同亚瑟并肩作战的战友,而不是后来叛乱后被亚瑟王杀死的侄子。

  然而,在6世纪中期,同为威尔士修道士兼历史学家的吉尔达斯,在其拉丁文史书《不列颠的毁灭》中,却没有把不列颠人对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胜利归功于任何领袖,同样的不列颠人抵抗盎格鲁一撒克逊人12次重大胜利记录,完全没有提到亚瑟王。

  历史学家们说,这其中的变化,不过是不列颠人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不列颠人反抗撒克逊人侵略的战争,最终失败了,然后他们被盎格鲁一撒克逊人驱逐到了威尔士、康沃尔、苏格兰和爱尔兰。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们开始追忆往昔,亚瑟王正是他们追忆的寄托。

  骑士精神之典范

  不过,直到1066年诺曼征服不列颠之前,除了少数威尔士历史学家的记录之外,亚瑟王的事迹主要还是流传于威尔士民间。亚瑟王首次由口头传说而落于纸上,是在11世纪蒙茅斯的杰弗里笔下。这时,他不再仅仅是不列颠人的军事领袖,而是统帅不列颠人民的君王。

  诺曼人征服英格兰,是英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以英王指定继承人为契机,率军横渡英吉利海蛱,在多佛东南部附近的黑斯廷斯附近,击败了当时的英王、撒克逊人哈罗德。随后,在不足五年的时间里,威廉陆续攻占了苏格兰和威尔士,征服了整个英伦三岛。

  这以后,英国就成了多个民族混杂的大熔炉。说法语的诺曼人、使用古代英语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还有只使用方言的威尔士和康沃尔地区民众。

  与此同时,英国完整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了起来。这是一个由骑士、男爵、国王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等级的金字塔形体制。

  这一来,创造出一个全英国的象征,来凝聚这个多民族地区的民心,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而能被各方所接受的英雄亚瑟王,再合适不过了。

  于是,亚瑟王就从早期传说中那个伟大的战士,变成了符合圣经中基督教英雄形象的不列颠国王,这正是统治者地位、信念、皇权、忍耐的象征。

  新的亚瑟王故事,是通过对《不列颠编年史》和《威尔士年鉴》解读改编而成的,这正好提供了一个让威尔士快速融入主流盎格鲁一诺曼文化的机会。蒙茅斯的杰弗里的著作《不列颠诸王史》,就是这多种文化碰撞之后的集大成者。

  杰弗里来自参与征服英格兰的诺曼人家族,这个家族后来居住在威尔士。1137年,杰弗里宣布自己发现了一部记载了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事迹的威尔士史书,并且已经将其翻译成了拉丁文,这本书就是《不列颠诸王史》。

  杰弗里是一名狂热的亚瑟王爱好者,他写了一部类似圣经的,从特洛伊战争一直到诺曼征服延续了几千年的传奇。为了自己作品的权威性,他声称自己获得了一部用不列颠语言写成的威尔士史书——其实这本书并不存在,他说他只是将其这本史书翻译成了拉丁文。

  这是第一部用大篇幅详细记述亚瑟王及其骑士的著作,书中四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关于亚瑟王的故事。讲述了亚瑟王从成长到战死的全部经历。尽管其很多记述并不被后世历史学家认可,但在当时,人们就视之为真正的历史文献,并据此认定了历史上确有这样的亚瑟王。它也是后世大部分亚瑟王流传故事的蓝本。

  在杰弗里的众多独创性改编中,影响特别大的,是亚瑟王的出身。杰弗里笔下的亚瑟王,是皇家的非婚生子,而他的父亲则是“征服者”阿瑟王,与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有着同样的名号。据说,这和杰弗里的作品呈献对象——亨利一世的私生子格洛斯特伯爵罗伯特非常相似。

  在这本书里,年轻的亚瑟王,被描绘成一个乐意帮助弱者,并为上帝而战的斗士。他慷慨地把广袤的土地分封给追随他的骑士,他为政精明,而且善于纳谏,他的骑士都赞颂他的圣明,并积极的向他进言。

  杰弗里创作亚瑟王故事有着很强的政治目的,在12世纪那些野心勃勃试图控制不列颠和法国的封建领主身上,都能找到亚瑟王的影子。从亨利二世到亨利八世,几代英国国王,以及他们的朝臣和支持者,都接受了《不列颠诸王史》,他们认定杰弗里笔下的亚瑟王是不可动摇的真实历史。于是,没有人再怀疑亚瑟王的真实性。

  从那时起,随着杰弗里作品的不断传播,亚瑟王被节节拔高,直至成为英国的民族英雄。

  伪造的遗迹

  杰弗里之后,魏斯在他的影响下,创作了《不列颠人的故事》。魏斯是诺曼征服后形成的盎格鲁一诺曼人。这部著作同样跨越了很长的年代,从特洛伊的布鲁特斯建立不列颠国为开端,写到传说英国史的结束。

  在魏斯笔下,亚瑟王的骑士精神更为明晰:他坚定、勇敢、慷慨大度、执着地追求爱情,他整治宫廷礼节,使他的宫廷在辉煌华丽之中遵守高雅的行为规则,亚瑟王由此成了欧洲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典范。

  魏斯还首次提到了亚瑟王的圆桌:亚瑟王巧妙地使用圆桌,解决了骑士之间排序的争端,这就使得亚瑟王的故事,有了刚刚在英国兴起的宫廷文化色彩。魏斯还首次为亚瑟王的佩剑赋予了“截钢剑”(Excalibur)之名。

  这个时候,亚瑟王的故事,实际上已经渐渐失去了最初作为威尔士人反抗盎格鲁一诺曼人英雄的意义,而成了属于诺曼统治者自诩的先祖和效法对象,在杰弗里等人的创作中,继承了亚瑟王的诺曼人,都是不列颠正统的统治者。

  此前,死于1189年的亨利二世,据说还曾经要求威尔士的游吟诗人寻访和发掘亚瑟王的遗体。而随后的英王理查一世,也同样秘密支持了这个行动。当时盛传,不列颠西部的格拉斯顿堡,其实就是亚瑟王的安息地,同时也是传说中的阿瓦隆岛,而这位伟大君王的坟墓,就在格拉斯顿堡修道院墓园的两根柱子之间。

  这个传言的源头,是1184年格拉斯顿堡修道院的一场大火,大火焚毁了整个修道院。然后,在亨利二世驾崩后,当时一位参与发掘的修道院僧侣声称,在七英尺的地下,发现了一块石板和一个铅的十字架,上面刻着:“声名显赫的亚瑟王长眠于此阿瓦隆岛。”

  但后人经过比较后,却发现十字架和是12世纪的风格,而不是亚瑟王可能存在并生活的六世纪风格,显然,12世纪的发现都是伪造的。

  烛照中世纪的文化符号

  而亚瑟王真正成为所有西欧骑士的共同偶像,则是在13世纪。

  13世纪早期,在魏斯的基础上,英国诗人莱亚曼(Layamon)写成了长诗《不列颠人》(Brut)。这是不列颠被诺曼征服后,第一部用英国本土语言写成的史诗。

  在这部8000多行的史诗中,关于亚瑟王的内容,大概占了一半。诗中写亚瑟王成功征服了西北欧的大部分领土,特别是击败了罗马皇帝卢修斯。但在亚瑟王带兵出征期间,不幸祸起萧墙,他的侄子、摄政王莫德雷德起兵造反。亚瑟王只得班师回朝、率军平叛,他杀死了莫德雷德,但自己也不幸受了致命之伤,只好回到阿瓦隆岛去疗伤。

  菜亚曼第一次把亚瑟王描写成伟大的英格兰英雄。在他的故事中,亚瑟王已经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时代伟人,从此之后,亚瑟王不再仅仅是威尔士人的英雄,而是包括诺曼征服者在内的全体不列颠居民的骄傲,足以媲美查理大帝。

  这其中同样让英国王室在政治上获益:当时的英王理查一世,拥有亚瑟王的血统后,在政治上就有了底气和妻弟法王菲力·奥古斯都叫板的资本。理查甚至连赠送给十字军战友、西西里的坦克雷德的一把剑,都装饰成了亚瑟王的石中剑模样。

  在此之前,亨利二世已经将自己的第一个孙子命名为亚瑟。如果不是后来遇害,这位亚瑟王子很可能成为无嗣的理查一世的继承人,从而继承金雀花王朝,君临不列颠和欧陆。

  而后,亚瑟王的故事不断向不列颠之外的欧洲传播,成了所有西欧骑士共同效法的对象,亚瑟王的宫廷则为各地君主所追捧。

  在法国,12世纪末期,诗人克雷蒂安先后创作过五个关于亚瑟王宫廷的故事。如同蒙茅斯的杰弗里塑造的亚瑟,适合他为之著述的诺曼社会那样,克雷蒂安的改编则契合当时法国的思潮和风气,他把亚瑟王的宫廷卡米洛写成了有史以来最尽善尽美的宫廷,而故事中亚瑟王本人的闪亮程度,远远比不上他的宫廷社会,和出入宫廷的骑士、贵妇。

  13世纪初,法国人罗伯特·戴博伦以及活跃于亨利二世宫廷的玛丽·弗朗斯等人,收集法国各地的民间故事,编写出了更多关于亚瑟的传奇。后世人们所熟知的“寻找圣杯”、“魔法师梅林”、“骑士兰斯洛特”以及“兰斯洛特同亚瑟的王后桂妮薇尔私通”,还有“亚瑟王之死”等等,都已经完备了。

  这一时期,由于亚瑟王故事在西欧的广泛传播,骑士行为准则也同步扩散,到中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的骑士准则已经有了高度的一致性。于是,亚瑟王就成了整个欧洲骑士阶层共同认可的典范和楷模,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偶像和符号。

  亚瑟王之死

  其中,亚瑟王传奇故事最完善的本子,是1469年托马斯·马洛礼爵士创作的《亚瑟王之死》,该书极详尽地介绍了亚瑟王的生平、他的圆桌骑士、他们的历险经历、寻找圣杯的历程以及亚瑟王辞世时的惨烈。

  1485年,英国第一位印刷家威廉·卡克斯顿又为全书划分章节,并改写润色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然后印刷出版。在序中,凯克斯顿谈到了印制、发行此书的目的——“宣扬博爱仁慈、谦恭大度的骑士精神”。

  《亚瑟王之死》一经问世就“洛阳纸贵”,从首次出版到1634年,在短短的150余年间,先后出现6种版本。至此,亚瑟王故事脉络基本定型:

  亚瑟王是威尔士王阿瑟王的私生子,在此之前阿瑟王正室的孩子是个女孩。这女孩就是亚瑟王同父异母的姐姐摩根,也是骑士莫德雷德的生母。

  作为家族唯一男性后裔,亚瑟王很不巧偏偏是个私生子。虽然王位必须是由男性来继承,但私生子的身份却必然会遭到非议甚至暗害。于是,阿瑟王听从魔法师梅林的建议,把儿子寄养在一个名叫赫克托的普通贵族家里,改名叫阿托利斯。赫克托家也不知道其真实身份,当然亚瑟王本人更不知情。因此,以寄居身份住在他人家中的阿托利斯,也没有曾获得特别的照顾。

  就这样,小阿托利斯以平民身份慢慢长大,直到有一天阿瑟王过世,国内形势开始动荡。主教听从梅林的建议,召集所有的贵族骑士,以石中剑选定新的不列颠之王——一把插在石头中的巨剑,谁能拔出来,谁就是新的不列颠王。

  然而,没有人能从岩石中拔出那把剑。既然没有更好的办法,那么骑士们一致决定,通过比武选王。阿托利斯也去了,但他没有参加比武的资格,代表家族参战的,是这个家族的儿子凯。但凯进入会场后才发现,自己竟然忘了带剑,于是请求阿托利斯回家去取。

  阿托利斯急忙赶回家,却发现大门紧锁。所有人都去看比武了,他也来不及返回比武会场取钥匙,情急之下就跑到教堂前拔出了石中剑交给凯,这令所有人大惊失色。大家怀疑地把剑插回石头里,但就算重复了很多次,仍然是除亚瑟之外无人能将其拔出。就这样,骑士们终于接受了新的王。从这天起,这个本名阿托利斯的年轻人,就被尊称为亚瑟王了。

  即位后,亚瑟王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但是不久她就死去了。从此一直单身到50岁时,才娶了当时16岁的桂尼薇儿王后。不过跟父亲阿瑟王一样,阿瑟王也有私生子。比父亲更大胆的是,他偷情对象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摩根。所以,亚瑟王和这个孩子既是叔侄也是父子,这个私生子就是后来叛乱的莫德雷德。

  亚瑟王在位期间,不列颠迎来了空前的统一和强大。他扶贫济弱,建立起一个空前繁盛的王国,骑士精神和最早的骑士的行为准则,就是在这时形成的。

  石中剑因一次违反骑士精神的战斗断裂后,他又从湖之仙女那里得到了圣剑Excalibur,但它的剑鞘才是最珍贵的。据说,只要佩带着剑鞘,亚瑟王就不会流血也不会受伤。但很遗憾,剑鞘后来还是被亚瑟王遗失了。

  之后,亚瑟王通过12次战役,成功击退了自北面入侵的撒克逊人,并统一了不列颠,然后又统治了法兰西,最后击溃了日渐衰落的罗马帝国,在罗马大圣堂接受主教的加冕。

  在亚瑟王的故事里,圆桌骑士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传说亚瑟王的骑士最多时曾达到150名,骑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在圆桌上议论国内事务——圆桌是友爱和平等的象征,虽然他们也会因为政见相合或相左而形成一些派系,但只有在圆桌上才没有地位差异和君臣之别,每个人都被允许自由发言。

  天下太平之后,亚瑟王的兴趣开始转移到寻找传说中的宝藏上。他手下的骑士们或出于受命,或出于自愿,相继离开城堡去寻找传说中的圣杯,这些人大都有去无回。就这样,他的骑士越来越少,强大的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这时,圆桌骑士——同时也是亚瑟王的第一位骑士——兰斯洛特与桂尼薇儿王后的私情被曝光。兰斯洛特逃走,桂尼薇儿王后被亚瑟王判处火刑。但兰斯洛特却强袭处刑场救走桂尼薇儿,逃到法兰西建立起自己的领地。虽然后来兰斯洛特顾虑名誉勉强交还了桂尼薇儿,但亚瑟王依然发兵亲征法兰西,留下表兄盖文和侄子莫德雷德管理王国。

  莫德雷德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他发动叛乱杀死盖文,欲强娶桂尼薇儿,并向回师的亚瑟王发动大战。就这样,在卡姆兰战役中,双方军队血流成河两败俱伤。

  亚瑟王最终以Excalibur杀死莫德雷德,而自己也受到莫德雷德的致命一击,身边只剩下一名骑士贝狄威尔。亚瑟王请求贝狄威尔将Excalibur交还湖之仙女,以表示卸下国家重任,以安然离去。贝狄威尔连续两次对亚瑟王说谎都未能如愿,最终咬牙将Excalibur投入湖中。然后,濒死的亚瑟王被仙女用船载向阿瓦隆(理想乡),传说他最终葬在那里,但人民却都相信亚瑟王并未死去,他会再度回来拯救世人。

  后来,痴心的兰斯洛特返回不列颠继续追求桂尼薇儿,然而王后已经做了修女。兰斯洛特最后也出家做了修道士,两人至死再未见面。这次争斗,所有人都是输家。亚瑟王的传说就此终结。

  回归纸上的英雄

  几乎也就是在《亚瑟王之死》风行欧洲的同时,质疑亚瑟王是否真实存在的声音也随之而起,那已经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前夜。不少严谨的历史学者已经发现,与亚瑟王相关的很多文献,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这一问题其实由来已久。早在12世纪,与杰弗里同时代的一些人,对亚瑟王就有不同的认识。1143年,德贝弗利的阿尔弗雷德就态度缓和地提出了质疑。他尝试分析和比较不列颤历史学家比德和杰弗里作品之间的异同,以证明杰弗里在文中有大量的虚构成分。

  纽伯格的威廉则态度激烈,他称杰弗里的著作是“最可笑的稗官野史”,其内容“几乎全是令人蒙羞的肆意的谎言”,“每个人都应该立刻拒绝”……

  甚至,《亚瑟王之死》的出版商威廉·卡克斯顿,在断言该书将成为不朽之作的同时,也苦恼地在序言中说:“关于亚瑟王的一切,不过是虚构文学和寓言,在历史文献中,没有提过任何关于亚瑟王的东西,也没有任何记录,包括他的骑士们。”

  当文艺复兴时代来临时,这一质疑迅速在学术层面发酵。1534年,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波利多尔·维吉尔出版了《盎格鲁历史》一书——他是欧洲最早对对《不列颠诸王史》进行严抠细节式历史批判的学者。他逐一指出了杰弗里刻意混淆历史和虚构的部分。

  反击的声音同样很强大。许多狭隘的英格兰评论家,抓住波利多尔·维吉尔的意大利人身份,攻击这部著作是“心怀不轨的外国势力”对英国民族存在之根基的攻击。他们将质疑亚瑟王真实性的人,扣上“教皇走狗”和“卖国者”的帽子。因为,正如卡克斯顿在《亚瑟王之死》的序言所写到的,“他(亚瑟)是王朝的一员,如同国王和皇帝一般”。普遍观念中,民族象征这一身份依然保护着亚瑟王。

  15世纪40年代,学者约翰·利兰完成了一部名为《旅程》的著作,并四处宣传兜售,他想要表达的是,亚瑟王作为英国过去的历史人物,和他具有的如同旗帜一股的象征意义,是任何时候都应该铭记的。

  主教贝尔措辞更加严厉。他指责“他(波利多尔)所作的一切,就是用他天主教式的谎言和意大利乞丐一样的行为,使我们英国历史的受到污染”。

  这些论调使得亚瑟王的历史形象,在历经风雨摇摇欲坠后,仍然没有立即陨落。其实,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英国王室。

  英国宫廷政治的一个悠久传统是,每当进入繁荣盛世时,总会有人把此时的盛世,同亚瑟王统治时期的黄金时代联系起来。而当国王希望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时,圣明贤德的亚瑟王,也会成为宣传伟大君主应该保有权力的最好说明。

  伊丽莎白时期,女王巧妙的掌握着王权,同时英国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盛世,向人们宣传历史上的伟大君主亚瑟王,对维持女王的统治,依然有价值。所以,上流社会中,关于亚瑟王的戏剧演出、比武活动以及新兴的“弓手社交”或者亚瑟王的圆桌曲依然流行。

  回光返照

  但这也已经是亚瑟王历史形象最后的回光返照了。逐渐成长起来的数量巨大的英国考古学者发现,面对外国批评者,他们已经难以捍卫亚瑟王的真实性了。更重要的是,伊丽莎白时代,在掌握英国政权的国会议员们看来,英国的法律体系,远比中世纪的亚瑟王主义适合当前的时代。

  伊莉莎白女王没有亲生子嗣,继承者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其出身的斯图亚特家族,血统不仅来自都铎王朝,还有更富有传奇性的卢埃林。因此,詹姆斯六世重新修订了家谱,宣告英国王室的传承,回到了布鲁图斯和亚瑟王的血脉上。

  在此之前的1609年,托马斯·海伍德创作的《特洛伊到不列颠尼亚》,可能是最后一部将亚瑟王当成真实历史人物的作品。詹姆斯一世的长子亨利王子,也同样对亚瑟王有很大的兴趣,但随着他的英年早逝,英国宫廷对亚瑟王的热情又逐渐消退了,而议会议员们则越来越仇视亚瑟王历史形象所蕴含的旧时代价值。

  这是因为,从14世纪开始,英国在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开始了剧烈且势不可挡的变化: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让中产阶级脱颖而出,他们手中聚集了社会大部分资本,使得他们有可能直接对抗王权、要求更多权益。

  另一方面,对法国的百年战争,在亨利六世在位时彻底失败。从此,诺曼人不再对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国领土有非分之想,而全心全力的致力于英国本土发展,诺曼人和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民族融合由此完成。

  到了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也在欧洲兴起,对于中产阶级和新生的人文主义者来说,象征着封建时代基督教骑士典范、王权强盛以及王室正统性的亚瑟王,都是宣传本方政治或文化目的的障碍,于是试图颠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亚瑟王历史形象,就成为必然。

  到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完成后,作为一个政治和文化的符号,亚瑟王与新生的共和主义再也无法共存,最终被英国社会一致抛弃。

  此间,共和派清教徒约翰·弥尔顿于1639年完成了历史论文《特洛伊人、罗马人和撒克逊人统治下的英国》,明确指出亚瑟“是当时不列颠各地国王的首领,参与了盛世浩大的战争,但他现今的荣耀,却主要来自英雄诗歌和浪漫传奇,而非真实的历史”。

  而比弥尔顿小20多岁的天主教保皇党人约翰·屈莱顿,竟也同样认为亚瑟王并不真实存在,在他1684年开始创作的戏剧《英伦俊杰亚瑟王》中,亚瑟只是个讽喻符号。

  这个时期,古代盎格鲁一撒克逊的历史不断被重新发掘出来。历史学家随后重新定义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的君主阿尔弗雷德大帝。这位能找到更多实证,以表明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以古代英国人伟大君主的身份,最终取代了亚瑟王,成为融合后新英国的民族旗帜。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