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什么是白垩纪?它因何得名?

发表于 2019-1-19 13: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白垩纪?它因何得名?
在地质年代表中,白垩纪排在侏罗纪后,为中生代的最后时代。该时代大约从1.45亿年前一直持续到6500万年前,即一共8000万年。地质年代表并不精确,白垩纪的长度在不同程度上有着500万年到1000万年的变化。大部分大型侏罗纪蜥脚类恐龙、剑龙和兽足类恐龙在该时代早期消失,但随即被一大批新的恐龙群所取代。这些新的恐龙群中包括有角类、鸭嘴和带甲蜥脚类恐龙以及新的兽足类食肉恐龙。

较为迂回的是,白垩纪是以沿特提斯海北海岸沉积的岩石类型命名,如今这一岩层从爱尔兰和英国一直延伸到中东。这种岩石——从矽藻微小的石灰岩骨架沉积变质而成——被称为白垩。白垩在拉丁文中写作creta,因此这段时期被命名为Creataceous。这个词最初被用来形容在法国发现的同种岩石,但在1822年,让-巴蒂斯特-朱利安·欧曼利厄斯·德阿卢瓦(Jean-Baptiste-Julien Omalius d'Halloy,1783—1875)用Terrain Cretacé来描述该地层,并把在法国发现的白垩单位(法语中称为craie)同该地层联系起来。由于同样的地层也存在于英吉利海峡另一边,所以英国地质学家们也开始称其为白垩系统。

白垩纪有哪些时期?
科学家将白垩纪划分成两个时代:白垩纪早期(也称为下层白垩纪,或者更随意的下/早白垩纪),约为1.44亿年前到8900万年前;以及白垩纪后期(也称为上层白垩纪,或者上/晚白垩纪),约为89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每一个主要时代都被分解成更短的时期。下表给出了欧洲对各时期的命名表。

白垩纪


为什么恐龙在白垩纪繁盛且多样化?
尽管对该问题没有明确答案,但古生物学者确信该时期内出现过一次生命革命。它的发生使得许多现代植物群与动物群初次出现。一些科学家推测,正是由于这种新植物——被子植物(开花植物)的进化称霸,同时新的昆虫群进化,才得以向恐龙提供新鲜的食物来源,进而使恐龙能够继续主宰白垩纪。

劳亚古大陆和冈瓦那大陆在白垩纪有什么变化?
在白垩纪,劳亚古大陆和冈瓦那大陆都分裂成了更小的大陆块,并且开始彼此分离。白垩纪的全部主题就是变化——从古地形变化到如今我们更为熟悉的形态。

在白垩纪早期,由于大西洋中脊的扩大,劳亚古大陆开始分裂,同时北美洲与格陵兰从欧亚大陆分离。冈瓦那大陆开始分裂,南美洲与非洲开始分离。在白垩纪中期,冈瓦那大陆分裂成了四个主要的大陆块:南美洲、非洲、印度和马达加斯加的联合大陆、南极洲和澳大利亚的联合大陆。


在白垩纪之前,大陆漂移把大陆移向几个熟悉的位置:1.北美洲;2.欧亚大陆;3.南美洲;4.非洲;5.南亚次大陆;6.南极洲;7.澳大利亚。(美国地质调查局插图)

在白垩纪后期之前,北美洲与格陵兰开始分裂,澳大利亚与南极洲、印度与马达加斯加也是如此。大西洋继续扩宽,而印度与澳大利亚向北迁移。在白垩纪结束前,大陆开始呈现它们的现代轮廓,并朝它们在地球表面现在的位置移动,也导致了现代大洋和大海进化的扩张。

重要的白垩纪时期的恐龙
白垩纪有哪些主要恐龙?
在白垩纪早期,许多侏罗纪时代的恐龙消失,被新的、更多样的形式所取代。在白垩纪结束时,恐龙的多样性急剧降低。在蜥臀目蜥脚类恐龙中,只有巨龙类(侏罗纪后期或者白垩纪早期)作为主要恐龙群幸存——这些草食动物大部分直到白垩纪结束,才在冈瓦那大陆块上被发现。事实上,根据化石证据,巨龙类取代了其他的蜥脚类恐龙,比如梁龙和腕龙,二者都在侏罗纪后期到白垩纪中期灭绝。许多蜥臀目兽足类恐龙也在白垩纪绝种,而其他则进化为类型多样的动物,从大型食肉动物霸王龙到迅速、敏捷的捕食者迅猛龙。

鸟臀目恐龙是白垩纪所有恐龙中数量最多且最多样的,包括鸟脚亚目恐龙,比如禽龙和鸭嘴龙,埃德蒙顿龙和慈母龙;甲龙下目,包括甲龙,它们有防护甲和尾锤;肿头龙,在交战时用头撞击对方,比如剑角龙(Stegoceras);还有角龙下目,有着长长的骨质皱褶和角的四足动物,比如三角恐龙(Triceratops)。


迅猛龙(Raptors)——拥有用于捕猎的突出爪子的恐龙,比如犹他盗龙——比霸王龙小,但通过成群觅食来弥补这一点。(Big Stock Photo)

白垩纪主要的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是什么?
所有的现存蜥脚类恐龙,例如萨尔塔龙(Saltasaurus)、阿拉摩龙(Alamosaurus)和阿根廷龙,都是食草者。然而,白垩纪数量最庞大且最多样化的食草动物是鸟臀目,包括鸭嘴的鸟脚亚目恐龙,有角的角龙下目恐龙,头骨较厚的厚头龙下目恐龙和有甲的甲龙下目恐龙。白垩纪主要的食肉恐龙来自蜥臀目(蜥臀)群以及兽足类恐龙,包括大型的肉食类恐龙,比如南方巨兽龙、鲨齿龙和霸王龙,同样也有小一点的、更敏捷的驰龙类,比如迅猛龙、恐爪龙和犹他盗龙(Utahraptor)。这个名单很长,并且每年都有更多动物化石被发现并列入其中。

恐龙物种在白垩纪的分布有何变化?
三叠纪早期与侏罗纪时期的特点是全球的大陆连接在一起。到白垩纪,这些大陆块开始分离,隔离了某些恐龙种类,并且导致不同地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物种。举例来说,泰坦巨龙(titanosaur)是蜥脚类恐龙,通常存在于从前的冈瓦那大陆,如南美洲,而甲龙和鸭嘴龙主要发现于劳亚古大陆。但是,许多对化石的解释具有高度争议。恐龙全球的分布至今无法确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已知恐龙化石记录的不完备以及许多在岩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都是碎片。

哪些恐龙生活在白垩纪?
生活在白垩纪的恐龙数目十分庞大,多到无法在此一一列举。随着越来越多的化石被发现,这个数目将会继续增长。下表中包含部分的白垩纪恐龙:

白垩纪时期的恐龙


蜥臀目恐龙
白垩纪的蜥臀目恐龙与侏罗纪的有什么区别?
与侏罗纪进行比较时会发现,侏罗纪的蜥臀目恐龙仍然划分为大型食草蜥脚类恐龙(蜥脚亚目)和食肉兽足类恐龙(兽脚亚目)。然而,白垩纪时期唯一重要的蜥脚类恐龙科,就是巨龙(巨龙科),而其他群,比如梁龙和巨龙,则渐渐丢失了它们的优势地位。总而言之,兽足类恐龙变得更多样化了。

什么是巨龙?
巨龙类(即泰坦巨龙,为泰坦巨龙类和/或泰坦巨龙超科群的一员)是生活在白垩纪的恐龙主要群——也是真正唯一占统治地位的群。对古生物学者而言,它们也代表着一个伟大的未解之谜。该恐龙群约有50多种泰坦巨龙,但事实上,直到最近,人们才发现了其中某些恐龙的头骨和相对完整的骨架,比如掠食龙(Rapetosaurus)。

这些恐龙有着小巧、细长、形如铅笔的牙齿,和梁龙相似。正因如此,古生物学者至今都把梁龙和巨龙划为同科——即使两种恐龙的头部某些部分十分不同。一般而言,泰坦巨龙的头小而细长,鼻孔较大,头冠从鼻骨处形成。大多数的泰坦巨龙生活在冈瓦那大陆的南部大陆,特别是今天的南美洲和印度南部。这种恐龙的骨头也曾在其他许多地方被发现过,包括巴西、马拉维、西班牙、马达加斯加、老挝、埃及、罗马尼亚、法国以及美国南部。

有没有其他的蜥脚类恐龙在白垩纪中幸存?
几乎没有蜥脚类能一直生存到白垩纪。除了在冈瓦那大陆的巨龙类,它们中的大多数都灭绝了,只剩少数存在。举例来说,虽然它们在侏罗纪后期十分兴旺,但在白垩纪早期也有一些鳃恐龙(brachiosaurs)生存了下来,并且在欧洲和非洲都发现过它们的化石。也许当时有更多的白垩纪蜥脚类恐龙(除巨龙类之外)存在,但其化石证据,尤其是完整的骨架都十分罕见。


棘龙,坚尾龙的一种,曾被认为是比其他恐龙种类与鸟类更密切相关的食肉动物。(iStock)

巨龙类

萨尔塔龙:它的名字Saltasaurus也常被错误地拼作Saltosaurus,这种较小的蜥脚类恐龙——大约12米长——有着骨板覆盖在背部、形如锁子甲制的盔甲。其化石曾在阿根廷以及最近在乌拉圭被发现。

阿拉摩龙:这种恐龙可长达16米,前肢较长,可能是最后灭绝的恐龙之一。

阿根廷龙:曾存活过的最大型陆栖动物的有力候选者,生活在南美洲,在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进化形成,长度也许能达到26米。

兽足类恐龙在白垩纪有何变化?
在白垩纪,兽足类恐龙变得更为多样化,其中角鼻龙、坚尾龙很好地代表了这种变化。坚尾龙亚群(肉食龙和虚骨龙)进化成了新的物种。举例来说,由似鸟龙和手盗龙组成的虚骨龙变得更加多样,但也有一些群越来越弱势,比如肉食龙。

白垩纪有角鼻龙吗?
一些角鼻龙(“有角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兴起并在侏罗纪壮大的兽足类恐龙——曾在白垩纪存活。其中一种来自与众不同的角鼻龙的某个群,叫作阿贝力龙,是角鼻龙**的一个科(或分支)。白垩纪时期,它们在古冈瓦那大陆超大陆的南部(现在的南美洲)茁壮成长,其中一个典型就是长达9米、长相奇怪、被称为食肉牛龙的有角恐龙。

白垩纪肉食龙长什么样?
肉食龙似乎在白垩纪进一步变大。举例来说,来自南美洲的鲨齿龙科的南方巨兽龙(“巨型南部蜥蜴”)以及来自北美洲和摩洛哥的鲨齿龙(“锯齿蜥”),是两种巨大的食肉兽足类恐龙,它们很可能比著名的霸王龙更重。实际上,一些科学家认为1995年在非洲发现的鲨齿龙化石头骨表明,它也许才是已知最大的食肉者——比雷克斯霸王龙要大,可以达到11.1到13.1米长,不过,这个结论还存在争议。另一种白垩肉食龙是棘龙,在白垩纪后期生活在非洲的尼日尔和埃及。某个棘龙标本有已知食肉恐龙中最长的头骨,估计有1.75米长。这些恐龙因它们背上的棘状突起而广为人知,它们生活在1亿年前到9300万年前。

白垩纪的虚骨龙长什么样?
在白垩纪期间,除了虚骨龙继续多样化外,它们还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包括所有兽脚类恐龙的分支与鸟类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不是与肉食龙)。它们由似鸟龙、手盗龙以及霸王龙组成。实际上,白垩纪很可能拥有所有时期中种类和数目最多的虚骨龙。

白垩纪的似鸟龙长什么样?
似鸟龙,也就是像鸵鸟的恐龙,与侏罗纪的同种恐龙相似。它们脖子长且灵活,头部较小;其前肢也比较长。这些恐龙没有上齿,下齿也发育不良。似鸟龙能长到6米。

白垩纪手盗龙长什么样?
手盗龙在白垩纪变得极其多样,包括主要的亚群鸟纲(现在我们称之为鸟类)、恐爪龙、窃蛋龙以及镰刀龙。

恐爪龙有什么独特之处?
食肉动物恐爪龙因其如弹簧刀般的第二个足趾而广为人知,并被进一步分成两种相似的分化枝:驰龙和伤齿龙。驰龙(即奔龙)被大众普遍与“猛禽”联系起来。这种恐龙是手盗龙的成员,因此也许与鸟类有着共同的祖先。一些古生物学家甚至推测,鸟类便是从手盗龙高度进化而来的。该族群体形范围广泛,从大型犬大小到9米长都存在。这些恐龙长着巨大的带爪的手,用于抓握;帮助稳定的坚硬尾巴;肌肉发达的带齿颌;以及每个后脚的第二个脚趾上巨大却伸缩自如的利爪。它们很可能是敏捷的捕食者恐龙,其遗骸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恐龙新陈代谢和行为的看法。

伤齿龙是一个较小的群,发现的化石较少,包括几个发现于北美洲和蒙古的不完整标本。这些恐龙有身材小巧的成年人大小;头骨较长;牙齿非常特殊,内弯且有锯齿刃;手大却灵活;腿细长。伤齿龙很可能是迅捷机敏的捕猎者。虽然它们的后脚上长有长爪,但爪子并没有像驰龙那么大,使用方法也很可能不一样。

伤齿龙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头盖骨的大小:相对于身体大小,其头盖骨是所有恐龙里最大的。这也许表明伤齿龙是所有恐龙里最聪明的,但这仅是推测。其头部有较大的眼睛开口(眼眶),这似乎也成为其主管视觉与听觉的脑中枢发育良好的证据。实际上,伤齿龙的耳朵在兽足类恐龙里也不同寻常,有极大的中耳腔,表明它们很可能拥有敏锐的听力。

哪两具肉食龙的骨骼标本在二战时期受到了无耻破坏?

1944年,在德国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国家博物馆,有几具恐龙标本被盟军的轰炸机摧毁,其中包括两具肉食龙标本:棘龙和鲨齿龙。其他被毁的恐龙骨架标本为埃及龙(Aegyptosaurus)和巴哈利亚龙(Bahariasaurus)。

镰刀龙有什么独特之处?
镰刀龙(也因它的老名字慢龙为人熟知)拥有许多独特之处,以至于它们刚开始与蜥脚类恐龙分为一群。随后它们被另分为蜥臀目;最近,基于它们在头骨、骨盆和前肢上多方面的特点,科学家们把它们和手盗龙放在一起。

镰刀龙体格笨重且体形巨大;有四个脚趾,与蜥脚类恐龙相似,属于四足动物。它们也有兽足类恐龙一样中空的骨头,尖端朝后的耻骨以及较短的尾巴。它们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每只手上的爪子。在一些标本中,它们巨大的爪子长达1米。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镰刀龙十分特殊。它们有着巨大的叶状牙齿;头骨有面颊存在的痕迹,证明它们很有可能食用植物,尽管这一点还存有高度的争议。如果推测属实,它们将成为仅有的几种非食肉兽足类恐龙之一。另外,一些标本似乎表明了某些镰刀龙覆有原始羽毛。


霸王龙应该是最著名的恐龙,但即使不是最著名的恐龙,也是白垩纪的霸主之一。(iStock)

所发现的镰刀龙化石并不多,因而我们对它们的行为也知之甚少。一些科学家提出这些动物可能是食鱼的两栖动物;而其他科学家则根据这些恐龙的牙齿、可能存在的面颊以及口鼻部,认为它们是食草动物。也有人认为镰刀龙是行动迟缓的动物。

窃蛋龙有什么独特之处?
窃蛋龙(即“蛋掠夺者”)曾被认为是似鸟龙,但如今被当作是手盗龙。窃蛋龙有人类大小,有着特色鲜明的头部特征,用于抓握的手部以及细长的腿部。头骨是它最为独特的特征,头骨上有颈脊包含着鼻腔。其冠脊的功能尚不明确,可能是用来调节体温或发声的。它头骨短而深,颌内无牙,不过颌部的肌肉十分发达,足以压碎食物。窃蛋龙最初被认为是以蛋为食,而现在却被认为是利用它们的肌肉颌来压碎软体动物,所以它们也可能是杂食动物,吃一些小动物和植物。

什么是霸王龙?
霸王龙(意为“霸王蜥”,被认为是虚骨龙兽脚类恐龙的一科)是生于白垩纪的体形极大的食肉恐龙。包括著名的雷克斯霸王龙在内,这些恐龙都是当时的霸主,可长到近15米长。它们的特点是长且肌肉发达的尾巴、极小的手臂、炯炯有神的眼睛、又短又深的颌以及较长的腿部。

霸王龙曾一度被划到食肉龙中。毕竟,该群包括大型的两足食肉恐龙,而霸王龙无疑符合所有标准。然而,现代支序分析证明,较食肉龙而言,霸王龙与虚骨龙的关系更密切,所以它们如今被列入了后者。

白垩纪有什么兽足类恐龙?
下面给出了各种白垩纪虚骨龙的例子:

阿拉善龙:一种来自中国内蒙古的镰刀龙,阿拉善龙的指骨比镰刀龙(见下文)的更长。它被认为是镰刀龙类中已知最古老的成员,即使它长着后期镰刀龙的体形——长脖、短尾和长爪。

近颌龙:这头窃蛋龙,名字意为“靠近的下颌”,身长2.9米,生活在大约8000万年前。同所有的窃蛋龙一样,它有着肌肉发达的无牙颌,非常适合挤压食物;它也很有可能长有羽毛。

肉食牛龙:这头奇形怪状的恐龙来自阿根廷,长达9米;它的前臂粗短,在它短小的头上有两只长在眼睛上方的角。

惧龙(Daspletosaurus):这种暴龙科兽脚类恐龙意为“恐怖的蜥蜴”。它来自加拿大,比霸王龙稍小,据测量有8到9米长。它的头部巨大,长达1米。

恐手龙(Deinocheirus):仅发现了这只恐龙一对3米长的前腿和手部。它可能是最大的似鸟龙之一。它的前腿化石在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

恐爪龙:该恐龙长3.4米,重约73千克,体形与美洲狮近似。这些驰龙的脚上长有较大的镰形爪,并且一些化石证据表明它们有着群集狩猎的行为。大部分的恐爪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

死神龙(Erlikosaurus):这头来自蒙古的镰刀龙身型较长,据测量约有6米长。它也有着细长的外部鼻开口、细长的爪子以及无牙喙。

似鸡龙:该恐龙(意为“像鸡”)很有可能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大约生活在7000万年的蒙古,并且是最大的也最广为人知的似鸟龙,据测量,它们有4到6米长。

矮暴龙(Nanotyrannus):这头恐龙属于霸王龙,意为“侏儒霸王”,看起来很像缩小版的霸王龙,但是其化石具有高度争议性——它们到底是属于一头成年的矮暴龙,还是少年的霸王龙呢?

窃蛋龙:“蛋掠夺者或偷蛋贼”,有着奇形怪状的头冠。最初认为,它掠夺其他恐龙蛋为食,但更多近期发现表明,它们会在巢中孵蛋,尽管它们是否以蛋为食仍存在争议。

蜥鸟龙(Saurornithoides):这种恐龙是来自蒙古的伤齿手盗龙的一种,意为“鸟形爬行动物”。据测量,这种食肉恐龙长约2米,并且它的头上有一个长的、有几分像鸟的窄喙。它牙齿很小,上颌牙齿较多;牙齿的后缘是锯齿状的。它也有一个大脑袋和小圆碟似的大眼睛,很有可能是为了在傍晚捕猎。

棘龙:这种恐龙长约16至18米,也许是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龙。它背上的突起长2米,被认为用以支撑起某帆状物;该结构也许参与了恐龙的体温调节。在北美洲发现了许多该恐龙的化石残骸。

镰刀龙:这种镰刀龙的尾巴相对较短,前肢巨大并长着极大的镰形爪,很可能是食草性动物,也可能是这个独特恐龙群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支。它们与鸟类密切相关(许多插图都将镰刀龙描述为带有羽毛),而且长达9.2米,或许是最大的兽足类恐龙之一。

伤齿龙:发现于北美洲的伤齿龙,眼睛很大,很可能有双目视觉。它体形较小,约2米长,只有1米高。细长的四肢表明它足部行走时很快。

霸王龙:最大型、最有名的陆生食肉动物之一,霸王龙可达14米长、5.6米高。其化石表明雌性甚至比雄性更大。最近一颗霸王龙牙齿获得了最大尺寸奖:该牙齿经测量为30厘米长,包括当它还是活的时候的牙根,这使得它成为已知最大的肉食恐龙牙齿。


一群伤齿龙正在攻击一只包头龙。包头龙是背甲龙的近亲。而伤齿龙虽然较小,但却是敏捷、迅速的捕猎者。(Big Stock Photo)

犹他盗龙:该恐龙有6.5米长,在第二个脚趾上长着巨大的镰形爪,其长度可达23厘米。它是在北美洲发现的最大的驰龙,生活在1.32亿年前到1.19亿年前。

迅猛龙:该恐龙的名字意为“敏捷的盗贼”或“迅速的掠夺者”。它是与大型犬体形近似的驰龙,大约1.8米长,体重接近45千克,每个脚上都长有镰刀形的用于劈砍的爪子。其化石发现于蒙古。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迅猛龙的显著特点是像人类大小的可怕恐龙,但真正的恐龙要小得多,并很有可能长着羽毛。

鸟臀目恐龙
白垩纪的鸟臀目恐龙是如何分类的?
鸟臀目恐龙是白垩纪数量最多和最多样化的恐龙。和侏罗纪的鸟臀目恐龙相似,它们也是颌齿类成员:有喙的食草恐龙,是食肉兽足类恐龙的猎物。在一种频繁使用的分类法里,颌齿类被划分成新鸟臀目以及装甲亚目。装甲亚目又进一步被划分成剑龙类以及甲龙类(尽管在某些分类法中,这两个分类被合为一个群;在另外一种分类法中,扁脚类被加进了剑龙类和甲龙类);新鸟臀目被划为好几种恐龙类型,包括了鸟脚类、缘头龙类。

装甲龙在白垩纪发生了什么变化?
装甲亚目剑龙和甲龙经历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几乎没有几种剑龙能存活到白垩纪。甲龙则过得好很多,在中国和蒙古发现了它们保存最完好的化石,在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也发现过其他化石。事实上,到白垩纪末期时,这些食草动物体形巨大且身披重甲,几乎完全不用担心捕食者的威胁。

角足亚目在白垩纪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白垩纪期间,角足亚目比装甲亚目发生了更多的重要变化,尤其是鸟脚下目更加多样化,且头饰龙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进化。

总体而言,白垩纪鸟脚亚目恐龙仍然具有其典型特性,但它们的确在数量和多样性上都得到了提高。它们依旧是大中型食草动物,多数为两足;它们的体形范围从不足1米高、2米长到7米高、20米长。在白垩纪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它们的牙齿、颊以及咀嚼能力得到进一步进化。

这种动物在身体特性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特别是鸟脚下目能够靠它们的四足行走,或者有时候慢跑;在速度更快时,它们更倾向于使用两足。它们的足部也开始变化,有一些进化得越来越像蹄子。另一些则将进化出更适应于抓取植物的手部。随着体重的增长,它们中的一些改变了身体结构来支撑更大的体重,包括改变连接骨盆与脊柱的背椎数量。

在白垩纪,鸟脚下目包括像棱齿龙、异齿龙、禽龙和鸭嘴龙这样的恐龙。这份名单内包括最早发现的恐龙之一——禽龙;还有著名的有冠“鸭嘴”,它们是鸟脚下目中多样性最丰富、繁衍最成功的群。

为什么在白垩纪时期,食草蜥脚类恐龙灭绝而鸟脚下目恐龙兴盛?
在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初期,绝大多数地区的大部分食草蜥脚类恐龙都灭绝了。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从食用普通植物转换到食用新的被子食物(开花植物)而造成的结果。白垩纪鸟脚亚目恐龙的牙齿,显然比蜥脚类恐龙更好地适应咀嚼新植物——尤其是鸟脚亚目恐龙的颌内长有多排牙齿。当上颌内的牙齿磨碎后,新的牙齿便会替换坏牙。


一头禽龙正被一群恐爪龙袭击。禽龙属于强壮而又迅捷的食肉动物,可能利用它长钉般的拇指挡开类似攻击。(Big Stock Photo)

畸齿龙长什么样?
畸齿龙属于移动迅速的草食性恐龙,平均长1米,牙齿呈犬齿状,手臂较长且手部较大。它们也是最原始的鸟脚亚目恐龙之一,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动物可能是第一批长牙的鸟脚亚目恐龙,长长的尖牙可以用于剪断和切碎食物或自卫。该动物的手也具有抓取能力,并且可能会用手挖洞来做住所或夏眠“窝”(与某些动物在冬天进行的冬眠正好相反,夏眠指在一年中较热的时候进入休眠)。根据牙齿的耗损情况,一些畸齿龙也可能同时换掉所有的牙齿。

棱齿龙长什么样?
棱齿龙是一个在侏罗纪中期崛起的恐龙族系,并且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第一批鸟脚亚目恐龙群。它们比畸齿龙长一点,平均近2米长。一些科学家将这种动物的体形、迁徙与瞪羚相比较。它们长着重叠的凿形臼齿、粗壮的后腿(很有可能是为了奔跑时的稳定性)和轻巧的体格。它们可能每年都在同样的栖息地筑巢。

目前尚未找到其完整的骨架,但最近在德州岩层对该动物的发现,也许能增添新信息。其中一块化石显示了一些奇怪之处:一头断腿的棱齿龙显然又痊愈了。这意味着该动物能够在严重受伤的情况下存活;或者如某些科学家预测的那样,这也许表明其他的棱齿龙会照顾伤员,一直到其痊愈。

禽龙长什么样?
史上首个被古生物学家吉迪恩·曼特尔(Gideon Mantell,1790—1852)发现的恐龙是一头禽龙。在白垩纪早期,禽龙逐渐进化,体形比畸齿龙和棱齿龙更大,而且十分迅捷和强壮。它们前腿长而粗大,很可能依靠四肢行走。据测量,它们长约10米,其每排牙齿约有29颗(在它们用于咀嚼的颌边),并且在它们手的首个手指上,长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可用于自卫的圆锥形拇指“长钉”。

鸭嘴龙有什么一般特性?
鸭嘴龙是在白垩纪繁荣的恐龙中最特别的一种,也是最后出现的鸟脚亚目恐龙。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恐龙与现代鸭子很相似:它们长有喙、有蹼的脚和跟鸭子一样的骨盆。鸭嘴龙也有坚硬的尾巴,由强壮的类骨肌腱支撑,它们掉落的牙齿会很快被新的取代。它们在水域附近度过大部分生命,以坚韧植物为食;而且很显然的是,它们会在较高处建立大型巢穴,生养幼崽。

大部分鸭嘴龙发现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白垩纪晚期岩石,是早期禽龙的近亲——有的说是后裔。鸭嘴龙的两种亚科分别为赖氏龙亚科以及鸭嘴龙亚科。

赖氏龙亚科与鸭嘴龙亚科有何不同?
有一些鸭嘴龙以其头骨上宽阔而奇形怪状的缺凹而闻名,尤其是赖氏龙亚科的头上长有冠;鸭嘴龙亚科,例如慈母龙和埃德蒙顿龙,却没有冠。

赖氏龙头骨上的冠包括环冠的鼻腔,鼻腔在通往呼吸道前先通过一些非常大的空腔。对冠存在的原因有许多推测,包括它被用作通气管(但它没有朝向外部的开口)或者用来暖热呼吸到的空气(但是当时的气候已经很温暖了)。不过最为人接受的说法是这种冠的作用和谐振空腔相似,用来发出深沉响亮的呼叫来吸引同伴(不是通过响声,就是通过奇怪的形状,或者二者兼备),吓退捕食者或者将幼龙聚在一起。

什么是头饰龙?
头饰龙(意思是“带流苏的头”)在恐龙的进化中是真正的迟到者,它们在早期白垩纪初次出现,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和中亚地区,被划分为肿头龙(肿头龙类,即“厚头爬行动物”)和角龙(角龙类,即“带角的龙”)。

头饰龙被认为是鸟臀目龙的一个分支,与鸟脚亚目恐龙密切相关。一些科学家认为,头饰龙或许就起源于鸟脚亚目恐龙,尤其是畸齿龙。头饰龙是食草恐龙,其头骨后方长着微凸的骨板或皱褶。这种皱褶或板状物在头饰龙的两个主要亚群中有所不同:“骨头”肿头龙和皱褶角龙。

为什么一些角龙头部长有皱褶?

角龙的皱褶也许是它们用来保护自己的盔甲,避免被霸王龙这类捕食者攻击,因为当时霸王龙与三角龙生活在同一地区。当然,也有其他的角龙,但它们的皱褶更小,或是带有大开口,这样的自卫效果就不高了。因此,一些科学家推测,皱褶可能是热辐射器、信号装置或者是用来吸引同伴的。事实上,最近对于骨质皱褶的研究表明,其特定区域保持着不同的温度,这支持了皱褶用作热辐射器的理论。

肿头龙长什么样子呢?
肿头龙,或“厚头爬行动物”,是一种前肢较短的两足恐龙。一些科学家相信它们厚实的头部可用于撞击;其头部和脊柱间的角度表明,这种动物的自然姿势是低头且头顶冲前的。


三角龙——以它脸上的三只角命名——是一种角龙,一种因其突出的头部皱褶而著名的恐龙。

角龙长什么样子呢?
角龙(“角型脸”)在早期白垩纪出现。白垩纪晚期前,即约1亿年前,这种动物在北美洲和亚洲开始多样化起来。它们是所有恐龙家族中体形最大的,存在时长约有3500万年。也存在无角无皱褶的角龙,包括来自蒙古的原角龙以及不常见的两足鹦鹉嘴龙。巨大的长角带皱褶的角龙发现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它是已知最后漫游地球的恐龙之一。

一些角龙是两足动物,一些则是四足动物。一般认为,四足角龙是由两足恐龙进化而来的,因为它们的前腿比后腿更短,后来进化出十分强壮的前腿,以便有足够的力气来支撑起它们巨大的脑袋,其体形有火鸡大小的,也有接近大象的。

角龙很有可能是成群迁徙的。这种推测的理由之一是,在美国西部所谓的“骨床”处曾发现了几百个同种角龙巨大的个体化石。在一个地方出现如此多的这种动物,表明它们可能是在成群迁徙时遇到了灾难并全部死亡。在这样大规模的迁徙中,较大的恐龙长有吓人的巨角和皱褶,它们会围成圆圈,将较弱小和年轻的角龙保护起来。而其他时间,它们可能也会惊慌逃窜或者反击捕食者。

三角龙的一般特性是什么?
三角龙(“三角脸”)是一种长达9米的角龙,长着喙状嘴和三只巨大的角(两长一短)。长长的头部周围还长有巨大沉重的皱褶,虽然它们的褶皱并不是最大的,却是持续年头最久的。三角龙的骨头是已知最坚固的恐龙骨头之一;它们体格强壮,多数种类存在了6500多万年。这些动物也很好地适应了以坚韧的植物为食,拥有能够撕扯下植物的喙和便于咀嚼的成排牙齿。

什么是白垩纪的鸟臀目恐龙?
在白垩纪,鸟臀目恐龙甚至比蜥臀目恐龙多样性更高,数量更多。下列是该群中不同种类恐龙的一些例子。

甲龙:这些恐龙可长到10米长。它们头很宽,长着三角形的角,骨板覆盖全身,并有僵直的棒状尾巴用来自卫。大部分甲龙化石都发现于北美洲。

腱龙:这种鸟脚亚目恐龙的化石,多发现于北美洲西部,似乎是进化程度更高的禽龙(原始禽龙)的过渡形态。经测量,它们的长度在6.5到8米之间,有着僵直的长尾巴,很有可能是四足行走。

禽龙:另一种鸟脚亚目恐龙,曾在欧洲和北美洲漫游。它也是首个被发现的恐龙化石。据测量,禽龙有10米长,很有可能主要依靠四足行走,并且在手掌第一个手指上长有钉子一般的锥形指甲。

山东龙:这种已知最大的鸭嘴龙化石发现于中国。据测量,大约长15米——和许多蜥脚类恐龙一般大——头部长约1.63米。它的喙没有牙齿,但是颌中挤满了大约1500颗极小的咀嚼齿。

副栉龙:这种恐龙的头冠像拉长的管道,一直向后延伸到头骨后部;许多化石发现于北美洲。

奔山龙:这种北美洲恐龙发现于蒙大拿。它长到了2米长。

棱齿龙:这种“高脊牙”恐龙也许是跑得最快的鸟臀目恐龙之一。它也长有用于切碎植物的角质喙,并且它们的牙齿能够轻易地磨碎植物。

畸齿龙:“异齿蜥”平均长1米。一些科学家认为夏季时它们可能会穴居在地下。


副栉龙突变出了奇怪的头冠。古生物学家不能确定其头冠的用途,但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它能帮助动物在发声时提高音量和共鸣。(Big Stock Photo)

肿头龙:这种恐龙厚实的头骨上饰有骨突,应是用于头部撞击。化石多发现于北美洲。

剑角龙:这种恐龙长约2米,雌性与雄性的头骨厚度不同。

鹦鹉嘴龙:发现于蒙古,科学家认为这种“鹦鹉蜥”是一种原始角龙,实际叫作鹦鹉嘴角龙。事实上,它是我们最为了解的一种恐龙,至今已搜集了400多个个体化石。它是两足恐龙,皱褶基本退化,因此经常被认为是无皱褶恐龙。

原角龙:这种蒙古恐龙是四足恐龙,皱褶突出但较短,因此常被认为是无皱褶恐龙。它也没有角龙所有的角。

三角龙:三角龙是另一种来自北美洲的著名恐龙。它鼻子上有一个角,眼睛上有一对角。它长8米,皱褶短而结实。它是在欧洲漫游的最后几种恐龙之一。

牛角龙:这种北美恐龙的皱褶比三角龙长。它的头骨长2米,在所有陆生动物中是已知最长的头骨之一。

白垩纪时期恐龙的一般状况
白垩纪最小以及最大的恐龙是什么?
很难决定谁是白垩纪最小的恐龙。一般而言,最小的食草和食肉恐龙能像小鸡一样大。大部分最小的食肉恐龙把昆虫当作食物的主要来源;当然,最小的食草恐龙以植物为食。


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就是巨太龙,它曾生活在现在的南美洲,长度超过了13米。(Big Stock Photo)

最小恐龙的一位竞争者是小盗龙(意为“小盗贼”),来自中国,与鸟形似,约有乌鸦大小。这种虚骨龙兽角类恐龙大约40厘米长,也许生活在树上,因为它的脚非常适合攀爬。另一位竞争者是皖南龙(以发现其不完整骨架的中国省份命名)。这种小巧的平头龙,据测量约60厘米长,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肿头龙(与肿头龙和剑角龙有亲缘关系)。

科学家很可能还未发现最大的白垩纪恐龙。一个最大且相对最完整的骨架,是来自非洲坦桑尼亚的腕龙,据测量有23米长,但是这种蜥脚类恐龙并没有撑过白垩纪,在侏罗纪晚期前后进化,在早期白垩纪前灭绝。

近期越来越多的化石发现,可能会引出更大的蜥脚类恐龙。其中包括一头巨大的食草恐龙阿根廷龙,是属于巨龙科的南美洲蜥脚类恐龙,据测量,身长在40到42米之间。另外一位竞争者是目前已发现的第二大蜥脚类恐龙——潮汐龙(意为“潮汐巨人”)。这是一头发现于埃及的泰坦巨龙类蜥脚类恐龙,大约生活在1亿年前。

目前看来,白垩纪最大的食肉恐龙似乎要从多年的宠儿和新来者之间选择。宠儿是兽脚类霸王龙,发现于北美洲和亚洲,长度超过了12米。其他挑战者包括:目前发现中最长的食肉恐龙,13.5到14.3米长的南美洲南方巨兽龙;16到18米的两足食肉恐龙非洲棘龙;以及8到14米长的北美洲鲨齿龙。所有这些巨大的食肉兽足类恐龙应同霸王龙体形相似——或许更重一点。

谁是白垩纪最顶尖的捕食者?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在袭击它们的猎物时,所有的食肉恐龙都非常凶残。有一些,如霸王龙,会利用体形优势捕猎;但其他的则成群捕猎,比如迅猛龙,通过组成小组一起行动来围困猎物。或者迅猛而敏捷的捕食者更厉害,比如犹他盗龙、大盗龙。换句话说,“最顶尖的捕食者”是一个主观问题。

已知最早的角龙是什么?
已知最早的角龙是祖尼角龙,最近,它的化石才被发现,发现者是克里斯·沃尔夫(Chris Wolfe),一位来自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八岁大的三年级学生。这头恐龙生活在9000万到9200万年前,长有三只角,可能有3到4米长,体重大约为100到150千克。它的遗骸发现于新墨西哥州西部,包括下颌部分、头盖骨、牙齿、一只角以及眉脊。

最后的恐龙们的栖息地在哪里?
最后的恐龙们显然生活在北美洲西部地区,在白垩纪晚期岩层中,发现了它们的遗骸,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在该时代末期前,它们便早已消失。两种已知的最后在白垩纪晚期兴起的恐龙,是草食性恐龙三角龙和肉食性恐龙霸王龙。

是否有恐龙在白垩纪大灭绝中幸存?
科学家们的普遍共识是,没有恐龙从白垩纪结束时的大灭绝中幸存下来。但仍有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恐龙并不是在白垩纪结束时完全灭绝,而是一直活到新生代才逐渐灭亡。在证明恐龙化石存在于白垩纪之后的岩石之前,这个理论将一直处于高度争议中。一些科学家声明他们已经找到了这样的证据,但他们的发现也饱受争议。

另外,如果对恐龙的定义包括鸟类,那么,是的,这一系恐龙的确从大灭绝中幸存下来。在白垩纪之后,鸟类发展成了种类众多的物种,并且正如我们所知,它们如今生存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白垩纪时期的其他生物
恐龙之外,白垩纪时期还存在什么样的动物?
和侏罗纪相似,存在着许多其他动物与恐龙竞争空间与食物。它们中的大部分是从三叠纪和侏罗纪生存下来的;而其他的则多样化和进化了。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活了下来,许多生物可能因竞争的加剧而灭绝了。

两栖动物

青蛙、蜥蜴、蝾螈、蟾蜍和蚓源等,所有的现代两栖动物:它们逐渐进化并进一步多样化。

爬行动物

乌龟:古巨龟,一种大型海龟,可长到4米。

蛇:最早出现的蛇类。

鳄鱼:许多鳄鱼变得更巨大了,包括恐鳄,一种长达15米的大型陆生鳄鱼。

蜥蜴:真正的蜥蜴继续进化并进一步多样化。

哺乳动物

三尖齿兽类: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的哺乳动物,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化石之一,因一行牙齿上的三个牙尖而得名。

对齿兽类: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的哺乳动物,它们的上下臼齿有许多排成三角形的牙尖。


西阿翼龙是一种于白垩纪时期生活在如今北美洲南部的食鱼翼手龙。大约有超过50种的翼手龙。(iStock)

多尖齿兽:侏罗纪晚期到始新世后期的哺乳动物。它们长着超过一排的多牙尖臼齿,很有可能填补了“啮齿动物”的生态龛,该生态龛曾被犬齿类动物填补过,随后才由真正的啮齿动物填补。

单孔目动物:自白垩纪早期首次出现直到现在,这些动物最终变成了真正的哺乳动物(尤其是长有毛发和乳腺)。如今,还存在三种单孔目动物,它们是产蛋哺乳动物:澳大利亚鸭嘴兽和两种针鼹(带针的食蚁兽),分别生活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早期有袋动物:在白垩纪中期首次出现并存活至今。这些有袋动物有着独特的上下臼齿。

早期胎盘类动物:从白垩纪中期至今。母亲会通过胎盘为发育中的胎儿传输营养,臼齿变得更精致。白垩纪晚期的胎盘哺乳动物包括食虫动物,或以昆虫为食的哺乳动物。

白垩纪是否有飞行动物?
白垩纪的飞行动物有翼手龙、鸟类和各种各样的带翅昆虫。翼龙的种类超过五十种,除了南极洲外,在其他地方都有发现。它们在白垩纪结束时全部灭亡。最大的飞行动物是风神翼龙,一种发现于德克萨斯州的白垩纪晚期翼手龙。尽管并非恐龙,但这位天空巨人的大小可与现代的小型飞机媲美,其翼展大约能达到11到15米。

鸟类和带翅爬虫类在侏罗纪出现并在白垩纪更为多样化。也有一些带有退化翅的物种,比如不会飞的地栖帕坦鸟,看起来就像一只长着短翅的小鸡;还有水生潜鸟、潜水鸟,也长着极小的翅膀、带蹼的脚和锋利的牙齿。

带翅昆虫也在白垩纪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多样化发展,很有可能是开花植物的到来引起的反应。

白垩纪的主要海生动物是什么?
同白垩纪的所有生物一样,海生动物是古老群类与新兴现代群类的混合体。白垩纪发生于中生代时的“海洋革命”中,便出现了以古老硬壳动物为食的现代新捕食者。

许多现代海洋生物科都是在白垩纪出现的,包括现代螃蟹、蚌和蜗牛;鲨鱼也是在白垩纪晚期时进化成现代族系的。稍大的动物则包括贝类和龙虾,而许多硬骨鱼类从比中生代还早的时期开始便一直在持续进化。

海洋爬行类动物仍然生活在海中——大部分一直生活到白垩纪结束。沧龙,也就是海洋蜥蜴,长着桨形的脚蹼,可以长到约10米长,一直生存至白垩纪晚期。白垩纪时,蛇颈龙和鱼龙仍然在海洋各处畅游,但也于白垩纪晚期灭绝。此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侏罗纪幸存下来的海洋鳄类。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