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初的前卫艺术
什么是俄耳甫斯主义?
俄耳甫斯主义(Orphism),又称俄耳甫斯立体主义(Orphic Cubism),是立体主义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主要特点为完全抽象的结构和节奏感很强的色彩排布,强调创造的愉悦感和视觉艺术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俄耳甫斯主义”是法国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1918)创造的词汇,来源于神话人物俄耳甫斯(Orpheus)的故事。俄耳甫斯是一名诗人,他的优美诗句和音乐能够让野兽也听得入迷。俄耳甫斯主义的重要艺术家是罗伯特·德劳内(Robert Delaunay,1885—1941),在经历了立体主义时期之后,他开始做与色彩理论和空间观念有关的实验,在这点上与同样是立体主义艺术家的布拉克和毕加索很像。德劳内的色彩抽象作品利用不同颜色之间的互动关系创造出了视觉深度与动感,比如《同步对照:日与月》(Simultaneous Contrasts:Sun and Moon,1913)。德劳内的妻子索尼娅(Sonia)也创作俄耳甫斯主义绘画、拼贴、服装设计等。但到了1914年时,阿波利奈尔和德劳内已经无法再就俄耳甫斯主义的原则和宗旨达成共识,这场运动因此结束。
什么是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Futurism)是一场充满活力的意大利艺术运动,发起者为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1876—1944)。1909年,他在法国《费加罗报》(Le Figaro)上发表了第一份未来主义宣言。马里内蒂希望,未来主义能够成为一场影响范围广泛的运动,达到现代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速度与威力。未来主义的目标是拒绝过去,接受当代文化,并使其经历现代化过程——如有必要,甚至可以是一个激烈的过程。从视觉角度来看,如果没有立体主义,就不会有未来主义,在很多未来主义绘画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碎片化的图像和接近抽象的几何形状。但是,未来主义艺术家也试图与立体主义划清界限。未来主义代表艺术家有翁贝托·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1882—1916)、吉诺·塞弗里尼(Gino Severini,1883—1966),还有卡洛·卡拉(Carlo Carrà,1881—1916)。未来主义艺术家画了很多抽象的机器,并强调作品中的动感。贾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的《被拴住的狗的动态》[Dynamism of a Dog on a Leash(Leash in Motion),1912]以迅疾、重复的笔画描绘了一条小狗模糊不清的腿和尾巴。翁贝托·波丘尼则将雕塑融入未来主义的形式语言之中,创作了《空间中连续性的独特形式》(Unique Forms of Continuity in Space,1913),这座线条流畅的抽象青铜雕塑把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一个可怕的人物,他没有胳膊,向前迈着大步,走在一个二维水平面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未来主义经历了一些变动,波丘尼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从马背上摔下来,不幸身亡,而欧洲的地理和艺术版图也与之前大不相同了。
《空间中连续性的独特形式》
什么是前卫艺术?
与很多艺术词汇一样,“前卫”(avant-garde)一词也源自法语,大概是“前锋”“先驱”的意思。“前卫艺术”即处于“前线”的艺术,可以用于描述任何创新性或新的现代艺术。前卫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的实验,经常令评论家和观众感到震惊甚至愤怒。例如,19世纪中期,爱德华·马奈的画作《奥林匹亚》和《草地上的午餐》中挑衅的裸体和对传统题材的改动,就震惊了当时的观众。19世纪末至20世纪期间,从莫奈的印象派作品到立体主义,再到杜尚的《喷泉》(1917),一波又一波的前卫艺术运动持续不断地惹怒观众、挑战边界。
什么是漩涡主义?
漩涡主义(Vortic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发展起来的一场短暂而有力的文学艺术运动。1914年,《疾风》(Blast)杂志主编温德姆·刘易斯(Wyndham Lewis)创立了“漩涡主义”,由侨居英国的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命名。刘易斯解释这场运动时写道,“漩涡的中心是一个积聚了所有能量的寂静所在。在那里,在积聚的中心点,是漩涡主义者”。这个运动的目标是对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表现主义做出一种具有英国特色的回应,创作有活力的艺术,反映出20世纪初现代生活中令人不安的现实。漩涡主义的视觉艺术代表作包括刘易斯的《构图》(Composition,1913),这是一幅由直线构成、颇具动感的抽象作品,还有1917年阿尔文·兰登·柯本(Alvin Langdon Coburn)为埃兹拉·庞德拍摄的“漩涡式”(Vortographic)肖像照片。柯本发明了“漩涡万花筒”(Vortoscope)摄影,将一组镜子接在照相机镜头上,拍摄出多层次照片的效果。
什么是至上主义?
至上主义(Suprematism)是俄罗斯艺术家卡西米尔·马列维奇(Kasimir Malevich,1878—1935)于1913—1915年间发起的艺术运动,以纯粹美学为纲要,提倡与现实主义、政治和历史无关的、彻底的抽象。至上主义绘画常常描绘抽象的几何图形,马列维奇对于作为纯粹几何形状的正方形很感兴趣,所以他大部分作品的构图都基于方形,例如《黑色正方形》(Black Square,1915)和《至上主义构图:白上白》(Suprematist Composition:White on White,1918)等。《表达对于外太空神秘“波”感受的至上主义构图》(Suprematist Composition Conveying the Feeling of a Mystic “Wave” from Outer Space,1917)等其他作品则尝试表现潜意识。其他至上主义艺术家还有伊万·普尼(Ivan Puni,1894—1956)和里尤波夫·波波瓦(Liubov Popova,1889—1924)等。
什么是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对包括包豪斯和风格派等其他20世纪艺术运动造成了重大影响。与至上主义一样,构成主义也受到了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影响,强调抽象和纯粹的几何形状。构成主义的奠基人是俄罗斯画家、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他创造了雕塑的“结构”。有趣的是,尽管塔特林的作品是构成主义运动的核心,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构成主义者,而是自称“唯生产主义者”(Productivist)。塔特林的雕塑由木材、塑料、玻璃和金属等工业常用材料组合而成。他认为,艺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用,而构成主义运动的确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中发生的激进政治变革密切相关。构成主义艺术家认为,艺术在新乌托邦社会的建立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艺术品都是由所谓“独立自主”的元素创造出来的,而这正是构成主义的要素之一。例如,一尊雕塑是由线条和平面等独立的元素组合而成的。根据这个新的概念,雕塑是一个做加法(additive)而非减法(reductive)的过程(即材料堆砌,而不是被挖掉)。这一概念在20世纪的绘画、建筑和设计领域都有重大影响。
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有什么区别?
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都是20世纪初从俄国发起、推广几何抽象图案的艺术运动,但是,与至上主义不同,构成主义还提出了艺术有重要社会功用的概念。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观念,而不是审美。
什么是风格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毁灭性震惊了整个世界,不同艺术家群体对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反应。荷兰画家兼雕塑家提奥·凡·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1884—1931)、画家皮耶·蒙德里安(1872—1944)和巴特·范·德·莱克(Bart van der Leck,1876—1958)的目标,是创造一种艺术形式,在视觉上和政治上倡导世界和平与和谐,并将他们发起的运动命名为“风格派”(De Stijl)。风格派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平面化的颜色与简化的直线性图形——源于艺术家们对清晰明了的视觉图形和数学上的简化的需求。因为“风格派”从复杂的视觉效果中提取出了最简单、最纯粹且有意义的元素,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减法”艺术。风格派艺术家偏好三原色(红、黄、蓝)和中性色(黑、白、灰)。“风格派”可用于描述绘画、家具设计和建筑,例如格里特·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的《红蓝椅子》(Red-Blue Chair,1923)、位于荷兰的施罗德别墅(Schroeder House),还有皮耶·蒙德里安的绘画。
凡·杜斯伯格的作品
谁是蒙德里安?
荷兰画家皮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对20世纪抽象艺术,尤其是几何抽象做出了显著贡献。他是风格派运动的重要成员,代表作是只用三原色和中性色构成的平面几何网格绘画。在绘画生涯的早期,蒙德里安的作品并不是完全抽象的,《有调味品的静物》(Still Life with Gingerpot,1911)和《灰树》(Grey Tree,1912)等画作就说明了艺术家早年对立体主义的尝试,更早一点的作品如《夜晚的磨坊》(Mill at Evening,1905)甚至沿袭了荷兰风景画的传统。
蒙德里安一生中的艺术风格一直在变化,他受到过立体主义的影响,但又认为绘画的目的应该是借助完全抽象的媒介来表现现实生活。他相信色彩和形式应当让观者感受到纯粹的现实,并称这种方法为“造型表现”(plastic expression)。根据蒙德里安的想法,一件艺术品需要达到动态、形式与颜色的平衡,才能达成表现“现实”的目的,这是一种称为“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的美学。例如,蒙德里安的《大块红色、黄色、黑色、灰色和蓝色的构图》(Composition with Large Red Plane,Yellow,Black,Grey and Blue,1921)经过精心绘制,达成了形式上的完美均衡,同时还创造出了动感和纵深感,达到了简洁与繁复的平衡。
建筑与设计
什么是装饰派艺术?
“装饰派艺术”(Art Deco)用于描述一种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装饰艺术风格,但是这个词是后来才发明的。“装饰派艺术”最初称为“现代风格”(style moderne),起源于法国。1925年,巴黎举办了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也就是“现代工业装饰艺术国际博览会”(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e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之后,这种风格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装饰派艺术将美术与装饰艺术融合起来,支持手工艺匠人,反对工厂生产的装饰品。装饰派的艺术品、插画和建筑通常显得比较华丽,所以遭到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等现代主义设计师和作家的批判(他更倾向于工业产品美学)。受1922年在埃及发掘的图坦卡蒙之墓的启发,装饰派的设计中常常出现异域风情的元素。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等抽象艺术运动也为装饰派常用的几何图案提供了灵感。
新艺术和装饰派有什么区别?
“新艺术”与“装饰派”都是20世纪初的设计艺术运动。新艺术的出现不仅比装饰派早,而且影响了后者。新艺术的设计更繁复和华丽,线条如同植物藤蔓一样弯卷,代表艺术家有阿尔方斯·慕夏和泰奥菲尔·亚历山大·斯坦伦(Théophile Alexandre Steinlen),斯坦伦设计了现在还很流行的《黑猫》(Tournée du Chat Noir)系列海报。装饰派的设计也非常华丽,但是由于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影响,使用了更多的几何图形。大萧条期间,装饰派艺术广受欢迎,例如,1931年落成的帝国大厦、乔治·富凯(Georges Fouquet)设计的珠宝以及那个时代的很多海报设计,都属于装饰派。
《黑猫》
谁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人们至今仍然非常喜爱和欣赏著名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的装饰美学。赖特的职业生涯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起步,在那里,他先后为约瑟夫·莱曼·西斯比(Joseph Lyman Silsbee)、阿德勒(Adler)和路易斯·沙利文工作(沙利文是赖特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提到赖特,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著名的“草原学派”住宅建筑。他设计的房子通常为开放式,呈长而扁平的形状,屋檐悬伸,借助天然材料,与美国中西部的平原地貌融为一体。和其他20世纪初的建筑师一样,赖特认为建筑应该是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也相信“有机建筑”,所以,对他来说,这就意味着在设计一座建筑时,还要设计它的室内装潢、家具和周围的景观,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有机的整体。赖特的建筑代表作是流水别墅(Falling Water)和古根海姆博物馆,其中1935年落成的流水别墅坐落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米尔朗(Mill Run)的岩石地貌之中,而古根海姆博物馆位于纽约,于1959年赖特去世之后不久正式开放。
什么是施罗德别墅?
荷兰建筑师格里特·里特维尔德(1888—1964)设计的施罗德别墅,是一例荷兰风格派建筑,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座别墅(位于荷兰乌得勒支)就像蒙德里安的画作扩展到了三维空间,室内与室外均为几何形状,色彩只有简单的三原色和中性色,室内家具也是特别设计定制的。这座开放式别墅装有大型长方形窗户,不同空间之间用可滑动的墙分隔,整体强调垂直和水平的线条。施罗德别墅为之后的“国际式”建筑风格提供了灵感。
什么是“国际式”建筑风格?
“国际式”(International Style)建筑风格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源起于法国、荷兰和德国,有时也称“国际现代主义”(International Modernism),主要流行于欧洲和美国,但是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国际式受到立体主义、风格派和工艺美术运动的启发,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十分出色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代表建筑师有沃尔特·格罗庇乌斯(Walter Gropius,包豪斯学校的首任校长)、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勒·柯布西耶,有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也会被算在内,因为他晚期的作品受到了国际式建筑风格的影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e)位于法国巴黎郊外普瓦西镇,1920—1931年间建成,其扁平、直线构成的外形和简单的装饰以及开放式的室内设计,是国际式建筑的典型特点。
1932年,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题为“现代建筑:国际展”(Modern Architecture:International Exhibition)的展览,大规模推广了“国际式”风格(该风格也因展览而得名)。国际式的实践者欣然接受了工业主义和规模化生产的材料,如石材、水泥和玻璃。该建筑风格在随后的几十年内不断发展,甚至涵盖了如同巨石柱般的玻璃摩天大楼,例如1948—1951年由凡·德罗设计的芝加哥湖滨大道公寓(Lakeshore Drive Apartments),还有凡·德罗与菲利普·约翰森(Philip Johnson)共同设计的纽约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1954—1958)。
芝加哥湖滨大道公寓
什么是包豪斯?
包豪斯(The Bauhaus)是一所革新性的艺术设计学校,1919年成立,位于德国魏玛,目标是训练学生创作同时具有艺术性和商业性的作品。这所学校培养了几位当时最受尊敬、最具革新性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其中包括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1888—1967)和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他们都住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包豪斯学校的首任校长是著名现代建筑师沃尔特·格罗庇乌斯(1889—1983),他主要关注建筑的功用。学校既设有实践训练课程(绘画、家具制作、陶瓷、书籍装订、金工等专题,最后是建筑),又有理论性的基础概念课程(艺术史、色彩理论甚至冥想)。但是,与大部分艺术院校不同,包豪斯在课程中还包括了实用美术,而且积极地寻找委托设计项目。学生的目标是创作将艺术与工艺完美融合的作品,他们给日常用品赋予了一些高端设计(high-design)的元素。例如,1922年彼得·凯勒(Peter Keler)设计的几何形状摇篮既简洁美观,又高效实用。由于政治上较为激进,20世纪20年代德国实施了保守政策后,包豪斯学校开始逐渐失去资金支持。学校先搬到德绍,后来又搬到了柏林,最终因为纳粹掌权,于20世纪30年代彻底关闭。很多包豪斯的重要领导者和教员移居美国,包括沃尔特·格罗庇乌斯、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约瑟夫·阿尔伯斯等。包豪斯接受了工业主义,它所提倡的实用设计理念对20世纪艺术与建筑有重要影响。
包豪斯对美国有什么影响?
随着纳粹的势力逐渐增强,很多重要的德国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移居美国,并在美国获得了成功。1934年,包豪斯学校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庇乌斯离开了纳粹德国,成为哈佛大学的教师,并在哈佛创办了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协会”(Architect's Collaborative),该群体以互相协作为宗旨,设计了位于马萨诸塞州威廉斯敦的克拉克艺术中心(Clark Art Institute)。在芝加哥,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成为新包豪斯学校(New Bauhaus,持续至1938年)的校长,之后还创办了设计学院(School of Design),后并入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IT)。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曾任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设计了现代建筑中的大师之作——克朗楼(Crown Hall)。
约瑟夫·阿尔伯斯为什么对正方形感兴趣?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1888—1976)曾在包豪斯学校任教,随后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教师之一。他在北卡罗来纳州颇具影响力的黑山学院和耶鲁大学都有教职,教授色彩理论和抽象艺术,而且还进行了视觉与错觉的实验。阿尔伯斯的著名作品是一系列名为《正方形的礼赞》(Homage to the Square)的版画和绘画,在作品中,他用各种不同的色彩在正方形里画正方形,让作品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张力,创造出模糊的纵深感和色彩对比。阿尔伯斯借助这些简单的正方形进行了色彩理论和视觉纵深的深刻实验。
谁是勒·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1887—1965)原名夏尔-爱德华·吉纳瑞特(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是一位建筑师兼设计师,也是画家和作家,1923年出版了《走向新建筑》(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据勒·柯布西耶所说,他的建筑理念是,房屋是“用于居住的机器”。他的早期住宅设计和后期的城市重建项目都比较有名,但其中最早也最有名的设计是位于法国巴黎普瓦西镇的萨伏伊别墅,建于1920—1931年。由于房屋平面图为长方形,可以安装宽大的窗户,所以身处室内也如同置身室外。萨伏伊别墅支撑在几个立柱上,是较早将汽车的使用考虑在内的一种室内设计,车可以开到别墅下面停放。至于城市项目,勒·柯布西耶认为建筑可以解决贫穷问题,并构想出一个完整的城市,城中的建筑设计风格统一,构成了理想的生活环境。1947—1952年,他设计了法国马赛的居住单元(Unité d'Habitation),以水泥为主要建筑材料,该项目包括复式套房公寓、商店、餐厅和屋顶露天停车场,是一个完整的社区。勒·柯布西耶的“居住单元”为一种名为粗犷主义的建筑风格提供了启发。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廊香教堂
什么是粗犷主义?
1954年发明的词汇“粗犷主义”(Brutalism)是指勒·柯布西耶所创立的一种现代建筑风格,提倡使用粗糙的水泥,而且偏重看上去十分粗重的外形。正如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廊香教堂(Chapel of Notre-Dame-du-Haut,1950—1954)向上飞扬的檐角和不对称的圆柱形塔楼所示,钢筋混凝土也可以有雕塑感。粗犷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最为流行,正好与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的“原生艺术”(art brut)概念同时产生。
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
什么是达达?
“达达”(Dada)源起于欧洲,是一场反对理性、反对权威的艺术运动,想要颠覆传统,张开双臂迎接偶然性、无政府主义和新的艺术创作形式。1916年,一群瑞士苏黎世的艺术家和作家从字典里随机挑出来了“达达”一词,这个词本身基本毫无意义,而且发音十分幼稚,如同婴儿的咿呀学语。达达主义是对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反抗,更早的艺术运动如立体主义、康定斯基的文章等也促进了它的诞生。达达主义的影响传播甚广,在德国,在巴黎、巴塞罗那和纽约都纷纷成立了达达群体。达达主义代表艺术家有安德烈·布勒东(1896—1966)、吉恩·阿尔普[Jean(Hans)Arp,1886—1966]、马塞尔·杜尚(1887—1968)和曼·雷伊(Man Ray,1890—1976)。
谁是马塞尔·杜尚?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是20世纪最令人着迷也最引人深思的艺术家,曾尝试过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还是达达主义的忠实拥护者,艺术风格变化多端,而且充满煽动性和挑衅性。杜尚不断地在最本质的层面对艺术传统提出质疑——甚至质疑一件艺术品的定义本身。他刚起步时,就创作了标志性的《走下楼梯的裸女2号》(Nude Descending the Staircase,No.2,1912),在1913年的纽约军械库博览会上震惊了所有观众和评论家,一鸣惊人。这件作品以抽象的方式描绘了移动的人体,融合了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风格。
杜尚与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关系最为密切。1915年创作的《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The Bride Stripped Bare by Her Bachelors,Even,简称《大玻璃》(The Large Glass)]是他最复杂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尺寸很大,由两块用线悬吊起来的玻璃组成,上半部分是“新娘”,下半部分是挑衅的“单身汉们”。尽管杜尚留下了很多笔记来说明作品的含义,但是它仍然高深莫测,有些评论家认为,这件作品是对艺术评论的评论。杜尚颇具开创性且十分复杂的艺术创作手法,对艺术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一直持续到21世纪。
什么是“现成品”?
“现成品”(ready-made)是一个艺术概念,是指将某件现成的、有功用的物品废置不用,仅考虑它的美学价值。现成品最好的例子就是马塞尔·杜尚的《喷泉》(1917),艺术家在一个陶瓷小便池上签了“R.马特”(R.Mutt)几个字之后,它就作为一件艺术品,被递交到纽约的独立艺术家协会。当他改变一件物品或者往上面添加东西时,会称这件作品“由现成品辅助制成”,在小便池上签名就是这样一种“改变”。《L.H.O.O.Q.》(1919)则是一个更复杂的例子,在这件作品中,他找来一张《蒙娜丽莎》的明信片(即现成的物品),在上面画了两撇胡子,这种蓄意破坏作品的行为,对艺术史的权威和所谓“美术”的至高地位提出了质疑。杜尚对现成品的浓厚兴趣,体现了达达主义不惧权威的挑衅性和幽默感。“现成品”的概念影响了之后的艺术家,贾斯珀·琼斯、罗伯特·劳森伯格,还有安迪·沃霍尔,都在作品中改变了现存的图像,以表达新的含义。
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和达达主义一样,20世纪初的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也是对一战和二战期间文学艺术有重大影响的艺术运动。1924年,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1896—1966)写了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号召作家通过潜意识的方法,摆脱理性的束缚,探索创造性的可能,这些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梦境分析和无意识的写作与绘画。“超现实”一词是指将梦境与现实结合,揭示出一种更高级、囊括范围更广的现实。布勒东将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归功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
重要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有乔治奥·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1888—1978)、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1891—1976)、安德烈·马松(André Masson,1896—1987)、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1983)、曼·雷伊(1890—1976)、雷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1967)和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作品中常出现令人震惊的情色图像,例如,在油画《强暴》(Le viol,1934 )中,雷内·马格利特把一个裸体女人融入一个人的面孔,还将很多令人惊讶、看上去毫不相关的元素放在一起。例如,在1936年的作品《带皮毛的餐具》[Objet(le déjeuner en fourrure)]中,梅拉·奥本海姆(Meret Oppenheim)用皮毛覆盖住茶杯、茶托和勺子。与其他超现实主义艺术一样,这些让人无所适从的作品都受到了弗洛伊德的象征手法和梦境分析的启发。
什么是超现实主义自动创作?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和作家通过自动绘画和写作直接开发潜意识中的创造力,以此来摆脱理性的束缚。安德烈·布勒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称,该过程为“纯粹的、超自然的自动创作”。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安德烈·马松、胡安·米罗和马克斯·恩斯特等都以形态自由的即兴作品著称。马松的很多自动创作(automatism)都是用钢笔和墨水画出来的,而恩斯特则发明了擦画法(frottage),在木地板等有纹路的表面上进行拓印,然后组合成更大的拼贴作品。
谁是萨尔瓦多·达利?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作家及电影制作人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1904—1989)不拘一格的艺术和奇特的行为(还有两撇卷曲的八字胡)令他闻名遐迩。达利曾在马德里的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学习艺术,早期作品显示出传统绘画和立体主义的影响。他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现实主义画家,但是他的灵感来自近乎精神错乱的幻觉,经常画一些与他的故乡加泰罗尼亚有关且让人感到不安和恐惧的梦境。达利把他的绘画方式称作“偏执狂批判法”(paranoiac-critical method),借用偏执狂的状态,以非理性的方式来阐释现实,根据《超现实主义宣言》,这种方法符合超现实主义的整体目标。达利最著名的作品是《记忆的永恒》(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1931),其他代表作品还有《液体欲望的诞生》(Birth of Liquid Desires,1931—1932)、《带熟豆子的软结构:内战的预兆》(Soft Construction with Boiled Beans:Premonitions of Civil War,1936)等。达利还创作了雕塑类的作品,例如《龙虾电话》(Lobster Telephone,1936),还有《太空象》(Space Elephant),这些长腿大象在雕塑和绘画中都出现过。
《记忆的永恒》是什么意思?
《记忆的永恒》是萨尔瓦多·达利最著名的画作。他画了几只无精打采、快要融化的钟表,像几摊泥一样挂在一片荒芜的沙漠背景上。与当时其他艺术家创作的大型抽象画不同,《记忆的永恒》尺寸较小,和一张普通的纸差不多,但作品的细节非常清楚,而且作为一张内容奇特的画,它的现实主义手法令人毛骨悚然。在看上去无穷无尽的光滑地面上,有四块变软的钟表。画面中央的钟表(其实更像怀表),摊在像鱼一样软绵绵的人脸上。另一块钟表如同软泥一般顺着桌子类似物的一侧垂下来,桌上还放着一块面朝下的表,背面聚集着几只气势汹汹的黑蚂蚁。达利本人将画中的物体比作“融化的卡门贝尔奶酪”,整个场景被固定在一个不可能出现的永恒变化状态之中。我们无法给这幅画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可以说,它是对不断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的深刻思考。
《记忆的永恒》
这为什么不是一只烟斗?
雷内·马格利特的作品《形象的背叛》[The Treachery(or Perfidy)of Images,1928—1929]是一幅现实主义油画,画面上有一只烟斗,烟斗下方写着一行文字Ceci n'est pas une pipe(这不是一只烟斗)。这行文字所提出的问题很明显:为什么?为什么这只画得如此精细的烟斗却不是烟斗?答案是,雷内·马格利特并没有制作一只烟斗,而是画了一幅画,马格利特用这幅画使观者注意到,我们多么自然地将画中的物体简单地等同于实际的物体。即使一幅现实主义绘画也只是一个幻象——这幅画强调的概念,将对之后的现代和后现代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谁是曼·雷伊?
曼·雷伊生于费城,原名伊曼纽尔·拉德尼斯基(Emmanuel Radnitsky,1890—1976),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中的重要人物。尽管他的实验摄影最为著名,但他也是画家、电影制作人和作家。与其他达达艺术家一样,雷伊受到工业主义和机械美感的启发,创作了惊人的达达主义作品《礼物》(Gift,1921)——底部粘着一排尖钉的熨斗。他经常使用与商业艺术有关的工具来制作美术作品,也是首位用喷枪作画的画家。借助喷枪这种令他着迷的工具,雷伊可以手不接触画布就画出一幅画。
曼·雷伊做了一系列不用相机进行摄影的实验,即拍摄“实物投影照片”(photogram),他称之为“雷照片”(Rayograph),也就是把物体放在感光纸旁边,自动拍摄出图像,他还发明了合成照片(photomontage)和混合媒介照片,比如,他最著名的作品《安格尔的小提琴》(Le Violon d'Ingres,1924)。安格尔是指一位19世纪法国艺术家,他的肖像画中经常出现来自异域的女人。在这幅作品中,曼·雷伊拍摄了他最喜欢的模特吉吉·德·蒙帕那斯[Kiki de Montparnasse,原名艾丽斯·皮林(Alice Prin)],他在吉吉身上画了小提琴的“f”形孔,使她曲线优美的裸体看上去像一件乐器。在这张图片中看不到吉吉的胳膊,她从主体变成了客体(从人变成了物),让人隐隐觉得不安。
《安格尔的小提琴》
摄影
谁是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
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1864—1946)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也是画廊主,他想要把摄影提升到与绘画同等的地位。他生于一个德国移民家庭,在纽约长大,后来组织了一个名为“摄影分离派”(Photographic Secession)的纽约摄影师群体。施蒂格利茨手拿一部相机,拍遍了整座城市,捕捉到了这座真实的城市中一些十分敏感的景观。此外,他还拍摄了很多云的照片,他曾说过,变幻莫测的云反映了他的情绪变化。除了摄影作品,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对现代艺术还有一项重要贡献,那就是他的291画廊(位于第五大道291号)。画廊推广了欧洲现代主义,还为很多重要的20世纪艺术家提供了支持,包括毕加索、马蒂斯和乔治亚·奥基弗(Georgia O'Keeffe)。1924年,施蒂格利茨与奥基弗结了婚。
谁是詹姆斯·凡·德泽?
美籍非裔摄影师詹姆斯·凡·德泽(James van der Zee,1886—1983)记录了哈勒姆文艺复兴(Harlem Renaissance)期间逐渐在纽约出现的中产阶级黑人。他的主业是肖像摄影,在工作室里创作,也曾试验过二次曝光和照片修版。凡·德泽把工作室的背景漆成了适合室内摄影的影棚,甚至给他的拍摄对象提供道具和服装,他的摄影作品大部分都是纪念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例如婚礼和家庭聚会。凡·德泽的作品捕捉到了美国黑人从南方的乡村来到城市后的希望与梦想,是哈勒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档案之一。他收藏的作品现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
农场安全署与艺术有什么关系?
1935年,美国成立了农场安全署[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FSA)],这是为了记录大萧条的灾难性后果,尤其是对农场工人和乡村贫困人民的影响而建立的,并希望将这些记录展现给世人。美国经济学家罗伊·斯特莱克(Roy Stryker)雇用了一个摄影师团队,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1903—1975)和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1895—1965)等人是其中的成员。沃克·埃文斯曾在巴黎学过文学,拍摄手法十分直接,他的作品充满力量,记录了众多挣扎求存的农村家庭,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弗吉尼亚州西部地区的农村家庭生活。多萝西娅·兰格在旧金山有一个摄影工作室,但是被罗伊·斯特莱克雇用后,她四处旅行,亲自考察农场移民工人的生存窘境。《移民母亲》(Migrant Mother,1936)、《移民采棉工》(Migratory Cotton Picker,1940)、《住在临时帐篷中的移民农民的妻子》(Wife of a Migratory Farmer in Her Makeshift Tent Home)等作品均十分动人,充满张力。看到她的作品后,一名伦敦的评论家赞美道:“哪位诗人能表达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哪位画家能表现出如此丰沛的情感?”农场安全署的摄影项目影响甚广,一直持续到1944年,改变了美国人对于贫穷的认知,也提高了纪实摄影的地位。
《移民母亲》
谁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当美国农场安全署的摄影师们专注于拍摄美国的乡村时,法国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则在记录西班牙内战(1936—1939)和20世纪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状况。卡蒂埃-布列松是最早也是最优秀的摄影记者之一,能够用图片表现新闻,但同时也深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拍摄了很多看上去很自然的巴黎街景快照。作为一位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以其出奇中立的态度以及不被察觉的观察视角而著称。他还将心理学课题融入作品之中,让看上去简单的照片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智慧。
约1960年前的现代艺术
谁是“八人画派”?
“八人画派”(The Eight)是指一群风格迥异的美国现实主义艺术家——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1865—1929)、亚瑟·戴维斯(Arthur B.Davies,1863—1928)、威廉·格拉肯斯(William Glackens,1870—1938)、欧内斯特·劳森(Ernest Lawson,1873—1939)、乔治·卢克斯(George Luks,1867—1933)、莫里斯·普兰德加斯特(Maurice Prendergast,1858—1924)、艾弗雷特·希恩(Everett Shinn,1876—1953)、约翰·斯隆(John Sloan,1871—1951)。1907年,他们都被美国国家画院的春季展览拒绝,1908年,作为回应,他们在纽约的麦克白画廊举办了自己的展览。这些艺术家中的大部分人后来都成为“垃圾桶画派”(Ashcan School)的成员,为艰难的城市生活绘制逼真的现实主义肖像。作为“八人画派”举办的唯一的群展,他们毁誉参半,有些评论家认为,城市生活阴暗的部分并不是合适的艺术题材,但是该展览却对20世纪的美国现实主义艺术有重大影响。尽管有时候“八人画派”和“垃圾桶画派”会被混为一谈,但是他们并不完全相同。
什么是垃圾桶画派?
垃圾桶画派的成员是一群关系松散的美国现实主义艺术家,其中很多是“八人画派”的成员,包括罗伯特·亨利、威廉·格拉肯斯、乔治·卢克斯、艾弗雷特·希恩和约翰·斯隆。画家乔治·贝洛斯(George Bellows,1882—1925)也属于垃圾桶画派。与印象派画家类似,垃圾桶画派的艺术家也关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倾向于更黑暗的主题。约翰·斯隆的《选举之夜》(Election Night,1907)和乔治·贝洛斯的《悬崖居民》(Cliff Dwellers,1913)等画作色彩鲜艳,呈现了很多人物,画面也富有活力。“垃圾桶画派”是美国的第一场现代艺术运动。
什么是美国区域主义?
一部分美国艺术家和评论家着迷于欧洲现代主义,而另一部分——如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1882—1967)、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1892—1942)和托马斯·哈特·本顿(Thomas Hart Benton,1889—1975)——则转向国内,开始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人的生活。霍珀的画作看上去安静而孤寂,例如著名的《夜鹰》(Nighthawks,1942),描绘了夜幕下一个灯光明亮的餐厅空荡荡的内部,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生于美国爱荷华州的艺术家格兰特·伍德曾在巴黎学习,并在那里接触到了北方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将其融入他的标志性作品《美国哥特式》(American Gothic,1930),画中一对农民夫妇(以艺术家的姐姐和一个当地的牙医为原型)站在他们的板房前面,房子有点夸张,看上去像一座哥特式教堂,窗户狭长,上端呈尖角。伍德的画美化了辛勤工作的美国农民的形象。受纽约社会研究学校的委托,托马斯·哈特·本顿还创作了一系列纪念美国工人的壁画,名为《今日美国》(America Today)。美国区域主义(American Regionalism)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描绘了大萧条和二战之后美国中心地带的景象。这些作品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偶尔有一些政治寓意。20世纪40年代,受欧洲影响,现代主义逐渐成为美国艺术界的主流后,美国区域主义也日渐式微。
《美国哥特式》
谁是摩西婆婆?
安娜·梅·摩西(Anna May Moses)又称摩西婆婆(Grandma Moses,1860—1961),她年至七旬才开始画画,原因还是她的关节炎逐渐恶化,不能再进行缝纫了。她是一位典型的“素人艺术家”(naïve artist),或者说是未经艺术学院训练、自学成才的艺术家。摩西婆婆生活在纽约州的乡村地区,她的作品最早在一个当地杂货店展出,艺术收藏家在那里发现了她的天分。1940年,她举办了名为“农民妻子的画”的首次个展。她的作品主要是怀旧的风景画,画的都是人们熟悉的地方,例如纽约州北部、佛蒙特州、弗吉尼亚州等。这些画作很快就广泛流行了起来,被人们印在各种东西上——贺卡、壁纸、邮票等。她一生中画了上千幅作品,其中《老格子房,1949年4月18日》和《冬天的农场,1945》两幅画中有很多生动的小人,展现了美国乡村生活的情景。
什么是哈勒姆文艺复兴?
哈勒姆文艺复兴(Harlem Renaissance)是一场由19世纪“新黑人文化运动”(New Negro movement)发展而来的文化运动。阿兰·洛克(Alain Locke,1886—1954)等知识分子号召黑人艺术家、作家、音乐家和思想家从他们的非洲文化根源中汲取灵感,免受欧洲白人传统的影响。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和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等音乐家演奏的布鲁斯和爵士乐,以及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等作家写的诗歌,都是这场以纽约城市生活为核心的文化大爆发的一部分。相关视觉艺术家有摄影师詹姆斯·凡·德泽、画家帕尔默·海登(Palmer Hayden,1890—1964)、艾伦·道格拉斯(Aaron Douglas)等。道格拉斯的作品《黑人生活:从奴隶制到重建》(Aspects of Negro Life:From Slavery Through Reconstruction,1934)体现了哈勒姆文艺复兴期间非洲艺术风格对黑人艺术家的影响,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历史,画面上有很多人的侧影,让人想起古埃及壁画,而道格拉斯仅用有限的几种色彩,便让画面充满活力、动感甚至声音。他还绘制了解放黑奴宣言、内战重建和选举权等主题,在画面最左侧,几个三K党人骑在马背上,咄咄逼人,但是一些重复的圆圈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画面中央一个看上去志得意满、获得了成功的人物,他的手举着一张选票。
美国艺术与欧洲影响
什么是军械库艺术博览会?
1913年,军械库艺术博览会(the Armory Show)把欧洲现代主义介绍到美国。由美国画家与雕塑家协会组织的军械库艺博会,原名是“国际现代艺术展”,举办地是纽约的第69兵团军械库。该展览展出了从美国现实主义到印象派、再到欧洲现代主义等各种各样风格的艺术作品。尽管展会中仅有一小部分欧洲现代主义作品,但是它们在美国公众和评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马蒂斯的野兽派作品、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主义作品都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人们甚至认为马塞尔·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看上去像一堆树枝。尽管遭到强烈反对,但是纽约的博览会和新增的芝加哥展会反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军械库艺博会给美国的前卫艺术家和收藏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冲击,自此以后,现代主义长时间占据着20世纪美国艺术界的主导位置。
什么是精确主义?
“精确主义”(Precisionism)是美国现代主义艺术家查尔斯·希勒(Charles Sheeler,1883—1965)创造的词汇,又称“立体现实主义”(Cubist Realism)。“精确主义”于20世纪20年代兴起,是美国早期的一场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主要特点为几何形状的简化和轮廓鲜明的大面积平面化颜色。精确主义绘画常常描绘抽象的建筑或工业场景,比如,查尔斯·希勒的《教堂街》(Church Street El,1920)明显与艺术家的摄影师身份有关,凸显了这个“人造”的世界。其他精确主义代表艺术家有查尔斯·德穆斯(Charles Demuth,1883—1935)和乔治亚·奥基弗,奥基弗的作品《辐射体建筑——夜》(Radiator Building – Night,1927)和《城市之夜》(City Night,1926)是该风格的典型例子。
谁是乔治亚·奥基弗?
尽管乔治亚·奥基弗(Georgia O'Keeffe,1887—1986)以大尺幅的细致花朵绘画而闻名,但实际上她在职业生涯中曾画过多种题材的作品——从纽约城的摩天大楼到沙漠、牛头骨和土坯房。作为现代主义画家,奥基弗的作品经过高度“浓缩”,非常精确,几乎达到了抽象的程度。1917年,乔治亚·奥基弗在921画廊举办了首场个展,主办者是她日后的丈夫、摄影师、收藏家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施蒂格利茨去世后,奥基弗永久移居新墨西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那里,阳光对物体视觉效果产生的影响令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作品在写实和抽象之间徘徊,这些有力的绘画作品使她成了一位知名艺术家。
亚历山大·考尔德为什么创作动态雕塑?
美国艺术家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1898—1976)对可以活动的雕塑很感兴趣,即“动态雕塑”(kinetic sculpture)。考尔德受过工程师训练,而且着迷于皮耶·蒙德里安对色彩和形式的各种实验,他创作了“动态的蒙德里安”——即悬挂在空中、会活动的雕塑,它们的形状一直在变化。考尔德的艺术作品自己可以活动,而且观众也可以绕着它们移动,形成不断变化的视角。动态雕塑作品《其中一个》(One of Those,1972)由抽象的生物形状构成,暗示这些物体是有生命的。考尔德的创作远不止动态雕塑,其他雕塑作品还包括重达50吨的钢结构雕塑《火烈鸟》(Flamingo,1973),现位于芝加哥;形状弯曲有鳍的《鲸鱼二号》(Whale II,按1937年的原作制作而成,材料为木料和钢),现位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谁是约瑟夫·康奈尔?
美国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约瑟夫·康奈尔(Joseph Cornell,1903—1972)生于纽约,自学成才,曾尝试创作超现实主义拼贴画和集合艺术作品,他在展示盒里放满精心搜集来的物品(objéts trouvés),这些作品表现的是艺术家广博的兴趣爱好——从天文学到娱乐城,从芭蕾到电影胶片,应有尽有。康奈尔的盒子被理解为构成主义作品,也曾被比作视觉的诗篇,里面放着令人惊讶的有趣物品。比如,在《向浪漫主义芭蕾致敬》(Homage to the Romantic Ballet,1942)的盒子里,一块反光的玻璃片上面放着六个磨砂玻璃立方体,底下垫着一块蓝色的天鹅绒,盒盖里面刻着一段文字,以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了月夜乘坐马车的场景。另一件作品《无题(伊甸园酒店)》[Untitled(Hotel Eden),1945]里面有一片热带鸟类形状的剪纸、一块发白的木头、还有一张洒了颜料的报纸,构成了一幅人间乐园的图案,充满怀旧感。很多康奈尔的集合艺术作品都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
什么是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是一场美国的艺术运动,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到60年代结束,受到欧洲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非西方艺术传统的影响。基于心理学和神话学的超现实主义中的“通灵自动创作”(psychic automatism)原则尤其影响广泛。抽象表现主义绘画通常尺幅巨大,包含浓烈的情感,用色大胆、富有动感。对于多数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而言,创作过程与作品一样重要。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不会表现某个特定、可见的主体,而是借助一些无形的东西来表达情感,他们风格多样,创作手法也各不相同。这场艺术运动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别或子风格,其中最突出的两类是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和色域绘画(color-field painting)。
行动绘画和色域绘画有什么区别?
行动绘画是抽象表现主义中的一类,与超现实主义自动创作有紧密的联系,也称“动势绘画”(gestural painting)或“动势抽象绘画”(gestural abstraction)。行动绘画是即兴创作,强调自由发挥的创造力和绘画过程本身。行动绘画的三个代表画家是威廉·德·库宁、弗朗兹·克林和杰克逊·波洛克,他们的作品通过大笔刷、狂乱的笔画、滴落的颜料和咄咄逼人的风格,凸显了创作时身体的运动。例如,杰克逊·波洛克将颜料管里的液体颜料直接挤到画布上,然后进行涂抹,如此创作了《炙热之眼》(Eyes in the Heat,1946),画面有明显的质感,充满了漩涡般旋转的形状。
色域绘画比行动绘画更柔和一些,但是情感冲击力也同样强烈。色域绘画的特征是形状抽象的单色大色块,代表艺术家有马克·罗斯科、巴尼特·纽曼、罗伯特·马塞维尔、克莱福德·斯蒂尔和海伦·弗兰肯塔勒。海伦·弗兰肯塔勒甚至用颜色“浸染”她的画布。行动画家和色域画家都认为,他们的作品绝对不是没有主题的,但是颜色和行动是创造表现力的基本要素。
《炙热之眼》
抽象表现艺术家有哪些?
●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德·库宁是移居美国的荷兰人,他给在纽约遇见的美国艺术家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德·库宁属于抽象表现主义中的“纽约派”,以充满挑衅性的笔画和较为抽象的形象为特点,最著名的作品是《女人一号》(Woman I,1950—1952),他后来重复画了很多次这幅画。画面描绘了一个瞪大眼睛、咄咄逼人的女人,笑得露出了一排牙齿,身体形状显得狂野而抽象。由于作品中丰沛的能量,德·库宁被认为是行动画家,对20世纪的美国现代主义有重大影响。
●阿希尔·戈尔基(Arshile Gorky,1905—1948):亚美尼亚裔美籍画家戈尔基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影响了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他的作品《索契的花园》(Garden in Sochi,约1943)与亨利·摩尔的仿生抽象作品颇有相似之处。
●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1880—1966):霍夫曼生于德国,是一位艺术教师,他把欧洲现代主义介绍给了新一代美国人。代表作是《大门》(The Gate,1959—1960),一幅色彩丰富、用色大胆的画作,强调了视觉结构以及色彩之间的关系。
●弗朗兹·克林(Franz Kline,1910—1962):他的作品尺幅很大,通常是在白色画布上用粗笔刷肆意画上黑色的颜料,这些作品让人想起中国的书法,也使人注意到笔画的动态张力和结构作用。
●罗伯特·马塞维尔(Robert Motherwell,1915—1991):马塞维尔属于纽约派,其作品受到了超现实主义自动创作和欧洲现代主义的启发。作为作家和教师,他以一种充满思想和智慧的方式创作抽象作品。他先后画了一系列名为《西班牙共和国的挽歌》(Elegies to the Spanish Republic)的作品,表达了对失去和死亡的本质与视觉形式的哲学思考。
●李·克拉斯纳(Lee Krasner,1911—1984):李·克拉斯纳是一位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也是杰克逊·波洛克的妻子。她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十分严格,甚至有时候会毁掉已经完成的作品。她创作了一些大型动势绘画,如《季节》(The Seasons,1957)。
●巴内特·纽曼(Barnett Newman,1905—1970):他是一位重要的色域画家,作品中色彩鲜艳的背景上经常有一道其他颜色的“拉链”或者一道细长的竖线。纽曼的“拉链”曾被比作一座方尖碑,通过令人眩晕的纯色色域寻求一种“崇高、至上”之感。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波洛克的作品在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中流行时间最长。他以咄咄逼人的绘画风格和直接将颜料洒在画布上的技法著称。作画时,他会把画布平放在地面上,踩着画布,弯腰直接把颜料涂上去。尽管他的画可能有点混乱,但是整体效果却经常是富有韵律感和思想性的。
●艾德·莱茵哈特(Ad Reinhardt,1913—1967):莱茵哈特以创作“像艺术的艺术”(art-as-art)著称,强调艺术与生活的分离。他把作品浓缩成为一种颜色,而后期的作品则完全是黑色的,没有任何笔刷的痕迹。他这么做,是为了把作品与创作作品的动作完全区分开来。
●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罗斯科的兴趣在于通过大型色域绘画传递情感和精神上的力量。他的巨幅油画常常色彩鲜艳,但色块渐变的边缘十分柔和,不同的色彩之间仿佛互不相接,造成一种张力,罗斯科将这种张力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张力联系了起来。他的绘画充满精神性和心理上的暧昧感。
●克莱福德·斯蒂尔(Clyfford Still,1904—1980):斯蒂尔也是一位色域画家,但是他的作品色块边缘参差不齐,而且将各种色彩和不同质地并置于画面中,比罗斯科更具挑衅性。他的大型作品曾被人们比作风景画。
●海伦·弗兰肯塔勒(Helen Frankenthaler,1928—2011):尽管弗兰肯塔勒使用油彩和丙烯颜料作画,但是她的大型作品却看上去像水粉画,画布被大片有流动感的色彩浸染。用这种浸染的技法创作出来的作品,几乎没有任何纹理感,展现出大片开阔的空间,正是因为这个特点,现代主义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才对弗兰肯塔勒给予了大力支持。
拉丁美洲现代艺术
谁是许尔·索勒?
许尔·索勒(Xul Solar)是阿根廷前卫艺术家奥斯卡·奥古斯丁·亚历山德罗·舒尔茨·索拉里(Oscar Augustin Alejandro Schultz Solari,1887—1963)的艺名。拉丁语中代表“光”的词是Iux,字母顺序倒过来就是他的名字Xul。许尔·索勒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为人知或未曾与公众谋面,因为他创作的很多小幅水粉画在他生前很少展出过。他的作品受到了欧洲现代主义、尤其是艺术家保罗·克利的影响,但是也融入了许尔个人对神秘主义和本土文化的兴趣。《女赞助人》[Jefa(Patroness),1923]等作品色彩明亮,将人物形象与抽象形式和符号(例如数字和犹太教的六芒星)结合起来。许尔·索勒的作品是拉丁美洲艺术家将欧洲现代主义本土化的一个例子,他还创作了雕塑和文学作品。
谁是阿米莉亚·佩雷斯?
著名古巴艺术家阿米莉亚·佩雷斯(Amelia Peláez,1896—1968)的现代主义绘画通过视觉手法探讨了古巴人的身份问题。佩雷斯曾在古巴和巴黎学习艺术,并在巴黎接受了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尤其受到俄国艺术家亚历山德拉·埃克斯特(Alexandra Exter)的影响。她的画作用色大胆、平面化,有黑色的轮廓线,而且题材让人想起古巴的热带气候。在职业生涯晚期,佩雷斯还创作了一些陶瓷和壁画作品。她的代表作有《太平洋(木槿花)》[Marpacifico(Hibiscus),1943]、《女孩与鸽子》[Niña con Paloma(Girl with a Dove),1947]以及很多无题画作和雕塑。
什么是墨西哥壁画运动?
墨西哥壁画运动(Muralismo,或Mexican Muralism)是一场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艺术运动,墨西哥独裁者波尔费里奥·迪亚兹将军(General Porfirio Díaz)倒台引发的政治动乱时期结束后,艺术家们开始创作颇具社会意识、体现国家主义的壁画,赞美墨西哥的历史文化传统。该运动的三个关键人物是迭戈·里维拉(1886—1957)、何塞·克莱门特·奥罗斯科(José Clement Orozco,1883—1949)和戴维·阿尔法罗·西凯罗斯(David Alfaro Siqueiros,1896—1974)。基于“艺术应该让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想法,为了歌颂墨西哥国家主义,新政府委托艺术家为学校、交通、政府建筑等公共空间创作壁画。
谁是迭戈·里维拉?
墨西哥艺术家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1886—1957)创作的大型公共空间壁画举世闻名。里维拉在欧洲学习时曾见过毕加索,而且和毕加索一样,从小就天资出众。职业生涯早期,里维拉经过了一段综合立体主义时期,但是风格成熟后,主要以大型人物壁画为特色。迭戈·里维拉和何塞·克莱门特·奥罗斯科、戴维·阿尔法罗·西凯罗斯等其他重要墨西哥艺术家一道,以创造一种新的墨西哥国家特色艺术为目标。他在意大利学习了湿壁画,并将该技法应用于自己的壁画创作,例如他为国家宫(Palacio Nacional)创作的墨西哥历史画等,在这幅作品中,他将欧洲、玛雅和阿兹特克风格融合起来,色彩鲜艳明亮,画中形态都经过简化处理。里维拉还在美国创作了一些壁画,例如位于底特律美术学院的《底特律工业场景》(Depiction of Detroit Industry,1932—1933)等。作为一名直言不讳的共产主义者,里维拉的政治立场有时在美国会遭到批评。例如,在为纽约的洛克菲勒家族创作时,里维拉打算加入俄国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的肖像,结果,洛克菲勒家族表示反对,给里维拉支付酬金后,毁掉了他尚未完成的壁画。后来,里维拉在美术博物馆(Museo del Palacio de Bellas Artes)完成了该壁画另一个版本,名为《人,宇宙之主宰》(Man,Controller of the Universe,1934),这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谁是弗里达·卡罗?
尽管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1907—1954)嫁给了迭戈·里维拉,但是她的绘画风格极具个人特色,避开了大部分参与“墨西哥壁画运动”的男性同行们创作的大型作品。卡罗自传性质的自画像与细密画颇有相似之处,她还受到了墨西哥民俗画的影响。尽管不能正式算作超现实主义画家,但是她的大部分画作都以情感和心理活动为主题,画中图像如同梦境,令人感到不安。她在《两个弗里达》(The Two Fridas,1939)中画了两个自己,其中一个穿着欧式服装,另一个穿着传统墨西哥服饰,代表了她的双重文化身份(她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墨西哥人)。画中,两个弗里达的胸口都可以透视到绘制得十分精细、符合解剖结构的心脏,心脏之间以细长的血管连接,这根血管也环绕在她们周围。坐在左侧的弗里达手拿剪刀,剪断了血管,血液从断口流了出来。人们认为,这既代表了阿兹特克的祭祀方式,又代表了1925年公交车事故给她带来的极大创伤和持续一生的痛苦。卡罗的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戴荆棘项链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Thorn Necklace,1940)和《在墨西哥与美国边境线上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on the Border Between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19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艺术
什么是存在主义艺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艰难地应对着战争带来的物质毁坏和精神创伤。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等法国思想家推出了一种哲学思想并广为传播,作为对战争的回应——存在主义。萨特的论著《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1943)描述了存在的焦虑与无意义,以及对生活真实性的追求。存在主义给欧洲战后艺术造成了强烈的影响,弗·培根、阿尔伯托·贾科梅蒂、让·杜布菲等艺术家都对其进行了探讨。
谁是弗兰西斯·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的自画像
英国画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的人物绘画非常具有表现力,常常表现出心理上的恐惧。培根经常被定义为存在主义艺术家。他以委拉斯开兹的16世纪肖像作品为模板,绘制了教皇英诺森十世(Pope Innocent X)的肖像,但是培根笔下的教皇,却坐在一个如同牢笼的宝座之中,脸上涂满了往下流淌的颜料,背景的黑色看上去充满恶意。培根的画作表现了一些极度痛苦的场景,他曾说过:“我想画出人类最有力的呐喊……重现现实本身的残酷。”
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Magic Realism)最早由德国艺术评论家弗朗茨·罗(Franz Roh)于1925年提出,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可以说,魔幻现实主义是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奇幻题材的艺术风格,代表人物有美国艺术家伊万·阿尔布莱特(Ivan Albright,1897—1983)、彼得·布鲁姆(Peter Blume,1906—1992)、法国艺术家保尔·德尔沃(Paul Delvaux,1897—1994)和雷内·马格利特(1898—1967)等。其中,马格利特可能是最有名的魔幻现实主义画家,但是他也常被归为超现实主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表现正常的日常生活用品的同时,又蕴含着神秘感。
谁是阿尔伯托·贾科梅蒂?
意大利雕塑家、画家阿尔伯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生于瑞士的意大利语地区,在职业生涯早期,他的超现实主义雕塑就受到评论界的称赞。他正式加入超现实主义运动后,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退出。贾科梅蒂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启发,也是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朋友,萨特甚至还为他的一本巴黎展览画册写了前言。贾科梅蒂的标志性作品是如骨架一般的人物青铜雕塑,与二战结束后满目疮痍的社会状态有关。他对人类的认知体会很感兴趣,那些步履蹒跚的雕塑也被他描述成人类形体的“影子”。在近期的艺术品拍卖中,他的作品以上千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什么是眼镜蛇画派?
眼镜蛇画派(CoBra)是一个国际艺术家群体,群体名称取自创始人家乡的前几个字母:哥本哈根(Copenhagen)、布鲁塞尔(Brussels)和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眼镜蛇画派”是1948年丹麦画家阿斯格·尤恩(Asger Jorn,1914—1973)和诗人克利斯廷·多托蒙(Christian Dotremont)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创立的,1951年解散。他们拒绝超现实主义,而且和其他二战后的艺术运动一样,想要重新开始,发展出一种属于战后时期的新艺术。对于眼镜蛇画派来说,就是自发的创造性和艺术实验。该群体成员有卡瑞尔·阿佩尔(Karel Appel,1921—2006)、乔治·康斯坦特(George Constant,1920—2005)和“科尔内耶”(“Corneille”,1922—2010),他们的大部分作品都非常大胆,具有表现力和幻想性。尤恩的画作《太初有像》(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Image,1965–1966)的主色为三原色,颜料看上去像是涂抹在画布上,而康斯坦特的《奇异的动物》(Fantastic Animals,1947)则通过对野生动物的幼稚描绘,唤起人们的原始本能。眼镜蛇画派成员尊重世界上所有人的艺术,不在乎他们的背景、社会阶层或教育水平,而且尤其受到了儿童绘画的启发。
什么是原生艺术?
原生艺术(art brut)是法国画家让·杜布菲(1901—1985)于1945年提出的概念,法语的字面意思是“未经加工的艺术”,用于形容艺术领域的门外汉或者未受学院训练的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其中包括儿童、罪犯和精神失常的人的作品。杜布菲与超现实主义者安德烈·布勒东和艺术评论家米歇尔·达比埃(Michel Tapié)一同创建了“原生艺术公司”(Compagnie de l'Art Brut),收藏瑞士精神病患者创作的“原生艺术”作品。该收藏的规模逐渐扩大到超过两千件作品后,1971年,杜布菲将其捐赠给了瑞士城市洛桑。他本人的作品也受到了门外汉艺术的很大启发,他的兴趣在于艺术的自发性、原创性和摆脱社会束缚的自由创作。
什么是不定形艺术?
不定形艺术(Art Informel)又称塔希主义(Tachisme)或抒情抽象主义(lyrical abstraction),基本上就是欧洲版本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强调非几何形的抽象艺术、自发性以及具有表现力的笔触。法语中tache是斑点的意思,即颜料随意涂抹在画布上的效果。不定形艺术的代表艺术家有让·弗特里埃(Jean Fautrier,1898—1964)、汉斯·哈同(Hans Hartung,1904—1989)和沃尔茨(Wols),即阿尔弗雷德·奥多·沃尔夫冈·舒尔茨(Alfred Otto Wolfgang Schulze,1913–1951)。尽管让·杜布菲的作品经常与“原生艺术”联系在一起,但是有时也会被归类为“不定形艺术”。
谁是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Henry Moore,1898—1986)是现代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也可以算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雕塑家。他的作品受到了非西方艺术,尤其是玛雅艺术的影响,其人体抽象作品《斜倚人像》(Reclining Figure,1929)的灵感,直接来源于墨西哥奇琴伊察的查克穆尔神像。斜倚人像、家庭群像、母子像等都是他的主要题材。摩尔的艺术风格可以用“生物形态”(biomorphic)来描述,也就是说,他的人体抽象作品通常形状圆滑、高低起伏、过渡自然。他也创作了一些中空、“穿孔”的大型雕塑,突显了“留白”的神秘感。在职业生涯晚期,摩尔尤其多产,他请了一个助手团队来为公共空间创作巨型作品,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
谁是布朗库西?
罗马尼亚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1876—1957)是20世纪最有创新和原创性的当代雕塑家之一。职业生涯初期,他曾跟随印象派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学习,但是很快便离开罗丹,开始试验创作极度简化和抽象的作品。非西方文化的艺术和传统工艺给他带来了很多灵感,所以他以很多种不同的媒介进行创作,包括青铜、石块和木材。《吻》(The Kiss,1913)是一尊具象派雕塑,表现了两个互相拥抱的人,虽然他们的形态经过简化,看上去像一大块物体,但是仍然富有生命力。《波嘉尼小姐》(Mlle Pogany,1913)呈椭圆形,表面打磨得十分光亮。布朗库西的鸟类雕塑作品系列也很有名,尤其是《空间之鸟》(Bird in Space,1923),将一只鸟的形体简化为一条精致的固态实心曲线。布朗库西的作品达成了柔软与坚韧、动态与宁静之间看上去近乎不可能实现的平衡。
《空间之鸟》
什么是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Nouveau Réalisme)是法国艺术家皮耶·雷斯塔尼(Pierre Restany)于1960年发起的艺术运动,是对20世纪抽象主义和“不定形艺术”的反叛。很多新写实主义者并不是画家,而是试验各种艺术形式的艺术家,例如“解拼贴”(décollage),就是一种将海报和广告等图像撕破的创作过程。新写实主义解拼贴最典型的例子,是弗朗索瓦·杜弗莱纳(François Dufrêne)和米莫·罗特拉(Mimmo Rotella,1918—2006 )的作品。让·丁格利(Jean Tinguely,1925—1991)还将这一手法进行拓展,加入了废弃金属、旧瓶子、发动机等工业用品。他的《向纽约致敬》(Homage to New York,1960)是一件自我毁灭的作品,场面壮观,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相反,画家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1928—1962)则以他的作品探索了纯粹颜色的力量,甚至发明一种专属于他的蓝色,称为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IKB)。新写实主义艺术家把真实世界的物品(主要是垃圾)变成了他们的调色盘,希望以一种不同于同时代艺术家的独特方式对现代生活进行评论。
美国土著艺术
什么是纳瓦霍沙画?
沙画是美国西南部土著纳瓦霍人(Navajo)传统疗愈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瓦霍的药师用沾了彩色粉末的石头、颜料和玉米花粉等天然材料,在仪式上重现神话中众神和英雄的旅程,构成具有疗愈效力的复杂图案。纳瓦霍沙画又称“干画”,通常由风格化的重复几何形状构成,例如一些曲线或折线。画作完成后,不会向公众展示,仪式结束就立即被毁掉了,不过,也有些沙画曾被出版过,美国议会图书馆和其他机构也会收藏沙画的照片。纳瓦霍人必须严格遵循宗教仪式传统,疗愈仪式才能成功。创作一幅沙画时,需要将画布平摊在地面上,艺术家站在上面绘制,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受到这个过程的启发,在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时也用了这种方式。
谁是玛丽亚·蒙托亚·马丁内斯?
美国土著艺术家玛丽亚·蒙托亚·马丁内斯(Maria Montoya Martinez,1887—1980)来自新墨西哥州圣伊尔德丰索普韦布洛印第安村落(San Ildefonso Pueblo)。她和丈夫胡安·马丁内斯的陶瓷作品非常著名,这些器皿表面十分光亮,黑底上有黑色图案,在艺术市场上价值极高。马丁内斯的陶罐器型较为传统,但是受到20世纪初流行的“装饰派”风格的影响,表面饰有几何形状和曲线图案。玛丽亚·马丁内斯是唯一一位坚持在作品上签名的印第安村落艺术家,她有时候会签她的特瓦族名字Po've'ka(睡莲)。注重社区集体的马丁内斯,也会在陶罐上签上她和她丈夫两个人的名字,还有住在同村落的邻居的名字。
什么是霍皮的克奇纳神像?
霍皮族(Hopi)的名称意为“和平的人”,他们是美洲土著的一个分支,住在美国西南部地区。在霍皮人的信仰中,克奇纳(katsina或kachina)是重要且友善的神灵,是真实世界中各种自然元素的化身。舞者装扮成克奇纳神,成为它们的化身,是舞蹈仪式中的重要环节。克奇纳神的雕像也是霍皮族宗教和艺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送给孩童的礼物和教育的道具。克奇纳神经常被看作雨神或者丰产、狩猎之神。霍皮族的克奇纳雕像通常由三角叶杨树根雕刻而成,用羽毛做装饰,表面绘制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符号,例如象征水、雨和风暴闪电的几何图案等。
什么是海达图腾柱?
海达图腾柱
海达族(Haida)居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至阿拉斯加州的太平洋沿岸,有着丰富的编织、雕刻和雕塑传统。他们的图腾柱是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属于大型纪念性雕塑,通常用雪松木雕刻而成。作为有超过三百年历史的重要艺术形式,由动物及其他自然物体的形态组成的图腾柱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海达图腾柱表现了家族谱系及其社会地位的各种细节,非常珍贵,有时,关于某个图腾形象的所有权争执甚至会导致不同宗族之间的战争。海达图腾柱可以置于室内或室外,而且最高可达18米。室外的图腾柱可以是独立的,表面有彩绘,用于引导小船靠岸。高点的图腾柱可以用作房子内部的支撑柱,而短一些的则可用于丧葬。
太平洋艺术
什么是太平洋艺术?
“太平洋艺术”囊括了大洋洲、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地区各个文化的艺术,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还有复活节岛、萨摩亚、斐济、汤加以及美国的夏威夷州等地区。这些地区的艺术有时被称作“大洋洲艺术”。太平洋地区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和题材都千差万别,有绘画、仪式面具、木雕、石雕、住宅和大型纪念性建筑、纺织品及人体艺术。
什么是“神力”?
“神力”(Mana)是大部分太平洋艺术中的重要概念,是理解大部分太平洋文化中艺术力量的关键所在。人和艺术品都具有的“神力”,它是一种神圣的精神力量,肉眼看不见,但是强大得令人畏惧,某个人所拥有的“神力”多少取决于他与神的距离有多接近。例如,部落首领和他的贵族亲戚具有“神力”,因为他们是神的子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使他获得或失去“神力”,例如英勇或懦弱的行为等。一件艺术品的“神力”与作者的地位、技艺、所用材料、创作年代以及适用的仪式有关。
什么是比斯吉柱?
比斯吉柱(bisj pole)是新几内亚西部的阿斯马特人(Asmat)制作的重要宗教木雕,这种又高又细的立柱用于纪念先祖,祖先的灵魂一个个摞起来排成一列,最高达6米。比斯吉柱在阿斯马特的割头传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用于与生死轮回和战争有关的仪式。根据神话传说,阿斯马特的祖先最早是神圣的英雄弗摩里比特斯吉(Fumeripitsj)用西谷椰子树创造出来的,而他是地球上的第一个人,因此阿斯马特人一直用西谷椰子树制作比斯吉柱。这说明,阿斯马特人认为人体与这种树有紧密的联系,作为该概念的延伸,树的果实则象征着人头。柱子上雕刻的鸟类食用果实的图像,代表了割头者会吃掉他“猎获”的战士的大脑。比斯吉柱顶端伸出的翅片是生殖器崇拜的符号,象征力量与男性的生殖力。
太平洋文化中的“会堂”有什么重要意义?
会堂(meeting house)或仪式堂(ceremonial house)是太平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太平洋文化将这些大型会堂用于宗教或成年仪式等。例如,居住在新几内亚东塞皮克省的阿伯兰人(Abelam)在仪式堂里展出艺术和仪式用物品,吸引神灵来参加仪式。传统的阿伯兰仪式堂装饰着各种材料制成的艺术品,包括水果、树叶、石头和贝壳。新爱尔兰岛上的仪式堂对于举办“马拉干”(malagan)仪式至关重要,建筑门口会摆放一些木雕。19世纪中期,在雕刻大师拉哈鲁黑·鲁库波(Raharuhi Rukupo)的指导下,毛利人在新西兰的吉斯博恩建造了一座毛利会堂(Te-Hau-Ki Turanga)。这座会堂属于华雷努伊(wharenui)建筑,外部布满细致的木质高浮雕,浮雕曾用鲨鱼的鱼肝油和红泥涂抹过,呈现出光泽和鲜艳的颜色。沿着A形的顶棚,彩绘木椽条和格子板组成一系列重复的图案——这部分是由女工匠制作的。尽管建筑的雕刻效果很传统,但它们是用欧洲的先进金属工具雕刻出来的。19世纪时,毛利人正处于殖民统治之下,所以毛利建筑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太平洋地区的会堂建筑都是举办社区集会、宗教及其他仪式的重要场所。这些建筑的建造与艺术品的创作和某个文化的政治及宗教信仰用途密不可分。
什么是卡尼斗篷?
卡尼斗篷(Kearny Cloak)是一件夏威夷羽毛短斗篷,1843年前后,夏威夷国王卡美哈梅哈(Kamehameha)将其赠送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这件红黄相间的斗篷由椰子纤维编织而成,并粘了羽毛。由于颜色主要为红色,所以它被称作Ahu 'ula(红斗篷),当然,穿法与普通斗篷一样。在夏威夷,红色代表忠诚,羽毛则用于装饰地位较高的奢侈品,例如服饰、毯子、还有一种称作Ieis的夏威夷传统花环。卡尼斗篷地位很高,与夏威夷国王的地位紧密相关,因此送给其他统治者非常合适,而且很有意义。
文身对于太平洋地区的文化有什么重要意义?
文身一直是整个太平洋地区文化与宗教传统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波利尼西亚和新西兰。文身的英文(tattoo)甚至来自波利尼西亚语tatau。包括服饰、珠宝和文身在内的人体艺术,能够体现社会地位,某些特定的图案还代表着社会中的某些特殊等级。文身的图案通常为几何形状。新西兰的毛利人用moko指文身,且男人和女人有不同的文身风格,文在身体的不同位置也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右脸的文身代表社会地位和父亲的宗族传承,而左脸的文身则体现母亲的宗族传承。社会中最重要的成员很可能全身都布满文身。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文身低潮之后,新西兰的毛利人又重新开始用它来显示社会地位和文化身份了。
什么是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
原住民艺术(aboriginal art)是指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艺术创作,这些艺术传统至今仍在蓬勃发展。原住民艺术包括岩石艺术、人体艺术、树皮画、纤维艺术和可携带雕塑(澳大利亚原住民属于游牧民族)。这些原住民在澳大利亚生活了4000年,他们的艺术与宗教信仰和复杂的神话密切相关。原住民的精神世界称作Jukurrpa,通常译为“梦境”,强调精神力量与某个地方之间的联系。重要的是,原住民艺术家并没有创作出任何新的或原创的东西,而是在重新阐释先祖传下来的设计与艺术元素。现在,很多当代原住民艺术家用亚克力颜料创作传统的点画或树皮画。20世纪的原住民艺术家克利福德·泡泽姆·贾帕加利(Clifford Possum Tjapaltjarri,1932—2002)使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关注,世界各地的重要美术馆和画廊都收藏了他的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