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早期现代世界,约1300—1600年

发表于 2019-1-19 13: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文艺复兴
什么是“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Renaissance)在法语中是“重生”的意思。人们通常认为,文艺复兴是古典主义(希腊罗马)文化的重生,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后,古典主义经历了一段很长的黑暗时期,终于重见天日。但是,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欧洲城市发展、经济增长等变化以及富有的资助人对艺术的支持,都是引发文艺复兴的因素,而且,文艺复兴期间典型的均衡、和谐、自然的绘画作品,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出现在了欧洲的文化领域。发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是在14世纪和15世纪逐渐发生的,而且人们重新对古典希腊文献翻译和古罗马遗迹研究产生兴趣,也部分促成了这一运动的发展。

什么是“前文艺复兴”?
艺术史学家用前文艺复兴(Proto-Renaissance,意为“文艺复兴前期”)一词来形容哥特晚期的艺术风格转变,该时期的艺术预示了文艺复兴的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等特征的最终形成。艺术史方面的书籍对前文艺复兴的年份定义都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公认的起始时间是12世纪末,结束时间为14世纪初,地点在意大利。洛伦泽蒂兄弟、西蒙·马提尼(Simone Martini)、杜乔、奇马布埃和乔托(Giotto)等艺术家的作品,是艺术风格从哥特向文艺复兴转变的主要代表作。该时代的著名作家和诗人包括彼得拉克(Petrarch),他的爱情十四行诗随后影响了莎士比亚。另外一位诗人但丁·亚利基利(Dante Alighieri)撰写的史诗《神曲》,讲述了作者的地狱之旅。


但丁的《神曲》

锡耶纳的前文艺复兴时期关键画家有哪些?
13—14世纪的锡耶纳(位于佛罗伦萨西南60多千米)曾经是哥特晚期、文艺复兴前期艺术创作的温床。锡耶纳的艺术可与该时期任何其他城市的艺术媲美,锡耶纳的绘画之父杜乔·迪·博宁塞纳(Duccio di Buoninsegna),是这里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其代表作是1308—1311年间为锡耶纳大教堂创作的《主祭坛画》(Maestà Altarpiece)。这幅作品受到早期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影响,尺幅巨大,由50多块木板组成,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色。杜乔将圣母玛利亚置于画面正中,被尊崇为“天国天后”,她的宝座装饰精美绝伦,向外敞开,仿佛正在热情欢迎观众,这是继早年的哥特和拜占庭风格之后发生的一大变化。圣母玛利亚周围环绕着众多圣人,每位圣人脑后都有一个圆盘状的光环。圣婴被画成小个子年轻男性,坐在圣母腿上,仿佛轻如鸿毛。不幸的是,18世纪时,这幅美丽的锡耶纳艺术作品被拆下来分成了好多块,卖给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画面剩余的部分被重新组合起来,现在正在锡耶纳大教堂展出。

洛伦泽蒂兄弟是谁?
洛伦泽蒂兄弟(Lorenzetti brothers)是锡耶纳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受到了“锡耶纳绘画之父”杜乔的影响。皮埃特罗(Pietro,约1280—1348)和安布罗乔(Ambrogio,约1348年过世)的绘画风格简单、高雅,而且在作品中创造了一种真实的空间感。1338年,安布罗乔绘制了一幅大型湿壁画,画面呈现了好政府与坏政府的寓言,以锡耶纳主要市政建筑“公共大皇宫”为背景。《城中好政府的寓言》(The Allegory of Good Government in the City)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锡耶纳城市,用视觉手法展示了一个公正的政府对人民的益处。这幅复杂的壁画中有很多美丽的彩色建筑和象征性的人物,人物与周围环境的比例也较为自然。《城中坏政府的寓言》(The Allegory of Bad Government in the City)则绘于大皇宫附近的一面墙上,画面呈现了一座堕落的城市;拟人化的贪婪、骄傲和赞美潜伏在野蛮的统治者脑后,城市中的人民饱受折磨。

什么是湿壁画?
湿壁画(fresco)是使用“湿壁绘画法”(buon fresco)制作的壁画,也就是将颜料画在刚混合好的湿灰泥上。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壁画非常耐久。另外一种方法称为“干壁绘画法”(fresco secco),也就是将颜料绘制在已经晾干的灰泥上,不过这种技法绘出的壁画易损坏,时间久了之后可能会剥落。湿壁画通常需要在温暖干燥的天气绘制,这样的天气对“湿壁绘画法”的过程最有利。佛罗伦萨和锡耶纳等意大利城市都以湿壁画闻名。

乔治奥·瓦萨里是谁?
乔治奥·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在绘画方面普普通通,但在建筑方面却颇有造诣,不过,他给世人留下的真正遗产,是为重要的文艺复兴艺术家撰写的传记《绘画、雕塑、建筑大师传》(Lives of the Most Eminent Painters,Sculptors,and Architects,简称《艺术家传》)。通过瓦萨里的描述,我们了解到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家奇马布埃(Cimabue)和乔托等人的生活,并读到了列奥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争论的细节。书中涵盖了从弗拉·安基利科(Fra Angelico)到提香(Titian)、多纳泰罗(Donatello)和萨尔维亚蒂(Salviati)等众多艺术家。尽管这本书对意大利艺术家持有偏见,故事都经过了修饰,历史细节也不准确,但是对艺术史和文艺复兴学术研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奇马布埃是谁?
在《艺术家传》中,乔治奥·瓦萨里把13世纪艺术家奇马布埃形容为“阐明绘画艺术的第一人”。奇马布埃引领了自然主义的创新,其艺术创作在平面的拜占庭风格绘画与更符合现实比例的文艺复兴风格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若将奇马布埃与其学徒乔托的作品相比,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显而易见的区别。

奇马布埃的木板画《圣母子》(Virgin and Child Enthroned,约1280年)描绘了一群圣人环绕着圣母玛利亚和圣婴耶稣的场景。这件作品融合了哥特(拜占庭)风格与新的文艺复兴手法:圣母玛利亚的衣服布料上的褶皱由金线绘制而成,圣人们身材颀长、瘦削,圣婴的身体比例与成人一样。尽管仍然是平面化的画面与风格化的人物,但是奇马布埃绘出的场景看上去温暖而真实,人物比例自然,面部表情各不相同,仿佛都沉浸在深思中,十分有趣。乔托也绘制了相同的场景,但是他的作品则代表着从哥特风格到更写实的人物图像和三维空间的转变。圣母玛利亚的蓝色长袍显得比较沉重,可以通过长袍的褶皱看出她的身形,圣婴耶稣稳稳地坐在她的腿上。乔托的《圣母子》中的人物形象十分写实,圣母的王座也看上去像是处于真实空间中,向后延伸。


《圣母子》

乔托为什么这么有名?
乔托是13世纪的著名人物。他一边放羊,一边画羊,后来他的天赋被路过的奇马布埃发现(故事是这么讲的)。后来,乔托声名鹊起,成为第一位艺术家明星。乔治奥·瓦萨里曾写过他的故事,艺术家兼作家切尼诺·切尼尼(Cenino Cenini)也详细探讨过他的作品,列奥纳多·达·芬奇也称他是上一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瓦萨里解释了乔托成名的原因,认为他“使艺术走上了可以称之为真理的道路”。瓦萨里还写道,乔托描绘了真实的三维空间,引领了绘画视角方面最大的突破。

乔托最伟大的作品是为史格罗维尼(Scrovengi)家族创作的一系列湿壁画,完成于1305年,位于意大利帕都亚的阿雷那教堂(Arena Chapel)。教堂的整个桶形拱顶都涂着深蓝色的青金石颜料,装饰着金色的星星和绘有圣人画像的圆盘。乔托将墙面分成了四部分,每一部分都讲述了圣母玛利亚和耶稣故事中的不同内容,而且每个场景还有一定的景深,用暗色表示阴影,浅色表示高光,使人物有了真实的感觉。该系列中最大的壁画是教堂西墙上的《最后的审判》。在这幅画中,耶稣抬起手以示祝福,被拯救的人群站在耶稣的右侧,被诅咒下地狱的人站在他的左侧,而资助人恩里克·史格罗维尼(Enrico Scrovengi)正在将他的家族教堂献给耶稣,以洗清他的罪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洛伦佐·基布尔提(Lorenzo Ghiberti)曾表示,阿雷那教堂是“地球上的一大荣耀”。


《逃往埃及》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
为什么佛罗伦萨成为了重要的文艺复兴城市?
文艺复兴始于15世纪的佛罗伦萨,这段时期又称Quattrocentro(字面意思为“15世纪”)。当时,佛罗伦萨不仅是一座城市,也是一座城邦,与古希腊的城邦十分相似。15世纪的佛罗伦萨还是拥有一部宪法的共和国(尽管离民主还远)和一个充满国民自豪感的经济强国。丰厚的资金注入了大教堂的建筑、建筑装饰以及艺术家的竞赛等市政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是以美化城市环境和享受财富带来的愉悦为目的。佛罗伦萨的资助人全力支持重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包括马萨乔、多纳泰罗和基布尔提等,他们充满创意的作品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帷幕。


佛罗伦萨

什么是人文主义?
19世纪发明的词汇“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文艺复兴时期拒绝中世纪学术价值观,重新迎接古典主义的思想风潮。人文主义也是一种思考方式,以历史研究为重点,强调个人道德和国民价值的教育体系是人文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还带来了个性的回归:中世纪倾向于从上帝的视角来创作文学和艺术,而文艺复兴则完全相反,艺术家们以人类为中心,从人的角度来观察世界。

谁赢了洗礼堂大门竞赛?

1401年,佛罗伦萨城举办了一场圣乔凡尼(受洗者约翰)洗礼堂青铜双扉大门的设计竞赛,这是城中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此次比赛的评审由极具影响力的富有羊毛商人协会担任,每位参赛者提交一扇青铜门板样本,门板上必须描绘《旧约》中亚伯拉罕牺牲他的儿子以撒的场景。七位参赛者的作品中,只有两扇门板的样本得以保存至今,其中一扇由著名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制作,另一扇由雕塑家兼画家洛伦佐·基布尔提完成。

基布尔提的门板样本赢得了比赛,在随后的25年中,他一直在制作这两扇大门,直到1425年才完成,总共完成了28块青铜门板。他的大门非常成功,后来又被雇用创作第二道双扉大门,称为《天堂之门》(Gates of Paradise),1452年完成后,安装在了洗礼堂的东侧。

单点透视法是如何发明的?
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式人物”,他既是金匠、钟表匠,也是数学家、拉丁文学者、建筑师,还发明过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之一——单点透视法。单点透视法又称线性透视法,是一个基于现实观察的数学系统。根据单点透视法的原则,画中的物体近大远小,在同一个物体上,远处的边线看上去比近处的边线短,这类形状的扭曲和倾斜被称为“透视缩小”(foreshortening)。

布鲁内莱斯基发明了图像平面(picture plane)的概念,把画框想象成一扇窗户,观者可以透过它看到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艺术家根据坐标格安排画中场景,图中每个物体(如建筑结构组成部分,屋顶边缘线、墙等)都按照隐形的正交线绘制,这些正交线汇聚为一点,称为消失点,消失点通常位于观者的视平线上。奇怪的是,布鲁内莱斯基主要是以建筑师而不是画家的视角来研究透视法的,他的目标是设计一种室内装潢,使得参观者的注意力被引向空间尽头,例如教堂正殿尽头的圣坛。他在1434年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灵教堂有效地达到了这个目标。

布鲁内莱斯基如何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圆顶?
在富裕的佛罗伦萨城市中,市政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建筑师们想在佛罗伦萨大教堂顶部建一个巨大的圆顶,代表城市的荣耀。尽管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之前输了洗礼堂大门的设计竞赛,但是却被请来建造教堂的穹顶。穹顶直径达40多米,比罗马帕特农神庙的圆顶还宽。这并不是一件易事,而布鲁内莱斯基当时年仅24岁。在认真地研究了帕特农神庙等遗迹之后,布鲁内莱斯基建造了一座八边形的双层拱架穹顶。内层的砖块围成一个个圆环,从下到上逐渐缩小,每圈砖块都支撑着上一圈。外层的砖块按照坚固的鱼骨形图案排布。穹顶的八边还分别增加了肋架和金属条支撑。

布鲁内莱斯基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工人们该如何建造这座穹顶。通常情况下,穹顶需要借助脚手架来建造,但是这个穹顶的跨度太大,根本找不到一棵足够高的树,能够横跨穹顶的直径。布鲁内莱斯基为工人们重新设计了一个小型脚手架与平台系统,以及一个起重系统,他甚至还抬高了食堂,这样工人们午休时就不用再爬回地面了!难怪布鲁内莱斯基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建筑之父。

马萨乔的《三位一体》是什么?
马萨乔(Masaccio)原名托马索·迪乔瓦尼·迪西莫内·卡萨伊(Tommaso di Ser Giovanni di Mone Cassai),由于原名太长,人们都以昵称“马萨乔”称呼他。马萨乔是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作品融入了乔托的现实主义风格与布鲁内莱斯基的透视法概念。他的大型湿壁画《三位一体与圣母、福音传教士圣约翰和捐赠者》(Trinity with the Virgin,Saint John the Evangelist,and Donors)创作于1426年,在新圣母玛利亚教堂的墙壁上绘成。这幅壁画看上去像是一座凹进墙壁的立体壁龛,其中面色苍白的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悬挂在圣坛之上,他的两侧画着古典式壁柱,头部上方是一个桶形拱顶。耶稣基督形容憔悴、身体虚弱,但充满了精神力量,圣父上帝以人形显现,位于他的后上方,象征圣灵的白鸽则悬浮在耶稣的光环之上。圣母玛利亚身着蓝色长袍,福音传道士圣约翰身着红色服饰,二者神情忧郁,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向耶稣所处的困苦境况。在神圣的拱形空间外围,众多圣人和资助人正在跪着祈祷。整幅场景下方画着一具躺在坟墓里的骨架,写着“我曾如你,你将如我”几个字。画中人物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及单点透视法的运用,成功地欺骗了人们的眼睛,这些人物形象逼真,仿佛正在新圣母玛利亚教堂里面,向观者讲述救赎的重要性,极具说服力。

弗拉·安基利科是谁?
弗拉·安基利科(Fra Angelico)是圭多·狄·彼得洛(Guido di Pietro)的昵称,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是“天使般的兄弟”。和马萨乔一样,他也以湿壁画著称。除了艺术之外,他的谦逊与对基督教的坚定信仰,也令他闻名遐迩。从1435年开始,弗拉·安基利科被雇用为佛罗伦萨的圣马可道明会修道院(Dominican Monastery of San Marco)绘制内部的壁画。这位艺术家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在每个修道室内部和修道院内其他墙面上都绘制了壁画,其中第三修道室壁画的内容是“天使报喜”(the Annunciation),描绘了天使加百利来到玛利亚面前,告知她即将成为耶稣基督的母亲。弗拉·安基利科笔下的人物端庄高雅,加百利有礼貌地鞠着躬,双臂叠在胸前,翅膀颜色明亮。玛利亚坐在他的右侧,处于房间的建筑结构框架之中。她的双臂也叠于胸前,即表示谦逊,也构成了象征着圣灵的白鸽形状。这幅场景简单、虔诚,仿佛闪耀着神圣之光。


安基利科的《天使报喜》

什么是多纳泰罗的《大卫》?
多纳泰罗(Donatello,多那托·迪·尼科罗·迪·贝托·巴地,约1386—1466)是文艺复兴早期的天才雕塑家,他创作了著名的青铜雕塑《大卫》(David),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尊真人大小的男性裸体雕塑。多纳泰罗的《大卫》迷雾重重——例如,尽管雕塑当时放置在美第奇宫殿(佛罗伦萨执政家族的居所)的庭院里,但是艺术史学家仍然不知道雕塑的资助人到底是谁。人们认为,高贵的《大卫》象征着不久前(1428年)佛罗伦萨战胜邻近城邦米兰的事件。在这尊雕塑作品中,多纳泰罗将这位《旧约》中的英雄表现为年轻的裸体青年,他的胯部自信地向前挺起,呈“对立平衡”姿势,膝盖轻弯,踩在敌人歌利亚被砍下的头上。歌利亚头盔上的一根大羽毛向上翘着,碰到大卫的小腿内侧。多纳泰罗的《大卫》反映了古典主义的雕塑传统,但却用一个充满情欲的形象来表现青年英雄主义,与米开朗琪罗著名的《大卫》大相径庭。

波提切利的画作为什么被烧毁了?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是一位佛罗伦萨画家——强大的美第奇家族经常从他那里定制作品——善于创作非宗教的神话作品,比如《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1484—1486)和《春》(Primavera,1482)。《维纳斯的诞生》是他最有名的作品,描绘了古典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从海浪中诞生的场景。她站在一个巨大的扇贝壳上,漂到海岸边,谦逊地用手挡住自己的裸体,头发在风中轻舞。风神泽费罗斯(Zephyr)怀抱着情人克罗丽丝(Cloris),将女神吹向岸边,空中飘着粉色小花。维纳斯的一位追随者前来迎接,并伸出手臂,试图用一件花朵图案的衣服裹住女神。与波提切利的其他作品一样,这幅画展示了艺术家对单点透视法的有效运用,以及用光的效果画出三维立体人物的高超技艺,同时,它也是一幅充满情欲的非宗教作品。


《维纳斯的诞生》

1494年至1498年间,道明会修道士季罗拉莫·萨沃纳罗(Girolamo Savonarola)掌控了佛罗伦萨,之后一切开始发生变化。萨沃纳罗在布道中指责佛罗伦萨城道德败坏、物欲横流,波提切利受到了萨沃纳罗保守的宗教宣传的影响,烧毁了自己的多幅画作,尤其是早期一些更世俗的作品。他的后期作品体现出了明显的宗教性。

什么是祭坛画?
祭坛画是一块彩绘木板,通常放置在教堂的祭坛上。祭坛画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三联画,由三块相连的木板组成而得名。三联画的木板通常以铰链相连,两侧的两块木板可以像门一样合上,展示画在外面的图案。由两块木板组成的祭坛画称为双联画,多块木板组成的祭坛画称为多联画,例如《根特祭坛画》(将在下节中讨论)。

北欧文艺复兴
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北欧文艺复兴有什么不同?
人们都说文艺复兴始于意大利,然后缓慢地向北传播至整个欧洲。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当意大利人对古典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他们毕竟生活在罗马废墟旁边)时,北欧艺术家却在关注其他方面。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专注于理想化的裸体、古典风格建筑和单点透视法,而同时代的北欧绘画却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和对细节的关注。北方艺术家的兴趣在于可见世界中物体的物质性。北方文艺复兴的重要艺术家有扬·凡·艾克(Jan van Eyck)、罗杰·凡·德·维登(Roger van der Weyden)和克劳斯·斯留特尔(Claus Sluter)。

什么是国际哥特风格绘画?
国际哥特(International Gothic)指的是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一种高度风格化的绘画形式,对北欧文艺复兴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与法国波西米亚地区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艺术有密切关联。国际哥特风格绘画中有更多的写实细节,适当地应用了透视法,而且强调背景和风景。

林堡兄弟是谁?
林堡三兄弟(Limbourg brothers)是14世纪晚期至15世纪初佛兰德斯地区最著名的手抄本插图画家。保罗(Paul)、赫曼(Herman)和吉恩(Jean)最早在巴黎经历了金匠的训练,并在1404年前后成为贝里公爵(Duke of Berry)的御用宫廷画师。他们最重要的作品是专为公爵制作的《最美时祷书》(Très Riches Heures)。书中包括日历页,列出了圣人的节日、十二宫星座以及天文学信息。林堡兄弟为一年中的12个月分别绘制了现实主义风格的整页插图。这些画页生动而有活力,例如,2月画页上的深蓝色和粉状的白色颜料令人想起寒冷的冬天。三兄弟使用了非常精细的画笔,还很有可能用了放大镜,才画出如此高水平的细节。林堡兄弟的作品是国际哥特风格的典型范例。


《最美时祷书》中的一年十二个月

什么是《莫洛德祭坛画》?
《莫洛德祭坛画》(Mérode Altarpiece)是一幅三联画,作者是弗莱蒙艺术家罗伯特·康宾(Robert Campin),也称佛莱玛尔大师(Master of Flémalle)。这幅画中间的大幅画面描绘了“天使报喜”,也就是天使加百利告知圣母玛利亚即将成为耶稣基督的母亲的场景。加百利的翅膀颜色鲜亮,身着深红色长袍的玛利亚手捧一本《圣经》,天使的降临打断了她的阅读。圣母玛利亚身处中产阶级房间背景之中,这在北方绘画中比较常见;房间看上去属于15世纪的一个普通中上层阶级的家庭,到处放着日常生活用品。在较小的左侧木板上画着这件作品的资助人,他跪在地上,正在通过一扇门观看天使传报的场景。在右侧的木板上,圣约瑟正在一间工作室里制作捕鼠器。《莫洛德祭坛画》融合了国际哥特风格对细节的关注与三维立体空间的即视感:三块木板中的每一块都有自己的单点透视系统。这是荷兰最有名的文艺复兴作品之一。

《莫洛德祭坛画》中的众多物品有什么象征意义?
《莫洛德祭坛画》中有很多与“天使报喜”相关的宗教象征符号。玛利亚身边的桌上有三朵插在花瓶里的百合花,代表了玛利亚的纯洁,也暗示三位一体。百合花旁边有一支蜡烛。蜡烛的火焰刚刚熄灭,烛芯还冒着一缕细细的青烟,这是基督化身为人的象征。画面左上角画着手拿木制十字架的婴儿耶稣;一束光透过未破损的紧闭的窗户照进房间,代表着玛利亚仍是处女,而婴儿耶稣正乘着这束光飞来。房间后方有一个黄铜面盆和一块毛巾,象征着耶稣基督将洗清世界上的所有罪恶。在右侧的木板上画着玛利亚的丈夫圣约瑟,他正在制作捕鼠器,尽管可能听上去很奇怪,但是他的动作象征着圣约瑟是一位居家男人,将成为玛利亚和耶稣基督的保护者。

扬·凡·艾克是谁?
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441年去世)是15世纪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在勃艮第工作,最有名的作品是大型现实主义作品《根特祭坛画》(Ghent Altarpiece),该作品极其重视细节的呈现。扬·凡·艾克出生于艺术世家,曾与哥哥胡伯特(Hubert)一起作画。凡·艾克兄弟很可能共同制作了《根特祭坛画》。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Philip the Good)是他们的主要资助人之一。凡·艾克的其他重要作品还包括《戴头巾的男人像》(Portrait of a Man in a Turban,1433,可能是自画像)以及《阿尔诺芬尼夫妇像》(Arnolfini Portrait,1434)。

扬·凡·艾克如何在作品中呈现出不可思议的细节?
扬·凡·艾克的作品以其惊人的细节和现实主义著称。和其他北欧艺术家一样,凡·艾克使用油彩颜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干透,所以艺术家们就可以缓慢地作画、混合颜料。北方艺术家(如凡·艾克)会给画面涂上很多层薄薄的油彩颜料。与意大利使用的蛋彩颜料不同,油彩颜料的颜色更鲜艳饱满。专为绘制细节而制作的画笔也很重要——有些画笔细到只有一根毛!扬·凡·艾克是首位大量使用视觉技术的文艺复兴艺术家,利用凸面镜和镜片等仪器来画出高水平的细节。

为什么艺术史学家对《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感到十分困惑?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扬·凡·艾克的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完成于1434年,是一幅令人着迷的神秘作品,疑点重重。这幅画描绘了一对衣着光鲜的夫妇,很可能是名为乔瓦尼·阿尔诺芬尼(Giovanni Arnolfini)的商人与妻子乔瓦娜·塞纳米(Giovanna Cenami),四周的物品都体现出他们生活十分富裕。不过,新的研究发现,这两人直到肖像绘制完成十年之后才结婚,所以这幅作品显得更加神秘莫测。也许这对夫妇属于阿尔诺芬尼家族的另一支?和《莫洛德祭坛画》一样,这幅画中包含了很多象征性的物品,其中有些是宗教性的,有些则是非宗教的。例如,画面前景中的狗象征着爱与忠诚,房间后方的水晶祷告珠象征着这对夫妇的虔诚。关于这幅画中的女人是否怀孕存在很多争议,她把手放在了腹部上方,但是,也许这对夫妇只是想要一个孩子?画面中最奇特的地方,是两人身后墙面上的镜子,镜子上方写着一行字“扬·凡·艾克在这里。”镜中反射出这对夫妇的背影和一个人的脸,他是凡·艾克本人吗?艺术史学家无法确认这一点。尽管这幅画充满了谜团,但无疑是一幅细节精致的大师之作,成为我们窥探另一个世界的窗口。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
什么是文艺复兴盛期?
文艺复兴盛期(High Renaissance)是指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这段活跃着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在内的艺术大师,以及时间上略晚的北部意大利艺术家提香、柯罗乔(Correggio)和乔尔乔内等的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文艺复兴盛期是艺术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当然也是意大利艺术最著名的一段时间。文艺复兴盛期不仅是意大利一国的现象,北欧地区也出现了很多大师,包括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和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等。除艺术之外,文艺复兴盛期还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伽利略(Galileo)和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也带来了重大变革。文艺复兴盛期是欧洲历史上一段科技、认知和艺术成就集中出现的重要且独特的时期。

“大师”都有谁?
“大师”(Great Masters)一词用于形容极受尊敬的艺术家,后被用来界定某些特定的文艺复兴和16世纪时期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提香等艺术家都被称为“大师”,有时又称“老大师”(Old Masters),以便和近代的伟大艺术家区分开来。到了文艺复兴末期,艺术大师们逐渐被视为名人,而不是普通手工劳动者。

“大师”这个词本身来源于文艺复兴期间培训年轻艺术家的师父—学徒系统。该系统中,年轻的学生(最小的仅5岁)被送到工作室成为学徒,在一位艺术家师父的指导下工作和训练,而不是在艺术学校学习(当时还没有艺术学校)。师父通常给学徒提供食宿,以交换学徒的劳动,如打扫工作室、准备材料等,直到最后可以代替师父在委托创作的作品上绘画。著名艺术家的很多作品都是由一个工作室的若干艺术家(包括年轻的学徒)共同完成的。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谁?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是史上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是一位托斯卡纳公证官的私生子,后在佛罗伦萨的艺术家师父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occhio)工作室接受训练。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一位天才,在他的有生之年就已经以才智和怪癖而出名。他为肉眼可见的世界而着迷,花费大量的时间画出他看到的事物。对他而言,绘画就像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达·芬奇有几千幅素描保存至今——他画过人脸、水流的漩涡、打架的鸟、解剖后的尸体、人体骨骼、自然风景、玩具设计……还有更多其他的内容。他撰写了大量艺术和科学理论,确立了面部形态的几个种类,解释了空间透视法的技巧,还分析了太阳的运转。意大利政府雇用达·芬奇设计武器和战争机器,包括所谓的“攻城机”,这些武器的设计草图都绘制在了他的笔记本上。尽管他有大量的文章和草图,但是达·芬奇从未发表过任何作品,而且他的所有笔记都是反向书写的——只有把他的笔记对着镜子才能读懂。这有可能是因为他被教堂宣布为异教徒,所以十分多疑,不过也许只是因为他非常注重隐私。

很明显,达·芬奇不仅是一位画家,而且是一位真正的“文艺复兴式人物”。他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作品。不过,达·芬奇的很多作品都因时间太久远而遭到了严重损坏。

什么是《维特鲁威人》?
《维特鲁威人》(The Vitruvian Man)是一幅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素描画,展现了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在《论建筑》中所描述的视觉概念。作为一位建筑师,维特鲁威关注和谐、对称与均衡,而文艺复兴时期追求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包括达·芬奇在内)也都高度重视这几个特质。维特鲁威在书中解释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在人体比例的指导下,可以设计建造出自成一体的至美建筑。

不过,维特鲁威并未提供任何插图说明,所以很多的艺术家都曾试图在视觉上阐释这一概念,而达·芬奇的素描便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版本。图中,一个理想化的男人直立在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之中。人物双臂展开,呈两种姿态,其中一双手臂伸至圆形与正方形的两个交点处,而另一双手臂则水平伸直,指尖碰到正方形的两条纵边。图中人物也有两双腿,一双腿呈直立状,另一双腿向两侧伸开,与手臂对应。这幅素描体现了列奥纳多·达·芬奇在数学领域的独创性,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几何平衡的偏好。


《维特鲁威人》

为什么《蒙娜丽莎》是一件如此伟大的艺术作品?
从背包到冰箱贴,无论何处都能见到她的脸。她偶尔还会长出两撇八字胡,或者戴上一副眼镜,头部甚至曾被巴特·辛普森的脑袋代替!毫无疑问的是,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挤在巴黎卢浮宫的原作前,想要一睹她的真容。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什么让《蒙娜丽莎》成为一幅不朽的名画,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认出她?《蒙娜丽莎》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在1503—1507年间绘制完成的。画作本身尺寸不大,只有77厘米×53厘米,材质为布面油画。它曾遭到盗窃,虽然后被归还,但有一部分可能被切掉了。作品描绘的是一位佛罗伦萨的贵妇,很可能名为丽莎·盖拉尔迪尼(Lisa Gherardini),肖像的背景则充满神秘气息。

请花一些时间欣赏这幅作品。丽莎神情冷静地望向画框之外,双臂优美地叠在一起。她在思考什么?她高兴吗?神态自若吗?害羞吗?她的嘴角一侧轻轻上扬,好像在微笑,双眼似乎正在向右侧看去。她是在故作忸怩吗?

列奥纳多·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的嘴角和眼角使用了“晕染法”(sfumato,意大利语原意为“烟熏的”),造成了画中人物个性和情绪都模棱两可的效果。正是因为这种画法,观者每次观看画作时,丽莎的情绪好像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会感觉到她在开玩笑。晕染法也加强了肖像的写实感,让蒙娜丽莎栩栩如生。

欣赏《蒙娜丽莎》是我们能够最近距离接触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位天赋奇才的时刻。在历史上的某一时间,他与这位女人同处一室,相距仅几英尺,正在挥笔绘制她的肖像。这幅画是一件不朽的大师名作,体现出达·芬奇无与伦比的绘画技艺。


《蒙娜丽莎》

为什么说《最后的晚餐》具有革命性意义?
《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于1495—1498年间完成,位于米兰的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大厅内。有些人认为它是列奥纳多·达·芬奇最伟大的作品(对不住了,《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一幅湿壁画,也就是说,是在刚刷好灰泥的墙面上绘制而成的,画面描绘的是圣经中耶稣基督在受难前夜将面包分给追随者的场景。这幅作品因多种原因而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其中一个是画面的自然主义风格。达·芬奇选择了呈现基督宣布将有一人背叛他的时刻,而和耶稣一同围坐在长桌周围的使徒们都十分震惊,圣约翰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听到后立刻昏倒;圣彼得十分愤怒,拔出了他的刀(预示着圣经故事中犹大背叛基督后,他会使用这件武器)。这是艺术史上首次将犹大与耶稣画在餐桌同侧,画中的犹大身体后倾,向观者暴露出了他的罪行。

和其他文艺复兴艺术作品一样,画中也清晰地呈现了故事情节。使徒们被分为四组,每组三人,在餐桌的同侧坐成一排。餐桌后方有三扇窗户,两侧各有三个黑暗的壁龛,而数字三与神圣的三位一体有关。尽管背叛的消息令人震惊,但是整幅画面显得十分平静而严肃。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对其他绘制同样场景的艺术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丁托列托、汉斯·荷尔拜因和鲁本斯。

米开朗琪罗是谁?
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Michelangelo Bounarroti,1475—1564)是文艺复兴盛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师,擅长创作绘画、雕塑和建筑。他的职业生涯很长,而且十分成功,活跃了接近70年的时间。米开朗琪罗比达·芬奇小20岁,生前备受尊敬,但也是出了名的脾气暴躁、难以相处。米开朗琪罗是艺术史上最早出名的几位艺术家之一,有两部传记就是专门写他的,而且地位显赫的资助人也争先恐后地请他创作,其中就包括洛伦佐·美第奇和教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和一些令人敬畏的雕塑,例如《哀悼基督》(Pietà,24岁时创作)和《大卫》。他还设计了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不过,在建造完成前他就去世了。

如何识别米开朗琪罗的作品?
米开朗琪罗的绘画和雕塑作品风格独特,强调人体、尤其是男性身体的理想主义形态,他的《大卫》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例子。《大卫》身材高大,雕像高达5米,是从一块5米半高的白色大理石中雕刻出来的。雕像所表现的大卫正值盛年,体格健壮,身体全裸,正在活动肌肉,准备与敌人歌利亚一决高下。他的手和脚都偏大,而且非常写实,从远处就能看清手部的血管和筋骨。大卫一侧膝盖轻微弯曲,胯部向另一侧倾斜,呈经典的“对立平衡”姿势,显得更真实、栩栩如生。米开朗琪罗的很多其他作品,也突出表现了完美的人体,都是身材高大、肩膀宽阔、有明显的肌肉,而且面部表情严肃。

什么是西斯廷教堂?
在1508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米开朗琪罗承认他不喜欢绘画,而且很不愿给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画天顶画。但是,他所画的西斯廷教堂的天顶却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天顶之一。教堂位于罗马教皇的正式居所——梵蒂冈,以教皇西斯笃四世(Sixtus IV)命名,特意按所罗门圣殿的规模设计,建于1475—1481年间。教堂内部墙壁上布满了基督教主题的壁画。教皇尤利乌斯二世(Julius II)亲自点名要求米开朗琪罗来绘制教堂的天顶。据传言,艺术家在不情愿地同意之后,把自己在教堂里关了四年,不允许任何人进来。但是这部分故事估计是编造的,因为米开朗琪罗肯定需要工作室的学徒们帮忙,才能在四年内完成这个项目。

不过,西斯廷教堂墙面的壁画不是米开朗琪罗绘制的,而是桑德罗·波提切利和米开朗琪罗曾经的师父多米尼科·基尔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等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壁画描绘了圣经中的故事和场景,包括摩西的故事和基督的一生。在天顶画中,米开朗琪罗绘制了很多《旧约》中的场景,包括“大卫与歌利亚”“创造亚当”“逐出乐园”和“朱迪斯与赫罗弗尼斯”(Judith and Holofernes)等。西斯廷教堂里画着几百位不同姿态的人物、各式各样的不同场景、植物、自然风景和立体的建筑元素,很容易显得繁复冗余。但是米开朗琪罗让整个13米x 39米的空间变得优美、平静、令人心生敬畏。

什么是《创造亚当》?
《创造亚当》(The Creation of Adam)是米开朗琪罗最著名的湿壁画,绘制于西斯廷教堂的天顶上。全裸的亚当斜倚在一片寸草不生的地面上,圣父上帝由一群天使和小天使环绕着,从天而降。上帝的头发长而灰白,长须被风吹得向后飞舞,一块红色的斗篷围绕着他与周围的一群人物。上帝向前伸出一只手,食指指向亚当,赋予他生命之光。亚当向上帝的方向微微抬起身子,但是他手腕无力,头垂向一侧,尚未完全获得生命的活力。他们指尖相距仅几厘米,给画面增加了戏剧性的张力。这是整个艺术史上最经典的画面之一。米开朗琪罗巧妙地呈现了上帝给亚当赋予生命之前的那一刻,使得《创造亚当》成为一幅精美而有力、在沉稳之中暗藏能量的作品。


《创造亚当》

拉斐尔是谁?
拉斐尔(Raphael,1438—1520)比达·芬奇小31岁,比米开朗琪罗小8岁,不过,十分敬仰这两位前辈的地位与高超技艺的拉斐尔,还是在文艺复兴盛期的万神圣殿中获得了一席之地。米开朗琪罗十分情绪化、难以相处,而拉斐尔却是一位性格和善、风度翩翩、做事井井有条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以温馨、和谐为特点,虽然经常被模仿,但是很少有人(基本没有)能够达到他的水平。

拉斐尔在佩鲁贾学习绘画,毕业后曾在佛罗伦萨发展,获得了成功,随后前往罗马,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装饰梵蒂冈的居所。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梵蒂冈的湿壁画《雅典学院》(The School of Athens,1510—1511)和圣母与圣子主题油画,如《草地上的圣母》(Madonna of the Meadow,画面中也包括了幼小的受洗者约翰)。1512年,他绘制了重要的神话故事场景《加拉泰亚》(Galatea),同年,他还给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画了一幅极富影响力的肖像。布拉曼特(Bramante)去世后,他受邀成为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但是他的大部分设计要么未被采用,要么经过了修改。37岁时,拉斐尔去世,被安葬在了罗马的万神殿。

圣彼得大教堂为什么被毁?他们建造了什么来替代它?
最早的圣彼得大教堂建于公元4世纪,即罗马君士坦丁大帝执政期间,以圣彼得的坟墓为原址,现称“旧圣彼得大教堂”。这是一座巴西利卡式教堂,正殿较长,两侧有两道平行的走廊,还有一个前殿和一个后殿。建成近一千年之后的1506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这座状况日益恶化的建筑拆除,这一决定震惊了整个罗马,当时的情况就好比现在决定要拆除白宫一样!

多纳托·布拉曼特被聘来设计新的圣彼得大教堂。他最著名的设计是坦比哀多小教堂,于是,他想用相同的概念来设计圣彼得大教堂:一座基于四面等距的圆形和正方形的中央式教堂。然而,布拉曼特的设计并未实现,他和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都不幸去世了。后来,拉斐尔等其他著名艺术家对布拉曼特的设计进行了一番调整。1546年,米开朗琪罗成为该建筑的主设计师,修改了布拉曼特的设计,并增加了一座穹顶。后来,教堂终于建好了,但是直到米开朗琪罗去世后穹顶才最终完成。17世纪初,教堂又被重新设计了一遍。现在的新圣彼得大教堂看上去和未拆毁前的最初设计有点像,但是教堂的外部和旁边著名的广场都属于巴洛克早期风格。

为什么说坦比哀多小教堂是文艺复兴盛期建筑的典例?
坦比哀多(Tempietto)是一座小型圆形教堂,正式名称是罗马的蒙托里奥圣彼得教堂(Church of San Pietro in Montorio),1502年前后由乌尔比诺著名设计师多纳托·布拉曼特设计建造,之后他还受邀设计了圣彼得大教堂。坦比哀多在意大利语中是“小神庙”的意思,其建筑风格容易令人想起古代的非基督教神庙。据说,该教堂建于圣彼得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原址,教堂内藏有与这位使徒有关的遗物。布拉曼特的设计非常符合文艺复兴时期(尤其是意大利)流行的古典美学。建筑结构符合数学计算得出的比例,风格统一,整座建筑几乎像是一尊雕塑。简单的外部结构与古典立柱、穹顶和半球形檐,还为罗马城内众多其他建筑提供了灵感。坦比哀多教堂规模虽小,却是意义十分重大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建筑。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
威尼斯文艺复兴有哪些特点?
文艺复兴期间,威尼斯共和国是意大利境内最强大的城邦。由于地理上和文化上都与更靠南的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城市有一定距离,所以这里的艺术更多受到了北欧和东方的影响,包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前身为拜占庭帝国)的伊斯兰和波斯风格。威尼斯的气候也与意大利其他城市不同,城内的大部分地区为水域(威尼斯其实是一系列由水道联结的岛屿),空气过于潮湿,不适宜绘制湿壁画,所以威尼斯画家更喜欢使用油彩颜料,因而画面色彩十分鲜艳,包括深红、蓝色和来自东方的金色。威尼斯艺术家也继续制作了不少复杂精美的拜占庭风格镶嵌画,其城市建筑使用的拱结构和圆顶也更像东方、而不是意大利其他地区的风格。

贝利尼兄弟是谁?
贞提尔与乔凡尼·贝利尼来自一个地位颇高的艺术世家,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威尼斯艺术家。另一位著名威尼斯画家安德烈亚·曼特尼亚(Andrea Mantegna)是他们的姐夫。贞提尔·贝利尼(Gentile Bellini,约1430—1507)接受了很多威尼斯城内位高权重人士的定制任务,例如为总督府(Doge's Palace)设计装饰,但是他的大部分作品后来都遗失了。其中一幅得以幸存的作品是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肖像,这是他在君士坦丁堡当宫廷画师时的作品。他在那里的作品,表明了两座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

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约1430—1517)比他的哥哥更有名一些,有些学者认为,他是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乔凡尼擅长利用颜色、空间和形状,并且完成了重要的大型基督教主题作品。1478年,他为圣吉欧贝医院(Hospital of San Giobbe)的教堂绘制了《圣母与圣子登上宝座,以及圣方济、施洗者约翰、圣约伯、圣道明、圣塞巴斯蒂安和图卢兹的圣路易斯》(Virgin and Child Enthroned with Saints Francis,John the Baptist,Job,Dominic,Sebastian,and Louis of Toulouse)。在这幅作品中,乔凡尼·贝利尼熟练地绘制出了立体空间的效果,圣母子坐在宝座上,位于装饰着拜占庭风格绘画和拼贴画的拱状后殿之内。毫无疑问,他是应用透视法技巧(如透视缩小)的大师,创造了一个逼真、色彩饱满丰富的建筑空间,而且和北欧的大师们一样注重细节。作品中的金色、红色和蓝色,还有华丽的装饰以及光的运用,反映出威尼斯文艺复兴的美学倾向。

乔尔乔内是谁?
我们对威尼斯画家乔尔乔内(Giorgione)知之甚少。他于1478年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卡斯特尔夫朗科,是乔凡尼·贝利尼的学生,1510年因鼠疫而去世。他是一位标新立异的画家,开启了威尼斯的文艺复兴盛期。他的作品重视对风景的描绘,当时在威尼斯十分流行,而且他广泛使用象征符号,给风景和肖像画赋予了意义。根据瓦萨里的书,乔尔乔内受到了列奥纳多·达·芬奇常用的晕染法的启发,并且倾向于直接在画布上绘画,不会事先在纸上画草稿。将某幅画归功于乔尔乔内是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情,学者们目前只确认了五幅出自他之手的画作。他最著名的现存作品是《暴风雨》(The Tempest),一幅背景是电闪雷鸣的天空、近景为树林的风景画。画中,一位正在给孩子喂奶的妇女坐在树下避雨,一名身着红色外套的士兵在远处看着她。这幅神秘的画作令众多学者和观众为之着迷,人们仍在思索它的含义。


《暴风雨》

提香是谁?
提香(Titian)是提齐安诺·维伽略(Tiziano Veccellio)的昵称,他最早是乔尔乔内的助手,之后成为了威尼斯共和国的正式画师。可以说,提香继续完成了乔尔乔内因早逝而未竟的事业,绘制了一系列绘画,不过,有些人认为,这些画实际是乔尔乔内的作品。长寿的提香生前就已经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艺术家,连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都对他赞赏有加,想让提香只为他绘制画像。提香是一位油彩画家,他以研磨细腻的颜料和画布表面的多层油彩而闻名。也正是因为如此,提香画作明亮鲜艳的色彩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什么是《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1538年,提香为乌尔比诺公爵吉多贝多·德拉·罗沃里(Guidobaldo della Rovere)绘制了《乌尔比诺的维纳斯》(Venus of Urbino)。这幅作品毫无顾忌地体现了情欲,画中一位裸体女人斜倚在铺着凌乱白色床单的深红色沙发上,红色长发顺着脖颈倾泻而下,一只手放在私处,半遮半掩。她从画框内戏谑地看向观众,一直小狗蜷缩在她的脚边。画面背景中,两个女人正在翻箱倒柜,挑选衣服。毫无疑问,提香创造了一位女神。艺术史上对女性裸体的表现历史悠久,这幅充满挑逗性的油画作为其中一部分,甚至影响了几百年之后的艺术家。如果没有《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就不会有马奈(Manet)同样大胆的《奥林匹亚》(1863)。


《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委罗内塞遇到了什么麻烦?
委罗内塞(Veronese,1528—1588)是保罗·卡利亚里(Paolo Caliari)的昵称,他是一位维罗纳的画家,16世纪下半叶来到威尼斯发展。他的很多作品都赞美了城中装饰华丽的建筑和贵族们的富裕生活,而一幅看上去十分无害的作品《利未家的宴会》(Feast in the House of Levi)却将他送上了天主教的宗教法庭。这幅大型油画原名《最后的晚餐》,高5.5米,长12.5米,画中的基督坐在一间富丽堂皇的大厅的正中,与一群欢闹的人一起用餐,其中包括几个酒鬼,一个鼻子正在淌血的人,还有猫、狗、鹦鹉、侏儒和日耳曼人——全是宗教法庭认为不能出现在这样一幅神圣场景中的角色。1573年,委罗内塞被传讯到宗教法庭上接受审问,“在我主最后的晚餐上出现小丑、酒鬼、日耳曼人、侏儒和其他类似的粗俗角色,你认为合适吗?”。对之前的问题还回答了几句讽刺挖苦之语的委罗内塞这时只能答道:“不合适,大人。”宗教法庭要求他在三个月之内“修好”这幅画,否则要接受更严厉的处罚。但是,委罗内塞只修改了画名,其他的什么都没做。名称不再是《最后的晚餐》,宗教法庭也就只得作罢了。

16世纪的欧洲艺术与建筑
意大利
什么是样式主义?
16世纪初,很多成功的艺术家延续了文艺复兴期间流行的古典美学,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做了。总体来说,文艺复兴艺术家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呈现出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堪称完美的人物,艺术作品平衡、对称,形状符合比例。因此,当人们看到布伦齐诺(Bronzino)的《维纳斯和丘比特的寓言》(Allegory with Venus and Cupid)这样的画作时,可能会感到十分震惊。在这幅令人不安的情色绘画中,维纳斯亲吻着她的儿子丘比特。画中的人物身体被拉长、扭曲,他们看上去毫无重量,四肢与身体呈诡异的角度,颜色也不太对。丘比特扭曲的身体后侧,一个女人正抓着自己的头发喊叫,右边的小天使手中拿着花朵,姿势却像拿着武器一样,准备投掷出去,他的脚边放着丑陋的戏剧面具。

尽管《维纳斯和丘比特的寓言》引起一片哗然,但是它绝不是唯一一幅16世纪初的自然主义反常绘画。其他艺术家如蓬托尔莫(Pontormo)、帕尔米贾尼诺(Parmigianino)和本韦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都支持意大利的“样式主义”(Mannerism)风格。虽然样式主义的定义备受争议,但基本上它是对文艺复兴盛期精致典雅风格的另类思想反叛,主要特点是拉长的人物形态、不稳定的姿势和性暗示。样式主义艺术很受宫廷(而不是宗教)资助人的欢迎。尽管这种风格始于意大利,但在北欧也风靡一时。


《维纳斯和丘比特的寓言》

布伦齐诺是谁?
布伦齐诺(Bronzino)是佛罗伦萨艺术家阿尼奥洛·迪·科西莫(Agnolo di Cosimo,1503—1572)的昵称。他是样式主义画家蓬托尔莫的学生。美第奇家族是布伦齐诺最重要的资助人,他为该家族完成了很多作品,包括祭坛画和湿壁画。如今,他的作品中数肖像画最有名,尤其是创作于16世纪30年代的《年轻男人的画像》(Portrait of a Young Man),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画中人物身份不明,但是很可能是与布伦齐诺在同一个文学圈子中的朋友(布伦齐诺也会写诗)。布伦齐诺的模特谨慎地把一根手指夹在一本书的书页之间,引起了观者对书的内容的好奇心。衣着华美的年轻人看上去沉着镇定,姿势优雅,散发着自信,但是一双略微斜视的眼睛出卖了他。他仿佛充分意识到了自己的浮夸气质,而他的脸也如同一张面具,和华丽的桌子侧面雕刻着的面孔异曲同工。这就是布伦齐诺的独特技艺——这位艺术家能够让他的模特故意装模作样,并让观者看出来他的虚假,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只能看到书的封面,但是却看不到它的内容。

索弗尼斯瓦·安古索拉是谁?
这个时期,欧洲的大部分职业艺术家的确都是男人,女人很难被资助人和以男性为主导的行业协会接受。不过,当时也有一些女艺术家,而其中的职业女画师都通常来自艺术世家,例如卡特琳娜·凡·黑姆森(Caterina van Hemessen)和巴洛克画家阿尔特弥西亚·津迪勒奇(Artemisia Gentileschi)。克雷莫纳画家索弗尼斯瓦·安古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约1532—1625)则不同,她出生于贵族家庭,是七位儿女中的长女,她的父亲热衷于古典主义,经常给所有儿女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看出了索弗尼斯瓦的绘画天赋后,父亲送她去跟一位备受尊敬的当地画师贝尔纳迪诺·坎皮(Bernardino Campi)学习绘画。她的肖像作品逐渐给她带来了声望,包括几幅动人的自画像和圣母玛利亚的画像。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Philip II)邀请她来担任他第三任妻子伊莎贝尔·德·瓦卢瓦(Isabel de Valois)的侍女,正如瓦萨里在书中提到的,这是一项极大的荣誉。在皇宫里,她为皇后画像,并在自画像中尝试使用镜子。1552年,她给自己画了一幅微型画像,画中的她手拿一块大徽章,她的名字围绕着徽章的边缘排列,徽章中央用交织的字母写着她妹妹的名字。当时,微型画像是纪念朋友和所爱之人的一种流行方式,这枚画像现藏于波士顿美术馆。

詹博洛尼亚是谁?

《强夺萨宾妇女》

詹博洛尼亚(Giambologna,1529—1608)是一位极其成功的样式主义晚期雕塑家,他有很多名字,比如让·德·博洛尼(Jean de Boulogne)和乔凡尼·达·博洛尼亚(Giovanni da Bologna)。尽管出生于北欧的佛兰德斯,但是他后来到了佛罗伦萨,得到美第奇家族以及其他住在那里的佛兰德斯家族的赏识和支持。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大理石或青铜雕塑,作品常常表现充满活力、正在进行夸张的身体活动的人物,以及优雅、身材颀长的女性形象。他是创作姿势复杂的多人物雕像的大师,《强夺萨宾妇女》(Rape of the Sabine)和《海神喷泉》(Fountain of Neptune)是他的典型作品,而他最著名的雕塑应该是《墨丘利》(Mercury,约1565),这位艺术家让罗马神话中众神的使者(即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优雅而平衡地站在风神吹起的一阵风之上。长着翅膀的墨丘利将一只手伸向天空,长长的食指垂直指向上方,一条腿向后弯曲,姿势如同一名舞者。这尊雕塑是科西莫·德·美第奇赠送给神圣罗马帝国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的礼物。

15—16世纪期间有女性职业艺术家吗?

有!文艺复兴及之后,在意大利和北欧都出现了很多备受尊崇的女性艺术家,已知的就有大约30位之多,下面仅列出了其中少数几位:

普罗佩西亚·德·罗西(Properzia de Rossi,1490—1530)——博洛尼亚微型画画家、雕塑家,受到马尔坎托尼奥·雷蒙迪(Marcantonio Raimondi)的训练。

乐维娜·提尔林克(Levina Teerlinc,约1510—1576)——微型画画家,曾为英格兰皇室的爱德华四世、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服务;受到高度赞誉,但是她的作品无一幸存。

卡特琳娜·凡·黑姆森(Caterina van Hemessen,约1527—1566)——肖像画和宗教画画家;为荷兰摄政王玛丽服务,随后成为西班牙宫廷画师。

索弗尼斯瓦·安古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1531—1626)——克雷莫纳画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宫廷画师;妹妹露西亚也是技艺纯熟的艺术家。

戴安娜·斯考特里·吉兹(Diana Scultori Ghisi,1547—1612)——雕刻师,又称戴安娜·曼托瓦娜(Mantovana)或戴安娜·曼图亚娜(Mantuana),是第一位被允许以她自己的名义印刷和销售作品的女性艺术家。

拉维妮娅·丰塔纳(Lavinia Fontana,1552—1614)——11个孩子的母亲,教皇克莱门特七世向她订制了画作《殉道者司提反》(The Martyrdom of St.Stephen)。

玛丽塔·罗布思提(Marietta Robusti,约1560—1590)——著名威尼斯画家丁托列托的女儿,被昵称为小丁托列塔(La Tintoretta)。

菲德·加里奇亚(Fede Galizia,1578—1630)——意大利画家,以早期优雅的静物绘画而知名。

什么是圆厅别墅?
圆厅别墅(Villa Rotunda)是建筑师帕拉第奥(Palladio)于16世纪60年代设计的一处住宅。帕拉第奥是《建筑四书》(Four Books on Architecture)的作者,其灵感主要来源于罗马神庙的形状。他的兴趣在于建筑理论、理想比例和古典柱式。圆厅别墅的形状与罗马的万神殿相似,四面完全对称,正方形的每个边上都有一个突出的柱廊,建筑顶部有一个半球形的圆顶。帕拉第奥的设计影响了之后几个世纪的建筑师,在英国和美国尤其具有影响力。

北欧
宗教改革对16世纪及之后的艺术有什么影响?
宗教改革对整个欧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永久地改变了天主教会的政治力量,并且促使欧洲国家根据不同的宗教信仰组成了新的联盟。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这一年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Ninety-Five Theses),抗议天主教会,尤其反对教会销售赎罪券,并且质疑教皇的权威,甚至把教皇在圣彼得大教堂计划上的巨额花销也作为抗议的论据。随后,马丁·路德被教皇逐出教会,但是那些与他感同身受的人们发誓要断绝与教会的关系,结果导致了延续数十年的暴力斗争。与天主教会断绝关系的基督徒称为“新教徒”(Protestant,英文字面意为“抗议者”)。

16世纪的欧洲国家按支持天主教或新教分裂成了两部分。天主教国家包括: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佛兰德斯和比利时。新教国家包括:英格兰、瑞士、德国和荷兰北部。

新教艺术家和资助人看待艺术的态度与天主教不同。新教国家不太需要宗教题材的作品,大部分资助人都是富有的个人,喜欢肖像画、道德谚语故事、静物画,后来还有风景画。为了回应宗教改革,天主教会启动了反宗教改革运动,意图复兴天主教信仰。天主教资助人订制了很多基督教艺术作品,均强调对三位一体和圣母玛利亚的敬畏,而且限制了对裸体和异教主题的描绘。

汉斯·荷尔拜因是谁?
小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约1497—1543)是重要的德国画家,他后来成为了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宫廷画师。荷尔拜因是一位技艺纯熟的现实主义画家,非常擅长表现纹理和细节。他的作品包括宗教绘画、版画甚至彩色玻璃窗的设计,但是他最擅长的是肖像画,其中1540年为亨利八世绘制的肖像尤其有名。画中的国王体型庞大,身穿他最好的一套衣服,身后是暗色的背景。国王身穿黄色的蓬蓬袖衬衫,外套镶嵌着华丽的花边,佩戴着精美的珠宝,头上戴着一顶插有羽毛的帽子,以庆祝他与第四任妻子克里夫斯的安妮(Anne of Cleves)的婚礼。荷尔拜因表现了布料的丰富纹理,并着重体现出国王粗壮的腰身和充满力量的体格。国王邀请一位日耳曼画家来到宫廷而不是一位意大利艺术家的决定,体现了宗教改革之后的英格兰和意大利之间的紧张气氛。

谁是希罗尼穆斯·博斯?
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ous Bosch,1450—1516)是一位成功的荷兰画家,他主要绘制复杂的大尺幅基督教主题作品,这些作品至今仍令学者和观众感到困惑。他的作品充满想象力、技艺高超,其中一个例子是一幅三联画《人间乐园》(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左侧画着伊甸园,中间是人间生活,右侧是地狱。在这幅三联画的背面,博斯绘制了创造地球的场景,至少学者们是这么认为的。《人间乐园》充满了超现实的景象,比如巨大的粉色球形喷泉、一把锋利的刀与一对人的耳朵、在透明的球体里面欢跳的人物,还有地狱里吞噬灵魂的怪物。部分学者认为,某些特定的形象是炼金术(将不同的金属变成金子的科学与哲学传统)的隐喻。人们普遍认为,这幅画是对人类行为的批判,暗示罪恶将在地狱中受到惩罚。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的《荷兰谚语》(Netherlandish Proverbs,1559),又名《颠三倒四的世界》(The Topsy Turvy World),也表现了人类的愚蠢。


《人间乐园》

什么是伊森海姆祭坛画?
《伊森海姆祭坛画》(Isenheim Altarpiece,约1510—1515)是一幅高度写实的祭坛画作品,作者是德国画家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Matthias Grünewald),他是美因茨大主教的宫廷画家。作品两翼的外部也有绘画,打开后就可以看到内部的复杂画面。背面画的是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细节令人毛骨悚然,暗色的背景上突出了耶稣所承受的苦难,他的手指弯曲折断,瘦弱的身体坠在十字架上。内部的画面覆盖了几块木板,其中有《天使报喜》《圣母子与天使》和《复活》。这些画作颜色鲜艳,充满希望和愉悦,没有任何痛苦。打开两侧木板的动作象征着基督牺牲换来的救赎。《伊森海姆祭坛画》情感浓烈,是基督教传统中艺术具有功用的有力例证。

版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这种技术最早出现在公元5世纪的中国,到了16世纪,印刷技术(如木刻)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版画技术最初用于在织物上印制图案,后来被应用到了纸上。包括雕刻和蚀刻在内的凹版印刷术于15世纪在德国出现,由金匠和珠宝匠的技术发展而来。版画技术使艺术家可以为一段文字或一幅图像制作多张复制品,16世纪时,大规模的版画制作开始出现,永久地改变了艺术图像与文字的消费方式。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是谁?
德国的艺术大师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以完美无瑕、注重细节的素描、油画和版画而著称。他给艺术家写了一本提建议的书,名为《人体比例四书》(Four Books of Human Proportion)。据说,他拥有科学的头脑,而且充满自信。和列奥纳多·达·芬奇一样,丢勒也对观察可见世界感兴趣。他曾受过金匠的训练,这很可能使他获得了成为版画家所需的技艺和经验,最终,版画为他提供了展示他制作线条的高超水平的方式。

丢勒从小就显露出了天分。13岁时,他完成了一幅自画像,并在上面写道:“1484年,当我还是个孩子时,照着镜子画了这幅自画像。”丢勒后期的自画像突出了他飘逸长发的华丽质感,而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野兔》(A Hare,1502),巧妙地用水彩描绘出了野兔皮毛的光泽。

丢勒的木版画、雕刻版画和蚀刻版画,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版画从装饰艺术向美术的升级。他最有名的两幅版画作品是《启示录四骑士》(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1497—1498)和《忧郁1》(Melancholia I,1514)。


《野兔》

西班牙
什么是埃斯科里亚尔?
埃斯科里亚尔(El Escorial)位于马德里,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修道院宫殿,由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于1563—1584年间筹建。菲利普二世在他的父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退位之后,掌管了西班牙。因此,菲利普二世成为了欧洲最强大的统治者,控制着西班牙、荷兰、米兰、勃艮第、那不勒斯,甚至还包括美洲的一些地区。菲利普二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埃斯科里亚尔是神学院、修女院、巴西里卡式教堂和皇家宫殿的结合。主建筑师胡安·巴乌迪斯塔·德·托雷多(Juan Bautista de Toledo)为了这座建筑倾其一生,他去世后,胡安·德·埃雷拉(Juan de Herrera)接替,最终完成了该项目。建筑的设计汲取了意大利古典主义风格,但是十分严肃,令人心生敬畏,反映出西班牙皇室的强大权威。

为什么埃尔·格列柯的绘画看上去很现代?
对某些人,埃尔·格列柯(El Greco)的绘画看上去与19世纪的印象主义或20世纪的表现主义更相近,不太像近五百年前的16世纪西班牙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笔画随意而松散,人物常常身体拉长,如同鬼魅,画中色彩与样式主义绘画一致。埃尔·格列柯真名为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Domenikos Theotokopoulos),埃尔·格列柯在西班牙语中是“希腊人”的意思。他1541年生于克里特岛,先在意大利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来到西班牙的托莱多,想要成为菲利普二世的宫廷画家。尽管国王并不喜欢埃尔·格列柯,但是他还是找到了很多其他资助人。1586年的画作《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The Burial of Count Orgaz)描绘了死者的灵魂升入天堂的情形,伯爵的灵魂由一位天使陪同,四周围着圣人们和托莱多的著名人士。画中人物脸色如鬼魅般苍白,与牧师身上的亮黄色衣服和天堂中圣母玛利亚的红色长袍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该作品在风格上与蓬托尔莫等意大利样式主义画家的作品有相似之处,而且,的确有些人认为埃尔·格列柯是样式主义画家。


《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

伊斯兰艺术与奥斯曼帝国
什么是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一世于13世纪创建了土耳其人的王国——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他不断拓展疆域,最终赶走了拜占庭统治者,并在1453年占领君士坦丁堡(现称伊斯坦布尔),将其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了15世纪,帝国控制了北非的大部分地区、中东以及地中海。奥斯曼帝国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政治力量之一,直到1922年土耳其成为共和国之后,才寿终正寝。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如何变成清真寺的?
奥斯曼土耳其人击败并取代了拜占庭帝国之后,查士丁尼大帝于公元6世纪建造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转变,象征着征服者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强大权威。大部分拜占庭镶嵌画都被灰泥盖住,包括祭坛在内的一些设置也被去掉了。建筑中还被融入了伊斯兰建筑的元素,比如米哈拉布(指出麦加方向的壁龛)和外部高大的宣礼塔。20世纪,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一座公众博物馆,拜占庭时期的镶嵌画最终被复原。

苏莱曼大帝是谁?
苏莱曼一世[又称苏莱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1494—1566]从1520年开始统治奥斯曼帝国,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受过金匠的训练,是一位伟大的艺术资助人。在他的统治下,陶瓷、书法、手稿插图、金属器、织物和建筑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苏莱曼为皇家绘画协会那喀什坎恩(Naqashkhane)提供了支持,其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奥斯曼帝国的其他艺术家。那喀什坎恩风格的典型范例是苏丹国王签名的设计,称为图格拉(tughra),笔画线条粗而流畅,墨与水彩在纸上构成华丽的草叶纹饰。签名融合了抽象设计与书法,内容是苏丹的名字和“永远的胜者”几个字。


古里埃米尔陵

伟大的锡南是谁?
伟大的锡南(Sinan the Great,约1489—1588)全名为科查·米马尔·锡南·阿迦(Koça Mimar Sinan Aga),他是伊斯兰历史上最著名建筑师,曾设计了300多座建筑,其中包括他的杰作——塞利姆二世清真寺(Mosque of Selim II),又名塞利米耶清真寺(Selimiye Mosque)。塞利姆二世清真寺建于1569—1575年间,位于土耳其的埃迪尔内。锡南设计这座清真寺时已经接近80岁高龄,他的目标是超越之前的拜占庭帝国的伟大建筑,所以他建造的穹顶比圣索菲亚大教堂穹顶的垂直高度还高,而建筑的内部简直是将数学比例与几何图形完美结合的大师之作:一个八边形与圆顶覆盖的方形结合在一起,且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有一个半圆顶。

什么是伊斯兰瓷砖?
伊斯兰艺术中,装饰性瓷砖的历史相当悠久,常被用来装饰墙壁及其他重要建筑的内部及外部表面,例如清真寺和宫殿。16世纪和17世纪是伊斯兰瓷砖的“黄金时代”。瓷片镶嵌画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技法,也就是将玻璃和瓷片拼成装饰性纹样,随后用灰泥抹好接缝部分。另外一种技法称为“干线装饰法”(cuerda seca),最早在倭马亚王朝时期的西班牙开始广泛使用。该方法使用大块彩色瓷砖,而不是每块单独上色的小碎片。位于伊朗伊斯法罕市的伊玛目清真寺(Imam Mosque)就装饰着布满几何和抽象形状精致花纹的瓷砖。

什么是细密画?
细密画(miniature painting)最常见于波斯、奥斯曼和莫卧儿的艺术传统中,是一种小型的纸面绘画,既可以是书籍插图,也可以是夹在画册中的单张绘画[称为莫拉恰(muraqqa)]。细密画通常不裱框,也不会挂在墙上展示,只适合捧在手中观看。细密画需要经过多年的学徒训练才能创作。位于阿富汗的皇家赫拉特学校(Herat School)是最重要的细密画中心之一,主要向学生教授绘画和书法课程。16世纪初,该学校移至伊朗的大不里士。细密画师通常坐在地上创作,一条腿膝盖弯曲支撑画板,画画时先绘制多层颜料(包括金色),然后再将表面磨光。

比扎德是谁?
卡迈勒·阿尔-丁·比扎德(Kamal al-Din Bihzad),是15世纪最著名的波斯手稿插图画家。他于1450年前后出生在现代阿富汗境内的赫拉特市。他是帖木儿(Timurid)和萨非(Safavid)王朝的宫廷画师(帖木儿王朝的统治者是成吉思汗的后人,后来萨非家族接替他们统治伊朗)。比扎德的作品颜色鲜艳、细节生动,使用扭曲变形的透视手法,作品主要为人物画。伊斯兰艺术的人物画在波斯和印度绘画传统中最为常见。

比扎德最有名的细密画之一是《诱惑优素福》([[Seduction of Yusuf]],约1488),描绘了优素福(约瑟)被波提乏(Potiphar)之妻祖莱哈(Zulaykha)勾引的故事。这个故事同时出现在《圣经》和《古兰经》之中,根据故事的波斯版本,祖莱哈引着优素福穿过她宫殿内的七个房间,每走过一间,就锁住身后的门。在最后一个房间里,她开始诱惑优素福,但是,那些门奇迹般地开了锁,于是他成功地逃走了。在这幅画中,画面顶部、底端和页面中间呈Z形的米色方框内写着阿拉伯语的故事原文。祖莱哈的宫殿由装饰精美的彩色隔板组成,并用多角形的楼梯连接起来。这幅几何形的平面绘画让我们产生立体空间的幻觉,是波斯手抄本插图中的杰作。


《诱惑优素福》

非洲艺术
什么是贝宁艺术?
贝宁(又称埃多帝国)是重要的非洲王国,从1440年持续至1897年。王国的首府贝宁城离尼日利亚的伊费古城约有240千米。与伊费一样,贝宁也有历史悠久的纪念性雕塑传统,人们会为死去的奥巴(obas,即国王)建造祭坛。常用的雕塑材料是象牙和青铜,由于使用了这些耐久材料等原因,贝宁比同时期其他非洲文化留下了更多艺术作品。埃多帝国于16世纪达到鼎盛,19世纪末被大英帝国征服。贝宁时期的众多艺术瑰宝,现在都成为大英博物馆和其他西方机构的藏品。

什么是“母后面具挂坠”?
“母后面具挂坠”(Queen Mother pendant mask)很可能代表了国王奧巴西吉(Oba Esigie)的母亲依蒂雅(Idia),奧巴西吉于1504至1550年间统治贝宁。面具长度约25厘米,由象牙雕刻而成,应该是悬挂在胯部的装饰。依蒂雅面部雕刻精美,属于自然主义风格,眼神犀利,发型独特。面具的顶部和底端雕刻着葡萄牙士兵的形象,与象征财富、创造性和海洋的泥鳅互相间隔,贝宁王朝与这些士兵发展了友好的贸易关系。同一根象牙还雕刻出了另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面具挂坠。其中一件面具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另一件则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什么是沙比盐瓶?
沙比盐瓶(Sapi saltcellars)由象牙制成,是葡萄牙人与西非海岸艺术家友好贸易关系的产物,葡萄牙人从西非订制过勺子、叉子、装饰盒、盐瓶等许多奢侈品。当时,盐本身就属于奢侈品,只有富人才能消费得起,所以具有异域风情的雕刻盐瓶更是成了财富的象征。艺术史学家发现,现存的沙比盐瓶中大部分都是三位沙比雕刻工匠制作的。盐瓶的艺术风格受到非洲和葡萄牙文化的影响,且融合了基督教图案、欧洲狩猎场景和贝宁艺术传统中王室的象征。从某个角度上讲,专为出口制造的沙比盐瓶是非洲最早的旅行纪念品。

艺术与禅宗佛教
什么是禅宗庭院?
禅宗(Zen)是流传于日本的主要佛教分支,禅宗教义认为,冥想是脱离俗世烦恼、达成开悟的方法[在中国称为禅宗佛教(Chan Buddhism)]。禅宗庭院让人感到平静,有助于冥想,是佛教传统中的重要元素。位于日本京都的西芳寺(Saihoji temple)的庭院内因布满精心修剪的青苔,有时也被称为“苔寺”。这座寺庙建于公元8世纪,在14世纪的室町时代期间,又根据禅宗哲学设计建造了内部的庭院。僧侣们在铺满苔藓的下层庭院中冥想打坐,上层庭院则放满岩石,制造出一片山脉的效果。有些禅宗庭院则只重视石块的排放方式,比如日本龙安寺(Ryoanji Temple)的岩石庭院。

什么是风水?

风水是道教的信仰系统,核心概念是无形的能量流动(“龙脉”或“气”)会影响人类的生活。重视风水的建筑师在设计一座建筑时,会考虑这种能量,而人也有能力通过改变地貌和建设运河等方式影响“气”。如今,尤其是在中国国内,人们仍会请风水先生来给建筑师的设计提出建议。

什么是果园厂?
明朝(1368—1644)的“果园厂”是位于皇城内的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厂主要制作漆木家具和质量上乘的装饰性器物。漆主要是指漆树的汁液,是一种透明的液体,用于涂在木质器物表面,起到保护的作用。漆中可以混入颜料,呈现多种色彩。在器物表面涂上多层漆后,才能够进行雕刻,或镶嵌珍贵的宝石和金属。伦敦的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现藏有一把明朝的折椅,很可能是16世纪中期果园厂的作品。这把折椅是中国皇帝出行时使用的,装饰华丽,上面绘有龙和莲花的图案。


明代的青花瓷是世界上最昂贵、最令人企望拥有的瓷器种类之一

什么是瓷器?
Porcelain(瓷器)一词据说是13世纪首次来访中国的马可·波罗发明的。瓷器分两种:硬质瓷(也称真瓷)和软质瓷(也称假瓷)。硬质瓷最早出现于公元7或8世纪的中国,而欧洲直到18世纪初才掌握这门技术。瓷器由研磨精细的白色黏土经过窑中极高的温度烧制而成。明代的青花瓷是世界上最昂贵、最令人企望拥有的瓷器种类之一。明代画师使用来自波斯的钴料绘制粗线条的图像,其中,龙和自然题材的图案较为常见。

新世界的艺术
什么是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Machu Picchu)是15世纪的皇家房产,由印加皇帝帕查库提(Pachakuti)建造,位于安第斯山脉的群峰之间、秘鲁山地城市库斯科(Cuzco)附近。这座深深埋藏在历史记忆之中,却仍然保存完好的遗迹,充斥着未解之谜,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1911年,美国考古学家海勒姆·宾厄姆(Hiram Bingham)对遗迹的研究,引发了公众对马丘比丘的兴趣(还有想象)。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坐落在海拔2740多米的高度,包括了石质建筑、梯田、露天广场和宗教祭坛。马丘比丘的建筑与其他印加遗迹一致,使用印加石工技术加工过的花岗岩建成,而且这种石质结构中的枕形砖块之间不需要水泥固定。库斯科城和城外山上的萨克萨瓦曼城堡(Sacsahuaman)内也有大量此类结构。

什么是米斯特克镶嵌画?
墨西哥及中美洲本地的米斯特克人(Mixtec)擅长制作陶器、金属器和镶嵌画。他们用镶嵌画的技术制作颜色鲜艳的面具,并使用绿松石、珍珠母贝壳等材料造成彩色、有光泽的效果。《烟雾镜头骨》(The Skull of the Smoking Mirror)是一件16世纪的米斯特克面具,代表了强大的神灵特斯卡特利波卡(Tezcatlipoca)。面具本身由一个真人头骨支撑,但是去掉了头骨的后半部分,并被系上了方便佩戴的鹿皮带。面具的眼睛由反光的黄铁和白色贝壳做成,脸部装饰着白色、黑色和蓝绿色的条纹。这件面具的原料(如绿松石和褐煤)非常难找,所以毫无疑问,它是一件极其珍贵的物品,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劳力来制作。另外,这件面具是为佩戴而设计的,有重要的仪式用途,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什么是苏支-纳托尔抄本?
苏支-纳托尔抄本(Codex Zouche-Nuttall,约1350—1400)是一本折叠的图画手抄本,为仅存的几部后古典主义时期的米斯特克手抄本之一,高25厘米,由鹿皮制成,有46张折页,若完全展开,长度超过90厘米。手稿中每一张折页的两面都画着不同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述了米斯特克地区的历史,还有一个解释了11世纪米斯特克强大的统治者八鹿豹爪(Eight Deer Jaguar-Claw)的族谱及其政治胜利。苏支-纳托尔抄本是已知最古老的米斯特克史料记载。

阿兹特克的“鹰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鹰人(约1449—1469)是一尊高1.7米的陶制雕塑,表现了一个头戴鹰形头盔、穿着翅膀状长袖的年轻人。雕塑上半部分比较精美,但是整体来看,他的身体特征十分简单,而且看上去像穿着军装,很可能是一位以无畏和残暴而著称的阿兹特克战士。


阿兹特克日历石

什么是阿兹特克日历石?
与玛雅人一样,阿兹特克人对日历也十分重视,并认为它与创世纪有关。阿兹特克日历石(Aztec Calendar Stone,约1502—1520)也称太阳石,体积庞大,直径超过3.3米,重约25吨。石块上的雕刻体现出阿兹特克人的循环时间观及宇宙观和神话。日历石中央刻着奥林(Ollin)时期的象形符号,符号内部是舌头呈刀形的太阳神头像,四周则雕刻着奥林时期之前出现的四个太阳以及两个火神的身体,这些都是阿兹特克文化的传统形象。

尽管这件大型石刻上刻出了阿兹特克一个月中的20天以及第五个太阳(即现在的太阳)的诞生时间,但它并不是用来标记时间的工具。这块从墨西哥城中心挖掘出来的日历石,现安放在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都——特奥蒂瓦坎。阿兹特克人认为,特奥蒂瓦坎是第五个太阳的诞生地,也是帝国的政治中心。尽管阿兹特克日历石仍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但是它的图案仍然继续影响着现代墨西哥的艺术与文化。

什么是“蒙特祖玛皇冠”?
当荷南·科尔蒂斯带领西班牙军队占领阿兹特克帝国时,阿兹特克的首领是蒙特祖玛(Moctezuma)。他的皇冠由红绿金刚鹦鹉和凤尾绿咬鹃的彩色羽毛制成,这些羽毛被分成束,缝到了一个嵌有宝石的芦苇框上。蒙特祖玛皇冠上的长羽毛是深绿色的,芦苇框则涂了亮红色和浅蓝色颜料。虽然皇冠的传承路径仍有争议,但是有证据证明,蒙特祖玛曾亲自将其交给荷南·科尔蒂斯。科尔蒂斯的一条船载着皇冠,送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手中。这件头饰现藏于奥地利,奥地利与墨西哥政府正在协商将其借到墨西哥展览,如果成功,这将是皇冠五百年来首次回归墨西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