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本气候分类法(德语:Effektive Klimaklassifikation,英语:Köppen climate classification),由德国气候学家弗拉迪米尔·彼得·柯本所提出来的气候分类法,是最被广泛使用的气候分类法,是基于认为自然植被的生成乃源自气候的特性,故描述气候的最佳方式为自然植被。
首先将全球的气候分成五个主气候带(A、B、C、D、E),其中除B是干旱气候外其余为湿润气候,各带中又以气温和降水为基础,考虑年度与每月气温,以及降雨季节的变化,参考植被分布来确定划分出若干气候型。
A:热带型/高温植物型气候。 Af热带雨林气候;Am热带季风气候;Aw热带干湿季气候。
B:干旱型/半干旱型气候。 BW沙漠气候;BS草原气候。
C:温暖带。 Cs夏干温暖气候,或称地中海型气候;Cw冬干温暖气候;Cf常湿温暖气候。
D:冷温带。 Df常湿冷温气候;Dw冬干冷温气候。
E:极地带。 ET苔原气候;EF冰原气候。
降水:
W:沙漠型
S:草原型
f:湿地型
s:夏天旱季型
w:冬天旱季型
m:季风型
气温
h:炎热干燥
k:寒冷干燥
a:夏季炎热
b:夏季温暖
c:夏季凉快
d:显著大陆型
F:极地冰帽
T:极地苔原
1931年柯本发展了一个以生理学和植物分类为基础的生物气候分类方法,该套分类有5个生物气候指标:最热月温度、最冷月温度、温度年较差、年降水量和可能蒸散。依据这些指标将气候分成5大类:热带气候、干旱气候、温和气候、冬寒气候和极地气候。柯本气候分类是经验气候分类法的典型代表,是地学界里流传最广的一个气候分类方案。
分类
柯本气候分类法首先根据最热月温度、最冷月温度和年降水量将赤道至极地分成5个气候带:热带多雨气候、干燥气候、温带气候、寒冷气候、冰雪气候。再根据季节雨量及干旱程度对这5个气候带进行二级划分。之后根据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温度、温度年较差和湿度进行三级划分。柯本气候类型及世界分布图分别见表1和图1 [1] 。
优缺点
柯本气候分类系统的主要意义是找出了与主要植物群落分布界限大体上一致的气候界限,以温度、雨量及其简单组合、气温与降水的季节性特征来描述和命名植被分布的气候类型,分类结构简单明了,气候界限和植被界限一致性高,在低纬度地区较适用。最明显的优点是标准严格、界限明确、应用便利,并且较其他分类法更适合于景观带,应用广泛。但最大的缺点是干燥气候的标准几乎是人为的;其次,并未考虑海拔高度对温度与气候分类的影响;此外,该方法不适用于小范围的植被气候。
气候学
▪ 地理学 ▪ 气候学 ▪ 海洋气候学 ▪ 航空气候学 ▪ 高空气候学
▪ 热带气候学 ▪ 天气气候学 ▪ 统计气候学 ▪ 气候统计学 ▪ 卫星气候学
▪ 物理气候学 ▪ 动力气候学 ▪ 山地气候学 ▪ 地形小气候 ▪ 地形气候学
▪ 大气候学 ▪ 小气候学 ▪ 室内小气候 ▪ 室内气候学 ▪ 应用气候学
▪ 环境气候学 ▪ 古气候学 ▪ 气候 ▪ 气候系统 ▪ 水圈
▪ 冰雪圈 ▪ 岩石圈 ▪ 生物圈 ▪ 一般气候站 ▪ 物理气候
▪ 数理气候 ▪ 气候要素 ▪ 气候形成因子 ▪ 气候观测 ▪ 气候监测
▪ 基准[气候]站 ▪ 太阳气候 ▪ 理想气候 ▪ 全球气候 ▪ 全球气候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