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妃,亦称西李。明光宗之妃,颇受宠爱,亦为明熹宗、明思宗之养母。生有皇四子怀惠王朱由模、皇八女乐安公主朱徽媞。初为选侍,光宗继位,欲封皇贵妃,皇贵妃册封礼将近,然光宗崩之,遂未封成,后熹宗继位,被尊为康妃。明末三大案之一——移宫案的主角。
女权主义在封建社会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事,尤其在儒家礼教最为繁盛的明代,更是加强了对女性的禁锢。所以,一旦女人专权,不仅被视为祸乱,就连女人自己也会觉得像做了坏事似的。移宫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朱常洛的暴毙,使他次年改元泰昌的想法无疑变成了一个泡影。但是,在位一天的皇帝毕竟也代表着一个时代。因此,大臣们决定自万历四十八年(1620)农历八月初一朱常洛正式即位一直到年底,为泰昌元年。移宫一事,前后有过两次。一次是大臣们逼郑贵妃搬出乾清宫;一次是大臣们逼李选侍搬出乾清宫。
梦想登天的李选侍
根据明代的制度,外廷的皇极殿,内宫的乾清宫,都是只有皇帝、皇后才能专用。当年,郑贵妃以侍奉神宗为由住进了乾清宫。可当神宗去世,朱常洛正式即皇帝位后,她依然居住在那儿,而皇帝朱常洛却只能居住在当初做皇太子时所住的慈庆宫。秉性温和的朱常洛对这种本末倒置的事情并不介意。直到崔文升进药事件发生以后,杨涟、左光斗奏请皇帝将郑贵妃从乾清宫移居他处,郑贵妃才被迫搬了出来。朱常洛入住乾清宫之后,又进来一个人,就是李选侍。李选侍的地位还不及郑贵妃,却也可以堂而皇之地住进乾清宫,这又是为什么呢?万历四十一年(1613),朱常洛的皇太子妃郭氏病死,以后他就再也没有立过妃,身边只有才人、选侍、淑女等人。其中有两名选侍,一居于东宫的东屋,一居于西屋,称东李和西李。尽管同为选侍,但东李的地位较高,而朱常洛更宠爱西李。所以,当太子妃郭氏去世以后,朱常洛就把郭氏所生的长子朱由校交由西李抚养,五子朱由检则由东李抚养。跟着朱常洛入住乾清宫的李选侍,即是西李。这位李选侍和郑贵妃一样,都是有野心的女人,而且她和郑贵妃的关系极为密切,想借助郑贵妃的力量晋封皇后。
朱常洛在临终前,曾经向大臣们提出要册封李选侍为皇贵妃的事。可是,皇帝的话还没有说完,李选侍就掀开帷幄,叫皇长子朱由校进去,对父皇说了一句:“要封皇后!”在场的众大臣都瞠目结舌。朱常洛面色十分难看,一言未发。
大家都知道,如果李选侍被册封为皇后,她便可以通过抚养朱由校的功劳,控制后宫,在朱常洛死后,她更可以控制朝政。但是,让李选侍意想不到的是,泰昌元年(1620)八月二十一日,郑贵妃被迫移出了乾清宫,失去了地位。九月初一朱常洛突然暴毙,李选侍当皇后的梦想破灭了。李选侍意识到要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必须紧紧地抓住皇长子朱由校。她与郑贵妃商量,要将朱由校留在乾清宫,以便达到控制新帝的目的。
李选侍与大臣之争
内廷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获悉李选侍的阴谋,对大臣们说:“李选侍想要控制皇长子朱由校,垂帘听政。”大臣杨涟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说:“天下怎么能托付给一个女人?”他建议大臣们立即去乾清宫,带皇长子出宫。群臣来到乾清宫,说是要进宫追忆死去的泰昌皇帝,却遭到守门太监的阻拦。杨涟厉声道:“皇上驾崩,嗣主幼小,你们拦住宫门不让进去,是什么居心?”这时,太监王安进入暖阁,扶朱由校出宫。群臣见到幼主,高呼万岁。随后,大臣们扶着朱由校登上一顶小轿,由于没来得及传轿夫前来,索性由刘一璟、周嘉谟、张维贤和杨涟四位大臣抬轿,仓促前行。走了几步,轿夫才赶来。到文华殿,群臣请朱由校即日登基,可是没有得到朱由校的同意。最后决定登基日期定在九月初六。登基当天,朱由校在大臣们的护卫下回到慈庆宫。九月初二,尚书周嘉谟等请李选侍移宫——搬出乾清宫。左光斗上疏说乾清宫是皇帝专用的,如今皇上已经16岁了,早已经不用照管,而李选侍长期住在乾清宫中,恐怕将来会发生类似“武氏之祸”的事来。显然,这是在用武则天来比喻李选侍,说明大臣们非常担心朱由校血气未定,把持不住,干出当初唐高宗纳父亲后妃武则天的乱伦事情来,甚至出现后宫专权的情形。最后,在外廷大臣的严词逼迫和宫中太监王安的恐吓之下,李选侍最后决定移宫。九月初五,她抱着皇八女,徒步从乾清宫走向宫中宫妃养老处——仁寿殿哕鸾宫。
移宫案的影响
据传,李选侍“移宫”数日之后,她所居住的哕鸾宫忽然起火,宫里的人极力抢救,有人说李选侍母女被救出。但是这时有人说:“李选侍投缳自尽,她的女儿投井。”用此事来指责朱由校违背孝道不近兄妹之情。朱由校和杨涟等大臣对这种说法加以严厉批驳。
由于“移宫”事件,东林党的势力在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渐渐强大,当然朝上还有一群反对移宫的大臣,他们与东林党针锋相对,御史贾春旺就曾经上书指责东林党人的移宫之举,他在奏章中写道:“谓不由于新君御极之初,首劝主上以违忤先帝,逼逐庶母,表里交构,罗织不休,俾先帝龙体末寒,遂不能保其姬女。”于是朝中的两派大臣又围绕着移宫的问题而争吵不休。
最后因为熹宗的阻止,才得以慢慢平息。至此,明宫三大疑案才算告一段落。
明宫的三大案是自古以来宫闱之争的一个缩影,明代的皇室成员怀着不可将皇家之丑事告之于天下的心理对这些是是非非采用了低调处理的手段,翻阅历史,历代的王朝也莫不如此。只是模煳的处理方式不但没有使事情变得销声匿迹,反而更加引起人们的怀疑与猜测,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诠释这些谜团,一时间传得绘声绘色,反而使那些害怕丑事外传的皇族成员弄巧成拙了。明宫三大案的接连发生使明朝的统治马上处于一片混乱当中,宫廷之中的明争暗斗加速了明朝灭亡的步伐,使具有野心的宦官魏忠贤有了可乘之机。他逐渐控制朝政,屠杀东林党,设立酷刑,盘剥百姓,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最终在北方大清的大军杀来之时,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结束了它的统治,走向了灭亡。而明宫的三大疑案也就随着明朝的灭亡和历史的变迁越来越模煳,它们的谜底也就越来越不为人所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