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手持木棍的男子,一位不受宠爱的太子;一个胡言乱语的凶徒,一桩不了了之的悬案,是胆大包天还是装疯卖傻?是狂性大发还是受人指使?明末的梃击案,不仅揭开了浓雾笼罩的宫闱一角,也让人们得以窥视在那个骨肉相残的年代中生存的残酷。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曹植吟出这首《七步诗》的时候,不知他是否先知,不仅仅是他,历代君王的后裔,无时无刻不在明争暗斗中生存着。斗赢的,得到的不仅是锦绣江山,还有自己的性命;斗输的,失去的也不仅是锦绣江山,还有自己的性命。在深宫之中,兄弟父子,时刻都在以命相搏,而为此想出的招数既令人眼花缭乱,也让人瞠目结舌,明末的梃击案就是其中的一件。
梃击案的发生
明朝万历年间,立太子一事曾在朝廷内引起激烈的争论。由于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被认定为太后宫女王氏所生,所以不得宠;万历皇帝喜爱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郑贵妃曾与他暗自商量想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是国有国法,太子应立嫡子,无嫡则立长子,立朱常洵为太子的这个提议遭到朝臣的反对,于是万历皇帝就以各种借口拖延立太子的时间,最后皇太后干涉了此事,万历皇帝迫不得已,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册立朱常洛为太子,但同时也封朱常洵为福王,赐洛阳为其藩国,这就是明末的太子之争。
朱常洛的太子当得并不舒服,他一面战战兢兢地唯恐被废,一面忍气吞声地禁闭深宫,原想着唯唯诺诺得以保周全,谁料到事情并不由他所愿。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的一个傍晚,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忽然闯入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他手持一根粗大的枣木棍,几下就打倒了守门的老太监,然后不由分说就直奔太子寝宫。贴身太监见阻拦不住,只能关闭大门,大声呼救。幸好宫里的侍卫们闻讯赶到,并与同时赶来的几个太监一起才将此男子擒获,交由东华门的守卫指挥使朱雄收监。朱常洛受惊非常,第二日就将此事禀明了万历皇帝,万历皇帝下令审讯。然而负责审问的“浙党”官吏以凶徒是个疯癫病人为由,草草结案。朝中一些郑贵妃的党羽也多次上书要求尽快处死凶徒,早早结案。朝中东林党大臣怀疑此事是郑贵妃所为,请求皇帝彻查此事。万历皇帝怕事情闹大,于是亲自来处理此案。皇太子朱常洛既不想得罪万历皇帝,也不想得罪郑贵妃,再加上自己也算逃脱了性命之忧,于是也不想深究。最后万历皇帝处死了凶徒,草草结案,这就是“梃击案”的经过。
神秘的行凶者
案发之后,万历皇帝命人对行凶的男子进行了审讯,此男子名叫张差,为一普通百姓,审讯的大臣先后上报的证词相去甚远,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怀疑。而后来草草的定罪,认定张差就是一个疯癫之人,并想及早将张差问斩,更是使得保太子的一些大臣猜测不已。为了太子的安危,一部分大臣想彻查此案,其中有一位大臣亲自提审了张差,只见张差身强体壮,看起来并不像一个疯癫之人。
于是支开狱卒,详细审问。开始张差不想说,也不敢说,后来大臣用饭菜引诱他,张差才开口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张差供认,在此之前,他曾受一个不知名的太监的委托,要他刺杀太子,太监承诺事成之后分给他几亩田地。
后来,太监带他入太子宫,并要他见一个打杀一个,并承诺事后会救他出去。
由此供词可知,张差行刺果然受到了宫中人的指使,行刺的目标是太子。审讯结果上奏朝廷后,朝臣都议论纷纷,大家猜测这件事的主谋一定是郑贵妃,而且与郑贵妃的父亲郑国泰也有莫大的关系。进一步调查之后,两名太监也得以曝光,他们就是郑贵妃的两个心腹太监庞保和刘成。由此看来,此事必然与郑贵妃有着莫大的关系。
皇帝的私心
实际上万历皇帝早有“废长立幼”的想法,只是碍于朝臣的反对和祖宗的法令,才不得已让这个宫女所生的,自己并不喜欢的朱常洛做了太子。刚刚听说太子被刺时,他的心情想必也是很震惊,很气愤的,堂堂皇宫居然发生这种事,他的颜面也无光,于是他要求马上审讯。可是审讯的结果一出来,万历皇帝便开始犹豫,随着事情的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朗,万历皇帝也越来越不想知道真相。
一边是他宠爱的妃子,一边是他亲立的太子,左右徘徊之后,万历皇帝还是倒向了郑贵妃一边。原因是多方面的:万历皇帝本来也不喜欢太子,宫女所生又成了太子的最大忌讳,再加上太子朱常洛又胆小懦弱,庸庸碌碌,不懂得讨父亲的欢心;而郑贵妃是万历皇帝宠爱的妃子,在朝野上上下下都有一定的势力和关系,并且又懂得讨万历皇帝的喜欢,所以万历皇帝又怎么忍心彻查到底将妃子问罪呢?何况一旦彻查,牵连必然甚广,背后少不了没完没了的麻烦,何况太子命大,并未死在棍下,倒不如宁可相信行刺之人只是疯癫之徒,息事宁人最好不过。
其实不能说万历皇帝煳涂,他也有他的无可奈何,为君之道方方面面都要顾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皇帝是有私心的,然而在残酷的宫闱斗争中,有些事情是皇帝也无法阻止的,他能做的只是草草了案。他可能希望的也是将此事草草了结,以安抚众人,今后不要再生事端。可是,他能阻止幕后的操纵者“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吗?自古宫闱的争斗,从来不会间断。
贵妃的辩白
郑贵妃深得万历皇帝的宠爱,因此在宫廷内外的势力很大,为了在宫闱斗争中取胜,郑贵妃使用了各种计谋方法,有效的无效的,聪明的甚至是愚笨的。这种找人打杀太子的方法,细想起来应该是最笨的一种,大概是郑贵妃太想得到更多的权势了,而且有些恃宠而骄,所以不管什么方法她都敢试用。可是事发之后,当所有的证据都不利于她的时候,她便使出浑身解数,极力在万历皇帝面前为自己开脱,拒不承认。据《明史?郑贵妃传》记载,郑贵妃得知事情败露之后,开始在万历皇帝面前大哭。万历皇帝无奈,让她自己去找太子。郑贵妃果然去找了太子朱常洛,她一见到太子就放声大哭,为自己开脱,并且向太子下拜。太子朱常洛见此,也没了主意,他知道郑贵妃的权势,不想得罪她,而且碍于父亲的面子,只好又一次忍气吞声,最后只能是对着贵妃也大哭了一场,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与此同时,郑贵妃的父亲郑国泰写了一份表明清白的折子,上奏给万历皇帝。没想到结果却适得其反,由于朝中群臣并无明说此事与他有关,他如此紧张,朝中的大臣反而都认为此乃“此地无银三百两”。无奈万历皇帝息事宁人的决心已定,无论如何也不想将事态再继续扩大了,再加上太子一方给予了妥协,此案也就只好匆匆作罢。张差被凌迟处死,太监庞保、刘成在见张差已死,死无对证,于是百般抵赖,但是仍被万历皇帝秘密处死。此案最终以疯癫之人闯入太子宫而昭告天下,并就此告一段落,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成为难解的“明宫三大案”之一。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对此案有过大胆的推测,认为郑贵妃是一个颇有心机之人,采用如此冒险的方法来铲除太子实在有些说不通。更有人认为此事应是万历皇帝亲自授意,所以郑贵妃才有如此大的胆子。但是,这些说法并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持,只是人们的另一种猜测。无论如何,前人留下来的仅仅是多方的推测与说法,至于真相,恐怕只有历史自己才清楚地知道。
“明宫三大案”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历史困惑,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的生存现状的描述,正是这些让人迷惑的历史悬案,才使人们进一步看清了封建王朝的真实面目。
宫闱的倾轧、人性的扭曲,一切权力争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