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割让三镇之争
宗望率领的金军直抵开封城下,他下寨于开封城城西北的牟驼冈。然后派燕京的归降人、汉官吴孝民至开封城中,向宋朝廷传达了宗望的旨意,指摘宋朝招纳张觉,违背了“海上之盟”。提出如让金国退兵,必须满足金国的四项要求。这四项要求是:
第一,以康王赵构、少宰张邦昌为人质,送往金国;第二,将中山府、河间府、太原府以及所属的20州56县,割让给金国;第三,向金军提供白银1000万两,作为犒军之费;第四,依契丹旧例,金、宋以伯、侄相称,即宋为侄国,金为伯国。
在以上四个条件中,以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府最为重要,也最难实现。按此要求,黄河以北的河北路、河东路,都变成了金国的领土,宋、金以黄河为界。这是金军南下以前就确定了的目标。
对于金国的要求,宋朝廷内部分成了两派,宋钦宗和主政的白肘中、李邦彦、张邦昌、李棁属于主和派,他们认为只有与金国求和,才能保住开封城。只有李纲是主战派,他提出应“整军马,扬声出战,团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1]朝廷内外有许多人上书朝廷,反对割让三府(又称三镇)。太学生杨诲上书说,太原、中山属于要害之地,可以扼住敌人的咽喉,一旦割让给金国,便失去了御敌的屏障,有利于金军的南下。晁基上书说,以河北的历史地位来看,得河北即得天下,失河北即失天下。杨时上书说,割让三镇是“助寇而自攻”,会失去民心,丧失士气。这些言论反映出多数官员和广大民众的心声。
不过宋钦宗的周围全是主和派,宋钦宗采纳了主和派的意见,派知枢密事李棁,数次前往牟驼冈的宗望大帐中,经过反复谈判,最后全部接受了金国的四项要求。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割让给金国的消息传出以后,全国上下,特别是三镇的军民一片哗然。为了平息军民的反对,宋钦宗派知枢密院事路允迪,带着皇帝的诏书宣谕三镇军民,要求他们必须遵照执行,不得拒违;如果拒违,便会引起宋、金战争,官民将“自取涂炭”。然而三镇的军民反应冷淡,特别是太原府知府张孝纯,仍然坚守太原城,不肯向宗翰的金军投降。
太原城周围40余里,自古以来便是河东重镇。宋代的河东,便是今日的山西,是以地处黄河大折曲以东而得名;山西是以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是晚近的称呼。宗翰自云中(今大同)南下,很快就包围了太原城,在太原城的四周,金军又修筑了一道城墙,将整个太原城包围起来,又遍植鹿角木,鹿角木又称鹿角叉,即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子。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城内的守军突袭。宗翰在太原城外,又修复了一座旧城池,作为他的指挥所,号称元帅府。张孝纯组织城内数十万军民坚守太原城,前后达260余天。由于城内与外界断绝了联系,城内粮草渐少,到最后全部用尽,士兵只好煮了弓、马甲筋皮充饥,居民则易子而食。由于饥饿的原因,大量的军民被饿死,未被饿死的士兵则苟延残喘,“倚墙瞠目,不能步走”,[2]即只能躺在城墙之下,无法站立起来,完全丧失了战斗的能力。
宗翰等到太原城内弹尽粮绝以后,下令攻城。太原城有内外两重城墙,防守相当严密。金军先攻破外城,守城的宋军全部进入内城。靖康元年(1126)九月三日,金军攻破内城。守城的副帅、太原府副总管王禀,得知金兵入城的消息以后,准备率领疲乏的士兵冲出西城门,由于西城门插板的绳索已朽断,无法打开城门,遂拔刀自尽,壮烈牺牲。太原府通判王逸誓死不屈金兵,怀抱宋真宗御容,令人纵火**而死。张孝纯持刀欲自杀,为左右卫兵夺去战刀,最后为金兵活捉。宗翰令张孝纯投降,张孝纯大义凛然,不为所屈,绝食数日,后被宗翰下令强制灌粥入口,其后被押往云中。
宋钦宗迫于朝廷内外的舆论压力,最后改变了态度,将割让三镇改为将三镇的租赋交给金国。在太原失守以后不久,宗望即派使者王汭来宋朝索要三镇之地。王汭称,太原已被金兵所占领,中山府、河间府也应交给金国。宋朝廷坚持要以金帛宝货赎回中山、河间两镇。金国认为,宋朝廷违背了原先的许诺,于是就有了金军二下中原之举。
二 金军包围开封城
靖康元年(1126)二月,宗望在迫使宋朝订下“城下之盟”以后,满载从开封掠夺来的金银财宝北归,三月十五日宗望回到燕山府,宗望升为右副元帅,在燕山设立了元帅府。金兵从开封城下撤退,使宋朝的君臣大松了一口气,宋徽宗从归德又回到了开封城,住进了龙德宫。
当时,宋朝君臣认为金军已回去,威胁已解除,又可以相安无事了,将前来勤王的各路兵马遣散。投降派认为他们取得了胜利,可以高枕无忧了。只有李纲例外,他上书宋钦宗说,金军的撤退是暂时的,他们必须将从宋朝获得的大量金银财宝押运回去。天气渐暖,炎热的气候不适于女真人的生活,“臣恐秋高马肥,虏人必再至,以背前约。及今宜饬武备,修边防,勿恃其不事,恃吾有以侍之”。[3]李纲在上书中提出了备边御敌的八项措施,其中有在黄河下游建横海军,多养战马以供军需,疏浚河北塘泺、挖掘陷马坑,修复河北河东州县城池,储买粮草等。李纲所见极为重要,然而并没有引起宋钦宗的重视。他们不知道,金军正在制订第二次南下的军事计划。
为了大举伐宋,金国对军事机构进行了调整,将燕山都统府改作元帅府,由宗望任右副元帅,由刘彦宗主持燕山元帅府的日常工作。宗翰在云中设立元帅府,由王肘庆主持元帅府的日常工作。燕山元帅府又称燕山枢密皖,云中元帅府又称云中枢密院,当时的人们习惯将它们称作东朝廷、西朝廷。
六月末,金军东路统帅宗望、挞懒同西路统帅宗翰、希尹、耶律余睹等人,在燕山以北(史称山后)的草地上召开了军事会议,共同商定了二次南下侵宋事宜,制订了周密的行军计划,仍分成东、西两路进军开封。宋朝对此事一无所知,李纲虽然预感到秋高季节金军仍会南下,然而他的意见没有引起宋朝廷的重视。
七月末,宗翰从云中增兵太原,下决心要攻取太原城。他担心如果不攻克太原城,西路军的大部分兵力,就会滞留在太原无法脱身,金军一旦南下,驻守太原的张孝纯就会袭击其后,腹背受敌。在增兵以后不久,即攻克了太原城,稳定了后方。
当时,燕山府及其附近州县,已成为金军南下的根据地。在宗翰从云中增兵以后不久,八月初宗望从保州(今保定)南下,攻打中山府(今定州)不克,遂转攻真定府(今正定)。真定安抚使李邈是从宋朝廷新调来的文官,缺乏守城作战的经验,结果不到一旬(10天)真定府就被宗望攻克,李邈坚贞不屈,被金兵杀死。
金军在攻克太原、真定以后,宗翰、宗望、希尹等人,曾在平定(今山西阳泉)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商议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计划。元帅右监军希尹(兀室)提出,在占领太原、真定以后,应乘胜占领河东、河北(时称两河)全境,然后再去攻打东京开封城。宗望对此建议未置可否,宗翰拂然而起,将貂皮帽掷之于地,他对参加此会的诸人说:东京是宋朝的根本所在,我意先取东京开封,只要攻占了东京开封,河东、河北可以不取自下。他满怀信心地将右手一挥地说,此次攻打东京开封,如运臂取物,不会有什么困难。宗望称赞宗翰的意见很好,其他与会的人随言附和。[4]于是确定此次南下,以攻占东京开封为目的,东、西两路金军,约定在开封城下相会,合力夹攻开封城。
会后,宗翰留银术可镇守太原,宗望令韩庆和留守真定,其余的大军分东、西两路南下。西路军的娄室很快就攻陷了汾州(今汾阳)及附近邻县。宗翰亲率大军攻克了威胜军(今山西沁县),又攻克了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市),知府张有极被俘。然后宗翰攻下河东重镇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市),知府林积仁、都统制刘锐弃城而逃。此后又相继攻下了绛州(今山西侯马),经泽州(今山西晋城)、怀州(今河南沁县),到达河阳(今河南孟县)。河阳在黄河北岸,隔河与宋军相对。河南岸为宋朝同知枢密院事李回、宣抚使折彦质之军,他们统率12万大军受命扼守黄河。
金军将领娄室最先到达河阳,他得知黄河南岸宋兵很多,难以强渡,便采用了虚张声势的办法,下令士兵击鼓达旦,连续不断的鼓声吓坏了李回、折彦质,他们误以为是金军乘夜色强渡黄河,还没有见到金兵,便逃回了开封。金兵在没有阻挡的条件下,顺利地渡过了黄河,占领了北宋的西京洛阳城。
宋朝的宰执唐烙、何睿认为,李回率领12万大军扼守黄河,金军是很难渡过黄河的。却不料李回、折彦质如此胆怯,在未与金兵交锋的情况下,12万大军竟全部溃退,黄河天险并未能阻止金军的前进。宋朝高级官吏的腐败无能,助长了金军的气焰。他们胆小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程度。宗望率领的东路军,至真定南下以后,宋兵皆望风而逃,几乎没有遇到宋兵的抵抗,很快就到达了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从大名府魏县的李固镇顺利渡过黄河。
宋朝廷听到宗翰、宗望两路大军都已渡过黄河,立刻惊恐万状。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二十二日,派耿南仲出使于宗翰军前,派聂昌出使于宗望的军前,答应将河东、河北割让给金国,并诏敕河东、河北两路守臣,要求他们尽快完成交割事宜。
不过,金国的目的不只是要求割让河东、河北土地,而是要灭亡宋朝。金军不因宋使臣的到来而止步,宗望之兵迅速到达开封城以北的陈桥。十一月三十日,宗望、宗翰之军同时到达开封城下,宗望的大帐设于开封城东北的刘家寺,宗翰的大帐设于开封城西南的青城。到达开封城下的金兵共有10万余人,在宗望和宗翰大寨的周围建有许多小寨,旌旗飘扬,军寨相连,以壮其军威,影响开封城中宋兵的士气。
三 金军攻克开封城
当宗翰、宗望之大军兵临开封城下之前,许多主和派纷纷上书宋钦宗,诬陷李纲主战是“自以为和议既成,无以为名”,罗织了许多罪名,说李纲“无尺寸之功”。宋钦宗迫于种种压力,撤掉他的同知枢密院事职务,改为河北东路宣抚使,以李回佥枢密院事。后来又把李纲降为保静军节度副使,建昌军安置,又改为宁江军安置。恰在此时,名将种师道病死。这样,宋朝廷为主和派所控制,对于保卫开封城十分不利。当时主持朝政的唐恪、耿南仲“专务讲和”,竟然对主持军务的同知枢密院事聂昌说:“今朝廷讲和,不务用兵,使金人知朝廷集兵阙下,志不在和,岂不激怒(金兵)。”于是,向陕西和南方州县下达文书,要求各地勤王之师“不得妄动”。已经起发的援兵,仍回原处屯驻。这样一来,本来想到开封救援的各地军队,只好原地不动。当时,开封城内的各种军兵约有十万人,与围城的金兵数量相等。如果坚守开封城,再加上外地的援军,完全是可以保住开封城的。然而宋朝廷为主和投降派所主宰,他们仍坚持和谈投降的方针,对于金军此次南下意在灭亡宋朝,连想都未敢想,由于缺乏御敌守城的准备,开封城不堪一击,很快就为金军所攻陷。
靖康元年这一年是闰十一月。金军围困开封城将近一个月,已经做好了攻城的各项准备工作。本月三日,金兵攻打东水门和通津门,死伤甚多。六日,金兵攻打通津门、宣化门。九日,金兵攻打善利门、通津门、宣化门。金兵虽未取胜,然而却吓坏了守城的官吏。东城壁提举官孙觌职在保卫东城的安全,由于东城墙屡遭金兵的攻击,他公然向朝廷提出实难承担此重任,要求另择一“勇悍之将”来取代他。南城墙是金兵攻击的重点,可是南城壁的提举官、中书舍人李擢,却在城楼上面“与僚佐饮酒、烹茶,或弹琴言笑”,严重影响了士兵的战斗情绪,宰相何栗“知而不问,将士莫不扼腕者”。[5]朝廷命官竟如此轻敌,玩忽职守,怎么能保住开封城?
金兵加紧攻城,开封城十分危急。张师雄向宰相何栗建议,应以重金犒赏有功的将士,何栗虽然采纳了这个建议,张榜公布了赏格(奖赏标准),然而却不能兑现。殿前都指挥使王宗楚曾向士兵许下赏格,能用长枪杀敌者,授官承节郎,赏金碗5只;如果现为官员,可以连升三级。然而事后所许诺言无一兑现,王宗楚再催军兵上城杀敌,军兵“皆发怨言”、“徐徐不动”。
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开封城普降大雪,天气骤然变冷。宗翰下令乘寒雪攻城,因为宋朝士兵怕冷,而女真士兵长期接触冰雪,具有抵御寒冷的身体素质。他高兴地对属下说:“雪势如此,如添二十万雄兵!”[6]交锋以后的第一天,双方死伤很惨重,城下金兵死亡3000多人,城上宋兵死亡300多人,只是金兵的1/10。宗翰下令将战死士兵的尸体都隐藏起来,而宋兵的尸体仍伏在城墙之上未做处理。这种情形使宋朝守城士兵产生了恐惧心理,却使攻城的金兵增强了胜利的信心。说明宗翰很有军事经验,他深知士兵的情绪会影响士兵的战斗力,而宋朝的将领反而不懂得心理战的重要作用。
在金军攻打开封城的关键时刻,宋朝的宰相何栗不是组织兵力进行有效地抗击敌人,却轻信了江湖术士郭京的骗人之术,可以用六甲法来退金兵。郭京领六甲正兵7777人,屯驻于开封城中天靖寺,何栗又将骑兵5000人交给郭京去培训。郭京又招募了许多流氓无赖,“或称六丁力士,或称北斗神兵,或称天官大将”。郭京诡称六甲法能使人隐形,于暗中杀敌。又提出每面城墙上竖三面大旗,在旗上绘天王像,可使金兵丧胆。主宗楚十分相信郭京的六甲法,这种骗人之术岂能阻止金兵的攻城,结果造成陈州门(外城之门)失守,金人蜂拥而入。郭京乘混乱之机,逃出城外。
在金兵攻城之际,开封城内谣言四起,什么范统制向金人献了戴德门,卢太师献了封丘门,结果造成士兵弃甲倒戈,城内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有的士兵乘机抢劫,横尸满道。太尉姚友仲和一些统制官,也被乱兵所杀。金人攻上城头,放火焚烧楼橹,火光冲天,浓烟弥漫,更加剧了人们的恐慌。溃兵、居民不知所向,有如无头苍蝇,四下横冲直撞,更加剧了混乱。宗翰原计划用五天时间攻下开封城,实际上只用了一天半。
四 宋钦宗至青城写降表
开封城由外城、内城(里城)、皇城组成,外城周长50余里,内城周长20余里,皇城在内城的中间。为了加强防御,每一面城壁均设一提举,由朝廷高官充任。提举之下设都统制,都统制之下有统制,每一统制有使臣三四十员。由于层次繁多,军事指挥反而失灵。京城四壁相距太远,彼此缺乏协调,失去了统一指挥。守城的官吏贪生怕死,无法驾驭士兵。守城的10万士兵如同一盘散沙。
开封城门被攻破的消息一经传出,宰相何栗、枢密守御史孙傅、殿前都指挥使王宗楚等人先后离去,不知去向。负责北城壁防守重任的刘延庆及其子刘光国,家住万胜门附近,当开封城初陷之际,刘延庆父子率先斩关夺门而逃。进入城郊的御园琼林苑中,刘光国还携带有王黼的宠妾张氏。随同刘氏外逃的还有城内民众数万人。刘氏父子甩开民众继续向前逃跑,不巧在普安寺(一说在龟儿寺)却遇到了金人的铁骑,刘延庆及其子刘光国皆为金兵所杀。另有一种记载,称刘延庆坠入金明池中淹死,刘光国被金兵所杀,王黼宠妾张氏自缢而死。守城的官吏大部分逃跑,或隐藏于民间,只有极少数官员以身殉职。团练使何庆彦临危不惧,战死于陈州门城墙之上。内使黄经臣在城陷之际,于通津门投火而死。他们的身份都不算高,然而当时的人感其事迹,都做了详细记载,以志纪念。
据《靖康遗录》记载,开封城失陷以后,宋钦宗曾命宰相何栗出使宗翰帐下,商议后事。何栗竟惶惧失色,辞不敢行。宋钦宗强命其前往,他才勉强答应,不得已而前往。不过他恐惧不安,浑身战栗,连马镫都跨不上去,手握不住马鞭,三次落地被旁人拾起。[7]到达宗翰设在青城的大帐以后,竟伏地请死,完全失去宰相的风度。宗翰见此情景,告诉何栗:我要亲自与宋朝皇帝见面,他必须到青城来,商谈和议。或者是派太上皇、皇太子来谈亦可。
何栗回到开封城中,将宗翰的要求向宋钦宗如实作了回奏。宋钦宗表示,太上皇年纪大,受惊吓已生病,不能到青城去,他自己可以到青城与宗翰等人和谈。闰十一月二十九日,即宋钦宗出城的前一天,打开了内城的正门朱雀门,令人清扫街道。第二天,宋钦宗骑马前往青城,陪同前往的有宰相何栗、中书侍郎陈过庭、同知枢密院事孙傅等大臣。当时,开封外城正门南薰门已改由金兵看守,宋钦宗出了南薰门,在瓮城中挤满了金国的铁骑,由他们夹道相拥,把宋钦宗护送到了青城。
开封城外有两个地方称作青城,其一在开封城北,其二在开封城西南,宗翰的大帐设在开封西南的青城。这里地势比较高,驻军比较安全。这里还有斋宫,是祭天场所,修建有许多房舍,可以驻兵。宗望第一次南下中原时,驻兵于开封城西牟驼冈。为了防止金军再次驻兵于此,在宗望撤兵以后,都水监将蔡河、汴河之水引到牟驼冈,使这里变成了一片汪洋。因此,金军第二次南下时,宗望改驻开封城东北的刘家寺,宗翰驻帐于开封城西南的青城。
宋钦宗一行到达青城时,宗望尚在刘家寺没有来到青城。因此,宗翰提出宋钦宗先在斋宫住一宿,等到宗望来了以后再和谈。宗翰要求宋钦宗在斋宫赶快撰写降表,由中书舍人孙觌草拟的降表送给宗翰过目,宗翰很不满意,提出许多文字不当。最后由孙觌和何栗共拟降表,数次修改以后,才为宗翰所认可。
十二月二日,宗望由刘家寺赶到青城,宗翰、宗望正式与宋钦宗相见。这一天早晨,宗翰再次提出,太上皇必须来青城,宋钦宗再三说明太上皇不能来此的原因,宗翰才算作罢。宗翰一再要求宋钦宗、皇太子、太上皇来青城的目的,是把他们全部俘虏到金国去,以此来颠覆赵氏政权,不过当时的人还不明白宗翰的真实意图。
金人不仅要宋钦宗来青城写降表,还要在青城举行一个宋朝的投降仪式。为了举行这个仪式,宗翰派人将斋宫房上似龙形的鸱尾用青毡覆盖,又把墙壁上具有龙形的绘画也遮盖上,因为龙是皇权的象征,金国的目的是推翻宋朝的皇权。北设香案,要宋钦宗站立在案前,令他人代读降表。读毕,向北遥拜四次,即向金国皇帝遥拜,因为金国皇帝住在北方。这一天青城下大雪,而开封城中却没有飘雪花,时人都感到很奇怪。投降仪式结束以后,在斋宫举行了酒宴,以示庆祝。在宴会上宗翰提出两国以黄河为界,宋朝采用金朝正朔,宋朝要派官员抚谕黄河以北各州县,服从金国的统治。
当天,宋钦宗及其随行人员回到开封城中。开封城内的黎民百姓夹道欢迎,山呼之声震天动地。宋钦宗见此情景,被感动得热泪横流,呜咽不能言语。据《避戎夜话》,宋钦宗在青城斋宫住了两宿,“金人供送上(宋钦宗)左右寝食皆如法,并吃馄饨扁食,乃金人御膳也”。所谓“馄饨扁食”,即今日北方流行的食品水饺(饺子)。这种食品甚为稀罕,宋钦宗身边的内侍争相抢食,“金人以手加额云:尔罪过,此食未曾皇帝,岂可食也”。[8]后来水饺这类食品广为流传,或与金军南下的影响有关。
五 金军的掠夺
宗翰、宗望正式接受了宋钦宗的降表,从而证明金国第二次伐宋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不过宗翰、宗望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又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扩大其战果。在此前后,金兵将开封城的各种战具设施全部拆除,要求开封府将所有的军器、甲杖必须如数上缴,将流落到民间的各种武器收索回来。又向开封府下文,要求提供良马1万匹。开封府将各种马匹(包括御马在内)集中起来,也只有7000匹。宗翰的这种做法,是为了削弱开封城的军事防御能力,防止今后开封城有抗拒金兵的能力。
金军又提出,此次大军南下消耗甚大,宋朝必须提供巨额的金(100万锭)、银(500万锭)、丝绢(1000方匹)为犒军之费,作为战争赔款。为了收集金、银,尚书省要求执政、承旨一级的官员,每人要缴纳金20两、银500两、彩缎30匹;侍郎、给事、舍人、谏议、侍御、正使、丞宣、观察使、左金吾上将军以上的官员,每人纳金10两、银400两。皇后、外戚、权贵之家也不例外。如有隐藏不纳者,将追回其父、母之官爵。郑皇后宅以不如数缴纳,即受到追回其父、祖出身的惩罚。金吾上将军高伸,以其兄高杰不肯缴纳而落职。为了满足金军的需要,又采取了卖官鬻爵和出卖僧、道紫衣、大师名号,不过响应者甚少。
金军派人检查朝廷的府库。自宋太祖时起,为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需要,曾设立封椿库,即以每年“用度之余,置封椿库以贮之”,并要求后世子孙“不得别用”。[9]到宋真宗时,共设72库,用宋真宗的一首诗,作为每库的字号。这72库藏,后来都为金军掠劫。
金军在开封城大肆搜集宋朝典藏图书秘籍,特别是苏轼的诗文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此外又向宋廷索要御前祗侯、医人、鼓坛乐工、伎女、宫女、工匠、画师以及说书、卖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琵琶、吹笙等各种艺人。这些图书和各色人等,后来都被掠往金国。
靖康二年(1127)一月十日,宗翰以议事、为金太宗上号之名,将宋钦宗传唤到了青城。临行时,安排皇子监国,以孙傅为留守尚书。宋钦宗令太常少卿汪藻草拟了20字的徽号,带到了青城。实际上宗翰是将宋钦宗骗到了青城,将他软禁在青城斋宫,此后宋钦宗再未回到开封城中。
宗翰、宗望在此期间,派专使回国,向金太宗报告攻占开封城以后的形势,商议如何废除赵氏皇位,另立异姓新君的问题,这个问题取得了金太宗的批准。不过宋朝君臣一直被蒙在鼓里,不知道会有此事。二月初,宗翰、宗望派遣的密使回到了开封城,正式传达了金太宗的旨意:废除赵氏,另立异姓。二月六日,宗翰、宗望在开封城正式宣布了这个决定,至于新君为何、都城建在何地,当时还未最后确定。这一决定结束了赵宋的统治,此后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被俘虏到了金国。这一年为靖康二年,被宋朝人认为是国耻之年,故有“靖康之变”和“靖康耻”之说。
[1] 李纲:《传信录》。《三朝北盟会编》卷27,靖康中帙二,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第202页下栏。
[2] 《张孝纯与男灏书》,《三朝北盟会编》卷53,靖康中帙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第398页上栏。
[3] 《三朝北盟会编》卷45,靖康中帙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第337页下栏。
[4] 《三朝北盟会编》卷57,靖康中帙三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第425页上栏。
[5] 《三朝北盟会编》卷67,靖康中帙四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第509页下栏。
[6] 《三朝北盟会编》卷69,靖康中帙四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第519页下栏。
[7] 《三朝北盟会编》卷70,靖康中帙四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第529页上栏。
[8] 《三朝北盟会编》卷71,靖康中帙四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第537页上栏。
[9] 《三朝北盟会编》卷71,靖康中帙四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第538页下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