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淘沙官:宋帝陵的难醒噩梦

发表于 2019-1-22 15: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宋皇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的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一带,北宋九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个皇帝及赵弘殷(赵匡胤之父)均葬在巩义,通称“七帝八陵”,再加上后妃和宗室亲王、王孙及高怀德、蔡齐、寇准、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功臣名将共有陵墓近千座。
54fbb2fb43166d226e252d834c2309f79052d252.jpg

      从公元963年开始营建宋陵,前后经营达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堪称为露天艺术博物馆,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艺术的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重回人间的帝陵明器

  生逢乱世,再多的珍宝都没有换取活命的盘缠来得现实。汴京的自由市场上,各色买卖人络绎不绝。一个衣着华丽的中年人,在一队随从的簇拥下,漫无目的地闲逛着。

  路边叫卖的一只玉碗,引起了中年人的注意。他愣了一下,拿起玉碗左右端详,脑海中似有灵光闪过,“抓起来!”随从一拥而上,迅速控制了小贩。

  “你是干嘛的?”中年人喝问道,眼中闪动着不易察觉的贪婪。

  “大爷饶命!小的原是当兵的,后来……”

  “这东西哪儿来的?”没等小贩回答完,中年人又问。

  小贩嗫嚅着,不敢说话。“说!”边上的随从忍不住踢了小贩一脚。

  “刨皇上坟刨出来的……”说完这句话,小贩瘫倒在地,以为此次必死无疑。孰料,对面的中年人,眼中贪婪之色更盛,俯下身问道:“你带我刨去,行吗?”

  这个贪婪的中年人,名叫刘豫,此时已是金国占领的大宋境内,新封的大齐皇帝。没错,正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在中国盗墓史上,他更是“淘沙官”的创始者。淘沙官,也是唯一一个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官方盗墓机构”。

  有史家认为,引发刘豫盗掘皇陵的,正是这只玉碗。元代方志编纂家、历史地理学家于钦编撰的《齐乘》中,就记录下了这样的说法,“刘豫僭立,见兵士卖陵中玉椀,即置陶(淘)沙官,再发河南山陵及发民间无主坟墓。”元《大金国志》也有类似的说法。

  玉椀人间辗转

  玉碗本非民间用品,因为这不是老百姓所能拥有。在当时,普通人家一般使用木头做的碗,既便宜又不容易摔碎,所以当时的“碗”是带“木”字旁的“椀”。就算在皇家,玉椀也只在重大节日才会使用,过后立即收藏起来。当时,辽国就有一只“玉注椀”,因为太贵重,只有皇帝过生日时拿出来,堪称国宝。

  北宋皇帝从使臣嘴里知道辽国有这么一只椀,很是羡慕,就便派人到盛产上等玉石的阗国(今天新疆和田一带)购买美玉,再由技艺高超的玉器匠人,扮成使臣出使辽国,把辽国那只“玉注椀”的尺寸、大小暗暗估算了下来,回来后就按样打磨制作。

  碗成之后,在皇帝过生日时第一次拿出来使用。当时有辽国的使者应邀赴宴,紧盯着这椀看了半天。回国后,询问自己国家那只“玉注椀”还在不在,辽国这才知道赵氏宋朝偷仿了自己的“玉注椀”。

  后来,金人也知道了宋、辽各有这么一件国宝,于是在灭了辽国后,先逼契丹人交代出了“玉注椀”的下落。其后,“靖康之难”发生,金人攻破北宋都城,金军统帅粘罕、斡离在要求北宋割地赔款、进贡财宝的同时,点名要那只玉椀,好与从辽国抢回的那只配成一对。

  当时有人认为,这椀应该是让金人得到了,但人们后来才知道,这只椀已被当成随葬品,葬进了宋哲宗的永泰陵中。但哲宗下葬不足30年,玉椀竟在南宋榷场现身,最后又重归南宋皇室。有文字记录了宋高宗看到此椀时的激动之情。他流着泪,动容地说:“此哲庙陵寝中物也。”

  只是,宋高宗所得的这只椀,与刘豫看到的那只椀,是不是同一只?史料并没有交代。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均与宋陵被盗有关,就是说,不论是士兵所售的玉椀,还是南宋榷场交易的玉椀,都是从墓内盗出来的。

  种田老叟安识礼制

  真的是一只玉碗,导致刘豫设置“淘沙官”、疯狂盗掘宋皇陵吗?事实可能并非这么简单。驱使刘豫盗墓取宝的,是其贪婪的本性和糟糕的品行。

  刘豫,字彦游,景州(今河北景县)阜城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卒于金熙宗皇统三年(1046年),活了65岁。《宋史》、《大金国志》里均有记载,称刘豫小时候就有品行问题,曾偷过同一宿舍人的白金盂、紫纱衣。

  刘豫入仕之后,担任过殿中侍御使,有一回他上奏议论礼制,赵佶说,你刘豫就是一个河北种地的老头子,懂什么礼制?原话是这样的,“刘豫河北种田叟,安识礼制?”

  后来,刘豫被贬逐为两浙察访。在赴任途中,先是丧妻,接着丧父。后来,枢密使张悫推荐他到济南任知府。但刘豫不想去,因为济南一带很穷,而且到处是盗贼,他想到江南富裕的地方当官,也好弄点钱财。但当朝宰相没有答应。刘豫愤愤不平,只好忍气吞声,前往济南任职,据说这是他后来叛宋降金的根源。

  刘豫主政济南期间,金太祖完颜旻的侄子完颜挞懒率兵打到济南,完颜挞懒利诱刘豫。刘豫看到了升官发财的机会,竟然杀害了英勇抗金的宋将关胜,交出济南归降了金国。果然,经完颜挞懒推荐,刘豫父子皆升了官。刘豫当上了淮南安扶使、东平府知府兼各路马步军都总管,儿子刘麟接任济南知府一职。

  1127年4月,金军攻陷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洛阳)后,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灭亡。为解决能占不能管的问题,金人先扶植了北宋宰相张邦昌做了“楚国”皇帝。但仅仅过了33天,张邦昌就被赵构处死。

  而后,金人重新物色人选,希望再扶植傀儡政权作为金的藩国,镇服南方汉族人民。当时物色的人选有两人,一是折可求,一是刘豫,都是宋的降臣。一心想做皇帝的刘豫,靠着完颜挞懒的支持获选,当上了“齐国”皇帝,定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县)。

  《金史·刘豫传》记载,金太宗当时下诏:“今立豫为子皇帝,既为邻国之君,又为大朝之子,其见大朝使介,惟使者始见躬问起居与面辞有奏则立,其余并行皇帝礼。”意思是,现在让刘豫当皇帝,他既是邻国的国君,又是大金朝的儿子。只有初见使者亲自问候大金皇帝是否平安和当面向皇帝辞别上奏时站起来,其余情况下都行使皇帝的礼仪。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正式定了名分的“儿皇帝”,就此诞生。

  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古代曾出现了大大小小68个王朝,384个帝王,其中正式称“皇帝”的334个。但甘愿给人家当儿子皇帝的,有两人,一是五代时后晋的建立者石敬瑭,另一个就是刘豫。

  刘豫当了皇帝后,将自己的母亲称为“皇太后”,立自己的宠妾、曾是宋徽宗宫女的钱氏为皇后,让自己的儿子刘麟当了尚书左丞相、各路兵马大总管。

  但金人很快发现,刘豫这个“儿皇帝”的作用,并没有预期的大,刘豫眼中只有私利,弄得民怨沸腾。终于,在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太宗下诏废掉“齐国”,降刘豫为“蜀王”。大齐总共8年,但这8年里,刘豫干的坏事能盛一箩筐,其中就有盗墓。

  七帝八陵

  北宋皇陵,位于现今巩义市的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4个镇区,占地约30平方公里。北宋九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兵虏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个皇帝及太祖之父赵弘殷均葬在巩义,通称“七帝八陵”,加上后妃和宗室亲王、王孙及高怀德、蔡齐、寇准、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功臣勋贵的陵墓共有近千座。

  两千年帝制中国历史间,宋代是一个十分顾念逝者尊严的时代。这从“漏泽园”制度的设立就可看出。漏泽园为国家设置的公益性公墓,用以安葬客死他乡或因贫穷而死无所葬之人。漏泽园先是设于京师,宋真宗年间,朝廷在“京畿近郊佛寺买地,以瘗死之无主者。瘗尸,一棺给钱六百,幼者半之”。

  到了神宗朝,政府又正式下诏:“令逐县度官不毛地三五顷,听人安葬。无主者,官为瘗之;民愿得钱者,官出钱贷之;每丧毋过二千,勿收息。”建炎南渡之后,宋高宗也下诏要求临安府及诸郡复置漏泽园,整个南宋时期,各地普遍设立了漏泽园。

  宋代漏泽园的运行,已有一套非常人性化的制度,如逝者有明器陪葬,有“兰羞”(佳肴)祭祀,这些下葬随品及祭品都由政府置办;还有,“园中置屋,以为春秋祭奠,听其亲属享祀”;专人管理,“官委德行僧二员主管,月给各支常平钱五贯、米一石”。

  平民尚且如此,帝王的安葬更是隆重。宋帝陵的随葬品,主要是三大类,一是皇帝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物品,二是皇帝生前喜爱的收藏品,三是根据帝王葬礼必须要使用的金、银、玉质地的明器。宋陵一般都是皇帝驾崩后才开始营造,随葬品往往也是临时置备。

  《宋史·凶礼志·山陵》(卷一百二十二)记载,赵匡胤改葬其父亲于永安时,便使用了帝王等级的随葬品。棺材(梓宫)用铁帐覆盖,棺下垫有棕榈褥(在当时很高级),还有铁盆、铁山用燃漆灯。

  永安陵藏的毕竟不是在位过的皇帝,配置相对简单。真正皇帝死后,随葬的东西就丰富多了,比如永熙陵的主人、宋太宗赵光义。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当了22年皇帝的赵光义病死于汴京万寿殿,葬于永熙陵。太子赵桓(宋真宗)为表孝道,将父亲的陵墓造得高大宏伟。地宫向下挖了一百尺,差不多深40米,远远超过了一般的20~30米深。而永安陵深五十七尺,仅有永熙陵的一半深。

  赵光义生前爱好古玩,这些收藏,包括弓剑、笔砚、琴棋之类全都随葬。当年十月初三下葬那天,送葬、抬棺、抬法物(随葬品)的士兵力士共有11193人。送葬队伍规模已是如此庞大,随葬品之丰厚,也就可以想见了。

  值得注意的是,宋陵的随葬品,似乎不像以往朝代那般神秘,在《宋史》、《宋朝事实》等史料中,均有披露。原来,宋朝皇家丧礼中有一种礼俗——“葬前展览”,就是把将要随葬的物品,在下葬前进行展示,召集辅臣前来观看。

  宋真宗永定陵中的随葬品就“晒”过两次。《宋史·凶礼志·山陵》(卷一百二十二)记载,第一次是收殓时。宋真宗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去世的,三天后的二月二十三日,“陈先帝服玩及珠襦(玉衣)、玉匣、含、襚(殓服)应入梓宫之物于延庆殿,召辅臣通观”。次日,尸体收殓入棺。

  第二次“晒”是在当年的九月十一日,此时陵墓已造好,梓宫即将下葬。皇家“召辅臣赴会庆殿,观入皇堂物,皆生平服御玩好之具”。这些物品是要进入地宫的随葬品,即棺外之物。“晒”过之后,分类集装到不同的箱子里,置于地宫内放置棺椁的宝床上(一般在棺椁两侧)和相应的厢房中。

  既重葬仪,又“晒”藏品,偏偏又赶上亡国换代,宋帝陵被盗掘甚至公开掠夺,几乎已成必然。

  帝陵噩梦

  北宋亡国后,金兵进驻宋陵,为掠夺也为报复,他们对皇陵进行了毁灭性的盗掘。一时间狼烟四起,掘墓开棺,惨绝人寰。陵区内瞬间尸骨遍地,烟火弥漫,一片狼藉。

  偏居临安的南宋皇室听到祖坟被劫掠的消息,悲痛万分,宋高宗赵构饬令河南镇抚使翟兴父子及岳飞等大将军带兵赶往巩县迎战金军。金军被驱赶出宋陵,南宋皇室派人修葺陵寝。但是宋军一撤,金兵又来,并进行更狠的报复。

  北宋帝陵,更惨重的劫掠来自刘豫。刘豫当了傀儡皇帝后,兵权基本没有,但毕竟也是个皇帝,天天一帮人对着自己磕头作揖,也算过了一把皇帝瘾,但这代价很大,每年刘豫都必须向金国缴纳大量的“岁贡”,数量之大令人咋舌。

  据传说大齐立国之初,每年须向金国上缴的年贡仅黄金便需一万五千斤,白银五万斤,另外还有数以十万计的布匹、粮食、牲畜等其他东西,这个数字比起当年北宋给契丹的“岁贡”还要翻上好几倍,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加之天灾连绵土地歉收,从活人身上刮钱显然已经不大现实,所以刘豫便学着董卓、曹操、温韬等前辈的样子,索性把黑手伸向了死人。

  《宋史·刘豫传》(卷四百七十五)记载,绍兴二年(1132年)四月,河、淮、陕西、山东都驻满了北方的军队,刘豫的儿子刘麟征召登记乡兵十多万,组成“皇子府十三军”。在军队,他分别设置河南淘沙官、汴京淘沙官,将开封、洛阳这些当年北宋东西两京的荒坟古冢,盗掘得一干二净。

  史载“(绍兴二年)四月时河、淮、陕西、山东皆驻北军,麟籍乡兵十余万为皇子府十三军。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两京冢墓发掘殆尽。”

  宋人宇文懋昭的《大金国志》,还对刘豫设置专业盗墓机构做了说明:“以刘从善为河南淘金官,发山陵及金人发不尽棺中水银等物。以谷俊为汴京淘沙官,发民间埋窖及无主坟墓中物。”

  河南淘金官刘从善,与刘豫一样也是北宋降金叛臣,他负责的盗墓机构,主要负责盗掘皇陵,对金人盗陵时没有取走的财宝进行二次盗掘,民间盗墓贼的术语叫“滤坑”。刘从善还收集用于尸体防腐的水银。当时是把尸体倒挂起来,让体内的水银倒流而出,下面放置碗盆接着。

  汴京淘沙官名叫谷俊,史上对这个人介绍不多,刘豫安排给他的任务,主要是盗掘民间无主坟,还有民间窖藏的财宝。当时,一些有钱人家看到当时兵荒马乱的世道,都把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金银元宝、金条、玉器等贵重细软,埋到地下藏着。刘豫看准了这事,于是专门吩咐手下,让知情人报告线索撬地窖。

  在金兵的野蛮盗掘和“淘沙官”的二次“滤坑”之后,北宋帝陵已然满目疮痍。绍兴九年(1139年),南宋秘书郎温革、三京淮北宣谕使方廷实,奉命到河南督修陵寝,看到往昔威严肃穆的皇陵禁地,如今是乱草丛中野兽出没,狐鸣狼叫甚是凄凉。回朝缴旨时,两人跪伏在地,对着高宗痛哭流涕,“永昌陵等皆遇惊犯,泰陵暴露,解衣覆之。”高宗听说后愤懑至极,不觉凄然泪下,但是又无可奈何。

  刘豫和金人“官盗”们,把本来善良、朴实的民风也带坏了。当时河南境内“民盗”四起,盗墓之风十分严重,农民盗墓如同翻地种庄稼,“群盗多蚊虻”、“白骨下纵横”、“田竖鞭髑髅”。

  在当了8年“儿皇帝”后,刘豫终于被废,傀儡大齐政权垮台。但是,这位盗墓狂人给宋帝陵造成的毁损,却已成千年之痛。可怜赵宋江山,断送在金人之手,“七帝八陵”,也毁于“淘沙官”的野蛮与贪婪。

  元代的马致远,在其套曲《夜行船·秋思》中写道: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秦宫汉阙,做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纵荒坟断碑,不辨龙蛇”,不正是宋代帝陵的命运写照吗?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