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罗王,亦称“阎王爷”。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但在中国道教创造的将阎罗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佛教也将十殿阎王概念吸收,由此佛教神话中阎罗王冥界之王的神职被剥夺,佛教的阎罗王也成了和本土道教一样由北宋包拯担任的地府第五殿殿主。
十殿阎王依次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
包拯:晚上兼职阎王?
阎王判你三更死,不得留人到五更。
阎王,或说阎罗王,是阴间主宰,掌管人间生死轮回,这个说法妇孺皆知。在中国人的信仰中,神仙和佛菩萨,绝大多数都有世俗原型。那么,阎王的原型到底是谁?
早在北宋时期,民间就认为,包公就是阎王。
著名史家司马光,比包拯小整整20岁,两人曾同朝为官。司马光在其《涑水记闻》卷十中这样写道:“(包拯)为人刚严,不可干以私,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吏民畏服,远近称之。”
如果说,司马光记录的民谣,还只是把包拯比作阎罗摆在同等地位;那么,稍晚于司马光的元好问,则在其《续夷坚志》中明确记录了包公成神之事:“世俗传包希文以正直主东岳速报司,山野小民无不知者”。
这说明,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定,“包公就是阎王”。唯一有分歧的是,有的人认为包公是死后成为阎王,继续审理阴间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活着的时候,已经兼职做阎王了,“日断人间,夜判阴间”,这是晚上在阴间又打了一份工。
那以后,“包公就是阎王”的认识,通过民间口口相传,以及各种传记记录、戏曲演义,更加深入人心。
在浙江,至今流传着《包龙图做阎王》的故事,故事里甚至进一步演绎了包公死后,从“一殿阎王”到“五殿阎王”的过程:
“这一殿阎王权利顶大,人死之后,灵魂进了鬼门关,过了奈何桥,就到了一殿受审,一殿阎王都会先将鬼魂打一顿,叫下马威。接着就查生死簿,验明正身,再根据这个人在阳间为人的好坏,做出判决:有的下地狱、上刀山、落油锅;有的转世投胎去做牛、羊、猪、狗;也有的马上投胎去做人……总之,命运如何,全凭一殿阎王一句话。
故事里还说,包龙图上任以后,对进来的鬼魂一不打,二不骂,仔细审问。有些事情弄不清楚,就私行察访。把事情都弄清楚后,就将那些作恶多端的人打入十八层地狱受苦;对那些好人,不管阳寿有没有满,统统放回阳间。这样一来,还魂的就多了起来。
另外九殿阎王知道此事之后,就联名向玉皇大帝奏了一本。玉帝大发雷霆,下旨把包龙图从一殿调到五殿。”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人称“铁面包公”,或者“包青天”,因为做过龙图阁直学士,所以也被后人称为“包龙图”。
把刚正不阿的铁面包公,看成是掌管阴间公平正义的阎王,显然很符合民众心理需求:愤恨于社会始终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那些人们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的企望、寄托、慰藉,特别是报应,都可以到神鬼世界里去寻找,人们幻想着恶人死后被打入地狱,受到审判和各种刑罚,把他们火烧油煎、锯割刀剐,变为畜生、饿鬼,在阿鼻地狱里受“无间苦”,永世不得翻身。甚至自己死后变为厉鬼,向恶人索命。
阎王是印度进口的
但是,掌管报应轮回的阎王,事实上并非“国产”,而是和佛教一样,源自印度。
根据印度古籍《梨俱吠陀》记载,阎王原本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后来佛教沿用了这一说法,称阎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
《问地狱经》记载,阎罗王是古印度毗沙国的一个国王,他生性好战,而且从不服输。当时唯一能和他对敌的,是由维陀始生王统治的一个国家,军队同样也很强大。他们连年打仗。但谁也赢不了谁。
但毗沙王一味穷兵黩武,国力终于渐渐不支。最后终于在一次大战役中,毗沙国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毗沙王好不容易杀出重围,一个人落荒逃至一座山顶,他的十八个部下,纠集了百万人马,到山上来找他。他们先把毗沙王安慰一番,然后群情激愤,朝打败他们的维陀始生王所在的方向,对天起誓:“至死追随毗沙王!一定要惩治凶恶的仇敌,就是到了阴间地府,也要称王,血战到底!”
接着,他们就在毗沙王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直入地狱。于是,毗沙王就成了威名赫赫的阎罗王,他的十八个部从分别做了十八层地狱里的判官,而跟随他的百万之众,也一个个变成了狱卒。据说,阎王所住的宫殿位于阎浮提洲南二铁城山外。
慧琳在《一切经音义》卷五中说:“梵音阎魔,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报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地狱阎王的说法也被中国本土道教、民间信仰吸收。结合中国固有的阴间神鬼,一套新的阴曹地府系统就此产生,但这既不纯粹是道教的,也不纯粹是佛教的,而是结合了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的产物。
在这套信仰理论中,地狱里不仅有掌管生死轮回的阎王,还有佛教的地藏王菩萨、道教的东岳大帝。这三位神灵在地狱里如何分工,各种史籍记载中有些语焉不详,甚至互相矛盾,但并不妨碍民众的信仰。
从唐末开始,地狱里的阎王已经不止一个,而是一分为十,各自掌管一殿,成为“十殿阎王”。这十个阎王分别为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他们各自在地狱十殿中审判押到自己殿上的鬼魂。因为阎罗王名气最大,所以民间认为其居“十殿阎罗”之首。这种说法在明清以后特别盛行。
生为上柱国,死为阎罗王
在东方人的信仰里,绝大多数神佛菩萨,都是精深修行后证得的果位。但阎王却不同,它更像是个职位。
就像前文所说的,把包公当成阎王,寄托的是民众朴素的报应观念,认为人间得不到的公平正义,在阴间必有铁面无私者主持。翻检各种文献和民间传说,曾当过阎王的,还真有很多人。最著名的有“四大阎王”,除了包拯,另外三位是韩擒虎、范仲淹、寇准。
韩擒虎,隋初大将,据称他在13岁时就能力擒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灭南陈战争中,他首先渡江进入建业(南京),立下大功。
《隋书》中有一段韩擒虎病重临死前场景的描述,“其邻母见擒(唐人讳虎字,故省略“虎”字)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曰:‘我欲谒王。’左右问曰:‘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竟卒。”
作为正史,《二十四史》很少谈怪力乱神之事,但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却是罕见的被写进了本传,可见在初唐时,这条传说是比较风行的。到晚唐时期,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更是惟妙惟肖地演绎道:韩擒虎在灭陈后,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韩应允,请假三天。隋文帝杨坚并举行了告别宴会。第三日,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乌云前来迎接,自称“原是天曹地府,来取大王上任。”于是,他辞别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
北宋名相寇准,在民间素以刚正秉直著称。传说他的爱妾茜桃在临死前说:“吾向不言,恐泄阴理;今欲去,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涌幢小品》)“寇准卒,有王克勤者,见公于曹州境上,向从者,曰:‘阎罗处政。’”(《翰苑名谈》)
寇准将当阎王的事,大概在他生前已经广为流传。据《通俗编》记载,当时已有人在驿舍旁,挂起寇准图像,上面写有“今作阎罗王”字样。
寇准之后是范仲淹。同为北宋名相,范仲淹也以清廉、正直著名,生前就以官声好誉为民间称道,因而在他死后,就有传说他“在冥间”“见司生杀之权”,《中吴纪闻》甚至说,“人死五七则见阎罗,岂非文正为此官耶”。
从“四大阎王”原型的生平为人可以发现,出任阎王者,必是刚正直言、执法严峻之人。东方传说文化讲究现世报,阳世之冤,阴司必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公正,于是寄希望阴间之主阎王能铁面无私、主持正义。因此,至迟从隋唐开始,民间就流传某些刚正之人死后为冥王的说法,所谓“人之正直,死为冥官”。
一任阎王干多久
正如前文所说,阎王像是一个职位,而且是有任期的,并非世袭罔替的“铁帽子”。
这一看法,在《聊斋志异》中就有体现。卷五“上仙”条中明确指出,“阎罗亦有更代,与阳世等耳。”可见,阎王是有任期的,任期一满,也要投胎转世,并非终身制。
话题聊到这里,就出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一任阎王干多久?
细数“四大阎王”的生卒年可以发现,韩擒虎为隋代人,暂且不表;寇准卒于1023年,范仲淹卒于1052年,包拯卒于1062年。也就是说,在北宋年间,先是寇准当了29年阎王(中间是否有他人接替,尚未找到其他记录),然后由范仲淹接替;范仲淹当了10年阎王,又由包拯接替,当了5年。
那么,包拯之后是谁?据说是卒于1067年的蔡襄。当时有记载说,“蔡襄病革,兴化守李遘梦神人紫绶金章,自云来迓代者。遘询之,曰:‘余阎罗王,蔡襄当代我。’明日襄卒,遘挽之曰:‘不向人间为冢宰,却归地下作阎罗。’”
蔡襄,字君谟,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是权相蔡京的堂兄,进士出身,曾任知谏院、直史馆、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等职。主持谏院衙署期间,蔡襄遇事从不回避,奏疏忠诚恳切,大都关系天下利弊、一时缓急。由于他的直言敢谏,权贵多心怀畏惧,多有收敛。
蔡襄当了8年阎王,后又由卒于1075年的韩琦接任。
韩琦是北宋名相,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当时,边疆传颂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无论是在朝中贵为宰相,还是任职在外,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
在韩琦之后,据说南宋的华亭知县林衡也在死后当了阎王。
宋代洪迈的《夷坚志》丙卷一记载:林衡,字平甫,平生仕宦,以刚猛嫉恶自任……病且革,见吏抱案牍来,纸尾大书“阎罗王林”,请衡花书名。少日岁卒。卒之夕,秀洲精严寺僧十余人,同梦出南门迎阎罗王。车中坐者,俨然林君也。(林)衡居于秀州之南门外。时乾道二年(1166年)。
这里且把史料所及的主要的一些“阎王”,以其卒年为起点,做一“在位”情况列表:
韩擒虎(592年12月26日开始,在位多久不详),隋朝名将,原名擒豹,字子通。
严安之(在位多久不详),唐玄宗时期人,生卒年不详,曾任京兆尹,“以强明称,民吏畏之”。
郄惠连(在位多久不详),唐代宗时人,因事父至孝,有“至行”,被上帝册立为“司命主者”的阎罗王。
寇准(1023年—1052年)
范仲淹(1052年—1062年)
包拯(1062年—1067年)
蔡襄(1067年—1075年)
韩琦(1075年起,在位多久不详)
林衡(1166年起,在位多久不详)
阎王空缺怎么办
既然阎王有任期,到期卸任投胎,由新任阎王接掌。那么,会不会出现旧阎王卸任,新阎王未到的情况?
综合各种笔记杂录,似乎真存在这种情况。于是乎,常有活人入冥、代理阎王判案的事。
中国历史学家黎澍(1912~1988),就曾口述过自己入冥任官判案的事,由他人记录汇编为《幽冥问答录》八十四条,述冥间事甚详。
“一夕于梦中,见有古衣冠人入室造访,说有事恳请帮忙,含糊应允,醒后以为是梦,未经留意。四五日后,又梦前人以马车来迎,导至一厢房,请升堂审案,审毕,仍以马车送还。审案时间,每次数小时。任东岳部下分庭庭长,辖华北五省,每日皆往,最初在晚间,后来下午也能去。前后计四五年。”
“入冥时身卧床上,状似熟眠,回阳后觉精神微倦,有似失眠。若时当入冥,而亲朋忽至,又不便以此事告之,则瞑目对答客问,但不能出语发问,也不记得与客作何语。入冥审判,未见有阎罗法律,而提案判决,自中肯綮,不费思索,绝无差错。人间种种思想行为,鬼神悉知悉见,记录无遗,又有视人头上之光,知其善恶。”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也曾记录过自己“梦做阎罗王”的事。民国四年,袁世凯想做皇帝,生怕章太炎先生反对,先把他骗到至北京,幽禁在龙泉寺。就在这里,心情忧愤的章太炎先生,梦到自己去做了阎罗王。事后他留下了一份记录此事的书信。
书信大意说,去年十二月初,梦到有人拿着名片来请中饭,名片上的主人,名字叫王鏊,这个人是明朝武宗时代的贤相,江苏震泽人。然后被马车请到主人的家中,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同桌的客人中,印度人欧洲人汉人都有,大家交换名片,汉族人有夏侯玄、梅尧臣,一个是魏晋玄学家,一个是宋代诗人。
宾主一番寒暄过后,王鏊道明邀请的目的,是请他一起参与处理地府公文,梅尧臣是总检察,他们这些都是判官,分管世界各大洲的刑事案卷,王鏊和章太炎一起处理东亚片区的案卷。
之后,连续二十多天,章太炎每天晚上梦到自己去地府处理刑事公文,但星期天梦不到。后来觉得无趣,写了张请假条烧掉,从此就梦不到了。
都送去投猪胎
类似生人入冥代阎王办案、当阴差的记载很多,从古到今不断。清代一名刑部侍郎闵玉苍,白天在刑部办公,晚上兼职在阴间做阎王。每晚二更时分,有轿子将其送到阎罗殿。他在第五殿办公。每次升殿办公前,判官要先给他服用一枚鸟蛋大小的铁丸。“此上帝所铸,虑阎罗王阳官署事有所瞻徇,故命吞铁丸以镇其心,此数千年老例也。先后照例吞丸。审案毕,便吐出之。”
《酌泉录》里也记载:清乾隆年间,蠡乡邓某,常作冥差,入冥时昏倒如死,经二三时辰方醒。有友人求与共去,邓许之,是日入冥,摄友人之魂同往,捉九魂,皆送去投猪胎。醒转后,见友人尚沉睡不醒,乃去生猪人家查看,见生下十只小猪,于是掷死一只,说:“跟我回家!”友人方醒。邓为阴差凡三年。
唐代河东人柳智感,贞观初(627)年为长举县令,一夜暴死,天明复苏,自称:被冥吏摄至冥府,授权他任事,冥吏将文书簿籍呈上后,退到阶下。告知:“气恶逼公,但遥以案中事答”。不久,食物送来,冥官共食之,柳亦欲就食,诸冥官说他不宜食。完后,他被送回家,于是醒来。
从此冥吏常来迎,“于是夜判冥事,昼临县职”,达一年多,能知各种幽显因缘。一日,冥吏来告:“现在隆州李司户到任,您不须再来了。”于是柳不再入冥。他遣人往隆州调查,李司户果然死了,其死亡之日,即冥吏来告之时。
神鬼仙佛们虽然生活在超凡世界里,但其实他们一天也不曾离开过人间。神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鬼的世界,也是人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