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恐龙的行为

发表于 2019-1-19 13: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饮食习惯
恐龙以何为食?
基于大众媒体对恐龙形象的大肆宣传,这些凶狠的巨型生物可以吞下它们想吃的任何东西——一些恐龙或许如此。但实际上,很少有直接证据表明某类恐龙事实上吃些什么,不过根据稀少的证据和其他因素,古生物学者也能对恐龙的饮食做出一些推测。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5亿年之久,它们必须要缓慢适应不断进化的动植物。总体说来,恐龙分为两大类和一小类:分别是食草性恐龙、食肉性恐龙和杂食性恐龙。多数恐龙为草食性,以可食的植物为餐;肉食性恐龙当然以动物为生,也吃其他恐龙;极少数的杂食性恐龙,既吃肉也吃植物。

恐龙可吃的食物有哪些?
恐龙的食物和恐龙一样,也在中生代的数百万年中逐步进化。多数恐龙以植物为食。花粉与孢子的化石表明中生代生存着成百上千种不同的植物,多数的叶子都可供食用。蕨类、苔藓、马尾草、苏铁、银杏和松树或红杉这样的常青植物(当时还未进化出草)都可能是恐龙的美味佳肴。到了中生代末期,开花植物出现,果实也成了恐龙的食物。

对于肉食性恐龙而言,中生代的“自助餐厅”也为其提供了广泛的食物选择,包括与恐龙共享山水的早期哺乳动物、蛋类、龟类和蜥蜴。当然,还有其他可供捕食的恐龙。

古生物学者以何为证据来确定恐龙的饮食?

由于关于恐龙饮食的具体证据极其稀有(恐龙内部柔软部分很少能形成化石),因此古生物学者就转向非直接证据来了解恐龙的饮食习惯,包括粪化石、行动轨迹、化石组合和骨头上的牙齿印迹。

恐龙需要水吗?
可以很肯定地推测,恐龙像所有的生物一样,需要水才能生存。它们获取水的方式很可能和现代的爬行动物类似,要么直接从水源获取,要么从食物中获得。草食性恐龙从它们吃掉的植物中获取,肉食性恐龙从它们所消化的动物中获取,杂食性恐龙从两者中获取。

什么是粪化石?
粪化石就是石化了的恐龙排泄物。因为排泄物本质较软,所以它们往往在石化之前就先分解了。如果它们被排在“错误”的地方,比如海滩,浪花一卷,冲走所有,石化的机会几乎不存在。

多数粪化石很难以其大小和形状来分辨它们到底属于哪种动物。因此目前而言,很少有粪化石可以明确地追溯到恐龙,但那些鉴定出的粪化石还是为我们了解恐龙饮食提供了撩人的线索。详细讲来,这种化石能使我们了解到它吃些什么、怎样进食、如何消化。

粪便的保存和之后石化依赖于一系列的因素,包括排泄物内有机物和水分含量。当然也包括动物排便的地方和粪便被埋藏的方式,这些都是粪化石能否形成的关键因素。

肉食性恐龙的粪便与草食性恐龙相比,更容易形成化石,因为其中矿物质含量较高。这些矿物质来自粪便中的小块骨头,也就是来自被消化的其他动物。

是否所有的粪化石都很大?尤其是那些大型恐龙的粪化石?
并不是所有的粪化石都很大。单独的粪化石很小,即使是大型恐龙的粪便,也不到10厘米长。这种现象可以在现代找到实例,如北美的长耳鹿和麋鹿,尽管它们都是体形较大的动物,但它们的粪便却是不到1厘米的小球。


粪化石实际上就是石化了的恐龙粪便。尽管不算一个迷人的研究领域,但古生物学家们事实上从这些石头中发现了很多关于恐龙饮食的线索。这个样品来自一只年轻的雷克斯霸王龙,发现于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约有43厘米长。(美国地质调查局)

对于恐龙而言,该现象的证据来自从美国犹他州东部莫里逊组中发现的蜥脚类恐龙的粪化石。尽管该化石直径约40厘米,但它多半是由大量单个小粪球,因水分含量较高而堆积到一起的。

古生物学家们从恐龙的粪化石中了解到了什么?
在草食性恐龙的粪化石中,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大量苏铁属植物的叶子表皮、松柏科植物的茎或松柏科植物的木质组织,这些都为它们吃什么提供了线索。此外,在某些情况下,遗留碎片的性质表现出这些恐龙的进食系统完善,可以咀嚼、消化当时可食用的坚硬木质食物。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肉食性恐龙的粪化石。最近的一次发现非常令人震惊。1998年,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伊斯特德小镇旁,科学家们发现一块巨大的粪化石,几乎和一块面包一样大。这块6500万岁高龄的化石有43厘米长、15厘米厚,是目前所发现的粪化石中最大的一块。科学家们认为,它来自一只年轻的雷克斯霸王龙,而对其分析也产生了有趣的暗示,从遗留物看来,霸王龙并不是囫囵吞掉猎物的骨头,而是经过咀嚼磨碎它们。这与之前古生物学家的想法完全相反。很长一段时间里,古生物学家们一直认为肉食性恐龙是囫囵吞掉它们的猎物。但该说法尚未有定论,还需要发现更多的此类化石才能决断。

恐龙会小便吗?
没人知道恐龙是否会排尿,因为能证明这种活动的排泄物内部构成太过柔软,不太能够石化。但若现在的爬行动物和鸟类同它们的古代近亲相似的话,推测恐龙会排尿还是比较可靠的。实际上,它们可能会排泄一种固态尿素,或与现代鸟类和爬行动物粪便类似的排泄物。

恐龙的行迹如何显示恐龙的饮食?
行迹,即恐龙经过多重石化的足迹,也使得古生物学家们了解了一些恐龙的饮食习惯。例如,在白垩纪早期的得克萨斯和白垩纪后期的玻利维亚,有足迹显示出一群兽脚类恐龙在激烈地围捕一群蜥脚类恐龙。在白垩纪的澳大利亚,石化的行迹表明一群一百多只小型虚骨龙和鸟脚类恐龙,在一只大型兽脚类恐龙接近时,四下逃窜。在犹他州的矿井中,白垩纪时代草食性恐龙围绕着树干化石的脚印,提供了它们觅食行为的一些迹象。

什么是化石组合?关于恐龙的饮食它们又能告诉我们什么?
化石组合是一堆包含有不同恐龙的化石。例如,在戈壁滩的砂岩中发现的一个化石组合,是肉食性的伶盗龙与草食性原角龙的混合,伶盗龙的利爪扣在猎物的喉咙和腹部,而原角龙的颌也咬住了捕食者的手臂。这个化石组合显示,捕食者与猎物在互相争斗时,遇到强烈的沙尘暴袭击,一同死去了。

在蒙大拿州的十五处恐龙遗址中,人们也找到了一些重要的化石组合:草食性腱龙的化石中混有肉食性恐爪龙的牙齿化石。恐龙的牙齿常随着新牙长出而逐渐脱落,激烈的撕咬也会增加牙齿损失,实际上,在其他恐龙的遗骸中并未发现恐爪龙的牙齿,这使得古生物学家们得出结论,腱龙是捕食者恐爪龙最喜欢的猎物。

关于恐龙的饮食,齿痕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古生物学者断定恐龙饮食的另一证据便是齿痕。在恐龙骨骼化石中所发现的多数凹槽或刺孔,都是受肉食性恐龙攻击的结果。但多数情况下,齿痕不能表示出该受害者是被主动捕食,还是在死后才被吃掉。而且除了特殊情况,捕食者的身份也难以明确。


鸭嘴龙,如这只冠龙(Corythosaur),拥有特殊的牙齿和嘴巴来磨碎植物。(Big Stock Photo)

一个例子是,在一只草食性迷惑龙(Apatosaurus)骨头上发现的刻痕距离与一只肉食性异特龙(Allosaurus)牙齿间的距离相吻合。另一种例子是,在一只草食性三角龙(Triceratops)的骨盆上与一只草食性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的趾骨上发现的咬痕,用牙用油灰制作咬痕模具后,恰与一只肉食性暴龙的牙齿化石相匹配。还有一个极其少见的例子是,在一只草食性鸭嘴龙的腓骨中卡着一颗霸王龙的牙齿。当然最明显的情形(也是最少见的)是两只动物的骨头、牙齿化石在殊死搏斗中锁在一起,这种情形下可以辨别出捕食者。

食肉的恐龙属于哪一种群?
所有的肉食性恐龙,或食肉恐龙都属于兽脚类恐龙,或者两足食肉动物。这些恐龙与大型的草食类蜥脚类恐龙一起,组成了蜥臀目恐龙。这一种群代表了广泛的恐龙类别——从庞大的霸王龙到小巧的秀颌龙(Compsognathus)。

肉食性恐龙进行了怎样的适应性进化从而食肉?
为了捕捉、猎杀、吞食和消化肉类,这些兽脚亚目恐龙拥有一些共同的适应性进化。同它们的素食性表亲相比,这些恐龙拥有更大更锋利尖锐的牙齿,来猎杀食物、撕咬肌肉。为了给牙齿提供力量、压碎猎物富有营养的骨髓,它们还需要强有力的下颌和肌肉。

肉食性恐龙还长有利爪来撕裂猎物,驰龙类是这一适应性进化的典型体现:它们有巨大的镰形足爪。兽脚亚目恐龙作为两足动物,前肢可以自由抓取猎物,前掌也往往带有利爪,方便进攻。而作为两足动物,它们还可以相对快速敏捷地抓住猎物,尤其是那些老弱病残。一些科学家认为,兽脚亚目恐龙还拥有良好的视力、敏锐的嗅觉和较大的脑袋(同身体比例来讲)来计划狩猎策略。

草食性恐龙经历了怎样的适应性进化从而食草?
一些草食性恐龙能整个吞下它们从树上或灌木丛中扯下的植被,一点都不咀嚼。与肉食性恐龙相比,它们拥有更长(也许更曲折)的消化道来消化那些坚韧的多纤维植物。一些草食性恐龙,如甲龙(Ankylosaurus),在消化道旁还带有发酵室,里面的细菌可以帮忙分解坚硬的纤维组织。此外,一些草食性恐龙的消化道中存在胃石,可以磨碎纤维植物,帮助消化。(有意思的是,鸟儿也会吞下石头来磨碎消化道中未消化的物质,与恐龙的这种方式类似。)在草食性恐龙的化石中,常常能找到它们故意吞下的石头。以上行为都为消化植物做好了准备。

其他的草食性恐龙,像鸭嘴龙,拥有特殊的牙齿,在吞咽之前能够磨碎食物。像三角龙这样的角龙类恐龙,拥有锋利的牙齿和有力的下颌,能够刺穿坚硬的植物。其他的草食性恐龙拥有颊囊,显然是为了储存食物稍后消化而准备的。它们进食时很可能以特定的植物为主,尤其是如今松柏类、楔叶类、蕨类、苏铁类和开花植物的祖先。

什么是杂食性恐龙?
杂食性恐龙是指既吃肉也吃植物的恐龙。所知的杂食性恐龙甚少,包括似鸟龙(Ornithomimus),也许还有窃蛋龙(Oviraptor)。新的化石发现可能会改变科学家们对后者的看法。杂食性恐龙的饮食可能包括不同种类的植物、昆虫、蛋类和小型动物,但种类应该很少,只是在必要情况下才杂食,比如在栖息地植物或肉类突然性短缺的情况下。还有人认为,杂食性是由偶然造成的,恐龙在吃植物时偶然吃到植物里的昆虫和小型动物。

是否发现过恐龙胃含物的化石?
尽管很少,但过去还是发现过一些恐龙胃部的遗留物。最好的例证来自肉食性恐龙:在一只肉食性恐龙美颌龙的胃肠区,发现了蜥蜴的残骸化石,毫无疑问,那是这只恐龙的最后一餐。此外,还在其他腔骨龙(Coelophysis)的胃肠区发现了腔骨龙的残骸化石,这表明这些恐龙很可能嗜食同类。但这是主动捕猎还是啃食尸体还未确定。

草食性恐龙的胃含物由于其有机的特质,很难被界定。20世纪初曾有报道,在一只埃德蒙顿龙遗骸化石的体腔中,发现了针叶树的树种、细枝和针形叶,但很难确定这些是真正的胃含物,还是之后冲进尸骸的碎片。

是否有其他动物捕食恐龙?
是的,2005年在中国发现的一具1.3亿年的哺乳动物化石为此提供了重要证据。该哺乳动物被称为强壮爬兽(Repenomamus robustus),化石大小与猫类似,胃部区域保存着一只小恐龙。这是首个直接证明哺乳动物捕食恐龙的证据。

恐龙的行动
与恐龙行动相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古生物学家在研究恐龙行动时,最常见的问题涉及到恐龙的常用姿势、一般行动速度、最大行动速度、捕猎行为和集群行为。

与恐龙行动相关的证据有哪些?
帮助我们理解恐龙行动有三种主要的证据来源:同源性、类比法和足迹。


通过分析脚印化石、研究动物解剖学,并与当今的动物对比,科学家们对恐龙(像这只恐爪龙)如何行动做出了各种臆测。(Big Stock Photo)

同源性是指,将源于同一祖先的生物体的解剖结构对比。因为我们拥有的绝大多数证据都是恐龙骨化石,所以重新建构骨架肌肉将对我们理解恐龙行动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为了使这些建构尽可能精确,科学家们采用现代的同源生物做比较。但不幸的是,恐龙的近亲,像鸟和鳄鱼,都进化成高度改良的结构,因此直接拿它们与恐龙比较很不可靠。

除同源性外,科学家们也可以观测与恐龙有类似结构甚至相似行为的现代动物的行动(类比法)。例如,关于似鸟龙类恐龙(ornithomimids)行动的推测是基于鸵鸟的行动,因为两者结构相似;关于大型蜥脚类恐龙行动的推测则是以现代大象的行动为模型。但这些类比也只能作为科学家们检测的相似结构。而且不幸的是,这并不能真正代表恐龙的实际动作或行为。换句话说,鸵鸟不是兽脚类恐龙,大象也不是蜥脚类恐龙。

第三个证据,也是关于恐龙行动最直接的证据,便是恐龙脚印的遗迹化石。这些记录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线索,使我们能了解这些灭绝已久动物的速度、步法、姿态甚至行为。科学家们从这些脚印推断出恐龙的动作,有时还能据此获取关于恐龙行为的证据。例如,没有尾巴拖痕表明该恐龙处于直立状态;一些行迹则表明某些恐龙存在集群行为。

最近在苏格兰和怀俄明州发现了哪些相似行迹?

最近在苏格兰和美国怀俄明州发现了相似的三趾恐龙行迹。这非常罕见,因为科学家还从未在两个不同的大洲上发现过几乎完全相同的恐龙行迹。这些侏罗纪时期留下的轨迹距今已有1.7亿年历史,而研究人员通过细心测量,揭示出了两条轨迹存在确切的相似之处,并认为该行迹是由同一种类的恐龙留下的。这可能是真的,因为怀俄明和苏格兰在侏罗纪时期比如今要近得多——大概只有几千英里(1英里≈1.6千米)——这种恐龙迁移到(如今截然不同的)另一区域生活很有可能。但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同意这种说法,一些人指出,更可能是由于两个地区处于相似纬度,从而进化出相似但不同的恐龙种类。

什么是决定恐龙行动的重要因素?
决定恐龙如何行动最重要的因素是姿势。如果没有对它们姿势和动作的准确了解,那么无论是通过同源性、类比法、行迹还是综合推断出的动作,都可能是误入歧途甚至南辕北辙。

从足迹来看,恐龙呈直立的姿势,四肢撑于身体下方。这种构造使得恐龙的行动与现代哺乳动物类似,四肢在侧旁撑起,上身骨架几乎与地面平行。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姿势同现代哺乳动物更为类似,而不是与匍匐前行的同代蜥蜴相似。

但直立姿态也有多种变化,构成独特的行动方式。一些恐龙是二足的,只用后肢走路;有些是四足的,用四肢走路。其他恐龙多数时间用四肢走路,但可以依靠后肢站立起来。还有一些与之相反,多数时间用后肢走路,但也可以用四肢移动。总之,基于它们各自的姿势,每种恐龙都有独特的动作和行为。

什么是恐龙行迹?
恐龙行迹是石化的恐龙脚印,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现。恐龙(或其他动物)沿着海滩、河流、池塘、湖泊等岸边行走时,踏在松软沉积物或沙石上会留下这些印迹。动物一走过,足迹就被沉积物掩埋,最终成为石化的脚印(也称为足迹化石)。因为这些地方是水和食物的良好来源,有吸引草食性恐龙的繁茂植物,也有吸引肉食性恐龙的多种动物,自然就会被各种恐龙踩踏出小路。(事实上,有一门科学分支专门研究足迹,即足迹化石学。)


在合适的情况下,即使是恐龙的脚印也可以永世保存。这种发现可以使古生物学家们得到很多关于恐龙解剖学和行为学的知识。(iStock)

迄今有关行迹的问题是,难以推测出是何种恐龙留下的脚印。科学家们只能给出大致的猜测,比如留下行迹的恐龙是二足还是四足,是蜥脚类还是兽脚类,但也仅限于此。

美国的第一个恐龙脚印是在哪里发现的?
美国第一个恐龙脚印化石是1800年,马萨诸塞州的普林尼·穆迪(Pliny Moody)在自家农场中发现的。脚印长约0.3米,一开始还被当成是《圣经》中的“诺亚和方舟”里“诺亚的乌鸦”留下的。19世纪早期,新英格兰的多个采石场也发现过恐龙脚印化石,但当时还没人觉得它们重要,多数行迹都在采石的过程中被风化成渣了。

什么情况下才能产生保存最好的足迹?
最近的实验证明,保存最好的足迹并不是在新鲜泥土上留下的,反之,在有覆盖层的较老的泥土上才会留下最好的行迹。

新鲜泥土往往很黏,容易流动。在这种泥里留下的脚印很难保持细节。新鲜的黏土附着在脚上,最多能在地上留下部分压痕,而且随着抬脚,周围的泥土会流进脚印里。多数已知的恐龙行迹都是在这种泥土中留下的,因此很难将其和恐龙的具体种类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有覆盖层的旧土作为形成并保存精确脚印的媒介似乎要好得多。这种泥土多在池塘周边,有时被绿色的藻类和细菌覆盖。实验已经表明,这层外衣像黏合剂一样,能使泥土表面黏合在一起,在抬脚时不会回流到脚印里,而且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分离剂,阻止泥土附着到脚上,如此可以留下细节完好的深刻印迹。外衣的第三个好处是,它可以延缓泥土干燥,使得印迹能够形成。

在这种有覆盖层的泥土上形成的印迹,深长且清楚,保存完好,结构细节丰富。最著名的恐龙脚印多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北美大型的恐龙行迹有哪些?
一些大型的恐龙行迹被称为巨型行迹遗址,那里附有恐龙脚印的岩石可绵延数百甚至上千英里。北美一些侏罗纪遗址和白垩纪遗址中便有这种行迹。例如犹他州东部砂岩岩床上的行迹(侏罗纪中期)占地300平方千米,预估每平方米便存在1到10个脚印。

什么是恐龙高速公路?它在哪儿?

恐龙高速公路是一条大型恐龙行迹,沿着落基山脉的弗兰特岭展开,从科罗拉多的博尔德一直延伸到新墨西哥东部。在白垩纪中期,这个地区曾是岸线宽广的海滨平原,是水和食物的良好来源。

另外,在科罗拉多州普加托阿河河谷还存在着距今有1.5亿年的恐龙行迹。这个地区曾是一大片淡水湖,恐龙沿岸边走过,留下大量的脚步痕迹。如今,在匹克特威尔峡谷地中遍布着1300多个已凝固在岩石中的恐龙脚印。

北美之外还有哪些大型的恐龙行迹?
其他大型的恐龙行迹分布在世界各处。例如葡萄牙埃什皮谢尔角海湾中的大型恐龙行迹,上侏罗纪的各种恐龙在此留下印记,数量众多,有跛行的蜥脚类恐龙,还有蜥脚类恐龙集群迁移的实证。

关于恐龙的移动,恐龙行迹能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可以从恐龙行迹中了解一些恐龙行为。蜥脚类恐龙的行迹,往往由多只去往共同方向的恐龙留下,表明一次社会集群行为甚至一次迁徙。一些行迹中还混有大型兽脚类恐龙的脚步,一些印迹则显示出追踪大型蜥脚类恐龙的一系列行为。

恐龙行迹证实了一些恐龙是以四肢(四足动物)行走奔跑而另一些用后肢(两足动物)。这些行迹还表明一些恐龙以直立的方式行走,一只脚几乎直接放在另一只脚之前。此外,一些恐龙快跑还是慢走,很可能取决于当时它在啃草、过河、慢跑、追赶猎物还是在逃脱追捕。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至今在行迹中,人们很少发现尾巴的拖痕(也就是说恐龙拖着尾巴走路)。正因如此,科学家们认为大多数恐龙的尾巴多是直立状态。

恐龙逃窜多发生在什么地方?
1960年在澳大利亚发现恐龙逃窜的证据。在威尔顿南边的云雀采石场环境公园,在塔利山脉被侵蚀的边缘上,有数百个保存在岩石中的恐龙脚印,这些是它们在史前湖泊旁的泥土上留下的。

正如典型的动物生活一样,多数痕迹由大型肉食性恐龙沿湖边捕猎时留下,尤其是大型肉食恐龙捕杀成群的虚骨龙和鸟脚类恐龙,比如说,肉食恐龙挑中一只不幸的猎物,沿着泥泞的湖岸一直追赶——旁边的恐龙惊慌逃窜。不过,尽管现在没有了肉食性恐龙与大型湖泊,但这个地区仍然有点危险。崎岖的地面使得到达这个公园都很艰难。

古生物学家如何用行迹来确定恐龙的速度?
尽管从行迹来分辨恐龙类型非常困难,但科学家们可以测出动物们沿行迹行动时的相对速度。通过测量脚印间的距离和行迹的大小,他们发现,一些恐龙的奔跑速度要远超过科学家们的最初猜想。换句话说,这些行迹表明之前认为恐龙行动缓慢迟钝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

计算出的恐龙速度能达到多少?
通过测量步幅和脚印长度,科学家们计算出60多种恐龙的速度。在这些计算中尤要注意的现实因素是恐龙在留下行迹时采用何种步法,必须时刻谨记行走与奔跑间的区别以及两者间的转换。另外一个因素是,恐龙真实的腿骨长度,这决定了不同种类恐龙的合理速度。例如,雷克斯霸王龙腿部的股骨和胫骨长度相差无几,似鸟龙类恐龙则股骨较短胫骨较长,这意味着前者可达到的速度比不上后者。考虑到这些因素,以下是一些计算出的恐龙速度:

恐龙速度


*人类奔跑的速度每小时约23千米。

在红峡恐龙行迹遗址发现了什么?

红峡恐龙行迹遗址位于美国怀俄明州,恰在美国内政部土地管理局的土地上。在该遗址的研究中,已发现大量留下该行迹的恐龙以及这一区域侏罗纪中期环境和沉积层如何形成的信息。这些全都是帮助我们重构大大小小的恐龙世界的线索。现在,科学家们仍在研究留下行迹的是何种恐龙,是双足类还是四足类。此外,这些脚印也表明了恐龙的行为模式,比如是独居还是群居。人们可以参观这个遗迹,不过它的多数区域受美国土地管理局管辖。所以爱好者可在当地收集石化木、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化石,但在该地区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要通过土地管理局的收集许可程序,放在公益信托里。(要了解更多,可以访问他们的网站http://www.blm.gov/wy/st/en/field_offices/Worland/Tracksite.html.

如何计算恐龙的速度?
首先,古生物学家们要测量行迹中脚印间的距离(步幅长度),还有脚印本身的长度。然后根据脚印长度乘以已知常数推测出腿长。

例如,兽脚类恐龙的常数约为4.5。用预估腿长除以测量步长得到相对步长。将所得结果参照标准图表,得出该恐龙的无量纲速度。再根据无量纲速度,预估腿长和重力加速度推测出现实世界速度,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更为常见的数字:每小时几英里或每小时几千米。

据行迹看来,哪种恐龙速度最快?
依据发现的少量行迹,很难确定何种恐龙速度最快,但通过分析行迹,也的确积累了一些信息。最快的恐龙很可能是那些两足的小型肉食恐龙,尤其是那些后肢细长、身体较轻的。这些恐龙的速度应该比不上当今陆地上速度较快的动物。似鸟龙这种肉食性恐龙的奔跑速度被认为是每小时约70千米,与现代非洲鸵鸟的速度差不多。

恐龙是否会集群出行?
会的,有些恐龙显然是群居且集群出行的,大概是因为“数量带来安全感”。科学家们根据恐龙行迹和恐龙骨骼巨型集合(在一个地方发现大量的恐龙骨架,意味着恐龙大规模死亡),推测出了这一行为。

很多草食性恐龙显然集群出行,因为其留下的行迹往往是多重的。行迹还表明,草食性恐龙的群体中,幼龙往往处于中心位置(与象群和美洲野牛群一样),这很可能是为了保护它们。

发现过一些恐龙化石大量积聚在一起,这暗示着许多动物在一个地方死亡。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骨骼集合表现出该生物的集群行为。很多情况下,即使成群行动,这些动物也可能被瞬间消灭,比如遭遇了大型洪水、火山活动或者巨型沙尘暴。比如曾经发现过100多只草食性戟龙(Styracosaurus)骨头化石组成的骨层,也曾发现过群集的原角龙与三角龙的化石。

一种叫作慈母龙(Maiasaura,鸭嘴龙)的草食性恐龙也被认为是群居动物,它们很可能每年都要返回相同的地方筑巢。在蒙大拿州曾发现一群10000多只这种动物的骨头化石。它们都是瞬间死亡,看来似乎是一座火山爆发,产生的气体使这些动物窒息而死,而厚厚的火山灰随后将它们掩埋了起来。

恐龙是否会随季节迁徙?
是的,一些恐龙显然同当今的一些动物一样有迁徙的习惯。它们迁移的原因也很可能相同,比如随着季节变迁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或去往交配根据地。科学家们根据恐龙行迹和集体死亡的大型骨骼集合,可以推测出恐龙迁徙行为的模式。

恐龙是否会集群捕猎?
会的,古生物学家推测一些肉食性恐龙显现出集群捕猎的社会行为。一些证据显示,像暴龙和南方巨兽龙(Giganotosaurus)这种大型兽脚类恐龙成群捕猎,跟现代的狮群类似。

最近在阿根廷,科学家们发现南方巨兽龙化石的巨型集合,这种肉食性龙可以长到13.7米、重7吨左右。集合中共有四五只南方巨兽龙,骨骸显示它们一起死在了巴塔哥尼亚平原上,并被一条湍急的河流卷走。骨骸还表明其中有两只恐龙体形非常巨大,其他的相对较小。科学家们认为这显示出某种社会行为,比如集群捕猎。群体中每个动物都有不同的角色,这使群体行动能力更强,追捕小一点或大一点的动物都可以。

其他证据显示,至少能确定一些驰龙类恐龙或“猛禽”集群捕猎。首次发现恐爪龙的化石时(恐爪龙,1.8米高、2.8米长,食肉动物,生活在白垩纪北美的西部),许多只恐爪龙的化石积聚在一起,旁边是一只大型草食性恐龙腱龙的尸骨。古生物学家推论认为,这些捕猎者在与这只大型恐龙厮杀的过程中突然遭到灭亡,这显示出它们成群实施捕猎行为。

是否有会爬树或住在树上的恐龙?
目前所知,没有会爬树或住在树上的恐龙。过去一度认为棱齿龙(Hypsilophodon,一种小型草食性鸟脚类恐龙)的脚骨同鸟足类似,大脚趾和其他脚趾呈相反方向。基于这一错误的假定,科学家们推断这种恐龙在树上居住,在枝上栖息,类似于今天澳大利亚的树袋鼠。但棱齿龙真正的足化石被发现后,科学家们才意识到,棱齿龙是陆地上的跑步健将,依靠速度和敏捷来躲避捕食者,而不是居住在树上。


很多科学家认为,迷惑龙用它长而有力的尾巴来维持平衡,也许还用来帮它用后肢站立以获取食物,或恐吓捕食者。(iStock)

还有一些科学家推测一些有羽毛的恐龙,像中国的小盗龙(Microraptor),也许能在树之间滑翔或用它的长脚趾抓住树枝,而这么进化或许是躲避捕杀或寻找更好的食物。但要确定地说这种恐龙会爬树或住在树上,还需要发现更多的证据。

是否有会飞的恐龙?
还未发现过非鸟类且能飞的恐龙,但在恐龙时代的确存在着会飞的生物。最早也是最常见的便是翼手龙(pterosaurs)。它们与恐龙共同生活在中生代时期,从古蜥(archosaurs)进化而来,与恐龙是近亲。恐龙雄霸陆地时,翼龙统领着天空。

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关系仍存在巨大争议。但如果恐龙和鸟类真的密切相关,那么就可以说鸟翼类恐龙或鸟类,最终进化成能在天空翱翔,并生存至今。

大型蜥脚类恐龙迷惑龙(旧称雷龙)的尾尖有什么用途?
一些科学家认为,迷惑龙可以像挥牛鞭一样摆动它14米长的尾巴,而它1.8米长的紧实尾尖可以发出响亮的爆破声。最近的计算机模型将迷惑龙模型尾巴的运动同牛鞭的运动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上述推测不仅行得通,而且尾巴基部相对较慢的动作,在传递到尾尖时会到达超音速,引起约200分贝的爆响——远远高于喷气式飞机起飞时的140分贝。

过去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像迷惑龙这种蜥脚类恐龙的尾巴,主要是用来维持平衡或重击敌人的,但骨头细小易碎的尾尖很容易在争斗中受伤。现在,一些科学家开始认为,尾尖产生的巨大爆响可以驱逐敌人,在群体中奠定地位、解决纠纷,甚至是吸引异性。

幼年恐龙
恐龙蛋是什么样子的?
科学家们已经搜集了一些石化的恐龙蛋,有时能在类似巢穴的地方发现十几个恐龙蛋。石化的恐龙蛋通常和其周围岩石颜色相同。跟恐龙骨骼的化石一样,它们的结构已被石化,随着时间逐渐被矿物质替代。

尽管蛋已经被石化,科学家们还是发现恐龙蛋看起来和现代鸟类、爬行动物和一些原始哺乳动物的蛋类似。多数蛋都是圆形或椭圆形,有坚硬的蛋壳,还有一层羊膜,来保持蛋内湿润,形成蛋内小生命的“私人池塘”。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类似之处,蛋壳的表面允许气体交换,保证小生命的存活(很多石化的恐龙蛋依旧表面斑驳,显示有气孔),小生命在准备好进入世界时也会破壳而出。

没人确切知道多数恐龙蛋的壳是硬是软,还是有一定弹性。蛋壳要相对强壮以支撑孵卵家长的重量或筑巢材料的压力,同时也要允许必要气体进行交换。

硬壳蛋石化的概率较高,因此我们今天所发现的多数蛋壳也许只是那些因为坚硬而留存下的蛋壳,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恐龙蛋。

已知最大的恐龙蛋是哪个?

迄今最大的恐龙蛋约有30厘米长、25厘米宽,约7千克重。据猜想,它来自1亿年前的巨型草食性恐龙高桥龙(Hypselosaurus)。比较而言,地球上最大的鸟蛋(不能飞的鸟)来自非洲鸵鸟,它的蛋最大可到17厘米长、14厘米宽,1.5千克重。

是否所有的恐龙都是产蛋繁衍?
古生物学家可确定的范围内,恐龙都是靠下蛋来繁衍的。1869年在法国首次发现了恐龙蛋化石,但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这些蛋来自恐龙。虽然现在恐龙筑巢下蛋在我们看来非常明显,但当时科学家们花费了很长时间才确定了这件事。20世纪20年代,在戈壁沙漠发现的一群原角龙的巢穴和蛋,为确定恐龙下蛋提供了证据。此后,世界各处又陆续发现了200多处有恐龙蛋的遗址,包括美国、法国、蒙古、中国、阿根廷和印度。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现代爬行动物并不把蛋排出体外,而是把蛋存在体内孵化,孵化后再排出体外(这被称为卵胎生)。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为适应气候变冷的进化结果。科学家们也推测,极地附近的恐龙可能也以这种方式生产。但是这个观点还存在极大争议,也缺少确切的物质证据。

第一窝恐龙蛋是在哪里发现的?
第一窝恐龙蛋是由美国自然科学家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1884—1960)于1922年在阿尔泰山南部的戈壁沙漠中发现的。发现蛋化石的地床被称为纳摩盖吐组,是化石含量丰富的沉积层,曾经出土过100多只小型角龙、原角龙的骨架化石。

是否发现过其他成窝的恐龙蛋?
是的,世界上还有几百处遗址中存在着大型成窝的恐龙蛋。例如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西北部(奥卡马回达,Auca Mahuida),恐龙蛋就非常集中,在约91米×183米的区域里,科学家们数到约195窝恐龙蛋。


恐龙有不同的巢穴,但都以下蛋繁衍。近些年来,古生物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巢穴遗址和恐龙蛋,有些遗址不仅包括蛋壳化石,还有刚孵出的小动物甚至还有母恐龙的遗骸。(Big Stock Photo)

已知最小的恐龙蛋是哪个?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宣称已知最小的恐龙蛋来自中国,共有四枚,两枚中还存有胚胎的遗迹。这些蛋来自或许是已知最小的恐龙小盗龙,同金翅雀的蛋大小一致,约18毫米长,即大概指甲盖宽。

是否在恐龙的腹部区域发现过恐龙蛋?
是的,曾经在一只母恐龙化石的腹部区域找到过恐龙蛋,那只恐龙应该是生活在1亿或6500万年前中国的两足窃蛋龙。2005年,科学家们宣布,他们发现了第一个还处于母亲肚子里的恐龙蛋——蛋壳还完整无缺。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说明了一些恐龙是挨个产蛋、连续孵化(跟现代鸟类相似),而不是像鳄鱼和其他现有爬行动物一样一次产出、一次孵化。

恐龙的巢穴是什么样的?
恐龙的巢穴并不都一样,很多只是简单地在土壤或沙石中挖个坑,而其他复杂一点的巢穴则较深,周围会用泥土磨边,里面还衬有草木。一些恐龙甚至有特定的方式来放置蛋。例如,草食性恐龙慈母龙会将蛋按螺旋形放置,确保刚孵化的小恐龙之间有足够的空隙,让它们躲避捕食者。原角龙明显也是以螺旋的方式来放置蛋的。

关于恐龙的筑巢地址还有什么发现?
在某些遗址,很多巢的分布非常紧密,与现代某些海鸟的群栖地类似。证据显示,一些筑巢遗址会被不同的恐龙重复地使用。此外,有些恐龙蛋不仅按螺旋形放置在巢中,还有特定的垂直方向,也许是为了减少破损。有些巢穴里有不同大小的幼年恐龙化石,这表示在小恐龙离家之前,恐龙家长会照顾它们一段时间。

哪种恐龙是因为它的筑巢行为而命名的?
8米长的慈母龙(或“好妈妈蜥蜴”),是基于在蒙大拿州发现的化石而命名的。它们筑巢的地方跨地约2.5公顷(2500平方米),包含了40个巢穴,每个巢穴中都含有不到25个葡萄柚大小的恐龙蛋。这种草食性恐龙显示出超前的社会行为和繁殖行为,包括在每个繁殖季节回到同样的筑巢地点,重新清理存在的巢穴,巢穴间保持一个恐龙的距离(大概7.5~9米)便于通行,用温暖的堆肥层来孵化小恐龙蛋,在小恐龙准备好离开之前,一直给居住在巢穴里的它们喂食植物。

窃蛋龙的化石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它的想象?
之前人们认为窃蛋龙或“偷蛋龙”是以恐龙蛋为食,因为经常在巢穴附近发现它的化石。但当科学家们发现一具距今8000万年的窃蛋龙化石时,却发现这只两足的肉食性恐龙(约与今天的鸵鸟一样大)明显是在孵化或守卫一窝15个大型龙蛋。

该化石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蒙古的戈壁滩发现,是至今为止首个展示该恐龙行为的确凿证据,之前其他关于该恐龙行为的理论则都是从间接数据上推断得出来的。当时发现,一只窃蛋龙卧在一窝蛋上,腿紧叠在身体下,手臂回绕抱住巢穴,同现代鸟类的筑巢行为类似,显示出远在翅膀和羽毛出现之前,筑巢行为便已存在。


古生物学家们往往可以根据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的状态,来判断出这种小恐龙是一经孵化便可独立行动,还是需要家长照料。一些小恐龙在成熟到能够自己搜寻粮草之前,往往要跟它们的妈妈生活很长一段时间。(Big Stock Photo)

恐龙如何孵蛋?
同现代鸟类和爬行动物一样,小恐龙在准备好进入世界后便会破壳而出。而且和当今动物同样类似的是,一些种类的恐龙在孵化后因为太过弱小,不能离开巢穴。多数情况下,幼年恐龙在孵化后,还要在巢穴中待上几个星期,被成年恐龙照料喂养。科学家们之所以做出了这种推测,是因为一些巢穴遗址中有踩踏过的蛋壳碎片和类似反刍后树叶和浆果的遗迹。毫无疑问,同多数物种的幼年一样,刚孵化的小恐龙非常容易受到巢穴附近捕食者的攻击。

如何从现有动物推断出恐龙亲代抚育的特性?
当然,由于恐龙已经灭亡了6500万年,它们亲代抚育的特性不能被直接观测到。因此,古生物学家只能采用观测恐龙近亲(鸟类和鳄鱼)的办法。他们认为这些现代动物很可能存在着许多和恐龙相同的特性,包括建造巢穴或土堆,在群栖地集群建巢,家长守护巢穴,幼崽发出警告或识别的声音,以及孵化时期家族凝聚。事实上,最近的化石发现已经确定了其中很多特性。

恐龙亲代抚育方式有什么例子?
科学家们的确小心拼凑出过恐龙亲代抚育模式的一些例子,多数是来自世界上已发现的巢穴化石遗址。首先是奔山龙(Orodromeus),一种白垩纪时期生活在蒙大拿州的鸟脚类恐龙。这种恐龙将蛋以螺旋形放置,大头向上,向中心倾斜;一窝中平均有12个蛋。孵化出的小恐龙有发育良好的肢骨和关节,这意味着它们几乎一生下来就会走。在巢穴里发现一些被压碎的蛋壳,表明小恐龙很快就离开了蛋壳,这也证明了上述推测。化石证据显示,小恐龙们集群生活,但时间长短还未确定。

慈母龙也是一种白垩纪生活在蒙大拿州的鸟脚类恐龙。这些恐龙在浅坑中建巢,巢穴间会留出一个成年恐龙大小的距离。每窝平均有17个蛋。迄今为止的化石证据显示,刚孵化的幼龙四肢关节尚未充分发育,这意味着它们不得不在巢穴中居住一段时间。在巢穴中发现的许多幼龙化石与一些踩碎的蛋壳,也支撑了上述推测。幼年慈母龙需要大量的抚育和照料,有推测认为,它们要在巢穴中待上八九个月。

另外一种白垩纪恐龙窃蛋龙,是生活在蒙古的兽脚亚目恐龙。最近关于其化石的发现相当激动人心:在巢穴中发现的一只窃蛋龙,显示出与现代鸟类相似的孵卵行为,而同这种养育态度相反的是,在亚利桑那州发现的三叠纪时期兽脚亚目恐龙腔骨龙,从很多化石残骸看来,它们很可能会吃掉自己的幼崽。

三角龙是否为社会性动物?
同今天的生物一样,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是社会性动物。但科学家们发现,之前被认为是离群索居的草食性三角龙,其实很可能喜欢和同类待在一起。最近在蒙大拿州东南部的白垩纪后期岩层中发现了证据,那就是在距今66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了至少三只少年时期的恐龙(在洪水袭击这个地方时,它们很可能待在一起)。但科学家们还不敢确定,这种行为也可能是为了寻求保护,而且在少年三角龙中比成年三角龙更为常见。

成年恐龙
恐龙的寿命有多长?
科学家们还不知道恐龙确切的寿命长度,但据推测,应该在75到300年之间。这个猜想是有根据的,因为从对恐龙骨头显微结构的观察来看,恐龙成长较慢,和它的祖先类似。比如鳄鱼的蛋要经过90天才能孵化,而鳄鱼的寿命大概在70到100年之间。

用恐龙骨头上的生长轮来估算恐龙年龄有什么问题?

尽管研究恐龙骨头中停止生长线(LAG)的环数能给出一些关于恐龙成长速度的预估,但这个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停止生长线是否是在一年中形成的尚未确定。例如一只鸭嘴龙的化石中,腿部的生长轮可能和臂部的生长轮数目不同。其次,生长速度很可能与大小有关;换句话说,较大的恐龙可能比较小的恐龙生长得慢,正如大象远比老鼠生长得慢。再次,一些动物的生长速度可能是不定的,比如鳄鱼。最后,不同种类的动物新陈代谢的速度不同,尤其是恒温动物和冷血动物之间。

恐龙骨头的显微结构是否能够揭示这些动物的年龄?
是的,古生物学家们已经发现恐龙骨头上存在和树木年轮一样类似的生长轮,很可能代表恐龙每年的生长。生长轮的特征相当微小,要看到它们,必须要把骨头切片并用偏振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这些生长轮在科学上被称为停止生长轮(LAG)。尽管据推测,它们是以每年一轮的速率增长,但是否真的如此还无人知晓。因为不同种类的恐龙中,生长轮之间的距离差异很大。

运用这种技术,科学家们已预估出一些恐龙的年龄。比如一只角龙类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的骨头显示它死亡的时候约是10或11岁;另一只被分析过的恐龙伤齿龙(Troodon)约是3到4岁;一只蜥脚类恐龙的骨头显示它是43岁;一只原蜥脚下目的大椎龙(Massospondylus)为15岁;一只叫合踝龙(Syntarsus)的角鼻龙下目恐龙为7岁。

估测恐龙寿命的另一种方法是什么?
另一种估测恐龙寿命的办法是根据体形大小,将它和现有生命的寿命做比较。一般来说,大型动物寿命比小型动物要长。用这种方式来算,像迷惑龙和梁龙(Diplodocus)这种巨型蜥脚类恐龙的寿命在100年左右,小型恐龙的寿命很可能会短一点。

我们是否能确定恐龙生长的模式?
我们并不能确定恐龙以何种方式生长,原因如下:首先,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拥有相同的生长速率。不同恐龙的生长速率往往不同,这就会把问题复杂化。生长速率不定的第二个原因和气候有关,生活在温暖地区的恐龙往往比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恐龙生长得快。还有一个原因会涉及恐龙的新陈代谢,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恒温脊椎动物新陈代谢率更高,生长速度可达到冷血脊椎动物的十倍。而新陈代谢率较高的恐龙,如小型的兽脚类恐龙可能比同样大小但行动缓慢的蜥脚类恐龙生长得快。

估测出的角龙和蜥脚类恐龙的生长速率是多少?
尽管在确定恐龙生长速率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科学家还是试图预估出了大概的数字,尤其是从恐龙蛋到成年恐龙都遗留有化石的恐龙种类,所以科学家可以根据现有爬行动物的最大生长速率做指导,推算出它们的生长速率。

例如,一只成年原角龙(白垩纪时期生活在蒙古的角龙),重约177千克;而刚孵化出的幼龙重约0.43千克(假定幼龙的重量是恐龙蛋重量的90%)。从这个数据来看,研究人员计算出原角龙从幼年长到成年约需要26到38年时间。这个尺度表的另一头是高桥龙。一只成年的高桥龙(白垩纪时期生活在法国的蜥脚类恐龙)重约5.3吨,而刚孵化出的幼龙重约2.4千克。科学家们计算出,这种动物从幼年长到成年约需要82到188年。


通过分析恐龙骨头的生长模式,有可能推测出该恐龙(这里的这只霸王龙)的年龄。

以现代爬行动物为基础来估测恐龙的生长速率是否存在问题?
是的,用现代爬行动物的生长速率作为恐龙生长速率的标尺,的确存在问题。如果我们通过研究恐龙的现代近亲来确定恐龙的生长方式,就会再次陷入迷途。所有这些动物都显现出不同的生长模式。爬行动物的生长速率,会随着年龄增加减缓,但一直到死才会停止,这被称为无限生长。另一方面,鸟类在成年后便停止生长,这被称为有限生长。

即便不是全部,也一定有一些恐龙的新陈代谢机制和现代冷血爬行类动物非常不同。这将彻底改变生长速率的运算结果。同时,真正的生长速率也依赖于恐龙生活环境的气候。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动物比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动物生长得快。

恐龙的怪癖
是否有恐龙生活在寒冷的极地地区?
是的。古生物学家认为虽然大多数恐龙生活在热带和温带,但也有一些恐龙生活在远古世界的寒冷地区。在阿拉斯加北坡曾经发现过极地恐龙的化石。此外,在澳大利亚东南角的恐龙湾也曾发现过恐龙化石,据古生物学家推测,这些化石应该形成于1.1亿年前至1.05亿年前之间。尽管目前这一地区约在南纬39度,但当时它的地理位置更偏南,在南极圈以内。冬季三个月持续24小时的黑夜,温度也在17℃以下。在该地区发现恐龙化石表明,恐龙能很好地适应这些恶劣环境,显然拥有敏锐的夜视能力,还很可能是恒温动物。一般来说,它们体形偏小,介于鸡的大小和人的大小之间。最大的肉食性恐龙约有3米高。

恐龙是否站着睡觉?
没人确切知道恐龙的睡觉习惯,根据化石记录很难推断出这种行为,因为睡觉不会留下确切的物理痕迹。毕竟就在几十年前,还没人知道鲨鱼也会睡觉,而鲨鱼可是当今海洋中的常见动物。

不过,科学家还是推断出了一些恐龙的睡觉习惯。例如,多数小型恐龙的睡觉方式应该类似于现代爬行动物,像鳄鱼一样直接趴在地上。其他像庞大的霸王龙要躺下睡觉就不太容易了。一旦躺下,它便很难用短小的前臂支撑起身。其他的大型恐龙恐怕会深受巨大体重的困扰。因此大型恐龙睡觉的唯一方式便是站着睡觉。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鸟类(恐龙近亲甚至可能是进化的恐龙),也是站着睡觉。

恐龙看到的世界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眼睛是非常柔软的身体部分,经受不起石化过程。恐龙的眼睛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对恐龙的眼睛是什么样子一无所知,更别提它看到的世界是黑白还是彩色的。推测也很困难,想想现代动物存在着多少种不同的眼睛,有多少种看的方式,能看到多少种不同的世界吧。

恐龙是否拥有和人类相似的双目视觉?
多数恐龙是单目视觉,眼睛分布在头的两边,左右视野只有一小部分重叠。因此它们的周边视觉相当灵敏,但双目视觉比较微弱,类似于现代的短吻鳄。(眼睛最好的动物是现代家猫,它们拥有在正前方交会130度的双目视觉,并且拥有比任何其他动物都要广泛的周边视觉。)

但一些科学家认为,也有一些例外存在,一些恐龙可能拥有和人类深度视觉相似的双目视觉,尤其是霸王龙这种捕食者也许能够看得非常深远,这意味着这种动物是捕猎者,而不是像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的那样是食腐者。此外,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肉食性恐龙可能进化出某些面部特征,来增强眼睛看到远处的能力。一些恐龙可能进化出像鹰一般的视力,鹰可以在很远就看到自己的猎物,但直到俯冲攫取猎物时,双目视觉才开始作用。为确定恐龙看世界的方式,科学家们还在进行着许多工作,比如用恐龙头部模型和激光束来确定其视力范围。


一些捕猎为生的恐龙很可能和现代捕食动物一样拥有双目视觉。但这并不一定适用于全部恐龙,比如这只腔骨龙,它属于捕食者,但它眼睛的分布却更适于周边视觉。

恐龙的大脑约有多大?
没人确切知道恐龙大脑的大小,因为大脑同其他柔软的身体成分一样,没有挺过石化的过程。因此科学家们只能通过观察头骨(存放大脑的头骨)来推测其大脑的大小。他们发现不同种类的恐龙有不同大小的大脑。比如,蜥脚类恐龙的大脑与其体重相比相对较小,而一些恐龙像伶盗龙的大脑和其体重相比则相对很大。

恐龙是否拥有智力?
不幸的是,目前我们身边并没有恐龙,因此也没办法确定它们的智商(IQ)。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恐龙大脑(根据头骨容量)与体重的比例,来推测恐龙的相对智力,再将不同恐龙的比例进行比较。这个比例被称为脑商(EQ,encephalization quotient)。基于这一理念,聪明恐龙的大脑与体重比将高于那些不太聪明的恐龙。

以下表中列出一些恐龙的EQ。可以看出驰龙类恐龙和伤齿龙类恐龙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恐龙。伤齿龙类恐龙包括肉食性恐龙伤齿龙(Troodon);驰龙类恐龙包括迅猛龙,一种1.8米长的肉食性恐龙,牙尖爪利,集群游荡。

基于脑商的恐龙智力


现代典型哺乳动物的脑商是多少?
现代典型哺乳动物脑商(EQ)的计算办法和恐龙的一致:大脑与体重比。以下是一些常见哺乳动物的EQ:

现代哺乳动物的脑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 2019 jinfopa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