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三叠纪?它因何得名?
根据地质年代表,三叠纪是二叠纪的延续。在这段时间,早期爬行动物首先开始向恐龙进化,第一批原始哺乳动物出现,装甲两栖动物和似哺乳类爬行动物灭绝。三叠纪是地质年代表上首个标记性时期之一,也是中生代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其余为侏罗纪和白垩纪)。
三叠纪最早是在1834年由德国地质学家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蒂(Friedrich August von Alberti,1795—1878)命名的,被用来形容德国岩石类型的三部分划分。三叠纪最初被称为三叠系(Trias),如今许多欧洲地质学家仍然这样称呼它。它的名字源于三层代表时期的沉积岩:从底部到顶部依次为砂岩、石灰岩和含铜页岩。从下往上,这三种不同的岩层依次代表着班特统(the Bunter,主要是三叠纪早期)、壳灰岩阶(the Muschelkalk,三叠纪中期),以及考依波统(the Keuper,主要是三叠纪晚期)。
三叠纪持续了多少年?
由于地质年代表并不准确,单纯根据国家或科学家的统计计算,三叠纪时期的变动范围在500万至1000万年之间。一般来说,三叠纪时期从大约2.5亿年前持续到2.05亿年前,历时约4500万年。
三叠纪时期可以分成几部分?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早期、中期、晚期”来定义三叠纪时期的组成部分。正式一点可以用“下、中、上”(Lower,Middle,and Upper),组群内的次支也可以用这些术语表示。下面列出了对于三叠纪时代的一般解释,但请注意,不同研究者使用的记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许多人不会列出瑞替阶(Rhaetian Age)。
三叠纪时期
三叠纪意味着什么?
三叠纪代表着二叠纪物种大灭绝后的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古生代的旧生物被高度发达、形式多样的中生代生物取代。二叠纪末期,地球上大部分动植物(约90%的物种)全部灭绝,使得早期的三叠纪有些阴森恐怖,虽然仍有一些动植物,但那些存在了成百上千年的丰富物种几乎完全消失了踪影。最终,经过大约10万年或更久,生命又开始蓬勃发展。但对于大型动物、珊瑚礁以及其他特殊动物来说,在二叠纪结束后恢复和进化需要更长的时间。
三叠纪时期的大陆
地球上大洲位置改变了吗?
大陆在不断变换它的位置,但若要移动很远,则需花费数百万年的时间。地球上的大陆实际上是构成地壳厚板的一部分,有各种尺寸和形状。这些板块就像拼图一样组合在一起。它们移动很慢,每年的移动距离在几分之一厘米到几厘米之间。
什么是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
地球地壳运动的原因仍是一个不解之谜。板块运动最广为接受的理论是大陆漂移说,而关于板块运动机制,最广为接受的理论是板块构造论。这些理论表明,大陆板块由地表下流动性较强的地幔软流层驱动,在地球表面向周围移动。在某些板块边界,地幔中的熔岩沿大洋中脊(比如大西洋中脊,位于大西洋海底的长链火山),或者沿陆地上的山脊上升,岩浆凝固,沿山脊两侧流出,形成裂谷(例如非洲东部的裂谷)。在一些板块边界,板块受力插入相邻板块下,形成俯冲带。在俯冲带,地壳会再次沉入地幔。也有其他边界,相邻板块只是相互触碰,例如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地列斯,就是北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触的一部分。
亿万年前,七大洲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超级大陆,科学家们现在称它为盘古大陆。后来,这个超级大陆在三叠纪时期分裂成劳亚古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并最终分裂成更多大陆。(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地图)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些理论。其中一个原因是,虽然板块移动的想法听起来很合理,但是人们并没有完全理解板块构造的原理。因此,一些科学家相信大陆漂移说,但不相信板块构造论。许多赞同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认为,大陆漂移的原因是地球实际上在不断膨胀,因此造成了一种移动的假象(尽管没有人能解释地球为何膨胀或如何膨胀)。另一种假说被称为“颤动构造”。根据这种解释,形成地球表面特征的原因是突然剧烈的板块运动,而不是平稳流动的地幔。还有人认为,大陆一直处在同一个位置。
没有人能完全解释板块不断运动的原因,但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板块确实是在移动。随着地球轨道观测卫星的问世,科学家已经能够利用先进的激光测距仪器来追踪板块,从而测量到它细微的移动。
化石如何证明大陆漂移论?
科学家们在分离很远的大陆上发现了许多外表相似的物种化石。对此,他们做出了两种解释。第一种是独立物种跨越遥远的大洲发展成相同形态,但这种可能性极小。第二种理论是,大陆早在数百万年前就已经彼此接触,但之后又分散开来。
例如,在南美洲发现的化石,与那些在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发现的化石密切相关。这些陆地过去有一段时间连接在一起,使得物种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在这些大陆上自由活动、死亡、掩埋,并最终形成化石。大陆岩层中石化的残留物随着大陆漂移,最终导致了距离很远但几乎相同的化石。
科学家何时确定了拼图游戏适合解释大陆漂移?
大陆间的实际契合(认为大陆可以像拼图碎片一样组合在一起)最早是由安东尼奥·斯奈德-佩列格里尼(Antonio Snider-Pellegrini,1802—1885)于1858年提出。其他科学家在之后的几年提到过这个观点。直到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Alfred Wegener,1880—1930)扩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这些大陆曾经构成过一个超级大陆,他称之为盘古大陆(Pangea)。直到20世纪60年代,当科学家们确信他们终于摸索出一套解释大陆板块运动的原理(板块构造论)时,韦格纳的理论才得以重视。
谁发现了海底扩张?
美国地质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地质学教授哈利·赫斯(Harry Hess,1906—1969)发现了海底扩张。根据一项钻探项目中从大洋底部提取的材料,他确定海底岩石的年龄要小于陆地上的岩石。他还发现海底岩石的年龄变化:远离大洋中脊的岩石都较古老,大洋中脊周围的岩石都比较新。赫斯认为随着岩浆沿着大洋中脊从地球内部爆发,海底将会逐渐扩大。新形成的海底会沿山脊慢慢扩散,之后汇入深海海沟周围的地球内部。
科学家用何证据来证实海底扩张?
熔岩从大洋中脊喷发后冷却,形成新的洋底。随着岩石冷却,带有磁性的特定矿物质与地球的普遍磁场排列一致。这就保存了该特定时间点磁场方向的记录。岩石磁场记录上发生的变化称为磁异常,在地球磁场反转或当南北磁极位置变化时发生,通常要经过几十万年的时间才会发生一次。科学家们仍未查明导致这些磁场反转的原因,但这可能和地球内部巨大的对流气流有关。
通过测量海底岩石的磁异常可以证实海底扩张理论。科学家们发现,大西洋中脊的两侧的洋底上散布着对称的、有条纹图案的磁异常现象。这条山脊是一条长长的火山山脉,连接起北美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大陆之间的大西洋海底。这些条纹的图案和分布表明,数百万年来,地球磁场逆转过许多次,只有海底曾在那数百万年中裂开过,这些磁异常现象才可能形成。
大陆板块移动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大陆板块为何能横跨地球移动的原因,并未取得普遍认可,但确实存在一些解释理论。一般来说,大陆板块是由轻型物质构成的,它“漂浮”在较重的物质,即地球内部的熔融物(称为地幔)之上。随着上部地幔的循环和移动,它便慢慢“运载”着板块横跨地球。
大陆板块移动对地球产生了许多影响,从温度变化到破坏性的地震。板块构造在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就像数百万年前它们影响着恐龙一样。(iStock)
板块移动有哪些后果?
顾名思义,板块的移动改变了大陆的位置。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大陆边缘可能会形成火山和山脉。一些大陆相互缓慢碰撞,形成巨大的山系,如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形成的区域称为俯冲带。安第斯山脉便是在纳斯卡板块和南美洲板块之间的俯冲带形成的。还有一些板块正好下滑到另一板块下,如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在这种情况下,板块的下滑形成了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地列斯断层。
大陆板块移动也会产生其他后果。特别是这个过程还会开放或者封闭海域,改变洋流,改变世界的气候。此外,板块下陷会形成火山,引发地震。
三叠纪初期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和今天一样,三叠纪时期的地球大部分被海洋覆盖,但陆地分布有所不同。科学家们认为,当时有一大片被称为泛古洋(Panthalassa Ocean)的水域,围绕着一块叫“盘古”(意思是“全部陆地”)的巨大陆地或超级大陆。这块巨大的陆地大致以字母“C”的样式横跨地球赤道,东部被字母“C”包围着的较小水域被称为特提斯海。只有少数散落的小片地壳没有依附于盘古大陆,坐落于超级大陆的东部。它们包括我们现在的中国北方和东部、中南半岛和中亚。此外,当时的海平面很低,极地区域没有冰。
随着盘古大陆开始解体,它形成了两个较小的超级大陆。科学家将它们命名为劳亚古大陆和冈瓦纳大陆。(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幅地图绘制)
超级大陆盘古最初因何而成?
盘古大陆形成的原因,也是它最后解体的原因——大陆一直像海上的冰山,在地球上四处移动。古生代时期,地球上有两块巨型陆地:赤道以北的劳亚古大陆(Laurasia,北美洲和欧亚大陆)以及赤道以南的冈瓦纳大陆(Gondwanaland,包括南美洲、非洲、印度、南极洲和澳大利亚)。这两块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慢慢相撞,形成超级大陆盘古。直到中生代开始,盘古仍然是地球上唯一的真正大陆。
三叠纪时期超级大陆盘古是如何变化的?
三叠纪早期,在海底扩张裂谷的作用下,盘古大陆开始再次逐渐分裂成两个主要大陆(这个裂谷类似于今天的大西洋中脊,是一条蜿蜒很长的火山岩缝,沿着这条裂缝形成了冰岛的火山岛)。三叠纪裂谷从特提斯海向西延伸,跨过今天的地中海,使北部的劳亚古大陆与南部的冈瓦纳大陆分离,最终形成原大西洋(或早期大西洋)的开口。随着北非从欧洲南部分裂,海平面逐渐上升,淹没了欧洲的南部和中部。
到了三叠纪中、晚期,北非和欧洲之间不断扩展的裂痕向西蔓延增长,并开始将非洲北部从北美东部分离。由此产生的裂谷,是原大西洋形成的第一个真正阶段。
大陆结构是如何影响恐龙的?
三叠纪早期,超级大陆盘古允许恐龙先驱在庞大的陆地上漫游,但随着超级大陆慢慢一分为二,最终切断了某些新兴的恐龙物种和其他物种的联系。该地质运动也扩大了某些海洋区域,导致部分陆地被淹没,从而改变了海岸线,也改变了某些地区动植物的生命类型。
虽然我们很难将这样一段广阔时间内发生的每一个细小变化全部提及,但是,变化中却有些共性:例如,随着大西洋的打开,最终成为海洋的湖泊开始发生变化,大的更大,小的更小,甚至被分割开来。这些变化往往伴随着海洋生命的减少或蓬勃。海岸线上往往植物茂盛,动物种类众多。我们在沿着海岸线的沉积物中发现了恐龙的足迹,了解到一些恐龙曾来到这些变化着的湖边觅食饮水。
三叠纪时期岩石是在哪里被发现的?
世界许多国家中都发现了三叠纪时期的岩层,分布在北美洲东部和西部、南美洲、不列颠群岛、西欧、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某些地方。迄今发现的最厚的三叠纪时期的岩层位于阿尔卑斯山,约有7500米厚。
什么是纽华克超群?它为什么重要?
纽华克超群(the Newark Supergroup)是位于美国东部的三叠纪时期岩层,它因来自三叠纪的岩石和化石而著名。4500万年间,火山沉积物沉积在一连串的盆地之中,形成了几千英尺深的沉积岩。在许多地方都发现了这种岩层,包括新泽西州、弗吉尼亚州以及北卡罗来纳州。沉积地层中含有完好的三叠纪晚期化石截面,这些化石包括昆虫、鱼、龟、拱形蜥蜴类爬行动物(包括恐龙、蜥蜴和蛇)、滑体两栖动物(青蛙、蝾螈和蚓螈),以及众多植物化石。
古生物学家希望在纽华克超群岩层中找到其他脊椎动物化石,以便更清楚地了解三叠纪时期许多生物群体尤其是恐龙的进化过程。
纽华克超群——事实上大部分裂谷地区被称为大西洋裂谷带——因为爬行动物的足迹而出名。它完好地保存了三叠纪时期和侏罗纪时期数以万计的爬行动物足迹。这些足迹于1836年首次被美国古生物学家、教士、阿默斯特学院自然神学和地质学教授爱德华·希区柯克(Edward Hitchcock)发现,他曾描述过康涅狄格河谷地的恐龙脚印。这些足迹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为恐龙的进化以及最终占据统治地位提供了依据。
纽华克超群是最丰富的三叠纪时期化石沉积层之一,位于美国东部。(iStock)
什么是伊斯基瓜拉斯托组?它为什么重要?
属于阿根廷的伊斯基瓜拉斯托组(lschigualasto formation)的三叠纪岩层,被认为是最丰富的化石存储地,包括艾雷拉龙(Herrerasaurus ischigualastensis)、始盗龙(Eoraptor lunensis)和皮萨诺龙(Pisanosaurus merti)等已知最早并保存完好的恐龙化石。该组中单调的灰色岩石在潮湿的环境中沉积。这种构造的发现地——伊斯基瓜拉斯托谷或称“月亮谷”——位于一个俯冲带的东部,因此也沉积着三叠纪时期的火山灰。科学家通过追溯这些灰的年代,确定了这种构造约有2.28亿岁,处于三叠纪中期到晚期之间。
在这个构造中,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的陆地化石,包括更高级的下孔型骨架,还有长着古怪的喙因而被称为喙头龙(rhynchosaur)的爬行动物。此外,还有大型肉食动物裸热龙(rauisuchian),以及小型的祖龙,不过,构造中最普遍的化石还是恐龙的。事实上,根据这些恐龙化石和在巴西圣玛丽亚发现的那些,有些科学家认为,或许恐龙是从南美洲崛起的。
三叠纪时期的恐龙
三叠纪时期的恐龙会不会飞?
整个中生代时期都有飞行类和滑翔类爬行动物,但没有会飞的恐龙。
三叠纪时期有没有生活在海里的恐龙?
水中有各种各样的海洋爬行动物,但绝不存在海洋恐龙。恐龙的整个分类仅限于具有具体特征的陆生爬行动物。
三叠纪时期恐龙多不多?
根据目前化石记录的调查结果,并没有太多恐龙生活在三叠纪时期。虽然在三叠纪晚期,恐龙开始从爬行动物进化,但直到侏罗纪时期,恐龙才开始大批出现,真正繁盛起来。
首个真正的恐龙是什么样的?
根据目前的化石发现,首个真正的恐龙出现在三叠纪晚期,约2.3亿至2.25亿年前。这些食肉爬行动物体形较小,敏捷灵活,并拥有独特的特点,如两足行动,使它们能够迅速占据可用的生态位。
显然,在恐龙进化的早期阶段,它们就已经分为两大类:鸟臀目和蜥臀目。这种分类是基于它们历史上的臀骨结构。
为什么恐龙在三叠纪晚期开始繁盛?
科学家推断,恐龙在三叠纪晚期出现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恐龙进化得更具有生物学优势。例如,它们进化出直立姿势,用双足移动,使它们步幅更大,速度更快,能够捕捉并吞食其他半直立的爬行动物。另一种进化可能是,它们成为恒温动物,但这种想法仍有争议。如果爬行动物真的进化出恒温形式,这将使它们比其冷血亲戚更加活跃积极。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进化并不是恐龙成为主导的原因。相反,他们认为某些兽孔类动物(哺乳动物中爬行类动物的祖先)、喙头龙(类似蜥蜴的爬行动物)和早期祖龙(包括恐龙、翼手龙和鳄鱼等爬行动物)在三叠纪中期灭绝,之后恐龙填补了空缺的生态位。
早期恐龙是什么?
三叠纪时期没有太多早期恐龙,以下一些恐龙仅仅有几个化石发现作为代表。随着更多恐龙化石被发现、被确定日期,该列表未来必然会有所变化。
三叠纪早期恐龙
为什么艾雷拉龙被认为是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
艾雷拉龙的骨骼特点融合了祖龙和恐龙的特征,因此科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早期的恐龙。最初,科学家发现这种长3~6米的食肉爬行动物的头骨和脚与派克鳄等祖龙很相似,但仅依靠这一证据很难确定艾雷拉龙是否是真正的恐龙。后来,通过现代支序分析测试,艾雷拉龙的骨骼显示出一些恐龙特有的特征,尤其是它缺少膝盖骨中心的骨头,这是将它定义为已知最早的真正恐龙的关键特征。
始盗龙是否也是最原始的恐龙之一?
撰写本文时,在阿根廷、南美洲伊斯基瓜拉斯托组中发现的始盗龙(“黎明掠夺者”)被认为是已知最原始的恐龙之一(另一个是上面描述的艾雷拉龙)。这是因为始盗龙化石混合了原始特点和具体特点,符合对“第一个”恐龙的预期特征。始盗龙有三根手指,因此与兽脚类恐龙有所关联。不过始盗龙化石缺乏能将它归于特定恐龙群体的具体特征。
三叠纪时期哪些恐龙是食草的?
三叠纪晚期进化出大量的食草性恐龙。小型食草动物槽齿龙是迄今发现的首批三叠纪时期恐龙之一,1836年在英国被发现。板龙(扁身蜥)也是一种生活在三叠纪时期的食草恐龙。1834年在德国发现了板龙的首个化石,但完成对它的分析花费了三年多时间。这种生物被认为是当时已知最大的恐龙,有钉子般的牙齿和长着巨大拇指的爪子,可用来从高树上采集植物。
已知最早的食草恐龙是什么?
已知最早的食草恐龙是皮萨诺龙(Pisanosaurus mertii),发现于南美洲阿根廷的伊斯基瓜拉斯托组中。这种恐龙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3亿年前(三叠纪晚期)。和它的亲戚艾雷拉龙和始盗龙一样,皮萨诺龙体形较小(长约1米),体重较轻,是双足动物。
腔骨龙是一种肉食性恐龙,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它是第一个展现从众行为的动物。(iStock)
三叠纪时期,哪些恐龙是食肉动物?
三叠纪时期的第一批食肉恐龙是始盗龙和艾雷拉龙。这两种恐龙都是体形较小的双足动物,具有强壮的后肢和长长的尾巴来保持平衡。之后的腔骨龙也是一种食肉动物,它的首批化石发现于美国西南部,一些科学家认为它是第一个显示出从众行为的生物,但对此还存在争议。
腔骨龙长什么样?
腔骨龙(空心骨)出现在2.15亿年前。这是一种小型的、相对精巧的恐龙,3米高,脖子和头骨细长,有有力的爪子和锋利的牙齿。它用两条腿走路时,要靠细长的尾巴来保持平衡。腔骨龙的脚很窄,只有三个突出的脚趾,这是兽脚类肉食恐龙的独特特征。腔骨龙和之后的雷克斯霸王龙和迅猛龙(Velociraptor)都属于肉食性恐龙群。
三叠纪时期已知存在的最小的恐龙是什么?
目前,三叠纪时期已知最小的恐龙是早期食肉两足动物始盗龙和艾雷拉龙。始盗龙大约1米长,而艾雷拉龙大约3到6米长。
三叠纪中期至晚期有没有其他爬行动物可能是早期的恐龙?
三叠纪中期至晚期,艾雷拉龙可能在北美洲和南美洲有一些其他的恐龙亲戚。一些科学家认为,在巴西南部和阿根廷西北部的普氏南十字龙,和北美洲钦迪层中的钦迪龙(Chindesaurus bryansmalli)是近亲。但关于应该把这些恐龙放在整个家族树的何处,仍然存在分歧。不过有件事是肯定的:关于恐龙最早出现的时间和它们的早期模样,这些重要群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想法。
三叠纪时期已知存在的最大的恐龙是什么?
目前,三叠纪时期已知最大的恐龙是食草板龙,它高达6至10米。这种生物有很长的脖子、硕大敦实的身体和梨形的躯干。它的头骨比腔骨龙的更深,但跟它身体形状相比,还是又小又窄。这种爬行动物拥有钉状的小牙齿,形状像树叶,有粗锯齿,生长在牙槽里。眼睛指向两侧而不是前方,这降低了它的视深,但为它发现捕食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板龙的脚和艾雷拉龙的非常类似,它们的腿部结构表明,这种恐龙奔跑速度不快。板龙的一个独特特征是它宽大的、围裙状的耻骨,形成一个“架子”,可能为其巨大的肠道提供支撑。它的尾巴可以大幅向背部弯曲,这个特征在它们跃过树枝时非常有用。
三叠纪时期的其他生物
如果三叠纪时恐龙还在进化,那么位居主宰地位的是哪些陆地和海洋动物?
在陆地上,虽然三叠纪晚期恐龙开始进化,但三叠纪时期真正的优势物种,还是非恐龙类食肉动物——祖龙;主要的食草动物是二齿兽下目(下孔类)。在海洋中,许多种爬行动物和鱼类占主导地位。
什么是四足动物?
今天已知的青蛙大约有5000种,它们都很擅长跳跃,显然它们都起源于生活在三叠纪时期的三叠蛙。(iStock)
四足动物是一个术语,指离开水生活在陆地上的四条腿动物。第一批四足动物是两栖动物,恐龙也是四足动物。实际上,所有的现代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四足动物。(有趣的是,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可以被认为是四足动物,因为他们是原始四足动物的后代。我们也有四肢,不过我们用其中两个作为手臂,而不是用它们走路。)
三叠纪晚期四足动物生活在盘古大陆的哪里?
尽管在三叠纪晚期,盘古大陆是一个巨大的连贯大陆,但是四足动物的分布并不均匀。主要原因是广阔的大陆上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气候带。赤道上有一个狭窄的湿润区,南北纬约50度到极点之间是湿润的温带气候。在这两种气候之间,大约南北纬30度间,是广泛的干旱地区。
四足动物遵照这些不同的气候分布。例如,原蜥蜴——一种包含板龙属的恐龙群——的分布大致与两个半球的温带区域一致,与大型两栖动物共同生活在这些地区。鳄鱼的远亲植蜥龙(Phytosaurs),仅分布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沿海地区。一些四足动物,如劳氏鳄目、鳄形超目和坚蜥类,在整个盘古大陆都有分布。
三叠纪时期陆地生物的主要群体有哪些?
三叠纪时期陆地动物的真实数量、类型、名称以及进化事件往往争议很多,这种情况在我们试图解释古老的过去时经常出现。下面只给出一些较大动物的大体纲要。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些说法。不同的科学家对化石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因此很难形成对这些动物的明确陈述。下面是对生活在这段时间内其他动物的简要描述:
两栖动物
原始两栖动物:只有少数大型原始两栖动物(齿类),存活到了二叠纪大灭绝之后的中生代时期。中生代期间,它们的物种丰富性和多样性逐渐减少,大多数是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水生生物。
原始青蛙和蟾蜍:首个和现代两栖动物有联系的生物在三叠纪早期进化形成。青蛙种群中最古老的成员是三叠蛙,是擅长跳跃的真正青蛙和青蛙原始祖先之间唯一的已知联系。
陆地爬行动物(无孔亚纲,双孔亚纲,调孔亚纲)
初始海龟:在古生代时期无孔型群体中,只有海龟和突嘴龙类存活到中生代。最古老的子群突嘴龙类体形略大,不能把它的头缩到壳内。至于海龟是否是真正的双孔亚纲而不是无孔亚纲,分歧仍然存在。
突嘴龙:它们的形状和整体生活习惯与蜥蜴相像,可能以昆虫、小动物和一些植物为食。尽管它们看起来像蜥蜴,但真正的蜥蜴直到侏罗纪晚期才出现。
喙头龙:是主龙形下纲群体中寿命短促的双孔型爬行动物。它们以草为食,用四肢走路,并且有巨大的喙来帮助咬断植被。在三叠纪时期,它们的分布尤为广泛,常可以利用它们的化石将不同大洲的沉积物关联起来。
长颈龙:主龙形下纲群体中寿命非常短暂的双孔型类爬行动物,它们住在海洋水域附近(有时在海洋中),身体形状古怪,极长的颈部上长着很小的头,身材短小,体形中等。脖子如此之长的原因还不清楚,但有一种理论认为,这能帮助长颈龙伸长脖子低过水面,从而在水中捕鱼。
祖龙:双孔类爬行动物群体主龙形下纲中的一部分,大部分中生代时期大陆上占主导地位的四足动物。祖龙(称霸的爬行类)是恐龙的前身,它们的特征是进化更好的腿、脚和臀部,使它们在陆地上敏捷灵活。其他祖龙的分类是根据它们的头骨开口。最早的祖龙是相对较大的食肉动物,要么生活在陆地上,要么半水栖生存。
坚蜥类:披覆重甲,食草类祖龙。
植蜥类:仅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看起来非常像现代鳄鱼。
小型啮齿类大小的哺乳动物和这只老鼠很相似,它们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时期。(iStock)
鳄形超目:从三叠纪晚期一直存在至今的一个群体,包括鳄鱼、短吻鳄、凯门鳄以及长吻鳄。但不是所有物种都存活至今,奔跑迅速的跳鳄类就未能幸存。
劳氏鳄目:这种生物前后肢直立于躯干下方,这使它们成为三叠纪期间占主导地位的陆地食肉动物。
鸟鳄类:相对较大(3米),可以用四肢行走的陆地食肉动物,但只用后腿时跑得较快。它们是最像恐龙的非恐龙类祖龙。
鸟颈类:三叠纪中期和晚期恐龙所属的祖龙群体,还包括翼手龙、鸟类和一些与恐龙及翼手龙密切相关的早期形式的生物。
空中爬行动物(双孔类)
滑翔爬行动物:三叠纪晚期有三种主要的滑翔爬行动物,翼和腿上的皮肤薄膜(如沙洛维龙)、鳞片(长鳞龙)或扇状翼(孔耐蜥)——这些都被它们充当机翼使用,使它们能够在空中滑翔;它们可能不必扇动自己的“翅膀”来提供飞行动力。
飞行爬行动物:翼手龙。其前腿(或臂)由第四个手指的延伸进化变成真正的翅膀,支撑拉伸身体的皮肤薄膜。它们可能偶尔扇动翅膀为飞行提供动力,主要生活在海岸和内陆,吃鱼、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在三叠纪晚期发展进化。
哺乳动物和它们的爬行类亲属(下孔类)
兽孔类:更高级的下孔类;从盘龙进化而来的不同群体的哺乳类爬行动物,大约2.9亿年前在石炭纪晚期进化的已知最早的哺乳类动物,并于二叠纪晚期灭绝。它们最大的进化是走路更加高效,四肢收在身体下方,而盘龙则以四肢伸开的姿势爬行。兽孔类中的一个群体哺乳动物兴起,从三叠纪晚期一直生存到今天。
异齿兽类:最常见的子群是二齿兽下目,体形较大,以草为生,是类似哺乳类的爬行动物,包括水龙兽,一种一至两米长、类似猪一样的动物,在澳大利亚、南非、印度、中国和南极洲曾发现过它的化石;还包括像河马一样的肯氏兽,一种3米长的动物,它们的上颌上有两个像犬齿一样的大牙齿,在三叠纪晚期灭绝。
犬齿龙类:食肉、像哺乳动物一样的兽孔类爬行动物。拥有能更好支撑身体的四肢,行走更加挺拔。有些动物可能和狼类似,有些似乎有胡须,因此有可能长有皮毛。如此一来,它们很可能是温血动物。它们在二叠纪晚期至侏罗纪中期进化,其中至少有一组进化成哺乳动物。
兽头类:存在于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中期,这些兽孔类爬行动物在古生代晚期达到顶峰;它们小到中等大小,用四肢走路,以昆虫或小动物为食。
真正的哺乳动物:体形和老鼠差不多大小,最大的和猫类似。它们可能昼伏夜出,吃昆虫或小型哺乳动物,至少一个群体以植物为食。随着恐龙首次出现,它们在三叠纪后期进化发展。
板龙是在地球海洋中畅游过的最大蛇颈龙物种之一。今天,一些人认为苏格兰尼斯湖水怪是恐龙灭绝后幸存下来的一种蛇颈龙。(Big Stock Photo)
三锥齿动物:三叠纪晚期至白垩纪晚期的哺乳动物,是最古老的化石哺乳动物之一,因有三颗尖牙排成一排而得名。
原兽: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中期的哺乳动物,是最古老的化石哺乳动物之一。它们至少有两排牙齿,平行排列,牙齿上有很多尖。
其他生物
昆虫:非常常见。包括第一种通过蛹从幼虫到成虫经历完全变态的物种。
蜘蛛:非常常见。蜘蛛已存在数百万年,出现的化石可追溯到寒武纪时期。
蚯蚓:非常常见。蚯蚓已存在数百万年,出现的化石可追溯到寒武纪时期。
三叠纪时期有哪些主要海洋动物?
三叠纪时期有许多海洋动物,许多物种到今天仍然存在。一般来说,海洋有以下的动物,但随着新的化石发现,这个列表可能最终有所变化。
所有现代海胆,像这种英国哥伦比亚海岸的红色海胆,都是二叠纪灭绝后幸存下来的海胆的后代。(iStock)
主要海洋生物
爬行(调孔亚纲)
鱼龙:也叫“爬行鱼类”,是食肉性海洋爬行动物,大多捕食贝类、鱼类和其他海洋爬行动物。它们看起来和现代的海豚、鲸鱼、鲨鱼相似,可能和它们有些相同的生活习性。生活在三叠纪早期到白垩纪中期的海洋中,可能被白垩纪中期的沧龙(mosasaurs)打败。
蛇颈龙:大中型爬行动物,脖子有长有短,球形身体。其四条腿进化成鳍。它们可能主要吃鱼,大部分生活在海洋环境中,但也有些生活在淡水湖泊,从三叠纪早期一直生存到白垩纪末,往往被看作推测尼斯湖水怪外表的模型。
楯齿龙:有长长的躯干和尾巴的大型海洋爬行动物,脚可能长有蹼;它们的牙齿用来粉碎食物,可能以蛤蜊和海底其他带壳无脊椎动物为食。
幻龙:小到中型海洋爬行动物,长着长长的脖子,有用来刺鱼的锋利的圆锥形牙齿。它们的腿进化成脚蹼,而不是像更高级的调孔亚纲动物那样的桨形腿。它们生活在三叠纪早期至晚期。
其他海洋生物
海胆类:二叠纪时期大灭绝中幸存的少数铅笔海胆也是所有现代海胆的祖先;三叠纪时期也是第一个穴居海胆出现的时间。
珊瑚:三叠纪时期进化的现代珊瑚的第一近亲。
螃蟹和龙虾(甲壳类):三叠纪时期进化的现代螃蟹和龙虾的第一近亲。
菊石类(膛壳类生物):菊石类在三叠纪时期迅速多样化。
硬骨鱼类:在咸水、盐水和淡水中被发现,并且能经常在三者间来回移动;根据它们的结构可以分为两组:鳍刺鱼(例如三叠纪时期的裂齿鱼)和肉鳍鱼(例如三叠纪时期的腔棘鱼)。
鲨鱼类:三叠纪期间,原始与现代鲨鱼之间的中间形式开始进化。最早的鲨鱼约在1.3亿年前古生代期间以及泥盆纪中期进化。这个群体现代幸存者之一是澳大利亚虎鲨。
|
|